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网

初学居士如何选择法门

发布时间:2024-06-25 02:44:52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选择法门不容发生错误

初学者在选择法门时,有些问题。我们学佛过程,会遇到与现实生活冲突的地方。比如,如何处理自己欲望与学佛的关系;如何选择法门;如何处理学佛时间与世间法时间的冲突;…都是初学者要遇到的,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果在农业社会,你学错一个法门,没有问题;因为,你的职业是种庄稼,你不管他们庄稼还会长。现在所处是工业社会,时间是耽误不得的;如果你学了一个不适合自己的法门,或你的一个佛教观念错了,可能使你两三年在世间法上没有长进,或者浪费很多时间;在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就会使你走上弯路。这个两三年的后退,会使自己也许需要20年的时间,才能跟上别人的脚步。因此现代社会我们的时间耽误不得。

我的讲座、讲法,都是针对青年人的:因为我们不能耽误时间,不能走弯路,必须很快学到佛教的精髓。我自己也许学得不好,因为我本身也走了很多弯路;如果我的讲座,能使你们不走或少走弯路,不浪费或少浪费一些时间,那就是我最大的收获!这也是我们办学的宗旨。

我们希望并提倡:“行”:行在一门,行持一门;“理”:之信解,要圆通无碍。信解要不圆通?只认为自己修的法门好,也不行!这样容易产生谤法;而谤法,是往生极乐世界最大的障碍!因此,要信解圆通无碍。

我们要重新建立佛教徒“活泼、向上、健康,甚至是富贵”的形象,而不是“消极、逃避、萎靡不振”的状态,成为一种社会边缘人的代名词的模样。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佛教成为社会的中坚。

多角度认识佛教的角度

学佛要选择好自己的入手点,希望通过学习能对佛教产出整体的认识:横向、纵向上的认识。

甚至要跳出佛教看佛教:不仅要用缘起观点把佛教放在哲学和宗教学来认识,而且要放在社会中来认识(为此,我们更重视《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佛教的各种经典和思想,不一定非要定出它是好是坏是高是低,而要看这种思想起的具体社会作用,对于你的社会行为的影响和产生什么后果。

宗教是要以信为前提的,不可能完全理解后,才去实行它。我们可以不去理解思想的推理过程,但要知道它起的作用,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就像吃药一样,我们可以不理解药的原理:它是怎么在我们身体里产生化学变化的,它是如何杀死细菌的,这些我们可以不知道。但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药起什么治疗作用,还包括它有那些副作用,他的内服药量是一天多少。我们学法也是这样。不要认为:只要是佛法就是好的,不一定!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两面性就是它的缘起性。没有任何一个修行方法,是绝对好的,没有一点缺点的;优点换了缘起,可能就是缺点了。

信仰佛教是好的事情,换个角度,信仰佛教也不一定就好。所以,虽然有时我赞成年轻人学佛,但是如果学不好,还不如暂时不学。

格义于格量

这是相似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之见的关系。我们看看佛教是如何传到中国的,是如何发展的。只有了解佛教发展的整体大线条,才可能真正理解它。

从几条线来看,先从印度,到古代的中国,近代、现代的中国(地域线)。在印度的发展(时间线):小乘、大乘,然后是密乘;从思想发展史来看:般若 ,唯识 ,中观,瑜伽中观(理论线)。

好多人反对“发展”这个概念,认为佛教的教法是圆满的,不用任何人来发展他。好的,如果不用“发展”,就用“显现”——佛教思想不是在发展,而是在不同阶段,结合当时的社会和人的根机,作出不同的显现。

有个问题,在中国,佛教是从小乘开始的吗?不是!佛教在中国,大小乘是同时进入的。中国法师学到的东西,不是按时间线来学的:大乘经典与小乘经典,都一起进入中国,并与中国的玄学相结合。

南北朝时期人们认为:佛就是神仙,佛是大神仙,这是佛教的格义时期。那时人们研究佛教,一个经典被翻译进入中原,就会有人认为这个经典就是佛教的整体,就此经典,就可能创立一个宗派。当时,象这样的情况,有8个宗派。这8个宗派都不同地解释佛教:什么是“心”的概念,什么是“物”的概念,并与中国固有的玄学一些概念结合在一起——用道教的、本土的思想来理解佛教,结果出了很多问题。

比如成实宗是依据《成实论》而立的大乘宗派,后来才发现,所谓大乘的《成实论》,不是大乘的经典,而是小乘经典只是吸收了部分大乘观点。..整个中国佛教在学习和吸收印度佛教过程中,出现类似很多问题。

僧肇在《肇论》中以非有非无、即有即无、有无双遣的般若中道观,完整地阐释并发挥了大乘佛教般若性空的思想,将魏晋以来般若学的发展中的这些错误观点进行批判之后,中国的佛学思想,才从格义发展到格量。

在佛教的传入前期阶段,也有很多法师觉得这样模模糊糊的学佛不行!没有学到佛的真意。只有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学到真正的佛法,才不会学偏。有了这个基础加之末法思想的流行,净土宗的思想才逐渐出现其发展的机遇和土壤。

整个中国佛教有这样的发展过程,我们个人学佛,也是中国学佛的一个缩影。我们也如此:我们一开始接触佛教,不可能学到纯正的佛教;我们要用我们的固有知识、阅历来理解和结合佛教,就是说我们对佛教的理解是一种结合物、格义的产物。然后,随着我们学识增加,我们对佛教也有个格量的过程,还佛教的本来面目。但这个过程,一定要短。如果时间长了,会在很长时间里让自己的思想处于似是而非中,甚至产生矛盾和冲出。

在格量的过程中,随着对经纶的认识,中国有自己的宗派产生。宗派的产生,有很多问题,对这些经典,如何学?如何把这些经典作为自己宗派的理论?这又涉及到一个判教问题。

判教的方法

从理论上,捋顺大乘、小乘、般若、唯识、中观之间的体系,这是一条线。比如说,天台有自己的三时判教,华严有自己的判教方法,法华有自己的判教方法,法相宗、唯识也有自己的判教方法。净土,也有自己的判教方法——是易行道还是难行道的判断方法。

各宗派所针对的根基也不一样。比如华严,针对大根基的人;法相、唯识,名相、概念比较多,更针对知识分子;净土,三根普度,只要你能念佛,就可以学;密乘,看自己福报、根基,也都不一样。这样一来,我们对整个佛教的大体认识就有了。(续:准提法判教方法初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