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网

康氏家族辉煌的见证:忠厚传家,诗书继代

发布时间:2024-12-26 02:39:39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康氏家族辉煌的见证:忠厚传家,诗书继代

家族辉煌的见证:康氏庄园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是曾有这样一个家族,从先祖到子孙后世的400多年里兴盛不衰,现如今这个家族仍然有相当的影响力。

这个家族就是河南省巩义市的康氏家族,不仅历史悠久,更让人赞叹的是他们整个家族12代子孙竟然都是富豪官吏。

关于康氏家族,人们更熟悉的是“康百万”这个称呼。

“康百万”并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明清以来对康氏家族的统称,该家族因慈禧太后的封赐而名扬天下。

坐落在巩义市康店镇的康氏庄园,又称“康百万庄园”,是康氏家族的聚居地。

从河南郑州出发,经过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来到诗圣杜甫的故乡巩义,在风光秀美的伊洛河北岸就会看到庄园:一片错落有致、气势恢宏的青瓦高墙建筑。

康氏庄园作为全国三大庄园之首,比山西乔家大院大15倍,占地240多亩,有33个院落、53座楼房、73孔窑洞及房舍1300多间。

繁盛时期,庄园内的砖厂、木材厂、造船厂人来人往,且不说磨房、碾房、仓廪等等,就连中药房都有。

康家人足不出户便可满足一切生活所需。

家族发迹的历史:亦商亦官

明朝初期,朱元璋下令移民,康家先祖就从山西移民河南,在巩县(今巩义)康店镇洛河边安家。

为解决温饱,康家先祖在洛河岸边开了一家小饭馆。寒来暑往,小店逐渐成为河洛一带知名的客栈。后来,客栈所在地被称为“康家店”。

起初康家靠种地为生,经营店铺为其副业。第6代的康绍敬当时是明朝管理地方交通和官盐税务的官员,又作为商户介入盐运业,康家的发家史其实是从贩盐开始的。

清朝时期,第14代的“活财神”康应魁利用白莲教造反之际,拿下了全国的棉花、布匹供应特权,又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家临洛水、黄河之利,靠漕运在山东、河南、陕西、江浙一带经商,“富甲三省,船行六河”,拥有土地达18万亩,日进千金,家资巨万。

民间称其“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全是康家田”。此时成为康家的最鼎盛时期。

经过康家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小小的“康家店”慢慢变成了“康百万庄园”,康氏家族成为绵延明、清、民国数百年的富贵大族。

家族兴盛的秘诀:忠厚留余

康氏家族兴盛几百年,靠的是什么呢?

民间传说,康氏庄园背依邙山,面临洛水,邙山起伏如五龙朝天,中间一峰,正是“金龟探水”之势,是绝佳的风水宝地。

还有一种说法,康家先祖娶朱家女为妻,康朱相配,有糠(康),猪(朱)得以茁壮;有猪(朱),糠(康)得以尽其用,正是天合佳偶。

其实,康氏家族的辉煌既不是因为风水,也不是因为天赐佳偶,而是得益于一句古训,“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代长”。

康氏家族的家训是一副对联:“志欲光前惟是读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持家。”

意思是,如果要为祖上争光,家族兴盛就必须教育子孙后代;如果要后代享福,现在就必须要勤俭持家。

康氏家族从明代到现代有功名的人物有412位,其家族的昌盛除了经营有方之外,与康氏家族秉持的教育子弟的良好家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传家有道还是读书”,作为富商巨贾之一的康氏家族即使在金银满屋、良田万顷的时候都没有迷失,任何一代的康家族长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勉励子孙不坐享其成,读万卷书。今天在康家的文职室仍然陈列着各类书籍。

康家尤其重视启蒙教育,单设儿童居,不惜重金请名师执教,为孩子日后成为栋梁打下了良好基础。

康氏庄园中有一块著名的“留余匾”,上面有这样的话语: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别的匾上还有“忠厚留有余”的话语。

“留余”思想要求不可穷尽一切利益归己所有,要实现一定程度的利益均衡,凡事留有余地,忌盈忌满,过犹不及,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

康氏家族从明清到民国,一直没有人娶小老婆,只有在老婆离世后才会续弦。

康氏家族经商之外,还做公益,修黄河大堤、建学校、赈灾民,深受民间社会的尊重。

康应魁75岁生日那年,族人和乡亲来为他祝寿,老人当众一把火烧掉了族人和乡亲欠债的账目。

在康氏庄园中,完好保存着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的一口水井。

这口井是康氏庄园内唯一不属于康家的东西,习惯称其为“叶氏井”。原来,这口井连同这口井的所在地原为一叶氏人家所有。

当初,康氏看重此地,从原主人叶氏处购得此地时,叶氏并未将此井连同土地一并卖与康氏。

当时的民俗认为,井是家族血脉的象征,无论多么贫穷,地可卖,但是井不能卖。

康氏并没有倚仗财大气粗迫使叶氏放弃这口井,这就是忠厚,这就是留余。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