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网

寺院与钱财

发布时间:2024-12-06 02:40:11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寺院与钱财

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尤其是对于出家人和寺院来说。因为出家人和寺院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信仰符号;如果硬要在这个符号的边上,嵌上一个;$,就会让人对这个信仰符号的真实性和神圣性产生怀疑。

寺院是一个修道和弘道的场所。它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它的日常运转完全是靠十方信众的供养。在商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寺院和出家人面临着不得不跟钱打交道的客观现实。

钱本身是中性的。怎么进和怎么出,这一进一出之间,显示了不同的人生境界:义与利、善与恶、是与非、神圣与庸俗、崇高与卑下,等等。

寺院生活的日常运转离不开钱,但要知道怎么进和怎么出,需要处理好;进与;出的关系。出家人如果离开了修道和弘道的本分,像俗人一样以做生意赚钱为目标,或者走上旁门左道,妄言吉凶,劝人烧高香,或者干脆赤裸裸地向人索要,如斯之类,有违信众对寺院和出家人的信仰期许,对寺院和出家人的形象,是一种践踏,对信众的信心也是一种践踏。

另一方面,寺院得到了钱之后,怎么花也是一个问题。如果只进不出,就是说不知道反馈社会,就会给人一种;悭贪的印象。不仅如此,还会招致内外之;鬼来缠扰。玩《易》的人都知道,;财多生鬼。财多了,不仅会招致外鬼的觊觎和暗算,同时也会在内部滋生腐败等;阴鬼来。一些寺院因积聚钱财的数目过于庞大,银行账号被查封的现象时有所闻。对于寺院和出家人来说,怎么花钱,同样不能离开修道和弘道的本分。

时下,一些寺院和出家众,给信众的印象不太神圣,尤其是一些旅游区里的寺院和出家人。其主要原因恐怕就出在这个;钱字上:不知道怎么进,取之非道或无道;不知道怎么出,悭贪无度,腐化堕落。对于佛教来说,这一进一出,实在是事关重大。中国历史上几次著名的;法难,大都与这个问题有关。

我曾经跟朋友聊天,评价我的先师净慧老和尚是一位;赚钱的高手和;花钱的高手。世间人都想赚钱,但十有过半都被钱所赚(惑骗):健康、精力、时间、家庭、友情,乃至人格尊严、道德良知,统统都赔光了,最后只剩下疾病、孤独和死不瞑目。先师赚钱却非常潇洒,给人的感觉:不是他低三下四地去找钱,而是钱恭恭敬敬地来找他。

刚到柏林禅寺的时候,禅寺除了几株古柏、几间破旧教室和萧然一塔之外,什么也没有。经过先师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平地涌楼台,面貌焕然一新,现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禅窟之一。白手起家,哪儿来的钱呢?

先师曾经讲过,出家人应以修行为本分,弘法为家务,不应舍本逐末;修复祖庭当然需要钱,但只要我们寺院的道风树立起来了,僧团整肃,出家人一个个像出家人的样子,做本分事,因缘到了,自然会有钱,不必为了钱而去做那些于出家人身份不相符的掉架子事情。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先师从一开始进住柏林禅寺起,就秉持;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以及;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的理念,坚持每年举办禅七、佛七,组织五一、十一共修,周末在石家庄讲经说法,举办一年一度的生活禅夏令营,倡印和流通佛教经书,创办《禅》刊。二十多年来,这些活动一直都在有序地进行着,几乎没有间断过,并且还率先在柏林禅寺取消了门票。老和尚的努力和付出,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信众和社会上的有识之士。他们纷纷解囊相助,终于成就了兴复赵州祖庭这一千秋伟业。

修复赵州祖庭耗资巨大,对于许多不了解内情的人来说,似乎老和尚的钱来得非常容易。实际上,一切都是因果。你的僧团越清净,道风越纯正,为三宝和大众付出的越多,承当的越多,认同和参与你事业的人也就越多,得到的支持也越大。这就是先师赚钱的;秘诀。

面对信众的供养,先师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善用信众的每一分钱,把它用到弘法利生的事业当中,而不是用于个人享受。先师对常住僧众的日常生活要求非常严格,他提倡,出家人要过简单、自然、朴素、雅洁的生活,清苦、清淡、清贫的生活,反对讲排场、摆阔气,出家人的生活要;平民化,不能搞特殊化。相比之下,在弘法事业上,先师却舍得花大钱,有时表现得非常;大方。比如,他曾经筹集了数百万元的资金,率先在中国大陆印制《大正藏》、《卍续藏经》、《龙藏》、《净土藏》,达数千套,分赠给各大寺院、各高校图书馆、各研究单位,以及部分专家学者。另外,先师还在河北和湖北两地,联合海内外学界,连续举办了数届大型高品位的禅文化高峰论坛,催生了一大批佛教学术研究成果,并及时地将它们结集出版。

先师的这些;大手笔,可能会让普通人觉得难以理解。先师曾经半开玩笑地说,有钱要赶快花,不要存在银行里,存在银行里会贬值,要通过不断地印经、不断地讲法、不断地组织大众共修、不断地为大众服务的方式,把钱存在每一位信众那里,存在社会大众当中,这样最安全,小偷偷不走,黑客黑不走,而且它创造的效益要远远高出银行利息百千万亿倍。先师的宏论真是入木三分,醒人迷梦!说实话,中国佛教的振兴,现在最缺少的不是钱,也不是政治气候,而是僧团的普遍觉醒,最缺少的是一种为佛教整体发展的忧患意识,一种自觉荷担如来家业的承担精神,一种高瞻远瞩的智慧,一种将个人名闻利养弃在脑后的无我奉献,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先师在这些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值得我们后人永远怀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