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 圣地回銮
发布时间:2024-12-17 02:42:53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一座古寺,怎么与“銮”字有渊源? ●始建唐代,知名的为何是元代壁画? ●几经迁址,回銮寺如何保留至今天?
位于介休市兴地村的回銮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原名“灵溪寺”,后因李世民拜访“空王佛”田志超未成,至此回銮,而得名“回銮寺”。 回銮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保留完整的元代大雄宝殿和殿内精美的壁画,均为不可多得的奇珍。2005年,命途多舛的回銮寺,一度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后经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批准,介休人郭申生多方筹资修复,该寺重归往日风貌。
殿前古槐见证“回銮” 从太原市城区出发,沿大运高速到介休市,然后向绵山一带行驶20余公里,便到介休市绵山镇的兴地村,坐北朝南的回銮寺就坐落在兴地村西。该寺地处介休绵山西麓通道,寺庙北靠兴地村舍所在之丘坡,南依一片平野,苍茫绵山竦峙其左,一条山溪环村而过,环境清幽,确为禅林静修之所。 回銮寺之名,由来有自。据载,隋大业(公元605年——618年)初,唐代高僧、榆次源涡村的田志超由晋阳(今太原)开化寺剃度出家,后入介休绵山大岩建寺安禅。贞观八年(634年),晋陕一带亢旱不雨,长安父老访得田志超道行高深,有“佛”之名,便来绵山祈雨。据回銮寺碑文记载,“佛命弟子摩斯西南洒泼米泔三杓,长安遂得雨三日”。唐贞观十三年(639年)正月十五日,唐太宗李世民诏请田志超入长安。面对皇家的“邀请”,田志超委婉拒之。同年三月十七日,李世民感恩于田志超的施法,亲驾前往绵山,欲登山礼佛。谁知行至介休一带,忽然大雨倾盆。唐太宗无奈,赶到兴地村边的一座处所,将龙袍挂于院中龙爪槐上,在旁边的小屋略事休整。雨霁天晴,唐太宗准备继续登山,这时却传来消息,田志超“不等帝至”,已在寺中坐化。 李世民礼佛恰遇田志超坐化一事,唐朝历代帝王并未忘记。唐中和年间(881年——885年),寺庙遭流寇所毁,寺侣僧人相继离去。为使古寺得到回复,皇家诏命当时的惠真和尚将灵溪寺迁于回銮寺现址,即李世民挂龙袍休息之处,唐僖宗敕改“灵溪”,赐“回銮寺”之名。五代末季,回銮寺再遭兵火,几乎全毁。宋建隆三年(962年),当地人才又重修该寺,更名为“兴国寺”。此后的元、明、清历代,寺庙多次遭毁坏,又一次次重新修复,寺名则沿用了回銮寺。 2013年1月7日,残雪冬寒中,记者在介休市文物局工作人员秦明带领下来到回銮寺时,见大雄宝殿门前的一对古老的龙爪树依旧枝干繁密、曲折遒劲。秦明介绍,经专家鉴定,这一对龙爪槐确为唐代的古树,“每年进入夏季,龙爪槐枝繁叶茂,枝干如同龙形,屈曲迂回,为寺中一道风景”。 大殿题记成特别“身份证” 回銮寺分前、中、后三进院落,由南至北递高而建,中轴对称布局。古寺建筑与村内民居相融而相隔,居高向阔,空间广大而幽邃深进,建筑高低参差,极具匠心。远观近看,寺庙雄壮而不失庄严,为山寺建筑的杰作和典范。 寺前院为山门院,山门前原建有影壁,左右分别塑哼哈二将,门里院中建有仪门及钟鼓二楼,可惜现在仅存墙础和部分石刻件。中轴线上现存过殿天王殿殿体,高大古朴,单檐歇山顶,为明代建筑,殿内彩绘与壁画保存完好。山门院之东西,则有关帝庙和后土祠两座庙殿。 通过天王殿进入院内,即为寺内正殿大院。院内地基广大,石卵甬道,青松翠柏参天耸立,龙槐虬枝盘曲匝地。院北拾级而上,为跨度约50米并砌有砖饰宇墙的宏阔平台,台面上即为该寺的主体建筑三大殿,中建正殿大雄宝殿,左右两旁为垛殿,三殿横联,极为雄浑壮观。 随工作人员进到大雄宝殿内,即见众多的题记。题记众多,是回銮寺大雄宝殿的特别之处,其殿内不仅于顶部脊檩攀间枋处,保存有清晰的元代至大元年重修的墨迹题记,而且大殿之每条横梁之下彩绘部位,也分别书有与当年主持重修或募化有关的官员兵士、县府职官、佛人信士、寺僧香客等。其上所书人名数量之众,涉及面之广,分类之细,令人叹为观止。其中,西大梁可瞻面起首处所书之“介休县达鲁花赤乞力乞歹”之款,当为元代当年介休最高戍守行政辖官署名。此题虽不署纪年,却以特有的时代特征属性,充分佐证了回銮寺大雄宝殿确为珍贵的元代建筑遗物。文物专家也正是依靠这一系列的特别“身份证”,确认该寺现存主建筑的建造年代为宋元时期。 大雄宝殿占地304平方米,殿顶部为单檐悬山顶结构,面阔五楹,进深六椽,前檐六铺作,单跷双下昂斗拱。该殿灰瓦屋顶,脊檐为琉璃剪边,正脊琉璃刹龛有明修造僧琉璃匠的手款题记。殿门之上,“大雄宝殿”四字匾额高悬,饰龙花门钉,楣簪棂窗古朴,极似皇家宫殿建制。殿外两侧墙上,原绘有秦琼和尉迟恭二位门神大将,惜早年被涂盖,如今只能隐见其形。 大雄宝殿之前靠右,有一排立佛造像,均是遗留古物修复而成。但这些造像原本并不在此处,而是近年来当地修复回銮寺时,人们从周边的村落搜寻搬运而来。大雄宝殿内原有一佛二菩萨塑像,“文革”中毁去。店内现存物事,正面为佛阁,左右为神台。佛阁开后殿门,可通寺外到达后院藏经院。 古有“佛不看戏”之说,但在回銮寺正殿院西北隅,即西配殿的南端,原建有以两间窑洞作后台,前台为抱厦的戏台。该戏台据传为财神而建,现已损毁。 宋元古建筑艺术的载体 除却珍贵的元代古建,回銮寺珍罕的还有三大殿殿檐下和院南所保存的二十余通珍贵碑碣,其中以宋咸平五年(1002年)得“大宋国抱腹山回銮寺及诸寺院灵境之碑”和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得“重修回銮寺碑记”最为古老。这些碑碣所载内容十分丰富,最多的是各代重修碑、佛事碑和赈济碑,其他还有社仓贮谷、延教义学、民事条规、照文感德及名人诗文等碑记。 从大雄宝殿过后殿门,沿一条人行横道,上数级台阶,即进入门额书有“立佛宝刹”的歇厦院门。该院原为四合院,院北为无梁窑三间,带歇厦,正中一间保存有一尊完好的立佛像。东西分别为歇山瓦房三间,以东房梁记和院北歇厦下嵌碑所记年款,该院的创建当在清代道光初年。“民国”五年(1916年)至七年(1918年),回銮寺东廊改作砖窑,新建文昌阁殿于顶部,重修寺内关帝庙,补塑关圣像。也是在民国期间,回銮寺一度为村公所、学校占用。新中国成立后,该寺又成为兴地村生产队的马场、仓库,后被文物部门制止。 2000年前后,回銮寺山门、大殿已是岌岌可危。大雄宝殿内的主梁更是严重弯曲,随时可能坍塌。为抢救文物,经上级批准,介休市拨款,对主梁进行了加固和支撑。2004年6月,山西省文物局文物技术中心对回銮寺进行了全面测绘,并制定了维修方案。2005年,在层层审批下,介休人郭申生多方筹资,投入300余万元开始了对回銮寺的整体修复。据介休市文物局局长裴卫东介绍,郭申生本是民营企业家,后来皈依佛门,并出任介休市佛教协会会长。 如今来到回銮寺,山门、院墙等尚在维修中。提及古寺的价值,裴卫东表示,回銮寺建筑及其所在地理环境,达到了天然的配置和巧妙的契合,既别具乡曲园林的地方特色,更典型地体现出禅林清静空寂的修行宗旨。该寺是宋元时期古建筑艺术的宝库之一,它保存了较为丰富的宋元建筑原始构件和营造法实例信息。尤其是大雄宝殿、天王殿、过殿和垛殿、明王殿等现存建筑,堪为古建筑艺术的珍贵载体。 大雄宝殿庄严,千年龙槐遒劲,冬日寒风中,佛铃叮当而鸣,这座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古寺,正在逐渐恢复其往日的荣光。
位于介休市兴地村的回銮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原名“灵溪寺”,后因李世民拜访“空王佛”田志超未成,至此回銮,而得名“回銮寺”。 回銮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保留完整的元代大雄宝殿和殿内精美的壁画,均为不可多得的奇珍。2005年,命途多舛的回銮寺,一度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后经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批准,介休人郭申生多方筹资修复,该寺重归往日风貌。
殿前古槐见证“回銮” 从太原市城区出发,沿大运高速到介休市,然后向绵山一带行驶20余公里,便到介休市绵山镇的兴地村,坐北朝南的回銮寺就坐落在兴地村西。该寺地处介休绵山西麓通道,寺庙北靠兴地村舍所在之丘坡,南依一片平野,苍茫绵山竦峙其左,一条山溪环村而过,环境清幽,确为禅林静修之所。 回銮寺之名,由来有自。据载,隋大业(公元605年——618年)初,唐代高僧、榆次源涡村的田志超由晋阳(今太原)开化寺剃度出家,后入介休绵山大岩建寺安禅。贞观八年(634年),晋陕一带亢旱不雨,长安父老访得田志超道行高深,有“佛”之名,便来绵山祈雨。据回銮寺碑文记载,“佛命弟子摩斯西南洒泼米泔三杓,长安遂得雨三日”。唐贞观十三年(639年)正月十五日,唐太宗李世民诏请田志超入长安。面对皇家的“邀请”,田志超委婉拒之。同年三月十七日,李世民感恩于田志超的施法,亲驾前往绵山,欲登山礼佛。谁知行至介休一带,忽然大雨倾盆。唐太宗无奈,赶到兴地村边的一座处所,将龙袍挂于院中龙爪槐上,在旁边的小屋略事休整。雨霁天晴,唐太宗准备继续登山,这时却传来消息,田志超“不等帝至”,已在寺中坐化。 李世民礼佛恰遇田志超坐化一事,唐朝历代帝王并未忘记。唐中和年间(881年——885年),寺庙遭流寇所毁,寺侣僧人相继离去。为使古寺得到回复,皇家诏命当时的惠真和尚将灵溪寺迁于回銮寺现址,即李世民挂龙袍休息之处,唐僖宗敕改“灵溪”,赐“回銮寺”之名。五代末季,回銮寺再遭兵火,几乎全毁。宋建隆三年(962年),当地人才又重修该寺,更名为“兴国寺”。此后的元、明、清历代,寺庙多次遭毁坏,又一次次重新修复,寺名则沿用了回銮寺。 2013年1月7日,残雪冬寒中,记者在介休市文物局工作人员秦明带领下来到回銮寺时,见大雄宝殿门前的一对古老的龙爪树依旧枝干繁密、曲折遒劲。秦明介绍,经专家鉴定,这一对龙爪槐确为唐代的古树,“每年进入夏季,龙爪槐枝繁叶茂,枝干如同龙形,屈曲迂回,为寺中一道风景”。 大殿题记成特别“身份证” 回銮寺分前、中、后三进院落,由南至北递高而建,中轴对称布局。古寺建筑与村内民居相融而相隔,居高向阔,空间广大而幽邃深进,建筑高低参差,极具匠心。远观近看,寺庙雄壮而不失庄严,为山寺建筑的杰作和典范。 寺前院为山门院,山门前原建有影壁,左右分别塑哼哈二将,门里院中建有仪门及钟鼓二楼,可惜现在仅存墙础和部分石刻件。中轴线上现存过殿天王殿殿体,高大古朴,单檐歇山顶,为明代建筑,殿内彩绘与壁画保存完好。山门院之东西,则有关帝庙和后土祠两座庙殿。 通过天王殿进入院内,即为寺内正殿大院。院内地基广大,石卵甬道,青松翠柏参天耸立,龙槐虬枝盘曲匝地。院北拾级而上,为跨度约50米并砌有砖饰宇墙的宏阔平台,台面上即为该寺的主体建筑三大殿,中建正殿大雄宝殿,左右两旁为垛殿,三殿横联,极为雄浑壮观。 随工作人员进到大雄宝殿内,即见众多的题记。题记众多,是回銮寺大雄宝殿的特别之处,其殿内不仅于顶部脊檩攀间枋处,保存有清晰的元代至大元年重修的墨迹题记,而且大殿之每条横梁之下彩绘部位,也分别书有与当年主持重修或募化有关的官员兵士、县府职官、佛人信士、寺僧香客等。其上所书人名数量之众,涉及面之广,分类之细,令人叹为观止。其中,西大梁可瞻面起首处所书之“介休县达鲁花赤乞力乞歹”之款,当为元代当年介休最高戍守行政辖官署名。此题虽不署纪年,却以特有的时代特征属性,充分佐证了回銮寺大雄宝殿确为珍贵的元代建筑遗物。文物专家也正是依靠这一系列的特别“身份证”,确认该寺现存主建筑的建造年代为宋元时期。 大雄宝殿占地304平方米,殿顶部为单檐悬山顶结构,面阔五楹,进深六椽,前檐六铺作,单跷双下昂斗拱。该殿灰瓦屋顶,脊檐为琉璃剪边,正脊琉璃刹龛有明修造僧琉璃匠的手款题记。殿门之上,“大雄宝殿”四字匾额高悬,饰龙花门钉,楣簪棂窗古朴,极似皇家宫殿建制。殿外两侧墙上,原绘有秦琼和尉迟恭二位门神大将,惜早年被涂盖,如今只能隐见其形。 大雄宝殿之前靠右,有一排立佛造像,均是遗留古物修复而成。但这些造像原本并不在此处,而是近年来当地修复回銮寺时,人们从周边的村落搜寻搬运而来。大雄宝殿内原有一佛二菩萨塑像,“文革”中毁去。店内现存物事,正面为佛阁,左右为神台。佛阁开后殿门,可通寺外到达后院藏经院。 古有“佛不看戏”之说,但在回銮寺正殿院西北隅,即西配殿的南端,原建有以两间窑洞作后台,前台为抱厦的戏台。该戏台据传为财神而建,现已损毁。 宋元古建筑艺术的载体 除却珍贵的元代古建,回銮寺珍罕的还有三大殿殿檐下和院南所保存的二十余通珍贵碑碣,其中以宋咸平五年(1002年)得“大宋国抱腹山回銮寺及诸寺院灵境之碑”和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得“重修回銮寺碑记”最为古老。这些碑碣所载内容十分丰富,最多的是各代重修碑、佛事碑和赈济碑,其他还有社仓贮谷、延教义学、民事条规、照文感德及名人诗文等碑记。 从大雄宝殿过后殿门,沿一条人行横道,上数级台阶,即进入门额书有“立佛宝刹”的歇厦院门。该院原为四合院,院北为无梁窑三间,带歇厦,正中一间保存有一尊完好的立佛像。东西分别为歇山瓦房三间,以东房梁记和院北歇厦下嵌碑所记年款,该院的创建当在清代道光初年。“民国”五年(1916年)至七年(1918年),回銮寺东廊改作砖窑,新建文昌阁殿于顶部,重修寺内关帝庙,补塑关圣像。也是在民国期间,回銮寺一度为村公所、学校占用。新中国成立后,该寺又成为兴地村生产队的马场、仓库,后被文物部门制止。 2000年前后,回銮寺山门、大殿已是岌岌可危。大雄宝殿内的主梁更是严重弯曲,随时可能坍塌。为抢救文物,经上级批准,介休市拨款,对主梁进行了加固和支撑。2004年6月,山西省文物局文物技术中心对回銮寺进行了全面测绘,并制定了维修方案。2005年,在层层审批下,介休人郭申生多方筹资,投入300余万元开始了对回銮寺的整体修复。据介休市文物局局长裴卫东介绍,郭申生本是民营企业家,后来皈依佛门,并出任介休市佛教协会会长。 如今来到回銮寺,山门、院墙等尚在维修中。提及古寺的价值,裴卫东表示,回銮寺建筑及其所在地理环境,达到了天然的配置和巧妙的契合,既别具乡曲园林的地方特色,更典型地体现出禅林清静空寂的修行宗旨。该寺是宋元时期古建筑艺术的宝库之一,它保存了较为丰富的宋元建筑原始构件和营造法实例信息。尤其是大雄宝殿、天王殿、过殿和垛殿、明王殿等现存建筑,堪为古建筑艺术的珍贵载体。 大雄宝殿庄严,千年龙槐遒劲,冬日寒风中,佛铃叮当而鸣,这座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古寺,正在逐渐恢复其往日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