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 大寺显通
发布时间:2024-12-17 02:40:46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寺庙源于东汉帝王一个梦?●无量殿为啥被称作无梁殿?●山门前因何有龙虎碑把守? 显通寺位于佛教圣地五台山台怀镇中心区,是五台山建寺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寺庙,198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整个五台山寺庙集群中独享尊荣。 五台山宗教文物部门这样评价显通寺:显通寺是五台山建立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其发展历史不仅见证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历程,而且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北方佛教文化的活标本。寺内除文物建筑本体外,还保存有丰富的佛教艺术珍品,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3月24日下午,记者走进这座蜚声中外的古刹,试图解密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千年古刹“显”神韵 走过通往菩萨顶的显通寺牌楼,再穿过写有“震悟大千”、如同城门楼式建筑的显通寺大钟楼,刚站在显通寺小山门前,一道低沉雄浑的诵经声悠然传来。 进入院内,踏着青石古道西行,苍松掩映下,那古色古香的大山门似张臂拥抱而来——这个大山门,才是显通寺真正的山门。大山门坐西向东,前有长方形台基,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后设廊,朱漆大门。山门正面高悬一面竖匾,蓝底金字,上书“大显通寺”。山门南北两侧分别立有一通“龙”“虎”草字石碑,是明代万历年间山西巡抚、“雷雨居士”傅光宅所书。 进入寺内,苍松古柏如伞似塔,香烟袅袅中,古韵犹存的殿堂气宇轩昂。显通寺是五台山建寺最早的寺庙,初始被称做“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期扩建后又名花园寺,唐太宗时重修,武则天时曾改名大华严寺,明太祖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明万历年间改称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复名大显通寺,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显通寺被称为五台山的“开山之寺”?追根溯源,显通寺的悠久历史居然起源于帝王一梦。 据《清凉山志》等多种古籍记载,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刘庄梦见一头顶发着光的金人,待他正要向金人发问时,那金人却悠然升空,向西飞去。第二天,他把梦境告诉了大臣们,最后与大家议论的结果是“西方有神称为佛,且佛有佛经,金人往西飞去,可能就是佛”。汉明帝派大臣蔡愔、秦景等人赴西域拜佛求经。 当蔡、秦等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求得佛经、佛像时,巧遇在当地宣扬佛教的天竺(今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立即邀请他二人来中国讲经授法。之后一行人白马驮载佛经、佛像于永平十年十二月来到洛阳。永平十一年,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离开洛阳,来到清凉山(即五台山),发现这里不仅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地,而且还有一座阿育王佛舍利塔,更主要的是发现显通寺所踞地极像天竺国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修行处),为此他们奏明汉明帝后便在此建起了规模宏大的灵鹫寺。为显弘信之意,汉明帝又加“大孚”二字,这就有了显通寺的前身“大孚灵鹫寺”。 采访中,五台山宗教文物管理局局长刘文光介绍:“显通寺历史价值极高,其创建时代早,影响广泛,受到历代帝王倍加尊崇,现存建筑保存了明清建筑的时代特征,各建筑的建造和维修痕迹反映了地方做法的独特性,是地方做法和工艺的实物例证,体现了明清时期五台山地区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特色殿堂“通”古今 显通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3700平方米,全寺共有殿、堂、楼、阁、禅房、僧舍等建筑110座,建筑面积16100平方米,为五台山规模最大的寺庙。 从南到北的中轴线上,显通寺建有七重殿宇,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后高殿,在两侧则建有钟楼、鼓楼、祖堂、伽蓝殿、罗汉堂、禅堂、客堂、东西廊房、僧舍等。殿堂辉煌壮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 在这里,木制、砖券、铜铸的殿堂竟同处一寺。 木制的显通寺大雄宝殿,是寺内中轴线上自南而北第三座殿宇,也是五台山最大的大雄宝殿,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殿宇坐北向南,面阔七间,四周回廊,重檐庑殿顶,建筑面积791.86平方米。大殿明、次间梁架为七架梁对前后双步梁、单步梁,通檐用六柱;山面梁架设计不循传统陈规,赋有不凡创意,结构简约精练、外貌气魄壮观,造价节约经济,在我国明清众多的重檐庑殿建筑中属于稀例。它是显通寺僧众进行早晚功课的集合场所,也是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整个殿宇雕梁画栋、富丽典雅,殿内横梁上高悬乾隆皇帝御书“真如权应”和光绪皇帝御书“钦福铭恩”木匾各一块。殿内佛坛上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等横三世佛,周围塑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三大士”,两侧是十八罗汉。 砖券的显通寺无量殿,是寺内中轴线上自南而北第四座殿宇。据说,无量殿因取“佛法无量”之意而得名,又因该殿为唐代清凉国师撰述《华严经疏》的制疏道场,故名“七处九会殿”。此外,因殿内不用大梁和柱子,被俗称为“无梁殿”。 无量殿为明崇祯九年(1636年)重建,砖石仿木拱券结构。殿坐北面南,由上下两层组成,明七间暗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该殿是藏经的殿阁,殿内明间佛坛上供卢舍那佛,东次间内安放八角十三级密檐式木塔1座,西次间供一尊药师佛。在这里曾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即便是在现代,也发生过一件“功德无量”的传奇故事:那是在1939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五台山前夕,八路军转移前将一批枪支弹药寄存在无量殿楼上,后日军进驻显通寺,百般寻找八路军遗留武器,最后小和尚禧炳冒险将武器从日寇眼皮下运出,谱写了一曲“无量殿内抗战歌”。 青铜铸建的铜殿坐北面南,是寺内中轴线上自南而北第六座殿宇,系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高僧妙峰祖师募化13省布施所铸,重达10万斤。铜殿面阔、进深均为3间,高约5米,重檐歇山顶,前檐设六善槅扇门窗,上雕铸刻草木花卉、飞禽走兽。槅扇中间雕铸二龙戏珠等36幅精巧玲珑的图画。殿内四面雕镂着跏跌而坐的佛铜像一万尊,殿正中供文殊铜像,有“万佛朝文殊”之称。 刘文光对记者说道:“显通寺极具科学价值,寺内各明清建筑的梁架形式、斗栱造型、屋顶举折等客观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五台山的建筑技术水平与施工技术成就,部分建筑结构不仅沿袭了早期建筑的技术手法,同时采用了当时官式建筑的营造技艺与工程做法,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营造手法。无量殿是我国明代砖结构建筑的典型代表作品,是研究中国古代砖券结构的鲜有实例,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铜殿为明代铸铜建筑的精品,是研究明代冶铸工艺和技术水平的重要实物。”采访中,刘文光对显通寺充满了深深赞许。 佛俗魅力“大”无边 显通寺历来地位显赫,在宋代为五台山十大寺之一;明代,该寺设“僧纲司”,统辖全山僧寺;清代,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今天的五台山佛教协会、宗教文物管理局均设于此。 从古而今,显通寺高僧辈出,不仅在国内佛教界,在东南亚也有广泛的影响力,是国内外观光游客、游僧礼佛朝拜的首选地。五台山大型的宗教活动多在这里举行,寺内举办的水陆大法会,规模巨大,仪式复杂,吸引着海内外众多的佛教徒,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弘扬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当地民俗文化。 特殊的地位使显通寺传说不断,影响广布,佛俗魅力尽显。 在显通寺山门外的大钟楼上,悬挂有明朝天启年间铜铸“幽冥钟”一口,实际重量为9999.5斤。那么为何只差半斤而不铸成1万斤呢?据传说是为了避讳“万岁”的万字。在显通寺的山门前,有“龙”“虎”石碑把门,却没有“四大天王”的布局。 相传五台山塔院寺与显通寺原为一寺,后分成两寺,塔院寺分走了天王殿,后来显通寺欲把水陆殿(今观音殿)改为山门殿,但传说会发生火灾,最后就有了“有龙虎把门,不用四大天王劳驾”的传说。在文殊殿前,有两座八角碑亭,碑亭里各立一通汉白玉石碑,东边的石碑上有字,系康熙御笔。西边的碑上却没有字,人称“无字碑”。立碑是为了刻字记事,这一通碑上无字用意何在,至今无人能说清。 在显通寺铜殿前面西边那座铜塔上,还有一个小土地与大土地的传说。原来西边铜塔下有个拇指大小的小铜庙,内坐着“土地”。 那么试想一下,庙才有拇指那么大,其中的“土地”能有多大?其实,这位“土地”着实是个“大土地”。相传,康熙有一次来朝台,发现了小铜庙里的“土地”龙颜大悦,信口笑道:“好大的土地!”哪知,话音未落,就见小庙里那个小土地“扑通”一声跪下来:“谢主龙恩!”从此,显通寺里的这个小土地,就凭着康熙随便说笑的一句话,变成了山西的“大土地”…… 显通寺内,不仅有风格各异的建筑群,更有讲述不完的历史和传说。它以无尽的魅力,吸引着海内外的香客前来朝拜。
特色殿堂“通”古今 显通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3700平方米,全寺共有殿、堂、楼、阁、禅房、僧舍等建筑110座,建筑面积16100平方米,为五台山规模最大的寺庙。 从南到北的中轴线上,显通寺建有七重殿宇,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后高殿,在两侧则建有钟楼、鼓楼、祖堂、伽蓝殿、罗汉堂、禅堂、客堂、东西廊房、僧舍等。殿堂辉煌壮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 在这里,木制、砖券、铜铸的殿堂竟同处一寺。 木制的显通寺大雄宝殿,是寺内中轴线上自南而北第三座殿宇,也是五台山最大的大雄宝殿,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殿宇坐北向南,面阔七间,四周回廊,重檐庑殿顶,建筑面积791.86平方米。大殿明、次间梁架为七架梁对前后双步梁、单步梁,通檐用六柱;山面梁架设计不循传统陈规,赋有不凡创意,结构简约精练、外貌气魄壮观,造价节约经济,在我国明清众多的重檐庑殿建筑中属于稀例。它是显通寺僧众进行早晚功课的集合场所,也是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整个殿宇雕梁画栋、富丽典雅,殿内横梁上高悬乾隆皇帝御书“真如权应”和光绪皇帝御书“钦福铭恩”木匾各一块。殿内佛坛上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等横三世佛,周围塑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三大士”,两侧是十八罗汉。 砖券的显通寺无量殿,是寺内中轴线上自南而北第四座殿宇。据说,无量殿因取“佛法无量”之意而得名,又因该殿为唐代清凉国师撰述《华严经疏》的制疏道场,故名“七处九会殿”。此外,因殿内不用大梁和柱子,被俗称为“无梁殿”。 无量殿为明崇祯九年(1636年)重建,砖石仿木拱券结构。殿坐北面南,由上下两层组成,明七间暗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该殿是藏经的殿阁,殿内明间佛坛上供卢舍那佛,东次间内安放八角十三级密檐式木塔1座,西次间供一尊药师佛。在这里曾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即便是在现代,也发生过一件“功德无量”的传奇故事:那是在1939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五台山前夕,八路军转移前将一批枪支弹药寄存在无量殿楼上,后日军进驻显通寺,百般寻找八路军遗留武器,最后小和尚禧炳冒险将武器从日寇眼皮下运出,谱写了一曲“无量殿内抗战歌”。 青铜铸建的铜殿坐北面南,是寺内中轴线上自南而北第六座殿宇,系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高僧妙峰祖师募化13省布施所铸,重达10万斤。铜殿面阔、进深均为3间,高约5米,重檐歇山顶,前檐设六善槅扇门窗,上雕铸刻草木花卉、飞禽走兽。槅扇中间雕铸二龙戏珠等36幅精巧玲珑的图画。殿内四面雕镂着跏跌而坐的佛铜像一万尊,殿正中供文殊铜像,有“万佛朝文殊”之称。 刘文光对记者说道:“显通寺极具科学价值,寺内各明清建筑的梁架形式、斗栱造型、屋顶举折等客观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五台山的建筑技术水平与施工技术成就,部分建筑结构不仅沿袭了早期建筑的技术手法,同时采用了当时官式建筑的营造技艺与工程做法,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营造手法。无量殿是我国明代砖结构建筑的典型代表作品,是研究中国古代砖券结构的鲜有实例,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铜殿为明代铸铜建筑的精品,是研究明代冶铸工艺和技术水平的重要实物。”采访中,刘文光对显通寺充满了深深赞许。 佛俗魅力“大”无边 显通寺历来地位显赫,在宋代为五台山十大寺之一;明代,该寺设“僧纲司”,统辖全山僧寺;清代,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今天的五台山佛教协会、宗教文物管理局均设于此。 从古而今,显通寺高僧辈出,不仅在国内佛教界,在东南亚也有广泛的影响力,是国内外观光游客、游僧礼佛朝拜的首选地。五台山大型的宗教活动多在这里举行,寺内举办的水陆大法会,规模巨大,仪式复杂,吸引着海内外众多的佛教徒,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弘扬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当地民俗文化。 特殊的地位使显通寺传说不断,影响广布,佛俗魅力尽显。 在显通寺山门外的大钟楼上,悬挂有明朝天启年间铜铸“幽冥钟”一口,实际重量为9999.5斤。那么为何只差半斤而不铸成1万斤呢?据传说是为了避讳“万岁”的万字。在显通寺的山门前,有“龙”“虎”石碑把门,却没有“四大天王”的布局。 相传五台山塔院寺与显通寺原为一寺,后分成两寺,塔院寺分走了天王殿,后来显通寺欲把水陆殿(今观音殿)改为山门殿,但传说会发生火灾,最后就有了“有龙虎把门,不用四大天王劳驾”的传说。在文殊殿前,有两座八角碑亭,碑亭里各立一通汉白玉石碑,东边的石碑上有字,系康熙御笔。西边的碑上却没有字,人称“无字碑”。立碑是为了刻字记事,这一通碑上无字用意何在,至今无人能说清。 在显通寺铜殿前面西边那座铜塔上,还有一个小土地与大土地的传说。原来西边铜塔下有个拇指大小的小铜庙,内坐着“土地”。 那么试想一下,庙才有拇指那么大,其中的“土地”能有多大?其实,这位“土地”着实是个“大土地”。相传,康熙有一次来朝台,发现了小铜庙里的“土地”龙颜大悦,信口笑道:“好大的土地!”哪知,话音未落,就见小庙里那个小土地“扑通”一声跪下来:“谢主龙恩!”从此,显通寺里的这个小土地,就凭着康熙随便说笑的一句话,变成了山西的“大土地”…… 显通寺内,不仅有风格各异的建筑群,更有讲述不完的历史和传说。它以无尽的魅力,吸引着海内外的香客前来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