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超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
发布时间:2024-11-26 02:39:13作者:金刚经全文网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们分别开示,教导众生如何一步步地悟入圆觉,令诸菩萨觉悟到心本来是光明的,就是前面所讲:圆觉是万法的光明庄严、清净圆觉的自性。“承佛圆音”,由于听到了佛圆满的言教,“不因修习而得善利”,不必修习就能得到佛法的善利。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人们可以从东、南、西、北各方进城,并非只能从一条路来。同样的,一切菩萨庄严佛国以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并不是只有一条路,而是有很多条路。此喻菩萨道的方便有多门。唯愿世尊广为我们宣说一切方便渐进的次第,以及修行人总共有几种?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希望佛开示,使来参与此法会的菩萨及末世求大乘的众生,速得悟佛圆觉,证佛圆觉,“游戏如来大寂灭海”,指圆觉妙心的幻化犹如游戏,也是形容诸佛是何等如意自在地幻化,幻化世间的一切,就有如在玩游戏一样。“大寂灭海”,即指在如来净圆觉性所幻化当下无生灭相可得,此无生灭的寂灭相,如海一般无边无际。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很好!很好!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这些方便法门!”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圆觉妙心没有不觉的地方,所以是最无上的妙觉。此微妙圆觉周遍十方世界,就是说,每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而且一切法都遍诸十方地互相影响;换句话说,每一个因缘法的影响力遍诸十方,都是具有觉性的。这无上妙觉“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即圆觉妙心出生一切佛的微妙法与一切凡夫的世间法,都是“同体平等”的圆满觉性的流露。凡夫认为觉悟的佛已超脱如幻如化的世间,但是在无上妙觉中,佛与幻化的世间是同体平等,佛、凡夫与万法皆一如,都是圆觉的不二显现。
因为这个道理,所以“于诸修行实无有二”,就是说种种修行法门,实际上并没有差别。“方便随顺,其数无量”,但是为了引导迷惑的众生,为了随顺众生的根性,佛建立了无量无边的教导方法。“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不过圆觉修法,循众生根性差别的归类,可分为三种。由此可见,菩萨道虽有无量法门,在圆觉法门则可分为三种类。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在坐禅时,由定慧所产生身心的领受现象,可以分成三摩地(Samqdhi即等持)与三摩钵提(Samqpatti即等至)。等持是持心趣向于境,三摩地就是心一境性,平时一刹那无杂念的一心专注也是三摩地;以某种修法持续地在三摩地中入定称为三摩钵提,有八胜处三摩钵提、十遍处三摩钵提、四无色三摩钵提、无想三摩钵提、灭尽定等三摩钵提。
一般坐禅用心的方法,可以分成奢摩他(samatha)和毗婆舍那(Vipasanq)。奢摩他是令心寂静,就是专修定。毗婆舍那是专心依佛法观察实相,即是修智慧。修奢摩他和毗婆舍那都能产生三摩地的觉受,也能入各种三摩钵提。
禅那(Jhana,Dhyana),翻译成静虑,静即定,虑即慧,禅那在小乘中必定采用禅坐的姿式,修禅那时可能是修奢摩他,可能是修毗婆舍那,也可能是两者同时修,即定慧双运。
此处佛开示菩萨修圆觉法门有三大种类,以圆觉法门来阐释菩萨道的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不可以用一般的坐禅用心方法来理解。
一、奢摩他:菩萨修奢摩他,不是依六根境界修定,是依圆觉妙心修定,从定中达到觉遍十方而发慧。
如果诸菩萨信解万法本是清净圆满的觉悟,“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菩萨确定圆觉妙心本来清净,于是直取心性本来静静不动的方式来修奢摩他。“由澄诸念,静慧发生”,由澄清一切妄念,息诸杂念,于是观察入微,觉悟心识烦恼在跳动。此菩萨因进一步静定,再加上宿世慧根,于是智慧就生起来。他便知道“身心客尘,从此永灭”,身心如客尘来来去去,凡是来来去去的就不是主人,所以称身心为客。这幻化的客尘,因为静慧发生而从此永远息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当心离开烦恼外境后,便能够不执迷外境,于是体验到妙圆觉心本寂静,而产生轻安快乐的觉受。“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寂是无生灭变化,因寂静而觉悟到十方世界一切如来的心,就在寂静自心中显现;即是一切如来的心就是自心,宛如镜子一清二楚显现自己。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修圆觉法门的菩萨修奢摩他,不管外境只管自心,慢慢观察,让心静下来。“静慧发生”,静有如小乘所说的奢摩他,慧有如小乘所说的毗婆舍那,然而圆觉法门的奢摩他,不是从无常境界里起观,是以净觉心在定中观圆觉妙心,看到原来十方世界就是诸如来的心——圆觉妙心。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二、三摩钵提:菩萨修毗婆舍那,不是依六根境界观因缘来修慧,是依圆觉妙心观幻化,以幻化妙行来修慧。
如果诸菩萨信解圆觉妙心本来清净觉遍十方,于是以此心修三摩钵提,“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知觉心性是指六识,菩萨了知六根(器官)、六尘(外境)、六识(心)不是真实的,都是从圆觉妙心幻化而有。“即起诸幻以除幻者”,于是菩萨以圆觉妙心幻化出种种神通来除去幻化。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知道一切方法都是幻化。于是以心的幻化自在来觉悟。比方说,淫欲心及不净观皆是妄心幻化,然而修不净观者以修不净观来除淫欲心,如此以幻除幻就是迷于幻化的修行。修圆觉法门的菩萨修行时不迷于幻化的修行法门,直接从圆觉妙心为出发点去“变化诸幻而开幻众”,即变化一切诸幻来开导幻众——如幻如化的众生。菩萨不但能够以幻化来除掉自己过去业力迷惑而有的幻化,还能够进一步以幻化来开导众生。如经中有载:“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菩萨即现何身而度化之。”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由于此菩萨心已能运用幻化的缘故,知道众生迷惑在其中,就能发出救拔众生的大悲心;而且菩萨运用幻化时不像众生那样执取幻化,所以菩萨能于(众生所以为苦与无常的生死)幻化中生起轻安的心。“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一切修圆觉的菩萨从此起行观照,逐渐依次增进。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当时能观幻化的心——觉悟的心,并不随着幻化而变化。为什么呢?因为观幻的心是智慧,不是所迷惑的幻化,“非同幻观,皆是幻故”,虽然观幻的心不随逐幻化而变化,但是,当你观察到“观幻的心”不同于所观的幻化——非同幻观,应当知道此“观幻的心”是由烦恼心执取而有,也是幻化相。“幻相永离”,一切如幻如化的相永离,觉悟的心相也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是诸菩萨所要圆满的微妙修行,犹如泥土中长出幼苗。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菩萨知道世间是圆觉妙心的幻化,就在自心中观幻化而修,进一步在如幻如化中,引导如幻如化的众生修行。有幻化就有动,观幻化即在动中修观,所以称为三摩钵提。修观也称为修毗婆舍那,然而修观者不一定有定,修定者不一定有观,当观中有定就由观入三摩钵提。小乘修观者观法的实相是苦、空、无常、无我,但是修圆觉法门的三摩钵提不作如是观,而是观如幻如化的同时以净觉心去引导幻化,用幻化来庄严圆满菩萨的微妙修行。这样的三摩钵提,是以净觉心在幻化中观圆觉妙心。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三、禅那:菩萨修禅那,不依六根境界从定中修慧的定慧等持,是直接依圆觉妙心观本是涅槃妙心,不是有定有慧的等持,是定慧无二的等持。
修圆觉法门的菩萨信解本来清净圆觉的道理之后,于是以此净觉心修禅那,不似修三摩钵提者偏取于幻化的修观,也不似修奢摩他者偏取于寂静相的修止,所以说“不取幻化及诸静相”,直接观察“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等碍,其中知——意识的分别、觉——六识的了别、明——智慧明了,实在没有知觉明可得,所以依身心而生起的分别、了别与智慧——知觉明,唯是迷惑障碍。菩萨了知身心就是诸碍而“不依诸碍”,于是不依靠知觉明来修行,“永得超过碍无碍境”,永远超越有碍境和无碍境。碍境是指有身心的生死境界,无碍境是指没有身心的涅槃境界。很多修行人都觉得身心的障碍给他增添很多麻烦,他要达到摆脱身心境界,没有身心的境界叫做无碍境——涅槃境界。此菩萨永得超过有碍生死境界和无碍涅槃境界。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菩萨觉悟超过碍无碍境后,更进一步返回头来受用现前的世界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有如器中锽然之韵,此锽然之韵虽在器中,其声已出于器外;比喻此菩萨示现有烦恼相行于世间,从外表来看好像凡夫一样,其实此菩萨是在觉中受用身心世界,“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了知烦恼与涅槃没有差别,“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内心证悟寂灭而生起轻安的感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此时便觉悟到微妙的圆觉心,与寂灭的境界相应。“自他身心所不能及”,此妙觉随顺寂灭境界不是动乱的自他身心所能触及。意思是说,寂灭的境界是动乱的身心无法影响的。原来一般人认为身心是动乱的境界,而寂灭的境界是寂灭不动的,以为动、寂是分开来的。现在,菩萨就在受用现前的世界与身心里,内发轻安的寂灭,并非在动乱的身心世界里能内发轻安的寂灭,而是“众生寿命皆为浮想”,一切众生、生命的身心现象,皆依妄想分别而有,都是不真实的,菩萨受用身心时无此妄想,只见圆觉妙心本无生灭的微妙显现,所以能内发寂灭轻安。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禅那可以是修定,也可以是修慧,也可以是定慧双修。圆觉法门中的禅那修法是定慧不二的等持,不观有碍的身心、世界,直接观无碍的圆觉妙心,受用圆觉寂灭的境界的同时,受用现前的世界与身心,这样的禅那,是以净觉心直接观圆觉妙心,达到定慧无二的等持。
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有一类菩萨先断烦恼成就智慧,有一类菩萨先度众生成就悲心。那么,先成就智慧的菩萨是属于上面的第一种,先成就众生的是属于第二种,第三种菩萨在世间就直接看到涅槃,其成就是最快的,没有所谓出世间与入世间。以上的分类是以定、慧来分:第一种菩萨以净觉心先定后慧,不管外面的各种境界,以净觉心先完成定心清净,便能证悟本来圆觉;第二种菩萨是以净觉心先修慧,先观幻化的外境,观到心能够自在幻化无碍,以此证悟圆觉;第三种菩萨是不依有碍境界的定或慧,以净觉心直接观本具的圆觉妙心,体验幻化的当下即本来涅槃的圆觉妙心。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此三种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亲近”是接近,“随顺”是朝向。总结三种法门,随顺修习都能够直证圆觉,所以说“皆是圆觉亲近随顺”。
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因地修行的十方菩萨们,所修种种方便,或同或异,也都不出此三法门。“若得圆证”,如果得到圆满的证悟,即成圆觉。也就是说,本来就是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假使有人修于圣道,即八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去修习。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 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 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 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 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 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 名究竟涅槃。
威德自在菩萨你应当知道,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本来没有种种差别相;但是随顺众生而方便教导无量修行法门,所以说“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如来总结圆觉教法,开示成为三种类:一、奢摩他:寂静修止,住心一境,如镜子映显种种像;二、三摩提:如梦如幻观,如幼苗逐渐增长;三、禅那:在寂灭中犹如器中锽然之韵,虽然寂灭,但是还能够发出声音。
“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这三种妙法门,都是朝向觉悟。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三种修证事业如果圆满证悟,就叫做究竟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