金刚经全文网

静波法师:入不二法门品 第四讲 下

发布时间:2024-09-20 02:42:26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静波法师:入不二法门品 第四讲 下

整理人 慧雪

下面的经文“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第二十位菩萨站起来,他谈自己对不二法门的感悟,不二法门感悟的因缘,这是一位菩萨他发大悲心。为什么?悲能拔苦,当别人痛苦的时候,他能够帮助别人转移他对痛苦的那种执著、障碍,所以叫大悲心。

常行六度,菩萨大悲心就要布施,要持戒,要忍辱,要精进,要禅定,要般若,所以六波罗蜜。无有穷尽,一直坚持下去,恒久坚持。不是我今天高兴了我这样做,我明天不高兴不这样做。所以常行六度无有穷尽。菩萨向六度万行中去担当,去实践。没有六度万行,菩萨没有下手处。所以菩萨要通过六度万行来完成自己,改变我执。改变我执必须利他,不利他自己不能自利。每个人都非常顽固的我执。利于别人,你不利于别人怎么办呢?据说当年佛陀时代的,有一个乞丐,是一个老太太老人家,每次佛陀办法会的时候她都会去,佛陀把一些供果都会送给她,时间久了形成一种习惯了。所以佛陀知道她的贪心越来越重,有一次佛陀跟她讲,说这些东西我会给你,做完法会,但是你说我不要,你只要说我不要我就会给你。这位老人家憋了半天都讲不出来,因为她已经习惯了,她舍不得。她觉得特别痛苦,我怎么能说不要呢,非常难过。最后很久了才说我不要,但是绝不是那样坦荡的说我不要,因为她非常痛苦。给予是多艰难的一件事。每个人也一样,不给予就是我执强烈,给予就是把我执给出去了。佛陀就是这样一个因缘,告诉你你要改变自己,所以佛陀告诉人们说我执是多可怕,贪呀。所以每个人回光返照,问问自己。我是不是这样呢?差不多,他可能跟你贪的内容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去反醒要去改变,所以称为无尽意菩萨。

从六度之中去感悟无量般罗蜜,《无量义经》有这样一段话“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如果你去行布施的时候,你可能持戒,这里面代表着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你在持戒的时候你可能就有布施,就有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所以叫一法通,万法都是一样的道理。我们举个例子,请问大海的一滴水是不是大海,是呀,大海就是由每一滴水来结成的,如果你突破了水原来就是H2O,所有的大海也都是这个样子,由H2O组成的,一门深入,马上突破,触类旁通,这个是很有意义的。

他站起来说,布施法和布施回向一切智,即布施波罗蜜。布施法和布施回向一切智,通过布施、能施、所施中间物来完成回向一切智,空性。凡夫、二乘以为是二法,布施再去回向以为是二。我们念经之后都要回向,我们认为是二,其实是一。为了完成不再执着,为了跟法界众生结缘,你想想并没有说回向的时候说我为我自己,我要如何?是,你可能挂一个吉祥的牌位,但是最终的要把所有念经的功德给法界众生,给更多的人你才会受更多的利益,如果你说我不愿意给予别人,你自己不受益,当然你可能受益,但是你仅仅是福报,这个福报带给你的不是快乐不是幸福,他可能是障碍。所以你要记住,有钱不意味着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如果你执着,你永远也不会幸福,所以这种感觉是让你感悟到生命的那种没有负担,那种真相你才会处在,否则你会快乐吗?不会的。

那么凡夫二乘以为二法,以为是对立的,以为是矛盾的。事实上,理事六度,事就是你的这个过程你能施,所施,中间物,能施的是谁,现在是法师。所施的对象是谁,是法师、居士。中间是布施的人,佛法。所以他就是一个事相的法布施,事相的法布施一定要回向理的法布施,因为这个理的法布施是三轮体空。法师有吗,有人说看到了法师是这个样子的,法师的年龄是那样的,讲的东西是《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听的是我,我是这个样子的,而且还有一些人在听,我们在分别着,这是事相的。其实法师有实在性吗,法师是没有主宰的,法师是如幻的,如幻的法师讲如幻的佛法,如幻的诸位在听,你要回归,你在去感悟如幻如画,心里没有执着,这才是听经,这叫事相的布施和理的布施要完成要回向。如果你没有这个回向,你今天听经就是一个失误,就是个缺陷,就是个遗憾,所以学佛要理事圆融,回事向理。如果你不能回事向理,那你执著了挂碍了。如果你没有事了,那你没有下手处,所以理事圆融呀,不能偏理不能费事,所以理事就是中观,不能费事也不能没有理。要有事一定要有理,有理要通过事来完成,这个中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今天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你的修行的质量、生命的质量是不一样的。

可见呀,理事六度虽然是二,表面上看起来是二,却是不能截然分开,因为我们不能离开事相的布施来完成理体的布施,通过事相来完成理体的布施就是三轮体空。你去看《金刚经》说菩萨布施要三轮体空布施,也就是能施、所施、中间物,三者了不可得,然后你执着,这是三张这是李四,你给予什么东西,这个是事相的,你执著这个事相的,就说明你没有走出生命的局限,所以你将来会有福报,但是你不能解脱。你不能解脱这个还是轮回法。如果你通过布施来完成三轮体空,那解脱法,那就是两足尊,福慧双修,通过修福来完成修慧,修慧的下手处是修福、事相,不偏不倚。今天我们都偏了,要不就是口头的,说一切都是空的了,他不做,那请问你不做你怎么能证明佛法呢,空喊口号有用吗。有人执着,去布施然后执着,那也不行呀,空了才能利已,有了才能利众生,即要利已又要利于众生,利于众生又要利于自己,两者之间无二无别,这才是真正入不二法门。

那么也就是回向一切智性,通过这样的布施能够让我们感悟到能施所施中间物三者之间了不可得,一切智就是空性。那么如住相布施,就会随生灭而受苦乐报。那么如果你执著相,你在事相上你去布施,你将来就会有苦有乐,因为你有福报可能会乐极生悲,有钱不见得很快乐,当然有钱不见得不快乐,重要的问题是你以什么心态。如果你执着事相你就会有苦乐,难免,所以人生你没有佛法你就没有办法,今天我们说的就是不二法门的法,你要把中间的界限打破,打不破这个界限,那你就怎么样,虽然你很有福报,但是终究会无常。所以我们今天在那里边说起莲池大师的话,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老太龙钟,金玉满堂,无常终将到来。一点点的就这样,不行了。每个人都有过辉煌,都有过年轻,可每个人都要面临衰老,每个人都面临要死亡。你不愿意没办法,就是这样,对谁都公平。

如果不住相布施,即是布施性。如果你不执著相,你不执著相是不可能的,刚开始你著相。我认为张三、李四,然后你给予布施出去,慢慢的你会把我执也给出去,慢慢的你心里这种执著会改变会淡化会不留痕迹,这个是重要的。不著相,下手处首先都是著相的呀,通过著相而不再著相,一个过程的完成不是一天两天就完成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利根,如果你真的是利根你就明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下大自在,做不到慢慢来,慢慢练,百炼成钢,不要着急,终会有希望。

布施性就是布施的本性,布施的自性是不可得的,也即是一切智性,如果他是不可得的,那就是你完成了智慧,也就是空性,根本智。如此你就离生死了,能施所施中间物你都了不可行么你也就没有生没有死了。如是布施是这样,刚才我们探讨的是布施,你要三轮体空。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你也要去感悟,持戒,能持的戒。我们面临的环境,我们所持戒的内容是一个缘起的过程,你不可以去执著,本性是空的,于是你心里无限的自在,不然的话你会整天的提心掉胆,你会寻找借口去犯戒,都不可以呀,你心里没有痕迹你持戒起来就非常的自在、快乐,没有觉得受压抑,要不然你就会觉得自己很委屈。如果你不明白自己身体的没有实在性,那你会愿意接受这种戒律的规范和约束吗,那你也不愿意的。所以说如果我们能够把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能够感悟他的那种自性是空的,是没有实在性的,我们也就是回归了一切自性。这就是理,通过事而显理,事理圆融,没有障碍。那么,也就是突破了这种二元,布施和解脱,持戒和解脱和一切智性,和空性之间的对立,把之间的那种距离打破了,没有了。于是入于一相,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原来都是缘起性空,如果你不再执著缘起了而进入性空了,那你就入于一相,也就是证入不二法门。而我们往往是一旦入于空性,那你会拒绝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缘起相,那是不可以的,只是你通过这样一个途径走进去,你还不要把他废掉,你若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废掉了,你就是断灭空。有人他会说但他不会做,有人会做但他不会说,都是错误的。有的人偏有是错的,众生愿意做好事,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快乐,这样人多了,那有的人说没有了,一切法都空了,什么都不干,错。这两者之间都是错误的,所以既要去做,而且还要感悟他其中的没有实在性,而且感悟之后觉得很快乐,就走出来了,然后再去做,这样的话理事圆融,叫中观,也叫正观,这叫中道也叫正道,否则你偏向有,偏向空,都是歪门斜道,都是错的,所以都需要去校正,去改变。当然我们说的歪门斜道是根据正道而说的,究竟而言的。一个人没有走入正观,他能够去布施,那你要赞他你了不起,你是菩萨,使他更精进,最后他有因缘闻到佛法,这个很好嘛,从开始就说空的空的,告诉他你要去做,不然你说空的我给你一脚,你干吗,你不干,你不干你赶紧脚踏实地就去做了,这样的话就非常实在的佛法。佛法是有生命力的,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用行动加以证明,否则我们今天再不闻佛法再不去行动,那我们的信仰可能会丧失,当然你会着急,着急有什么用,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才有希望。宗教也是要竞争的,没有办法,谁回避的得了,竞争要正当的竞争,我要把我的信仰理直气壮告诉诸位,让大家理直气壮的去受益去信仰,大家才会有信心才会有快乐,不然的话非常痛苦,那咱们学他干什么呢,也没有意义了。

下面经文“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即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第二十一位菩萨站起来发言,谈自己对不二法门的感悟。这样的一位菩萨他得到了感受到了甚深三昧,什么叫三昧,等持,就像我刚才的理事不能废,在事相上去感悟理,在理上要面对事,所以叫三昧,等持,看到有就看到空,看到空就看到有,所以叫三昧、等持。所以就自在,如如不动,心态非常好,永远都这样。那么发甚深智慧,因为他能等持,他就有智慧,为什么能等持,因为他知道有是不可得的,空也是不可得的,所以他能等持,所以称为深慧菩萨。有甚深智慧的菩萨,不是一个说在空中行在有中,没有行动的菩萨,那大概是假菩萨。

他站起来说,三解脱门中的空、无相、无作。一般的寺院里有山门,也叫三门,中间的代表空,左边的代表无相,右边的代表无作,表法的。就像昨天有人跟我说,师父呀,孔雀不像呀,表法的,像不像无所谓,重要的问题大家能感觉到孔雀胃特别好,他能消化,所以他吃毒草他能吃毒虫,他能面对贪嗔痴,你敢吗?你不能呀,你消化不了呀,吃完了之后就扒那动不了了,他能茁壮成长。所以这个法会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洗礼,是一次锻炼,是一次因缘机遇,你要珍惜,你要去感悟点什么,你不能看热闹,如果你看热闹,当然最初的人没有热闹他不来,甚深的东西需要靠感悟的,只要你感悟那么一点点,经常去感悟,我跟你说你一定是甚深的智慧,也就跟这位深慧菩萨是相应的。

所以三解脱门中的空、无相、无作,一般人以为是二,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这不是二,是三了,二以上的都代表二,他们之间有差别。实际而言,空即是无相,无相即是无作,空就没有实在相,没有实在相,说你的造作也是缘起,缘起也是没有自性的,所以空即是无相,无相即是无作,所以你要去透视他的本质,不要停留在表相上,尽管你要通过这个表相完成这个内容,但是你也不要执著表相,但是你还不要放弃表相,通过表相完成内在的无相。如果在空、无相、无作的三解脱门中,不再执著于心意识,你不用分别心,心意识是分别。我们今天看到什么东西,先分别一下,那是什么颜色的,那个人是男的女的,是年轻的年老的,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那个佛像到底是什么菩萨什么佛,我们都是带着心意识来分别的。有人说了,法师我们不用心意识那也不行。你没有心意识你就没有修行的下手处,你要通过心意识来完成这个佛像是这样的,但是分别的一个结果是一个缘起的过程,如果你再执著这个过程那就是错误的,你面对着,你知道是这样的,你知道这个结果是缘起的结果,你执著他吗,不执著他,你要善加利用他来改变对自己对结果的执著,你既不能够否定他也不能执著他,通过过程完成对执著的改变,所以说非常微妙。

如是,即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所以你不再执着你的分别心,不再相信你的分别心,分别心是一个缘起,是一个过程,当下是没有自性的,于是你看到了感悟到了无相,感悟到无相你就感悟到无作,所以就自己了,这就是证入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容易吗,容易。不二法门难吗,太难。重要的问题你要不著相,不著相还要面对相,你没有这个心意识你怎么能走进空无相,不做三解脱门呢。如果你就说空无相无作就是三解脱门,错,若能转物即同如来。所以善于转化心意识的分别你才有希望。如果你不善于转化,那你就人性,光有人性不行的,没有人性不能学佛,所以大家要珍惜人生。那个佛是一个单立人旁边是个弗,你是人你能信佛,你能走进佛门中来,你是人你才有机遇有因缘,但是你不能成佛,成佛是你不是人的思维观念你才能成佛,不是人的思维观念那就是不二法门,你要突破这种人性的分别,心意识的执著,我觉得这是下手处,是人即如来,突破人性就真正的证悟,这个是要引起我们思考的。

下面的经文是“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第二十二位菩萨站起来发言,谈自己对于不二法门的感悟。这位菩萨六根清净,所以称寂根菩萨。不执著六根,善于运用六根,不执著还要不放弃,放下了并没有放弃六根,叫随缘,随缘不变才清净,不变随缘才有下手处,所以叫寂根菩萨。

他站起来说,佛法僧三宝,凡夫二乘以为是二法,三宝就是三个宝,佛法不是法宝,法宝不是僧法,所以叫三宝,所以是二,你说这不是三吗?二以上的都叫二,所以叫二法。虽相对确是互异,相对而生的,相对于佛要说法,法又僧来传,由僧来证悟,那么即是各不相同,即从别体三宝而言,佛宝不是法宝,法宝不是僧宝。那么佛是佛经,佛是佛像。法是佛经,僧代表出家人,别体三宝。但如果从自性三宝或者从理体三宝去考量,佛性即是空性,佛性,觉性,觉悟空性为十法界所依,十法界,已有空亦故,一法得成。因为空因为不确定,所以有佛、菩萨、生闻、缘觉,天、人、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十法界各各不同,也就是法性,对有情众生而言叫佛性,因为有情众生会迷会睡着,所以就把他唤醒,所以叫觉性,能醒来的叫觉性。事物呢,比如说这个东西,他迷吗,他不迷,它是法性,对待有情众生是佛性就是觉性,无情众性叫法性,法性和佛性都是空性,法性也就是空性,也就是法性,也就是空性。法是从众缘合和而生,也就是僧性。什么叫僧,僧就是众缘合和,僧众僧众,他本身也是不可得性。

如是三宝都是无为相,都是一个不可得性,不可得相就是无为相。有为相你是分别,事实上他的本质是无为相是空性。与虚空等,与虚空是等同的,即佛即法即僧,佛即是法,法即是僧。《六祖坛经》给我们最好的一个提醒,皈依三宝即皈依觉、正、净。觉就是醒来、觉悟,正是证法,三法印,净是清净心,清净无染没有挂碍,三者之间有区别吗。没有区别呀。同样,僧即法即佛,三宝不可分的,三宝是一体的。如果有人今天说我皈依佛皈依法我不皈依僧,那是错误的,没有这样的。有这样的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塔不皈依僧,奇怪呀,你生命的质量要通过皈依三宝来改变的,如果你皈依塔是不可以的。所以说你要完成这三宝是非常重要的,事相三宝不能离开理体三宝,理体三宝不可以离开事相,哪怕那个出家人可能让你失望了,但是你也必须要通过事相的三宝来完成你理体三宝的这种证明,否则是不可以的。当然三宝自身,出家人也需要有尊严。出家人比丘翻译成叫乞士,什么叫乞士,就是讨饭的人,但是记住这个讨饭是有尊严的乞士,不是赖皮赖脸的,一定要活得有尊严,一定要让人家感觉到你有尊严。你没有了尊严那你就失去了宝的性质,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不能够面对这一点,那恐怕真和尚也是假和尚,假和尚也成了真和尚。所以说《佛遗教经》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出家人佛陀最后的遗教,让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很清楚。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把《佛遗教经》打开来看,原来是这样的,那样的就错了。一切法都是这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够随顺此平等行,也就是佛法僧三宝的本性、自性,他们是平等的,也就是证入了不二法门。

下面经文“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则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经二十三位菩萨站起来,谈他自己感悟对不二法门的经历。此菩萨通达二谛妙理,在有上通达空,也就是二谛融通三昧印,二谛融通,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等持。那么心无挂碍,无所畏惧,学佛原来我们老著相,像我们很多人看风水,这个东西摆在这儿,摆在那,到底摆在哪呢。有人说这样,有人说那样,不固定的。你的心里如果你不执著他,摆在那没关系,如果你心里觉得摆在这别扭换个地方,那你就好了,这叫环境心理学。我们不是否定说这个东西对人没有影响,他可能有影响,他可能没有影响,你抵抗力好的人不在乎他也不影响你,抵抗力弱的人他老看着别扭那他就受伤了,睡不着觉没关系,换个地方,换个位置,那你就睡着了嘛。你在那死气掰咧的挺着,你也痛苦,无常的,你可以改变一下,改变一下结果就不一样了。此位菩萨通达二谛妙理,心无挂碍,无所畏惧,所以称心无碍菩萨。心里没有任何挂碍,没有恐惧,当然没有挂碍了,好事也不欢喜,坏事也不伤心。我们是好坏都有牵挂,好就会得意忘形,不知道东南西北了,一旦坏了蒙头转相了,就恐惧,就挂碍,都是错误的。

他站起来说,身和身灭,一般人以为有二法,实际而言,身之当下即是身灭。就是我这个身体就是个障碍,所以老者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吾若无身,吾何所惧。那只是说明了表面的现象,事实上我们说心的当下刹那刹那在变化,现在不是刚才,刚才不是现在,当下即不是刚才了,刚才已经没有了。为什么,因为我们见到身的实相,因为他变化了,所以他是假的,他要是真的你永远年轻,他要是真的你永远活着,可是不是这样,所以你得变老,他是空相,是没有主宰的。所以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才能完成从这个轮回生死中走出来。因为身虽有却是幻有,是假的,不是永远有,永远有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他是缘起性空,迁流不住,一直在像水一样在动,你说他会停下来吗,不会的。所以住则误以为有身,所以你以为停留下来了,以为有身体,因为你执著了,所以你认为有身体,所以我们就自私,我们就小心眼,我们就贪嗔痴。不住则无身,如果你不执著了就没有这个身体,他就不会是你修道的障碍,他就是你修道的助缘,所以没有这个身体你不能修行,有这个身体你执著他也不是修行。有了他我去感悟他,他不是实在的,这就是修行,这才是你修道的因缘。

那么,入气象万千我们要回归自性。什么叫气象万千呢,你用金子做各种各样的,千差万别的手饰。但是你要回归金性,你不要在外表上说这是耳环呀,那是镯子呀,那是项链呀,你不要执著外面的相,你要回归金性,一下子我就认识到,原来就是你,你是谁你就是金子,你怎么变我都知道你就是金子,你变什么你还不都是金子呢,你要认识到金子了你就解脱了。你要说这个项链很漂亮呀,这个镯子很漂亮呀,这个耳环很漂亮呀,你就迷失方向,迷失方向就轮回了,一下我就看到你就是金子,你怎么变我都认识你,那你就不会被外表的假相迷惑所左右,你解脱了,就是这样。哪里有器相呢?没有耳环、没有镯子、没有项链、没有戒指,没有这些东西,当然也就没有身相,因为身相也是由四大五蕴组成的,没有主宰相,性是金子,外表的相不重要,当然你得通过外表来认识本质,你没有这个外表也不行呀。所以这是中观,你说我就空了。请问你通过什么来认识空的,我不认识什么我闭着眼睛,闭着眼睛断灭空呀,不行呀,你没有锻炼你没有抵抗力你只是逃跑,不行呀,生死面前你不面对你逃跑,说我跑了,我不面对生死,我跑了,跑不了。所以你必须面对生死,去感悟生死的如幻如画,所以你不在乎生死,一下就走出来了,这才是真解脱,佛法是敢于面对敢于承当,不是逃跑,不是颓废,不是消极。

如是诸法实相不增不减,那金子增加了吗,没有增加,减少了吗,没有减少,今天一直都这样,即不起见身及见身灭,于是你没有看到一个整体实在性的身体,你也没有看到这个身体灭了,没有灭,这个身体没有主宰性而已,不增不减,没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什么。所以说我们觉悟了没增加,没有觉悟的时候也没有减少,就是一种回归而已,回归生命的真相。如是身与灭身,平等无二,所以你的身体现前了,你的身体消失了,两者之间都是平等无二的,缘聚缘散,他们是平等的。缘聚是没有自性的,缘散依然没有自性的。我们是透过这种现象来完成对本质的感悟,就是不增不减的,平等不二的。没有分别,你的分别就带来这种主观意识,心意识,错。如是即能够在此中不惊不惧,也就是死而何惧生而何欢,不害怕,要不然的话谁不贪生怕死,如果你觉得死了到更好的极乐世界去,你可能会赖在这里吗,不赖在这里了,还是走了好,走了没有负担了,赖在这里就说明对于死后的世界无所知,不确知,或者自己的种子没有办法到更好的地方去,或者没有智慧去改变这种执著和挂碍,当然还是赖在这里好。所以说我们要面对这种执著要去改变,不惊不惧就是入不二法门,所以不二法门对我们来讲是一种很好的启迪。

经文“上善菩萨曰:身口意业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第二十四位菩萨站起来谈他自己对不二法门的感悟。这样菩萨三业清净,身口意三业清净,什么叫清净呢,就是不执著不挂碍,但是还要面对。面对怎么办呢,恒顺众生,心里了不无牵挂,众生喜欢的我就多做,不喜欢的我不做,遵守规则,心里并没有觉得自己疲倦呀,累呀,觉得烦恼呀、障碍呀,没有。通达中道无所得,要面对身口意,要面对现实,所以面对现实的过程之中要了无牵挂,所以叫中道无所得,所以称为上善菩萨。上善,中道才是上,要不然那就不是上,无上。他站起来说身口意三业互异,互相之间有差别,身业不是口业,口业不是意业,凡夫二乘以为是二法,我们也一直认识他是有差别的,他是一样的,二乘人认为是空的,凡夫以为是有的,一个偏空一个偏有,都是错误的,都是极端。事实上三业都无作相,没有造作相,没有一个实在的造作相,哪有主宰性呢。虽如此凡夫由三业造作诸罪所以受报,虽然没有一个实在的造作相,但是凡夫也就是我们却是由造作,因为贪嗔痴、身口意给我们增加一个能量,我们就造作,因为这种造作我们就有罪性,有罪业了,有痕迹了,所以我们就自作自受,有了种子,当然你有种子,轮回的痕迹就这样,然后你将来就受报,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那么这要受报的呀,而上善菩萨在三业中通达空性,身口意三业,身有主宰性吗,没有,口有主宰性吗,没有,意有主宰性吗,没有。所以通达三业的空性,所以是三业皆无作相,没有一个实在的造作相,哪有规律呢,我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我这种话可以这样说可以那样说,他是不固定的。我身体可以坐着可以站起来可以躺着,哪里有固定相呢。思想也是一样的,他也是不固定的,遇到一个什么因缘我就生起一个分别心,也是不固定的。

那么如是身无作相,身体没有实在的造作相,于是口也没有实在的造作相,说你不必须去说什么不必去说什么,不是呀。虽然戒律上也有规定,但是戒律的规定是防非止恶的,是一个一般的规定,你想想规定的只是外表没有规定你的心,你的心是心猿意马的,是千流不住的,是一直在动。

那么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所以你的嘴没有固定相,你的意识也没有固定相。不仅身口意三业无作相,没有一个实在的固定相,造作相,一切法莫不如此,都是没有实在的造作相,没有固定相的,如是能够这样随顺无作真实慧,没有实在造作的,于是我们就不会执著。那么进入空性,空性就是真实慧,真实的本质是空,如果你能够相应就是智慧,而你不相应你光只是嘴上说,那只是空性而已,并不是智慧,就是入于不二法门。所以不二法门对于我们来讲,我们应该向上善菩萨去学,走中道,不回避三业,但是身口意三业又没有造作相,没有造作相,你就会感觉你随时随地都是自在的,随时随地都是自在的也就是入于不二法门,当你入于不二法门的时候,你真正的感悟了佛法,内心世界无比快乐无比自在,没有生死的这种烦恼呀,担忧呀,恐惧呀,没有了,真正解脱了。

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