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网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 忠烈杨祠

发布时间:2024-12-17 02:39:49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历经岁月长河的洗涤和无数次烽火狼烟的洗礼,在“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雁门关下,以杨业为代表的“杨家将”书写了一幕悲壮史诗,其后裔奉旨修建的“杨忠武祠”,则将满门忠烈特有的风采真实地承载记录下来,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杨家祠宇。  因杨业血战疆场,被追赠为“太尉”,谥号“忠武”,后代以此题祠名为“杨忠武祠”,俗称“杨家祠堂”。其位于代县城东19公里的枣林镇鹿蹄涧村,为杨家宗祭之地,1996年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月23日,记者走近杨家祠堂,解析此处遗存中的密码,重温那段血与火交融的史实。
  忽必烈下旨建祠堂  出县城沿108国道向东行驶约20分钟,路北赫然显现一座“天波杨府”的大牌楼。约3分钟后来到鹿蹄涧村,杨家祠堂坐北向南坐落在村中心。祠堂前东西各矗立着两座大牌楼,正在搭架翻修。牌楼之间有两株粗壮挺拔的古槐相对而立。南侧正对祠门建有戏楼三间,名为“颂德楼”,为杨氏族人祭祖场所。  记者看到,祠门矗立于高高的石砌台基上,石阶下左右蹲坐着一对石凿狮像,两旁各有旗杆直立。登阶而上,祠门两旁又有被杨家族人称之为“犼”的石刻灵兽看守。祠门面宽三间,两侧墙面彩绘了杨家将战绩的连环壁画;祠门单檐悬山顶,上悬三金字门匾,中书“奕世将略”、东书“一堂忠义”、西书“三晋良将”,均为明清时期山西地方官员所赠。门楣正中是醒目的“忠武祠”牌。祠门内悬一横匾“忠勋世美”,内侧还抄录有北宋皇帝封赠杨家诰敕数篇。  解说员胡孝华热情地迎上来。跟随他跨入祠门,前院建有东、西、北堂屋三间,北屋为通往后院的过门,过门上又悬三匾,中书“气作山河”、东书“千载忠义”、西书“世笃忠贞”。过门内墙壁上挂满了杨家将一些轶闻传说,还有历代子孙重修的碑记等。  进入后院,便是祠堂的主体部分。当院供奉着祠堂的标志物——鹿蹄石。此外有正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东西配殿内是彩塑的杨门女将塑像,个个英姿飒爽;正殿两侧的廊房内则是一通通石碑,其中有元、明等时期碑文题记,为研究杨家将历史十分珍贵的文物。  步人“杨忠武祠”大殿,坐北朝南的高台上,正中塑着老将杨业与夫人佘老太君之像,其八子两厢依次排列,台下三面为杨家历代名将塑像,共22尊。塑像气宇轩昂,威武雄壮,让人肃然起敬之余,仿佛可感到当年的杨家满门保家卫国、血染疆场、英武不屈的忠烈风范。正殿背后,有后世修建的“凌烟阁”,宏伟壮阔。  解说员胡孝华介绍,杨家第十四代孙杨友于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奉忽必烈旨意,在此为其祖先建起了祠堂。到元朝文宗天历年间(1328-1329年),杨家十七代孙又奉旨再建。而历经明、清两代不断修葺后,20世纪90年代初,旅居台湾的杨家后裔杨清钦回来寻根祭祖,投入巨资修葺宗祠。2003年,祠堂又向省文物局争取资金,新建凌烟阁,扩大了宗祠游览空间,现祠院东西宽18米,南北长63米,占地1100余平方米。  镇祠之宝实为“宗卷”  杨家祠堂每年三月初九都举行宗祭,唱戏必唱杨家将戏,但鹿蹄涧村民什么戏都看,唯独不看杨家战死大半的《金沙滩》这出戏。这里面,还有一个颇离奇的传说。  据说有一年的春天,村里唱戏点了《金沙滩》。说也怪,开戏前,天气晴朗,风尘不动。戏开后,契丹兵向杨家将猛烈进攻,这时突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台上的“契丹兵”也只好鸣金收兵。风沙过后,演到二郎、三郎惨死疆场时,突然从西北方向滚过一团乌云,顿时电闪雷鸣,大雨瓢泼。

有人说:这是老祖宗不想让咱们再提那些伤心的事。从今往后,演杨家喜庆的戏,咱再不演《金沙滩》了。说也奇怪后来换了别的戏,一连几天全是风和日丽。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人们也没有必要追究它的真实性。不过鹿蹄涧村人从来不看《金沙滩》这出戏倒是真的。  遗存的鹿蹄石和杨氏宗卷为杨家祠堂的镇祠之宝。记者仔细观赏着这块置于宗祠当院的鹿蹄奇石。奇石高约0.8米,外形玲珑,从南面看石面两侧形如青龙白虎张口,中间刻有仙鹤,上方有猴头和鹿蹄,为福禄寿之喻。而从北面看,石面刻有一个梅花鹿和斑斑鹿蹄印,其右前蹄抬起似被箭穿而伤,很是逼真。石下有四层方石座,束腰处横镌“宣圣十德”四字,分五行竖写“十德”:门高、邻美、迟老、家和、身安、成家、外和、子孝、省事、人重,落款为“泰定元年(1324)年立”。  这块奇石,也笼罩着神秘的色彩。相传,杨业的十四代孙杨友与弟弟杨山在坚州(今繁峙)马峪河狩猎时,杨友射中了一只梅花鹿的鹿蹄,梅花鹿带箭奔跑,杨家兄弟紧追至代州地面一个叫联庄的小村庄时,梅花鹿突然遁踪入地,杨友兄弟大为惊骇,即令兵士在梅花鹿消失的地方掘地寻找,掘至地下3尺左右,发现一块奇石,上雕带箭梅花鹿。杨友认为这里是神鹿引导的宝地,于是举族迁居于此,后奉旨建宗祠奉香火,并将此村改名为鹿蹄箭,后感“箭”字不祥,改名鹿蹄涧。  奇石已用玻璃箱封闭,上面有许多斑驳痕迹。胡孝华说:“传说这块石头有治百病的功效,村里人有了头疼、肚疼等疾病都来这里抠一小块石头吃掉。这个传说使得村民和游人来了这里都要抠一小块石头保存以求沾神气,为不让文物受到损坏,杨家祠堂理事会专门做了个玻璃箱将宝物锁了起来。”  其实在杨忠武祠众多历史文物中最为珍贵的镇祠之宝是杨氏宗卷,为900多年前的南宋遗物。素绢条幅卷长8.1米,宽0.39米,排列顺序先为传记,次为画像,再为名人赞诗。内裱宋孝宗皇帝1165年(乾道元年)加封杨存中昭庆军节度使敕令一,并绘有杨克让、杨文靖、杨时、杨存宗、杨大异五人像。相传,杨氏家族当年分家时,一家分得“宗卷”主体,即鹿蹄涧杨氏,另一家分得“功劳簿”,为雁北左云、右玉一带流散杨氏。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占代县后曾追寻“宗卷”,杨家后裔几经艰难,终于辗转保存下来。  听村里人讲,不仅杨氏宗卷险遭劫难,宗祠在“文革”期间也险遭破坏。“文革”期间破四旧,有人来想毁坏祠堂,杨家六位老人手拿镰刀并肩站在祠门前,向来人说:“你们要想破坏杨家祠堂,先过了我们六个老头子的关。”来人也没了办法,只好想了个折中的办法,让杨家后人将祠堂里的塑像自行藏起来,这样也好向上级交代,就这样杨家祠堂在族人守护下得以存世。  族谱记载与宋史有别成谜  代县旅游局副局长李东东告诉记者,杨家将有许多丰富生动的戏曲、演义、故事广为流传,但其创作的依据不是正史,而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杨家将传奇故事和在此基础上经过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整理的《杨家将演义》,与正史有许多出入。这不奇怪,但在流传了几百年的杨家宗祠族谱里,许多记载也与《宋史》有别,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谜题了。  据《宋史》记载,杨业共有七个儿子,分别是:杨延朗、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杨延玉。而在杨家宗祠族谱里记载杨业有八个儿子,分别是杨延平、杨延定、杨延光、杨延辉、杨延昭、杨延朗、杨延兴、杨延玉。这其中只有杨延朗、杨延玉能相互对应,此外名字就不同了。就是杨延朗名字对应也有区别,《宋史》记载杨延朗为长子,被誉为六郎,而族谱中杨延朗排行第六,家称六郎。  不仅如此,历史上对杨家将的第四代(杨业为第二代)也有不同说法,一是《宋史》中记载称杨延昭(延朗)即杨六郎的儿子为杨文广,而不是杨宗保。杨家宗祠族谱里记载杨六郎的儿子为杨宗保,杨文广是杨宗保的儿子。李东东说:“如果真如宋史所记六郎之后没有杨宗保,那么所来的穆桂英等一系列人物故事就无从说起了,这就使得这一史实成千古之谜,杨家祠堂内的一系列遗存便更具研究价值”。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