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败宝典:《弟子规》
发布时间:2023-11-20 02:03:52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蒙学人生
我们绝大多数父母都是势单力薄的平民,没法来控制这个巨大而强大的社会,以让它适应自己的孩子。在这种外界不可控的情况下,我们的孩子走入社会后,能有成就吗?能获得尊重吗?最起码的,能平安吗?
迎合父母这种心理,市面上产生了很多教子宝典、成长宝典,这些书大多数确实讲得在理,实操性强。然而,洋洋洒洒千万言,过后辄忘。有没有一种武林秘诀似的文字?它长不过千来字,内涵丰富,用具体细节代替抽象的教条,从小学到博士到教授都可终生保有,可成人生不败宝典。
有,早在康熙年间就有了。
它是谁?它就是《弟子规》。
缘起:一个清朝老秀才的教学感悟
《弟子规》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李毓秀。这个老秀才的一生似乎是失败的,没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辉煌,也没有十年一觉扬州梦的风流,正史野史对他应该也没什么兴趣。然而,他毕竟熟读了《论语》,至少有近距离内的人生经验。可能在某一个午后,他睡起无情思,闲看一群孩童捉柳花,想着这群孩童的将来,然后《论语》里的字句忽然与眼前嬉戏的孩童融为一体,于是,他拿起一只秃败的毛笔,写下360句,每句三字,总计1080字的《弟子规》。当时名为《训蒙文》。
《弟子规》红了,这不是一种带来财富地位的红,而是一种给中华民族带来精神财富的红。多少状元的华章,多少才子的风流,多少帝王的风云,都像坠落的烟花那般寂寞,而老秀才的《弟子规》,是一朵不败的奇葩。
总纲:由孔子24字真言创建的口诀
《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
翻译:学生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和兄长相处要敬爱,出言谨慎,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修养的仁德之人,在做人成功之后有多余的精力就来学文。
李毓秀以孔子的这24字方针为纲,然后撒开网,笼罩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可见,《弟子规》是以《论语》为出发点,但又在细节和亲切方面超越了《论语》。
安全上的不败:
《弟子规》中的凌波微步“宽转弯”
前一阵有一条让全天下父母揪心的新闻:一辆宝马车居然在倒车时压到一个6岁孩子的身上,而且反复碾压致死。我看到这条新闻,在谴责车主的同时,不由得想起《弟子规》上的一句:“宽转弯,勿触棱。
斗闹场 绝勿近
先说“宽转弯”,说行走时碰到拐角、大物件之类的东西,一定要宽角度转弯,避免过近接触。这是老秀才总结生活安全经验而创立的“凌波微步”。记住和实践这三字口诀,就可让孩子远离危险区域。
机动车是个马力很大杀伤力也很大的物件,它能载人也能吃人,而且我们没法保证车主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因此不管它是处于停放状态,还是处于发动状态,都应走“宽转弯”这种“凌波微步”,与之保持一个安全距离。“凌波微步”具体怎么走呢?从几何角度来解说吧,凡碰到狭窄逼仄之处,最好稍稍远离,与之呈一个弧形,两者之间有一个扇面形状的区域,这个区域就是万一遇到突发情况时的安全空间。切忌以直线的轨道与狭窄逼仄处相交。不管是马车时代,还是汽车时代,甚至将来的飞船时代,“宽转弯”能超越时代,永远作为安全口诀起作用。
《弟子规》说“勿触棱”,一个“棱”字,涵括深远。在冷兵器时代,棱可能是指刀具、桌角、床沿之类的东西,室内拥挤,一定要绕着过,不然会伤及身体。今天,“棱”的含义在扩展,扩展到搅拌机之类的危险器具,这些新机器比刀具床角之类更伤人,例如一台搅拌机正在操作,你凑上去看,身体与它虽然隔着一段距离,但你的衣带之类的物事会与它接触,如果被牵连卷入,后果则不可设想,所以实践“勿触棱”三字诀是很紧要的。
《弟子规》言:“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打架斗殴的场合,近不得,近则可能伤及自己;淫亵邪恶的事情,莫去过问,过问则怕被它引诱而陷溺其中。这个大家都知道,还有一条安全准则大家可能意识不到:“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进门先打招呼,问房子里有没有人,乍看这是礼貌问题,其实也是安全问题。因为如果不打任何招呼闯入一个不该闯入的空间,看到不该看到的事,让别人陷入隐私被窥见的尴尬,则可能陷入人事上的危险,甚至给你以后的日子造成麻烦。
我们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担心就是安全上的担心,成不成龙在其次,安全地活在这个世上才是正道。《弟子规》想得周到,几个三字句就将一切意外状况包含其中,而且有应对办法,久读必能让安全意识形成一种本能的反应,好似金庸小说里的高手,内功练成,无论什么偷袭暗算都能应付。
学业事业的不败:“方读此勿慕彼”
《弟子规》总结学习经验曰“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正读这本书,不要想着另外一本书,此书未读完,不要开始读另一本书。在信息海量丰富的今天,摆在现代人眼前可供阅读学习的书籍太多了,太多则杂,一杂则心乱,心乱则无所得。所以现代人来温习这段话,实有必要。
现代社会不只是提供了海量的阅读选择,也提供了海量的事业选择。人心越发浮躁,今年在这家公司做,明年在另一处创业。结果变成学业和事业上的“太监”(没有下文)。
扎实读一本书,扎实做一件事,即成功一次;扎实读完十本书,扎实做完十件事,即成功十次。积小胜为大胜,人生必大胜。
而且每做完一件,都有一次成就感,自己先塑造事业的成就感,才能有好的学业事业心态。
案例:
曾国藩也说:“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古书不标点,读书人边读边标点,标完点就说明看完此书。曾国藩第一次赴京赶考落第,在北京街头看到一套二十三史,不由得心痒,借钱买下。回到家,他怕父亲责怪,他父亲却说:你借的钱我慢慢帮你还,但你要老老实实把这套书点完。曾国藩果然老老实实将二十三史一页页地标点完,为他日后治军办洋务奠定了知识基础。
人事关系的不败:“道人善即是善”
“责己严,责人宽”不只是道德标准,也是出于人事安全的考量。大多数人并不喜欢被当面指责和批评。在很多时候,面子和尊严比对错还重要。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弟子规》可谓简明扼要又具体:“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当对方听到称赞后,会更加勉励行善。张扬他人的过失就是做了坏事。指责批评太过分,会招来灾祸。
培养孩子的正义感固然重要,但家长最担心的是:有正义感的孩子走入社会后,不免要与小人、坏人打交道,君子往往不是坏人、小人的对手。这个让父母很悬心。《弟子规》就通过几句话划出了安全红线,教孩子如何操作。当然,《弟子规》也不是一味叫人当好好先生,下文就有“过不规,道两亏”,如果朋友的过错不规劝,你和朋友都有错。
案例:
曾国藩办湘军期间,有人向他反映:军中有些绅士嘴巴里仁义道德,为人却很不堪。曾国藩却说:他们能说仁义道德也好呀,我们就按照他所说的去对待他,兴许能引导他向善,但如果当面戳穿他,伤了他的面子,他就顾不得自己所讲的仁义道德,到头来难免坏大事。
君子既要避开小人的伤害,又能驾驭小人,办成大事。引导小人以善自许,也是一种用人艺术。
结语:朗读《弟子规》,实践《弟子规》,久而久之能形成好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当然,人生的成功与否未必完全取决于自己,某些不可逆转因素会局限你的成就,让你觉得与预期目标相比,你的人生失败了,但即使如此,也不至于溃败,你良好的行为习惯,你良好的行事风范,至少让你能赢得小范围的喝彩,虽不大成,至少不大败。这正是我们家长对孩子的期待。送孩子去异地读大学,去异地工作,甚至漂洋过海,如果有一份简单易记且操作性强的口诀“护身”,让孩子至少平安,人生不至于狼狈大败,《弟子规》应该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