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四卷
发布时间:2023-12-18 02:39:08作者:金刚经全文网第四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页。
「解释标题」有「别释」跟「合释」,在「合释」当中又分二科。第一个「明心」,先明白我们内在的种姓,这个种姓就会产生不同的业力、不同的果报。在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去扭转这个种姓呢?就讲到修学的方法,这「净」化内「心」的一个次第。蕅益大师把凡夫的种姓到成佛的次第分成六位,所谓的六即佛。以这个信心来安立六个次第,我们先看第一个:
一、理即起信─虽复不信自心大乘妙理,起惑造业,而信心之性,未曾稍减,如水成冰,湿性不改。
这个「理即起信」是讲我们一般凡夫的相貌。我们凡夫的内心,他「不」相「信自心」具足「大乘」的功德,不相信我们的内心当中有所谓的体相用三大,他的内心活在自我意识当中。他是一个女人,就以女人的思想为自我;他转成男人,就以男人为自我;他变成一只蚂蚁,就以蚂蚁为自我:内心当中就是心随妄转,在整个个体的生命当中,内心就是跟着感觉走。跟着感觉走,不跟着真理而走,他会有什么问题?「起惑造业」,内心当中就很容易生起烦恼,这个烦恼增长广大,控制不了就造作罪业。凡夫在整个个体生命当中,历史不断的重演──起惑、造业、得果报,得果报以后又起惑、造业。在这样的一个生灭门当中,唯一值得我们安慰的地方就是「信心之性,未曾稍减」,我们虽然不肯定我们内心是本自清净,但是这个清净的本性,并不因为我们不肯定而减少。讲一个譬喻:「如水成冰,湿性不改。」水因为寒冷的因缘而结成冰,所以水一些柔软的功能、洗涤的功能都消失了;但是值得我们安慰的是,这个冰它的湿性没有改变,只要遇到了太阳温度的因缘,它随时可以变成水──凡夫随时有改变的因缘,所以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当然是因为他的佛性没有改变。不管你起再大的烦恼,不管你曾经造作多大的罪业,我们清净的本性永远没有被染污。就像你用黑色墨汁泼洒虚空,虚空还是清净本然,这就是「理即起信」。凡夫的颠倒并没有改变我们的本性,只是改变我们的因缘。第一段是没有所谓的修行,真正的修行是从第二个开始。
二、名字起信─若闻此论,能知现前介尔心性即是大乘,直下承当,不复疑惑,如知冰即水。
修行的第一个就是靠语言文字的佛法产生观照,所以叫做「名字」,依止圣言量的这些「名字」。「名字」在娑婆世界主要是靠听闻,听「闻」大乘的正「论」以后,我们能够依教观「心」,开始回光返照。我这一念心,有时候起善念,当我去佛堂看到佛像,对佛像生起信心、生起惭愧心、生起无贪无瞋的心;但是当遇到染污的境缘,内心也会起一些贪欲、瞋恚的欲望。所以如果经常观照我们的心,会发觉我们的心是不断的变化,有时候起善、有时候起恶。我们学过本论以后就会知道:所谓的善、所谓的恶都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它只是一个因缘所生法,就是过去业力所熏习的一种虚妄的功能。当我们观照「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把这些善恶如梦如幻的功能拨开来,就看到内心深处那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来面目,一个清净的本性「现前」,你对这个本性能够「直下承当,不复疑惑」,你当下就能够「直下承当」,你相信这个就是你本来面目,所谓的烦恼是后来才有的,是你造业才有的,你没有造业之前,我们的本性是清净的。你就「知」道这个「冰」不是你本来的面目,你本来面目应该是个「水」,因为寒冷才变成冰。既然它是因缘生,那就表示它可以改变,也能够假藉因缘而灭。这意思是说,假设我们的本性是邪恶,那就不须要修行了,因为你修行没有用,它本性是邪恶,你顶多只能把它压抑住,减少它的邪恶功能,因为你的本性是邪恶,你怎么能够改变呢?本性是清净,这个邪恶的功能是因缘所生法,它缘生也就能够假藉因缘而消失,这是一个根本佛法的理论。
禅师在所有的禅师大德当中是非常精进的──「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赵州禅师出家以后,到处参访善知识,一直到八十岁都还不能够安定下来,「赵州八十犹行脚」。当然他不是攀缘,他是对内心「什么是清净本性?我的本性是善、是恶,还是清净呢?」这件事情还不能决定,所以「只为心头未悄然」。后来有一天,大概是在夏末秋初的时候,他在寮房打坐,他寮房前面是一片竹林,有人丢石头,刚好打到竹子产生「啪」的声响,他听到这个声响,突然间「截断妄流」,所有因缘所生法的妄想突然间消灭掉。他就讲一个偈颂:「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工夫」。我花了几十年,踏破铁鞋去参访善知识,都不能很确定的明白我内心的相貌是什么,现在突然间觉悟以后,原来得来全不费工夫,就在你这个当下,莫向外求。这个地方,所谓的「名字起信」,是整个修学的一个基础,所谓的「直下承当,不复疑惑」。
如果我们今天以比较高的标准来要求所谓的修行,禅宗说:「不破本参,不住山。」意思是说,你这个人还活在妄想当中,你内心还是跟着感觉走,你没有资格闭关。你能够拜佛、持戒,也能够诵经、持咒,每天做多少定课,这样子在生命当中不能讲修行;你在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只是在积集你的善业,不能说修行。修行要能够返妄归真,对你心中的颠倒要有消灭的功能。就是说什么人有资格闭关呢?蕅益大师讲一句话说:要能够「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说你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你起很多的妄想,你念佛的时候打妄想,拜佛的时候也打妄想;但是你知道这个妄想是不真实的,它不能够影响你,只要你不随顺它,它会自动消灭掉,它不是你的本性,因为你的本性是清净的。你依止你的清净心来念佛,依止你清净的本性来持戒、持咒,就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这个真实本性是你本来具足的,不必向外追求,你这个人就有资格修行了,遇到任何的烦恼罪业,你都有办法处理。在「名字起信」当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在禅宗说明心见性,在教下说大开圆解,这个时候整个返妄归真的修行,从现在开始正式的起动,你以前只是在积集资粮,就是你能够真正的、很明确的知道「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对这个真理没有任何的疑惑,这个时候你整个大乘功德从现在开始正式起动。
三、观行起信─若能念念观此心性,知其念即无念,不起无明诸颠倒惑。
前面只是一个理论的信解,以下就正式的调伏改变。你在修行当中,你能够「念念」之间有一个观照力,这个观照不是向外,是向内「观」照你这一念「心性」,能够如实的了知:它虽然起「念」,但是它的本性是空的,它的本性是「无念」。
我们解释一下。我们修空观的人不起断灭见,我们知道从因缘上我们有如梦如幻的念头,就是有这个业力所熏习的等流性。有些人的烦恼是贪欲比较重,他这个人没什么脾气,你刺激他,他也不起瞋心的,但是欲望重。有些人,特别是个性清高的人,他欲望淡薄,但是瞋心重,你稍微刺激,他就发脾气。所以每一众生的心念无量劫来业力的熏习不同,所以念头也各式各样。虽然各式各样,但是没关系,你内心在观察这个念头的时候,你就告诉你自己:这个念头不是你的本来面目,它只是一个因缘所生法,既然是因缘所生法,我不必随你而转,你不是我的本来面目。他虽然起念(我们也同意在因缘上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在本性上是空寂的,空寂的意思就是它可以改变,它可以改变所以叫做空。你的观照有这样的正知以后,就会产生一个实际的行动力,假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种种的方便法门,来调伏你的恶念、增长你的善念,这就是「观行起信」,这佛法说是乘性起修。
我前一段时间读西藏法王在西方的大学一段很重要的开示,他说:西方的文化,有一个地方是值得突破的。西方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强调博爱,神爱世人,所以世人也应该去爱其他人。但是基督教整个西方的文化有一个地方不能突破,就使令它灭恶生善的功能大打折扣。在西方的文化当中,它相信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是这个自我意识是正常的。一个人在遇到伤害的时候,他有权力保护自己去伤害别人,因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个私欲是不能改变的;不能改变,所以只能加以克制,因为自私是人的本性。所以在西方的法律当中,为了自卫保护自己去杀人是不犯罪的,因为你的本性如此,本性是不能挑战的。这样的思考,就使令西方人很难突破这些障碍,你相信你的本性是邪恶的,你怎么改变自己呢?你顶多把邪恶的功能加以克制,透过祷告、行善克制,但是邪恶的本性还是存在的。所以法王说:这个思考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你应该相信我们的本性是清净善良。清净善良怎么会有邪恶呢?那是因缘所生法,那是后来的业力熏习才有的。这个房间的主人是清净的,邪恶是客人,客人是随时要走的。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观察我们所有烦恼的恶念,它的本性都是空寂的,这个地方很重要。有这样的观照,你有信心才能够产生一些布施、持戒、禅定的方便来调伏它,这个时候就是「观行起信」,你正式开始去修正你的恶念。
四、相似起信─若任运消除粗染,净于六根。
透过我们的观照力、调伏力,一次一次不断的去调伏它。我们说既然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它就是会变化。你随顺它,它就增长;你调伏它,它就减少,乃至于消灭。等到有一天你的禅定现前,一念的相应就把粗显的三界烦恼消灭了,「六根」清净就到了「相似」位。
五、分证起信─若入正位,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
这个「分证」就是分破无明、分证法身,从初地到等觉菩萨,叫做「分证」。
六、究竟起信─若超过菩萨地,微细分别,究竟永尽,心性根本,常住现前。
我们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内心观照,及外在种种断恶修善的方便,把这个俱生的、「微细」的我法二执消灭,内「心」当中的「根本」功德,所谓的体大、相大、用大的功德显「现」出来,所谓的「万里晴空,一轮明月」,这个时候就成佛了。所以这个地方「一佛乘」,就是他刚开始所相信的跟他最后所成就的,是完全一样,只是浅深的不同,所以叫「一佛乘」,这个地方是讲依止我们清净本性来修行的重要性。
天台宗讲到止观有二种差别:第一个叫做次第止观,第二个叫做圆顿止观。次第止观是对治,就是在我们个体生命当中,我们修四念处──不净、苦、无常、无我,用这个不净、苦、无常、无我来对治常、乐、我、净四种颠倒,这叫做对治止观。它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对治,以「善」对治「恶」,所以善恶不两立。天台智者大师说:如果你的修行只停留在对治止观,压力会很大,修行久了,你的内心会沉闷,有时候会退心。因为你会觉得烦恼实在太多,对治一个又出现一个;所以这个对治止观虽然用药很猛烈,但是如果没有善巧的调和,你内心会产生偏激的思想,因为太对立了。所以智者大师说:对治止观最后要提升到圆顿止观,就是正念真如。就是在对治欲望的时候,你要思惟:虽念,但本性是无念,你的本性是清净的,烦恼只是虚妄,用虚妄的法门来消灭虚妄的烦恼,就是站在一个清净本性的基础之下来修行。
在座的诸位,很多人都受过菩萨戒。菩萨戒能够得到戒体,主要是在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你对生命许下三种誓愿,过去的种种譬如昨日死,过去的颠倒我们今天不要再说了,从现在开始我的生命要做三件事情:第一个誓断一切恶,第二个誓修一切善,第三个誓度一切众生,我们把这个心态作一个说明。「誓断一切恶」,我们内心的恶,那烦恼是非常强烈的。我们凭什么能够誓断一切恶,凭什么烦恼无尽誓愿断?不能凭你的行力。你行力有多大呢?就像蕅益大师说:「我们在熏习烦恼的时候,是无量无边劫的熏习,而修行却是短暂的。」我们过去颠倒的时间很长,觉悟的时间很短,就像小孩子跟大人打架,你怎么打得过烦恼呢?我们的欲望是生生世世的造业,生生世世累积到今生,无量无边劫;修行只有几十年,那你凭什么说「烦恼无尽誓愿断」?凭的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凭着依止这样的理解,凭的就是烦恼是虚妄的,所以我们能够很坚定的在三宝面前宣布:「我可以誓断一切恶」,而产生菩萨的戒体。如果你内心当中只是嘴巴讲: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你的菩萨戒体是非常的羸弱,因为你面对那么大的烦恼势力压迫,你根本讲不出所谓的誓断一切恶。你能够产生对大乘佛法的真实信解,「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你能够没有任何的疑惑,在三宝面前保证你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可以成佛,因为烦恼是虚妄相,所有的恶法都可以消灭,所有的善法都可以安立,就是你必须从这个关键点去学习。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净心」,就是净化内心一定要注意你的依止处、你的根源。以上我们把「论主略史」跟「解释标题」,把马鸣菩萨的略史跟本经的一些修学宗要作一个大纲的说明。接下来第三科「随文释义」,看《讲义》第八页。以下就正式的解释马鸣菩萨的论文。
参、随文释义
┌─一、归敬述意│○入文分三┼─二、正说五分│└─三、结施回向今初。
以下的解释我作一个说明:在科判方面我们是根据上会下性老法师的科判。会性法师的科判多分来说还是根据蕅益大师的《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不过老法师的智慧,把有些比较复杂的科判简化了,我觉得特别的契机,所以我们这次的学习,就根据会性法师的科判。在义理的解释上,这次本论的解释,有二个依据。第一个在消文方面,我们根据唐朝贤首法藏大师的《大乘起信论疏》。在义理上的发挥,有些地方参考蕅益大师的义理,蕅益大师比较不重视消文,但是有些经文他的心得有他的见地,所以在义理的发挥上,有些东西会参考蕅益大师的。所以本论的学习,我们主要是依止法藏大师、蕅益大师二位大德,这是我们在解释论文的一个依据。好,我们看科判:「入文分三:一、归敬述意;二、正说五分;三、结施回向。」我们也可以说分成所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刚开始先「归敬述意」,再正式说明本论的五科,最后再结施回向:
甲一、归敬述意乙一、归敬三宝
在解释论文之前,第一科先「归敬述意」,分二:第一个「归敬三宝」;第二个「述造论意」,叙述造论的因缘。先看「归敬三宝」,我们看论文,大家请合掌:
归命尽十方 最胜业遍知
色无碍自在 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体相 法性真如海
无量功德藏 如实修行等
我们在学习本论之前,马鸣菩萨先说归依三宝文。能归依的是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叫「归命」,表示我们对三宝没有任何的保留,尽我们生命当中的身业、口业、意业全体的归依;所归依的就是三宝的功德。三宝的功德当中,它是所谓的「尽十方」,这个「尽十方」是简别不是小乘的三宝。小乘学者所认为的三宝,是有一定的时空;大乘的三宝是常住「十方」三宝,是遍满十法界的常住三宝,这个「尽十方」是简别它不是小乘的三宝。
在归命十方三宝当中,我们先说明所归依的是佛宝:「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这是说明佛的身口意三业。第一个我们所归依的是「最胜业遍知」,这个地方是归依佛的意业。佛的意业是正遍知,他能够如实了知真谛跟俗谛的道理:知道一切法的本性是清净本然,是我空、法空的真理;也知道众生无始劫业力的熏习,产生很多生灭的个体因缘。所以他能够观机逗教,这个叫做记心轮(记是记载的记,心是心地法门的心),是佛陀在三轮当中的意业。这个是佛的正遍知,是我们的归依境。第二个「色无碍自在」,这是佛的身业,身业是讲神通轮。法藏大师讲到佛身业的功德,他根据《华严经》提出了四种:第一是大小无碍,佛的功德没有大小的差别。譬如在净土法门当中,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一再强调说:净土法门的重点,在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因为它是一个他力法门。他力法门就是你一定要跟弥陀的功德感应道交,所以这个归依是一个重点。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谁代表阿弥陀佛呢?到底阿弥陀佛的归依处、归依境在哪里?蕅益大师说:「若广泛而论,极乐世界正报、依报的庄严,都是我们的归依境。」正报庄严有佛的庄严、菩萨的庄严,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佛菩萨这些清净庄严的僧团都是归依处。依报的庄严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宝树、楼阁,这也是我们的归依处。但是这样的归依处太广泛,心思容易散乱。在整个依正庄严当中,简而略之:阿弥陀佛的佛号,「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声音,它就总持一切的功德,所以名以召德。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可以表现在广大的依正庄严,也可以把功德浓缩在一句佛号上。就是你这一念心去忆念弥陀圣号,「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在你心中,「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听回去,这个时候你跟弥陀相应。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谁代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这个声音,这个就是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所以佛陀的功德能够在大中,也可以变成小,大小能够互相的含摄,所以叫做大小无碍。第二个是互用无碍,互用等于是自他,就是阿弥陀佛可以现出药师佛,也可以现出本师释迦牟尼佛,佛佛之间能够互相的通用没有障碍。第三个是理事无碍,这个「理」是理体,就是法身的理体跟应化身的作用是没有障碍的。应化身当中有法身,法身当中也有应化身,是互相没有障碍的。第四个是应机无碍。应机无碍就是普门示现,说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同样一个月亮在不同的水面上,你拿一个脸盆,他也拿一个脸盆,脸盆的大小不同、水质不同,月亮印在脸盆上的影像也就有所差别。说我们现在一百个人同样看到佛陀,但是每一个人看到的佛陀都不同,都刚好是你喜欢的造型。有些人喜欢看到胖的佛陀,有些人喜欢看到瘦的佛陀;佛陀能够应你的机,刚好是你最喜欢看的造型,这是应机无碍。这四种无碍,所谓大小无碍、互用无碍、理事无碍、应机无碍,这个就是我们所归依的身业,所谓的神通轮。神通主要是给众生产生欢喜跟信心。第三个归依境是「救世大悲者」,就是佛的语业,佛的说*轮。在法藏大师的意思:这三业当中,真正我们所归依、最受益的应该是语业,就是说法。这个说法为什么讲「大悲」呢?就是一般的凡夫也有慈悲心,譬如说有些人去盖医院,做一些慈善事业;但是这样子对众生只是暂时的救拔。只有佛陀的演说真理,使令众生解脱,才能够产生一个究竟的真实救拔,所以叫做「大悲」。这个法义:你今天吃完一碗饭,这个饭消化以后,饭的功能在你生命当中消失了;但是你听闻到一句佛法,这个佛法在你的内心当中,那个光明的种子,生生世世跟着你,等待因缘去启发它。这个金刚种子永远跟着你流转、陪着你流转,直到你成佛为止。所以佛陀的说法,是给众生一个比较长远的利益,所以叫「大悲」。当然佛陀说法也必须要靠身体的支持,也必须要有内心的观照根机,所以我们应该身口意都要归依,这个就是我们归依佛陀。
第二个归依法宝,「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这个是对我们的法,这个法主要是大乘的法宝。大乘的法宝,法藏大师分成:教法、理法、行法来作次第的归依。第一个是教法,这个教法当然有一个「身体相」,就是语言文字的佛法,是佛陀在世的时候到处的演说,由弟子们记载下来的语言文字的佛法,譬如说《金刚经》《楞严经》《法华经》《涅槃经》等等,都是法宝的「身体相」──教法。第二个「法性真如海」,语言文字它是诠释一个真理,譬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字里面有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必须要含摄在文字当中,所以文以载道。这意思就是说,佛陀内心当中明白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离言说相;但是佛陀内心的道理要传递给我们有困难,佛陀就假藉文字,就讲出一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佛陀把道理放在这里面。那有文字,就可以转成我们可以消化的讯息,我们把这句话在心中不断的闻思,闻思的般若就转成我们内心的观照,最后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这叫做理法。由教法的闻思产生一个真理,这就是「法性真如海」。第三个「无量功德藏」。我们内心明白道理以后,就消灭心中的颠倒,从今以后不再跟着感觉走,我们内心从今以后用道理来引导我们的生命,产生一种灭恶生善的功能,这个时候生起种种的功德、种种的波罗蜜,这就是所谓的行法,「无量功德藏」,能够成就五乘的功德。就是我们由最初教法的学习产生真理,依止真理起修,最后产生灭恶生善的功德。这个都是法宝,都是我们应该归依的境界。
第三个归依僧宝,「如实修行等」。僧宝当然就是如法修学。法藏大师说:这个僧宝有二种。假设是一个凡位的菩萨,所谓的资粮、加行,所谓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这些菩萨叫做如法熏习。就是他内心当中的自我意识并没有消灭,但是他相信这个自我意识是因缘所生法,不是本来面目。所以他用清净的大乘法,不断的消化,如法的熏习,他已经在对治当中,叫做如法熏习。那一定要到初地以上,他叫如实修行,他的本性已经开发出来。所以这个如实修行者,看这个意思,在这个大乘三宝当中所归依的僧宝是圣僧──大地菩萨,这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才有资格叫做「如实修行等」,我们现在叫做如法熏习。
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在学习本论之前,要先作一个三宝的归依。
为什么归依?蕅益大师在这段论文当中,提出四点的解释,所谓归敬三宝略有四义:第一个,随顺古代圣贤仪轨故,古代的整个教法当中都要先归依。从归依当中我们可以知道法的传承,特别是在僧宝当中。譬如说:你归依的是文殊菩萨,那我们知道这个是属于大乘的信众。如果你在归依文当中强调弥勒菩萨,这就是唯识相宗的传承。所以从归依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传承的差别。
第二个,为令众生增长福德善根故。三宝是功德法具,我们在读论文之前先归依,能够增长福德、灭除罪障,为学习论文作一个前方便,净罪集资。第三个,不同外道议论无宗本故。外道的言论是没有任何的传承,没有根本,外道就是自己在山中打坐,眼睛一闭他打很多妄想,依着妄想安立宗旨,完全没有宗本。第四个,显示感应道交难思议故。就是祈求三宝的加被,有这个意思。乙二、述造论意
我们再看「乙二、述造论意」。前面是归敬三宝,这里是说明造论的意义。
为欲令众生
除疑舍邪执
起大乘正信
佛种不断故
造作本论有二个意思:第一个从因地上是「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刚好是本论的三大宗旨。「除疑」就是显示正义,能够生起善根,生起信戒定慧善根,显示正义。第二个「舍邪执」,就是对治邪执,偏重灭恶。我们虽然学习了正见,但是有些人会在正见当中产生一些错误的认知,所以也应该要对治邪执、灭恶。「除疑舍邪执」,是属于义理的说明。「起大乘正信」,是讲到修学五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跟止观。从明白道理到如法的修学,产生一个「佛种」,成就大乘种姓,使令我们在生命当中,建立一个坚固而不退转的大乘种姓,这个「不断」就是不退转。这个「佛种不断故」,是讲果地的功德;「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是因地的修学。所以本论的目的就是成就大乘的因果。
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剩下的下一堂课再说明。向下文长,付再来日,回向。
问:体、相、用三大的文字义理可以理解,但理上无法深刻的深入体会,能否请法师举例说明。
答:这个体、相、用三大,它所说的不是外在的法,这个杯子有体相用,这个桌子也有体相用。这个地方的体
相用,是指我们这一念心,就是我们凡夫的心,因为我们的执取,就产生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开展出来,有各式各样的自我意识,有受想行识,感觉、思想、造作、了别等等。你执取以后就不大,就失去我们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体、相、用三大,就是体大、相大、用大,它都有基本的定义,主要是把错误的思想加以调整。不过刚开始先了解体大,了解体大以后,后面的相大、用大就容易了解。就是你经常修我空观、法空观,把这个自我意识稍微消灭一点,不要老是活在自己的感觉当中。这个地方,就是你平常要多多的去观照。
问:何谓绝待无外?
答:这个「绝待」是说它不是对立,「无外」是说它的普遍性,没有内外的差别,当然「绝待无外」主要是指我们本来面目,我们的真如门。我们凡夫的心要是没有经过大乘佛法的训练,他一定会有对立,乃至于小乘的学者也有对立。小乘的学者有染净的对立,虽然好乐修学清净法,但是产生法执,就是清净法跟杂染法是对立存在,生死跟涅槃也是对立的──你要嘛选择生死,要嘛选择涅槃,这二个只能够选择一个,没有所谓的中道,没有所谓的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思考,没有这种思考。大乘佛法是没有对立的,没有净染的对立、也没有自他的对立等等。这个「绝待无外」,我们可以这样子想:「绝待圆融不可思议」。我过去读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他提到一个观念:念佛法门是本尊相应法。本尊相应法所强调的是归依,在归依的过程当中有二个差别:一个是对立性的归依,我归依阿弥陀佛,我是能归依,阿弥陀佛是所归依。我们在生命当中产生一个自我,这个自我是有真实体性,说我是业障深重,这个业障深重是真实的;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这也是真实的:但没关系,我业障深重,但是我对你归依──「通身靠倒」,你来救拔我。以这样的思考来归依,蕅益大师说:也可以往生,但是品位不高,而且中间会有很多障碍,你会觉得一个是自我,一个是佛陀。你这样子念佛念久了,你会:唉呀!佛陀跟我有一段很大的距离,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他那么的清净,我那么的杂染!这个就是靠信心,就是一种对立性的思考。蕅益大师把这样的思考叫做事持。蕅益大师所赞叹的是理持,就是你不要有人我的对立,所谓的「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你能够了解自他不二。我是业障凡夫,但是我的业障是如梦如幻,我把这个如梦如幻的业障拨开来,我的心是「如」;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万德庄严也是因缘所生法,是佛陀的波罗蜜所成就的。我们现在先把我的生命回归到原点,阿弥陀佛的生命也把它归零,发觉我们的心是「如」,阿弥陀佛的心也是「如」,一如无二如。你就在这个自他不二当中,产生归依,这个时候的归依是绝待圆融不可思议,你再也不感觉到这个十万亿佛土是如此的遥远,你也不会因为你是业障凡夫,阿弥陀佛这么的清净庄严,而感到自己的惭愧卑贱;你会发觉你跟佛陀是能够达成一片的。这时候你在念佛,你会发觉阿弥陀佛跟你,距离不再是那么遥远,所以这个也可以说是绝待无外,你用另外一个思考来念佛。
问: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学我空、法空?
答:你要修学,要知道方法,后面会讲到怎么修学我空、法空。方法掌控了,佛法讲:「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你掌握了清净因缘的方法,你去操作它就出现功德;你掌握杂染的因缘造作恶法,它就出现过失。就是你把功德的因缘具足了,这个功德就出现。这方法后面会讲到,本论会详细的从理论的断疑生信,到最后的实际操作,都有详细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