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网

净土法门法师:佛应机说法,听众根机不一样讲的就不同

发布时间:2024-04-02 02:38:57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净土法门法师:佛应机说法,听众根机不一样讲的就不同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上」,上是讲上面,上面这一段。

「《起信论》」,这个《起信论》是《无量寿经起信论》,不是《大乘起信论》,《无量寿经起信论》,彭际清居士造的,「以出家为净土正因」,这《起信论》上说的,「元晓师以出家为显发正因之方便」,两种说法大同小异。黄念祖老居士说「后说较稳」,元晓师讲的好像更妥当一点,讲得更好,以出家为显发正因的方便。「若兼究《观经》」,我们参考《观无量寿佛经》,《观经》上「则上三品未言出家,中品上生言修行诸戒,中品中生言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该经」,就是《观无量寿佛经》,「九品中唯此二品,确指出家」。有这个文字,其它的七品里面没有提到出家。所以黄念老说元晓师以出家为显发正因的方便,他说这句话说得很妥当。「但本经反之」,《无量寿经》跟《观经》上讲的,恰恰相反,为什么?《观经》九品,前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相当于《无量寿经》讲的上辈,《无量寿经》上辈就讲到出家,《观经》的上三品没有讲到出家,中辈才讲到出家。中辈呢?我们本经,「中辈则谓不能行作沙门」,就是没出家了。所以《无量寿经》上讲的,跟《观经》讲的不一样。

底下这就是说明,「盖以众生机缘无量差异,因地修行万别千殊」,这就是我们讲千差万别,「人人有异,各各不同,概括而粗分辈品,略显位次」。这是一定要晓得,佛是笼统概括而言,没有细说,略显位次。「窃思」,这个窃是黄念老自己谦虚,就是我想「应病与药,随机说法」。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他有对象,《观经》是以韦提希夫人为对象。讲《无量寿经》那就不一样,这个大会里有大比丘一万二千人,有比丘尼五百人,跟《观无量寿佛经》那个场合、因缘完全不相同,佛应机说法,听众根机不一样,佛讲的就不相同。像大夫治病一样,他是什么病得给他开什么药,「故未可拘于一格,死于句下」,我们就完全不能了解佛说法的意思。开经偈上说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凡夫习气很重,要研究,要追根究柢,这个态度正不正确?不能说不正确,也不能说你完全正确。为什么?过分的执着就变成障碍,大而化之反而容易开悟。诸葛亮读书,不求甚解,只观其大意,这是他读书的方法。有人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追根到底,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他是不是真的清楚明白?问题很大。到一个阶段自己以为搞清楚、搞明白,他就不能再往前进。如果再往前进,真的一切法其深无底。

任何一法,真正会学的、善学的是要得定、是要开智慧,这叫善学。坚固的执着障碍得定,分别也是障碍得定,能够把分别执着放下就很容易入定。定中境界现前,好,因为那是现量境界,你亲自看到,你亲自接触到,没有一法不通达明了。古人求学重在开悟,今人求学重在广学多闻,路子走得不一样。古人有智能,现在人有常识,有知识,有知识没智能,古人有智慧。智能里头有知识,知识里头没有智能,为什么?智能的心是清净的,知识的心是浮动的、浮躁的,不一样。智慧能解决问题,没有后遗症;知识解决问题后遗症一大堆,很可怕。中国古时候做大事业的人,心清净,智慧决断,所以这事情做得好、做得恰当。现在没有,所以这社会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想得很好,结果做出来之后变样子,这变质;智慧的处理永远不会变,这是智能跟知识的差别。所以我们学佛要学智慧,一定要得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就是规矩,守规矩,不要乱来,不要标新立异,遵守古人、佛菩萨的老办法。这个老办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就用这个方法成就的,得定开慧。

我们今天想一套新的方法,老方法不要了,新方法试验,试验一百次、一千次都出毛病。那我们就真正想到古人了不起,古人的方法传千年、传万年,永远不变,永远不出毛病。你不遵守他的办法你就会出毛病,为什么?古人的方法是从自性里流出来的,古人的方法是真实智慧。像我们这部经上讲三个真实,这不得了,真实之际就是讲的真如本性,这部经从真如本性里头流出,又回归到真如本性,真实智慧、真实的利益,这三种真实。你要仍不信,想标新立异,我另外想一个方法,你想不出来,没有这个能力。想出来以为是好方法,做做、做做流弊就出来,问题都出来,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真搞清楚、搞明白,还是古人对,这不能不佩服。古老的方法,千年万世社会安定,人民幸福,不出毛病。这些古圣先贤生天的生天,学佛的成佛了,他不在三恶道。

「窃计无量寿会上」,窃是念老谦虚,就是我计算计算无量寿法会上,「阿难当机,并有大比丘万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如是出家大德,皆应上辈往生」。这一点都不错,当年在释迦牟尼佛会下听讲经的这些人,他们肯定都是上辈往生,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且以本经乃净土第一经」,这是古今大德共同肯定的,净宗第一经,「所示乃正宗典范」,典型模范。「出家修行得上辈生,乃合常情」,这是应该的,肯定他们是上辈往生。「佛故契此因缘,而说上辈生者,出家弃欲,而作沙门」,所以佛有这句话。「至于《观经》」,跟这就不一样,「则大异于是」,跟《无量寿经》的缘完全不相同。听众,佛讲《无量寿经》,听众你看看出家比丘一万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这个法会多殊胜、多庄严,这么多出家人在一起。

《观经》的因缘就是韦提希夫人,她带着她的宫女,是这么一群人,在家人。韦提希夫人遭难,儿子不孝发起政变,要把他父亲政权推翻他做国王,他搞政变。所以这个国王是父亲,韦提希是他母亲,遭遇到家庭这样的变故,苦不堪言,是在这种状况之下求释迦牟尼佛救她。当时在佛左右的,只有阿难跟目犍连,在佛的左右。「释梵诸天,虚空雨花」,这些护法神在空中看到韦提希夫人请法,世尊为他们开示,欢喜散花供养。「会中唯阿难、目连为大权示现之比丘」,我们知道,阿难跟目犍连是大菩萨再来,目犍连久远劫都成佛了,倒驾慈航,在释迦度化众生的会中示现做佛的弟子,表演的是神通第一,阿难表演多闻第一,所以他们示现,「余无出家之众」。「于此会上当机闻法并上辈往生者,主要是韦提希夫人等在家人」。这说得清楚,释迦牟尼佛应机说法,无量寿法会跟《观经》的法会情形完全不一样,「故佛应其机缘,于上品生中皆未言出家」。没出家人,韦提希夫人跟她的一些侍女,带着一些宫女,全都是在家人,没出家人,所以就不说出家。

「又《观经》曰:韦提希与五百侍女」,这人数说出来,说《观经》这个时候,听众就是韦提希夫人带着五百宫女。「闻佛所说」,夫人跟这些宫女听佛说法,「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就是见到极乐世界广大庄严,「得见佛身」,见到阿弥陀佛现身,「及二菩萨」,二菩萨是观音、势至,「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逮就是得到,这很了不起,得到无生忍,这是说韦提希夫人得无生忍。通常得无生忍是七地菩萨,《仁王经》上说的,《仁王经》讲五种忍,无生忍是高阶菩萨所得到,七地菩萨下品无生忍,八地菩萨中品,九地菩萨上品,他们得无生忍。再往上去叫寂灭忍,十地菩萨下品寂灭忍,等觉菩萨中品寂灭忍;妙觉果位就是佛果,成佛了,真正成佛了,上品寂灭忍,清净寂灭。所以无生忍是大菩萨,韦提希夫人证得。五百侍女跟着她一起,她们的善根福德缘分比不上韦提希夫人,这样看起来,韦提希夫人也是再来人,不是凡夫。「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这就是说五百侍女见佛闻法,发无上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悉记,记是为她们授记,完全为这五百侍女授记,「皆当往生」,告诉她们,你们将来个个都会往生。

「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们就得到诸佛菩萨的现前三昧,这是一句笼统的话,为什么?五百人各人根性不齐,所以得三昧不一样,但是统统都得三昧,三昧浅深差别不等。这个时候无量诸天,诸天就是先前在散花的,在供养的,这些诸天他们看到这个状况也发无上道心,无上道心是菩提心,他们也发菩提心。「可见《观经》会上,当机之众纯是大乘根器」,世尊讲《观无量寿佛经》这一会,这些有缘的听众,五百侍女都是大乘根器,为什么?听到大乘法她能信、能解,欢喜接受,发愿往生,这是纯是大乘根器。「又皆是在家发心」,她们这群人里头没出家人,出家人只有释迦牟尼佛跟两位侍者阿难、目犍连,其余的听众全是在家的,在家发心。「如是诸人,定可上辈往生」,诸人就不只韦提希夫人一个人,统统都是上辈往生,上辈往生有三等,上品上生的,上品中生的,上品下生的,都是在这三品里头,上三品。

「且韦提希夫人悟无生法忍于现世,必是上品上生极乐佛土」。她听了当时她就悟无生法忍,什么叫无生法忍?先说这个忍字,忍字在此地当作肯定说,同意佛所讲的一切法不生不灭,就是无生。一切法无生,无生就无灭,一切法不生不灭,他能够承认,能够接受,一点怀疑都没有,这叫无生法忍。这个境界就是禅宗里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惠能大师开悟是这个境界,在五祖会下得无生法忍。所以他说「何期自性本无生灭」,这就是无生法忍,五祖衣钵马上就传给他,他就成为第六代祖师。所以韦提希夫人悟无生法忍于现世,现前,这不是到极乐世界,听佛说法她就得到。跟惠能大师在五祖忍和尚闻法,境界完全相同,她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肯定是上品上生。「韦提希乃在家妇女,现生得忍,上品往生。足证上辈生者,不限于出家之众」。这个意思就讲通了,讲清楚、讲明白了。「复显净宗妙法破尽规格,至极圆顿,不可思议」。净宗妙就妙在此地,它跟其它的八万四千法门不一样,八万四千法门那个规格跟净宗不相同,净宗确实至极圆顿,至圆极顿,不可思议。

...

《观经》里面中上品、中中品是出家人,《无量寿经》在家人,这是念老让我们两经合参。「是故应善体圣心」,这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跟我们讲的,你要懂得它,懂得他的真正意思。「切莫死执文句」,不要执着,读经不要执着文句,听经不要执着言说。「舍家弃欲,应着重于心出家」,无论在家、出家,一定是心出家,「则此两经并无二旨」。这样子这两部经所说的,你就能够圆融,你不会产生矛盾,你会有坚定的信心,不至于产生疑惑,这就对了。所以「舍家弃欲」讲了这么多,主要就是怕经看很多,说法不同,怕产生误会。佛是一个意思,一定要懂得他的意思,开经偈说「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很要紧,不能把意思错解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