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网

净土法门法师:孝跟敬是我们修学的核心,孝是根,敬是本

发布时间:2024-05-24 02:43:47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净土法门法师:孝跟敬是我们修学的核心,孝是根,敬是本

主持人:明静法师请发言。

学生:阿弥陀佛,老法师早上好。诸位同学,大家早上好。我们这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网上听老法师开示,像我们前面听到很多同修大德的感受、心得,真的是非常欢喜。老法师在开示当中很多次都告诉我们,恭敬心这真正是修学佛法的秘诀。我们在以往的讲席当中,也不小心被别人问到一个问题,问过好几次,因为很多的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的成长,就问我们说,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什么样的生命特质是最重要的生命特质。我们根据老法师的教诲跟大家交流,告诉大家说,不要说是孩子,其实所有人,一切众生最重要的生命特质就是恭敬心,有恭敬心才会有成就。我们看历史上高僧大德,不管是佛法还是儒家,这历代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恭敬心,那是有足够的恭敬心,才会有成就。

就我们所知道,慧可禅师当年要在达摩祖师座下接法之前,慧可禅师在达摩祖师的山洞门口立,积雪过膝,断臂求法,这是他的真诚感动,至诚恭敬得到达摩祖师的真传。宋朝儒家杨时和游酢这两个大儒,当年在程颐座下求学的时候,有一天两个人求见程老夫子,程老夫子偶然间可能在闭目养神休息,时间稍长,他们两个站在那个地方恭恭敬敬,没有离开,也没有动静,所以老师睁开眼睛一看,门外的大雪纷飞,已经积得很厚,所谓程门立雪,这是他们的恭敬心。

我们在读《了凡四训》的时候,《了凡四训》当中,了凡先生在三十五岁的时候见云谷禅师,了凡先生十五岁遇到孔先生,三十五岁遇到云谷禅师,这二十年当中他被孔先生算定,所以他的心无所求,他的心很平静。当他见云谷禅师的时候,云谷禅师是嘉善县人,了凡他也是嘉善县人,所以当他到南京见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的禅风,接引大众,给他一个蒲团,大家打坐,静坐三天三夜,云谷禅师对他很赞叹。其实我们感觉,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了凡的恭敬、真诚,让他得到云谷禅师的真传,所以他改变命运,写下《了凡四训》,影响后人这么多。

我们又听到老法师在讲席当中很多次讲到,老和尚当年跟章嘉大师见面的时候,向大师请教,在方教授那边得到佛法,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理念、这个认识,他求教大师如何进入佛法。所以老和尚常常告诉我们,当时大师看著您,您也看著大师,这样一看看了半个小时,而后有一个字,有,再过五分钟,看得破,放得下。这个故事我们听了很多遍。老和尚在最近的开示当中常常说,说您的恭敬心跟古人相比,古人有百分之百、百分之七、八十的恭敬心,而老法师您说自己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的恭敬心,所以这个百分之二、三十的恭敬心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所以学生就体会,慧可禅师得达摩祖师的真传,是因为他的恭敬心;程门立雪,杨时他的学生的学生,就是朱熹,编《四书》的朱熹朱老夫子;了凡先生在云谷禅师座下,能够对坐三日,他的恭敬所以成就了《了凡四训》,成就了改变命运这么大的成就;老法师在章嘉大师座下,当年能够恭恭敬敬接受,面对章嘉大师,能够有今天的成就。所以我们体会到,尤其我们今年二0一四《科注》的学习,重在力行。但力行这个话很大,这个著眼点在什么地方?

从什么地方下手?学生体会就是恭敬心的培养上,恭敬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没有恭敬心那肯定没有成就。所以我们就体会到,这历代大成就的人,他们对於老师、对於父母、对於佛菩萨的恭敬心,有足够的恭敬心那就肯定能够成就。所以学生体会,力行的著眼点、力行的立足点,应该就在恭敬心的培养上。

我们又想到一点,老法师给净宗学人立的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一个就是恭敬心,六和敬又是恭敬心,后面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还是恭敬心。所以不杀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我们就体会到,在儒家、在佛法,在在处处所提倡的、所倡导的都是恭敬心。

我们往年在新加坡净宗学会,楼道里边挂著老法师的书法,写著印祖的教诲,佛法修学之秘诀为诚敬而已矣。所以我们真的愈来愈感受到,老法师今天的成就,这个百分之二、三十的恭敬心,能够有今天这样子的成就,这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感觉也是我们今年这个二0一四科注学习班力行的著眼点,立足点。这是学生的一点肤浅的体会,请老法师批评指正,谢谢,阿弥陀佛。

老法师:明静法师的报告非常重要。印光大师教人,「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不但是对父母、对老师,父母跟老师是应该要诚敬的,不能不诚敬,对父母不诚敬就是不孝,对老师不诚敬就是不敬,孝跟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根大本。发扬光大是对一切众生,《礼记》里头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这是真正的诚敬心,对人、对事、对物不敢不恭敬,为什么?恭敬是性德。我们常常提醒,提醒自己、提醒大家,要用真心待人接物,要用真心工作,要用真心生活。真心表现在外面就是恭敬,表现在事相上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把对父母的孝顺、对老师的恭敬发扬光大,对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那就叫普贤行。普贤行跟一般菩萨行不一样,差别是在心量。普贤菩萨起心动念,对象是遍法界虚空界。所以他礼敬诸佛,诸佛里头是讲过去、现在、未来。那谁是未来佛?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对一个人不恭敬,就是对未来佛不恭敬。可以说菩萨行到普贤境界就是圆满,普贤十愿真正的意义在此地,他的境界是遍法界虚空界。

普贤行是净宗所依的。你看《无量寿经》第二品「德遵普贤」,所以我们晓得极乐世界修行修什么?就是修普贤行,而且就是修的十大愿王。所以弘一大师,这个老人在世他修净土。他根据哪一部经?根据《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别行这一卷,《四十华严》最后的一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卷大师能够背诵,这是他的早晚功课。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要求与行愿品所说的相应,这叫修普贤行。往生到极乐世界,个个在极乐世界统统修的普贤行,了不起,是以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看作真的是佛陀,未来佛,怎么敢不恭敬?怎么敢不奉事?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净宗法门的不可思议,净宗法门的无比殊胜。弥陀弟子所以受一切诸佛如来的礼遇,是因为他们统统是修普贤大行的菩萨,不是普通菩萨。所以孝这个字跟敬是我们修学的核心,孝是根,敬是本。中国传统的教学,大乘佛法建立在这个根基上。这个根基不牢固,大乘就很难有成就;这个根本坚固,修学大乘就不难,取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有信心,这个信愿要坚定。决定不要取人天福报,人天福报里面最殊胜的是摩醯首罗天王,四禅天的天王,娑婆世界福报最大的,他还是有寿命,寿命到了的时候还是要堕落,为什么?他上不去了,上面没有了。所以一定要记住,要放下世间人天福报去作佛去,最好到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成佛度众生,得大自在。放下,要从现在就放下,绝对没有名闻利养,要放下七情五欲,把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找回来,这就对了。弥陀弟子自受用是清净平等觉,他受用是三福、六和、六度、十愿,是对他的,要认真努力去做到,要修忍辱波罗蜜,要修持戒、布施波罗蜜。明静法师所提的,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学习。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二十六集) 2014/4/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2-0026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