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秘诀:自念自听
发布时间:2024-12-25 02:37:09作者:金刚经全文网印光大师指出:“念佛法门,全仗佛力,亦兼自力。”(《净土问答序》)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彻悟大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是净土宗修行的纲宗。”我们要用这样的心态来忆佛念佛。
“念”字以“心”为底,念佛就是念自心。心性原来是没有染污的,本来是圆满成就的,只要离开妄念,就是如如不动的佛性现前了。自己念自己心中的佛,自然“念念相应”。我们六道众生都是大慈父阿弥陀佛心中的娇儿,念佛的心,必须恳切至诚,如子忆母。“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印祖文钞·印施极乐图序》),能念的心,即是佛,心佛不二;正念佛时,当下就是佛(若不念佛时,则不是佛)。佛在《观无量寿经》中开示:“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个佛”即是自佛,又是他(阿弥陀)佛;自他不二,生佛不二。印光大师说:“良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初非心外别有所得也。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亦不可思议,生佛互摄,感应道交,故得易于成办耳。”
持名念佛法门的秘诀就是:随念随听、自念自听,心念、口念、耳听,注重在听。印光大师说:“无论大声、小声、默念,总要自己听自己之佛声。默念中亦仍有声,故亦须听。能常听,心自归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印光文钞三编卷四·答善熏师问》)自念自听的方法既符合返念念自性之意,又与返闻闻自性相符,兼有佛力与自力,依次而修,利益无穷。只有自念自听,才会出现净念相继的效果,渐而一心不乱,达到念佛三昧的境界。印光大师依《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发明“耳根念佛”法,即摄耳谛听、六根互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自然都摄六根)、以摄其心的念佛法。“至诚恳切听,决不至起魔事。都摄六根,净念(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这样念得久了,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相继,乃念佛最妙之法。”(《印光文钞续编卷上·复吴希道居士书》)。
念佛时,念佛之心须专注于佛号,至诚恳切地把当下的这声佛号“阿弥陀佛”四字,要字字句句,心中念得清清楚楚,口中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以一句佛为一念,就这样十念百念、千念万念,用十念记数,只用心记;中间如果有一声散了、走了,也不要管它,再相续无间地念。如此念佛时间久了,心念熟了。必能念得身心自在,不散乱又不昏沉。此时功夫已上路、已相应了,即功夫成片(所谓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就要使每个字都从心里发出来,再听到心里去,字字明明白白,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过,心不外驰,念得久了,净念常存,妄念杂念渐渐地没有了,念得一心不乱而入“念佛三昧”(三昧,正定、正受也。一心称念佛名,至心入禅定,称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出世间定)。这样佛念渐纯,心念专一,功德最大。“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阿弥陀经要解》)。对于专一心念的念佛境界,印光大师说:“吾人念佛(称念或忆念),当从有念而起,念至念寂情亡时,则既无能念之我,亦无所念之佛,而复字字句句,历历分明,不错不乱,即所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正念佛时,了无起念佛之情念。虽无起心念佛之情念,而复历历明明,相续而念。”(《印光法师文钞·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以下简称《文钞》)定心于一处,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不仅是念佛的至高境界,也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能常常净念相继而不间断,时间一长,那么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自可渐得了。“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
在诸多摄心念佛的方法中,印光大师最看重的是十念记数法,大师称十念记数法是制心的妙法。他开示、解释该法说:“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增广印光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十念计数法,为初机契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提供了巧妙的方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三摩地,此指念佛三昧),斯为第一”(《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是菩萨回答佛所问“圆通”中的话。印光大师指出:“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总之,自念自听的方法是最稳当、最省力、最契理契机的念佛妙法。而自念自听的最大益处在于能够得到了脱生死,往生极乐的效果;而并不是只去专求一心或注重开悟。印光大师慈悲地呵斥道:“有以专求一心,不讲信愿;及注重开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也。弃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误误人也,大矣!”(《文钞三编卷四·净土法会课仪跋》)不断念佛,就是以佛心来取代我们的凡心,将己念作佛念,以一句佛号念到底,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朝一日定得蒙阿弥陀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圆满成功,不退成佛,达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境界。
在读音方面,要适当注意的是:回向偈中“四重恩”中的“重”,是“分量大、程度深、重要”的意思,应该读“zhòng”,即“恩重如山”中的“重”这个读音。不过,学佛“以心为本”,也不必执著于这些形式上的差别,读音的差异并不会影响往生;而能如法读准则更好。
要强调的是:不能把精进念佛误认为是“执著取相”。个别同修拿《金刚经》中“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四句偈,来攻击净土念佛法门是“执著取相”。其实,这个别同修并没有真正理解如来的真实义,我想反问他们一句:“我、我、我,你要的是哪个我?”宋代的灵芝元照律师在《观无量寿佛经义疏》中早已指出:“且佛言不著相者,盖令不著我、人、众生、寿者等相;不住所修法相,遣除人法二执,即达人法二空。何尝以系念进修而为著相乎?”“只谈性空不务实,自我断送解脱路”,所以我们要务实——利用宝贵时间来老实念佛,以精进度懈怠。
有个别同修总喜欢钻“西方极乐世间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的问题,其实,什么内外、外内,菩提自性哪有什么内外?!印光大师在《复马宗道书》中讲到:“净土,约事则实有至极庄严之境象,约理则唯心所现。良以心清净故,致使此诸境界悉清静,……由有净心,方有净境。若无净境,何显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是名心具。若非心具,则因不感果矣。”但是,“心净土净”乃是菩萨的境界,凡夫往往会心随境转。印光大师在《净土生无生论讲义序》中说:“以信愿念佛,求生于自己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西方,故虽生而无有生相,虽无生而不住无生之相。此生无生论之大旨也。”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是真正的无生。所以,印光大师提倡:“末法时代唯依念佛一法得度生死,仗佛力往生成佛后,再回入娑婆,度化有情。”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净土难信今已信;尤其持名念佛法,末法时代最当机(法无高下,贵在当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印光大师在《文钞三编卷一·复明性大师书》中说:“都摄六根,入手在听。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开口心中默念,均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即使心中默念,以心中起念,即有声相,因此也须听;自己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了了),此念佛之秘诀也。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更不须再问人矣。”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无量寿经》)总之,我等众生不怕罪业深重,只要具足信愿持名,无论功夫深浅,都能乘阿弥陀佛的大慈悲愿力往生。愿我等牢记祖师大德的遗训,把握当生,生真信(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