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 后土琉彩
发布时间:2024-12-16 02:43:14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古建筑群根据八卦方位建造? ●献殿和戏台为何“背靠背”? ●罕见的孔雀蓝琉璃美在何处?
规模宏大的后土庙位于介休市城中,这座建筑顶部遍布琉璃,有着“琉璃艺术博物馆”的美称。 更令人称奇的是,后土庙一度被当地人称作“道家地”,因其不单单是一座庙宇,而是包括后土庙、三清观、娘娘庙等八座庙院的古建群。该建筑群以琉璃闻名于世,建筑风格也不拘一格,步入其中,独有的庙观合体、奇特的戏园三连台,以及技艺失传的“孔雀蓝”琉璃等,均让这处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群充满神奇的魅力。
有八座庙宇的古建筑群 10月8日,记者沿大运高速来到介休城区,顺着顺城街左拐200余米,便看到了名闻全国的介休后土庙。 原本以为后土庙只是一座庙宇,没想到此处古建林立,在华丽的琉璃覆盖下显得气势恢宏。面对记者的疑问,早已在此等候的介休市文物局局长裴卫东解释:后土庙始建于南朝以前,至今最少已有1500多年历史,之后又经历代修葺、重建、扩建形成现存的8座庙宇,即后土庙、真武庙、三官祠、三清观、娘娘庙、吕祖阁、关帝庙、土神庙。“当初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时,介休市一度以‘道家地’报送,但后来考虑到后土庙的影响,改称后土庙建筑群,这处建筑群总面积达9196平方米。”裴卫东说。 后土庙建筑群按照中国传统深进院落式结构,即以木构架之三楹、五楹、七楹……为单位,构成单座庙殿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串连排叠组成建筑群。 古人建造这一系列庙宇时,即根据八卦方位,乾南坤北(即天南地北),以子午线为中轴,坐北朝南进行布局。五个中轴线上,自西向东,三清观、后土庙与娘娘庙、吕祖阁、关帝庙、图神庙等依次排开,以体现“长者为上、尊者居中”的等级思想。两边则根据日东月西、坎离对称的原则,设置垛殿、配殿以及钟鼓楼等建筑,使其既左右均衡对称,以表现追求平稳、持重和静穆的审美情趣,也对应了道教所谓的木、火、金、水四正,加上中央土,五行俱全。其中,后土庙、关帝庙内,又分别建有真武殿、三官殿、三曹考校殿和王灵官、火神殿等。因这些均与道家有关,介休后土庙这片集中的建筑群,也便成为历史上颇负盛名的道教圣地,史称“道家地”。 后土庙主要供奉后土夫人,她是掌管阴阳生育以及大地、山河的女神。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多有祭祀,把她同玉帝的祭祀规格设为一致。而殿内供奉的塑像均是明代的作品。 “背靠背”的合体崇楼奇观 后土庙建筑群,不仅宏观的布局有讲究,就连每个中轴线上的建筑,也根据道教宫观的建筑规制作了“安排”,即庙前建影壁,然后是山门、过殿、主殿,主殿前设献亭、戏台,两侧设配殿等。“以第一个中轴线为例,形成以影壁、山门、娘娘庙为轴线的东侧之中轴线和以三清观影壁、山门、过殿、献亭、三清楼为轴线的西侧之中轴线,造就两庙纵向双轴平行并置的奇特建筑设计。”一起陪同记者采访、多年来一直研究后土建筑群建筑艺术的介休市博物馆温春爱谈道。 古建群落的奇绝之处还不止这些,走过三清观,沿着一座殿堂之侧的门,进入后土庙之时,温春爱特地将一处观、庙建筑“背靠背”的格局,指给记者看。只见三清观的献殿背面,即是一个空阔、独特的戏台,二者分处南北,倚背而建。 那么,这种奇绝的建构,又是何原因所致?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重建后土庙碑》记载,后土庙在“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公元457年),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皆重修之”。康熙刊《介休县志》中也提及,“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创建三清观”。 结合碑碣及史料,温春爱介绍,后土庙早在南北朝就已存在,地处旧城之西北且与城相连,元代时偕后土行宫创建三清观。到了明代,为使后土庙自身体系得以完善,有人便在后土大殿前增建献亭、乐楼和两廊并创建了山门。 这一段,大明正德十四年《创建献楼之记》中这样记述:“后土庙旧有乐棚三间,因其敝坏矮窄不堪,正德丙子春,邑耆梁公讳智等,欲建楼广阔而重修之。奈城下有三清观与乐棚相近,建楼乐愈高而神愈下。可乎?士民薛君雄谓众曰:改三清阁筑基,与献楼同合为一,中则分之……” 原来,三清观献殿与后土庙戏台(乐棚)合体崇楼,是因地理条件所限,在不违背道教宫观建筑规制前提下,因地制宜、因势而置,将两处建筑合而建成。 后土建筑群的奇特,远不止此。自西向东的观看中,裴卫东、温爱春一一给记者介绍每处建筑之妙处:吕祖阁、关帝庙,为当地特殊建筑的形制——窑套楼。一层无梁窑,利用青砖起拱,取代梁架结构修筑而成。上层是在窑顶筑基墁砖而建的悬山、硬山阁楼,砖木结合,巧夺天工。吕祖阁、关帝庙、土神庙前,则是根据地形所限和建筑需要,一连建成的三个依次排列的戏台。这种“三连台”,在我国古建中也极为罕见。 每处楼台殿阁均以琉璃饰顶 且行且讲中,裴卫东又谈起了后土庙建筑群的另外两大特点,即琉璃的华丽和彩塑、悬塑的精美。 影壁、山门、过殿、配殿、钟鼓楼、后土正殿、娘娘殿、关帝庙……介休后土庙古建筑群的每一处楼台殿阁,均以华美的琉璃饰顶,精美壮观、气势雄伟,金碧辉煌、色彩斑斓。史料记载,公元四世纪初,北魏拓跋氏定都平城(大同),在修筑宫殿、鸱尾、吻兽及殿宇台阁时,开始使用琉璃制品,所以山西是琉璃的发祥地,而介休琉璃在山西明清时又自成体系。介休后土庙建筑群八座古庙的屋顶,都饰有色彩斑斓的精美琉璃。琉璃瓦件(含猫头、滴水)精美的脊饰和楼阁狮瓶、吻兽鸱尾、仙人瑞禽等,件件设计精巧、造型逼真,釉质细腻牢固,历经数百年不变色。因介休后土庙琉璃品种之多和色调之全,其被称誉为“中国琉璃艺术建筑博物馆”。 值得提及的是,在国内古建中极其罕见的“孔雀蓝”琉璃,也可在后土庙建筑群的护法殿、天王殿屋顶见到。距介休市区十五公里的张壁古堡空王行祠前,有两通159厘米高、67厘米宽、18厘米厚的“孔雀蓝”琉璃碑。该碑烧制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05年),记述空王佛田志超修行得道成佛的艰难历程。此碑与后土庙建筑群中的“孔雀蓝”琉璃构件,相映生辉。如今,“孔雀蓝”琉璃烧制配方早已失传,类似琉璃艺术品存世甚少,故后土建筑群中的“孔雀蓝”,实为不可多得的琉璃珍品。 后土庙正殿,纯粹用金黄色琉璃覆顶,并在殿顶的脊梁中央饰以狮象楼阁、宝瓶等琉璃饰件。这种在封建社会皇宫、皇陵专用的黄色琉璃,在我省民间,仅见于五台山菩萨顶的喇嘛庙和介休的后土庙,由此可见介休后土庙在当时的规格级别非同一般。 后土庙主体建筑三清正殿上面的八卦楼,是一座三重檐转角顶结构的阁楼,屋顶为十字歇山造顶,金黄色的琉璃莲花脊岭,高约两米的琉璃楼阁和狮瓶,高耸威严的大吻和浮雕龙凤显得格外壮观。八卦楼顶的坡面也是用黄、绿相间的两色的琉璃瓦覆顶,就是在悬雨和博风板上,也都有造型生动别致、色泽艳丽的琉璃雕花饰片,在八卦楼旁的钟鼓二楼,顶上都有十四道脊岭、十六个吻兽、四面博风板组成的十字歇山造顶,配以黄色琉璃的宝瓶、楼阁,更显高雅别致。每道戳脊末端,安装一尊琉璃雕琢的仙人,美轮美奂。 此外,后土建筑群三清观东西配殿内,有堪称“明代彩塑宝库”的800余尊彩塑神像,人物既有南极勾陈大帝、北极紫微大帝、东王公、西王母,又有三十二天帝君、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五湖四海之龙王等,神态各异,气韵生动,实为明塑之上乘。这些神像,在特定悬塑背景下,分为上、中、下三层,或脚踏祥云,或凌空而飞,行进在朝拜三清的路上。整个场面气势宏大、蔚为壮观,被称为“万圣朝元图”。
规模宏大的后土庙位于介休市城中,这座建筑顶部遍布琉璃,有着“琉璃艺术博物馆”的美称。 更令人称奇的是,后土庙一度被当地人称作“道家地”,因其不单单是一座庙宇,而是包括后土庙、三清观、娘娘庙等八座庙院的古建群。该建筑群以琉璃闻名于世,建筑风格也不拘一格,步入其中,独有的庙观合体、奇特的戏园三连台,以及技艺失传的“孔雀蓝”琉璃等,均让这处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群充满神奇的魅力。
有八座庙宇的古建筑群 10月8日,记者沿大运高速来到介休城区,顺着顺城街左拐200余米,便看到了名闻全国的介休后土庙。 原本以为后土庙只是一座庙宇,没想到此处古建林立,在华丽的琉璃覆盖下显得气势恢宏。面对记者的疑问,早已在此等候的介休市文物局局长裴卫东解释:后土庙始建于南朝以前,至今最少已有1500多年历史,之后又经历代修葺、重建、扩建形成现存的8座庙宇,即后土庙、真武庙、三官祠、三清观、娘娘庙、吕祖阁、关帝庙、土神庙。“当初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时,介休市一度以‘道家地’报送,但后来考虑到后土庙的影响,改称后土庙建筑群,这处建筑群总面积达9196平方米。”裴卫东说。 后土庙建筑群按照中国传统深进院落式结构,即以木构架之三楹、五楹、七楹……为单位,构成单座庙殿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串连排叠组成建筑群。 古人建造这一系列庙宇时,即根据八卦方位,乾南坤北(即天南地北),以子午线为中轴,坐北朝南进行布局。五个中轴线上,自西向东,三清观、后土庙与娘娘庙、吕祖阁、关帝庙、图神庙等依次排开,以体现“长者为上、尊者居中”的等级思想。两边则根据日东月西、坎离对称的原则,设置垛殿、配殿以及钟鼓楼等建筑,使其既左右均衡对称,以表现追求平稳、持重和静穆的审美情趣,也对应了道教所谓的木、火、金、水四正,加上中央土,五行俱全。其中,后土庙、关帝庙内,又分别建有真武殿、三官殿、三曹考校殿和王灵官、火神殿等。因这些均与道家有关,介休后土庙这片集中的建筑群,也便成为历史上颇负盛名的道教圣地,史称“道家地”。 后土庙主要供奉后土夫人,她是掌管阴阳生育以及大地、山河的女神。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多有祭祀,把她同玉帝的祭祀规格设为一致。而殿内供奉的塑像均是明代的作品。 “背靠背”的合体崇楼奇观 后土庙建筑群,不仅宏观的布局有讲究,就连每个中轴线上的建筑,也根据道教宫观的建筑规制作了“安排”,即庙前建影壁,然后是山门、过殿、主殿,主殿前设献亭、戏台,两侧设配殿等。“以第一个中轴线为例,形成以影壁、山门、娘娘庙为轴线的东侧之中轴线和以三清观影壁、山门、过殿、献亭、三清楼为轴线的西侧之中轴线,造就两庙纵向双轴平行并置的奇特建筑设计。”一起陪同记者采访、多年来一直研究后土建筑群建筑艺术的介休市博物馆温春爱谈道。 古建群落的奇绝之处还不止这些,走过三清观,沿着一座殿堂之侧的门,进入后土庙之时,温春爱特地将一处观、庙建筑“背靠背”的格局,指给记者看。只见三清观的献殿背面,即是一个空阔、独特的戏台,二者分处南北,倚背而建。 那么,这种奇绝的建构,又是何原因所致?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重建后土庙碑》记载,后土庙在“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公元457年),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皆重修之”。康熙刊《介休县志》中也提及,“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创建三清观”。 结合碑碣及史料,温春爱介绍,后土庙早在南北朝就已存在,地处旧城之西北且与城相连,元代时偕后土行宫创建三清观。到了明代,为使后土庙自身体系得以完善,有人便在后土大殿前增建献亭、乐楼和两廊并创建了山门。 这一段,大明正德十四年《创建献楼之记》中这样记述:“后土庙旧有乐棚三间,因其敝坏矮窄不堪,正德丙子春,邑耆梁公讳智等,欲建楼广阔而重修之。奈城下有三清观与乐棚相近,建楼乐愈高而神愈下。可乎?士民薛君雄谓众曰:改三清阁筑基,与献楼同合为一,中则分之……” 原来,三清观献殿与后土庙戏台(乐棚)合体崇楼,是因地理条件所限,在不违背道教宫观建筑规制前提下,因地制宜、因势而置,将两处建筑合而建成。 后土建筑群的奇特,远不止此。自西向东的观看中,裴卫东、温爱春一一给记者介绍每处建筑之妙处:吕祖阁、关帝庙,为当地特殊建筑的形制——窑套楼。一层无梁窑,利用青砖起拱,取代梁架结构修筑而成。上层是在窑顶筑基墁砖而建的悬山、硬山阁楼,砖木结合,巧夺天工。吕祖阁、关帝庙、土神庙前,则是根据地形所限和建筑需要,一连建成的三个依次排列的戏台。这种“三连台”,在我国古建中也极为罕见。 每处楼台殿阁均以琉璃饰顶 且行且讲中,裴卫东又谈起了后土庙建筑群的另外两大特点,即琉璃的华丽和彩塑、悬塑的精美。 影壁、山门、过殿、配殿、钟鼓楼、后土正殿、娘娘殿、关帝庙……介休后土庙古建筑群的每一处楼台殿阁,均以华美的琉璃饰顶,精美壮观、气势雄伟,金碧辉煌、色彩斑斓。史料记载,公元四世纪初,北魏拓跋氏定都平城(大同),在修筑宫殿、鸱尾、吻兽及殿宇台阁时,开始使用琉璃制品,所以山西是琉璃的发祥地,而介休琉璃在山西明清时又自成体系。介休后土庙建筑群八座古庙的屋顶,都饰有色彩斑斓的精美琉璃。琉璃瓦件(含猫头、滴水)精美的脊饰和楼阁狮瓶、吻兽鸱尾、仙人瑞禽等,件件设计精巧、造型逼真,釉质细腻牢固,历经数百年不变色。因介休后土庙琉璃品种之多和色调之全,其被称誉为“中国琉璃艺术建筑博物馆”。 值得提及的是,在国内古建中极其罕见的“孔雀蓝”琉璃,也可在后土庙建筑群的护法殿、天王殿屋顶见到。距介休市区十五公里的张壁古堡空王行祠前,有两通159厘米高、67厘米宽、18厘米厚的“孔雀蓝”琉璃碑。该碑烧制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05年),记述空王佛田志超修行得道成佛的艰难历程。此碑与后土庙建筑群中的“孔雀蓝”琉璃构件,相映生辉。如今,“孔雀蓝”琉璃烧制配方早已失传,类似琉璃艺术品存世甚少,故后土建筑群中的“孔雀蓝”,实为不可多得的琉璃珍品。 后土庙正殿,纯粹用金黄色琉璃覆顶,并在殿顶的脊梁中央饰以狮象楼阁、宝瓶等琉璃饰件。这种在封建社会皇宫、皇陵专用的黄色琉璃,在我省民间,仅见于五台山菩萨顶的喇嘛庙和介休的后土庙,由此可见介休后土庙在当时的规格级别非同一般。 后土庙主体建筑三清正殿上面的八卦楼,是一座三重檐转角顶结构的阁楼,屋顶为十字歇山造顶,金黄色的琉璃莲花脊岭,高约两米的琉璃楼阁和狮瓶,高耸威严的大吻和浮雕龙凤显得格外壮观。八卦楼顶的坡面也是用黄、绿相间的两色的琉璃瓦覆顶,就是在悬雨和博风板上,也都有造型生动别致、色泽艳丽的琉璃雕花饰片,在八卦楼旁的钟鼓二楼,顶上都有十四道脊岭、十六个吻兽、四面博风板组成的十字歇山造顶,配以黄色琉璃的宝瓶、楼阁,更显高雅别致。每道戳脊末端,安装一尊琉璃雕琢的仙人,美轮美奂。 此外,后土建筑群三清观东西配殿内,有堪称“明代彩塑宝库”的800余尊彩塑神像,人物既有南极勾陈大帝、北极紫微大帝、东王公、西王母,又有三十二天帝君、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五湖四海之龙王等,神态各异,气韵生动,实为明塑之上乘。这些神像,在特定悬塑背景下,分为上、中、下三层,或脚踏祥云,或凌空而飞,行进在朝拜三清的路上。整个场面气势宏大、蔚为壮观,被称为“万圣朝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