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不见世间过要怎样学法
发布时间:2024-04-30 02:38:48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出自净空法师《华严经讲记》
伦理虽然简单,它有程序,这五条怎样学习?也告诉我们五个纲目,“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八个字是探讨理论,五伦有理论的依据,这就是道;我们能遵循,那就是德。所以末后一个“笃行”,笃行就是落实,要把伦常大道落实到日常生活。笃行里面有三纲,第一个是修身,第二个是处事,第三个是待人接物,你看生活!
修身里面有两句话,它每一条都是两句话,那么简单,“言忠信,行笃敬”。修身不外乎言行,言语要忠要信。忠是什么?你看中国这个字,这是智慧的符号,心上面有个中字,就是说你的心不偏,偏就不忠,你的心不邪,你的心不虚伪,忠的意思。它这个字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菩提心,真诚,虚伪就不忠;清净,染污就不忠;平等,高下就不忠;正觉,迷惑就不忠;慈悲,自私自利就不忠。中国古人讲的,忠信就包括我们的菩提心。笃是笃实,就是诚诚恳恳,恭恭敬敬,行为;我们的行为要诚诚恳恳,恭恭敬敬。
后面又说了八个字要我们落实。第一个就是佛法讲的不瞋恚,佛家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所以你看儒家头一个戒的,就是不瞋恚;第二条不贪。不瞋不贪,把不瞋摆在第一,后面迁善改过是不痴,佛家讲的三善根,修身在三善根。儒跟佛真的有共同点,所以修身,忠信笃敬是要远离贪瞋痴,你才能真正做得到。有贪瞋痴,就不忠不信,不诚不敬。
办事,第二讲办事,办事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换句话说,问这个事情该不该做,应该做的就要去做,不问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不问对自己有没有利益,所考量的是对社会,对大众;对社会有没有好处,对大众有没有好处。这个事情《了凡四训》里头讲得多,讲得透彻。第二句说“明其道,不计其功”。你办事合不合乎道理?如果合乎道,绝不计较个人的功过,绝不邀功,绝不诿过,你做的有理,你做的是应该的,不为自己,这是你处事应该有的心态。
待人接物也有两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自己不喜欢的,我不能够对待别人。我不喜欢人毁谤我,我绝不毁谤别人;我不希望别人压迫我,我绝不压迫别人,这是待人的原则。我欢喜别人尊重我,我要先尊重别人;我欢喜别人赞叹我,我要先赞叹别人。第二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到你遇到处事待人接物,遇到困难行不通,不能把过失推给别人,要回头来反省,改过迁善。
菩萨法里面,一切众生没有过失,《坛经》里面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过在哪里?过是自己,我自己修养不够,为什么这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起心动念,还会分别执著?那就是我的过。为什么诸佛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没有过失。所以菩萨应化住九法界,随缘而不攀缘。我们要想学佛成佛,要想学菩萨作菩萨,那你就真学。学什么?学不见世间过。
不见世间过要怎样学法?把自己内心里面的对立消除,绝对不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立。对立是过恶的根源,这不是自然的法则,宇宙是和谐的,自然是和睦的,这一对立就违背了自性,违背了性德,那就叫造业。所以真正修行人,不是修别的,把自心里面的对立、矛盾,把它修改过来,修正过来,把它消灭掉;不在外头,在自己内心。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在佛门里面讲,这是真实忏悔的功夫,普贤行愿第四条忏悔业障。
所有一切过失都推到别人上,这是最大的过失,实在讲,没有比这个过失更大的。功是自己的,好事是自己的,过是别人的,一切不好都是别人的,这个人不能成佛,不能成菩萨。纵然行善,那个善是伪善,不是真善,为什么?他因地不真,佛说果招纡曲。最明显的,从果报上你就能看到。果报是最明显的,我常常讲你修行有没有功夫,功夫得不得力,都在你面孔上,都在你体质上,都在你一举一动上,你怎么能骗人?你怎么能伪装?从前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伪装只能骗愚人、凡夫,在世间贤君子,你就骗不了他,他一眼就把你看穿了。蒙蔽时间都很短,你不知不觉会败露,到败露的时候,一文不值。所以最重要的是修养自己的德行,这个德行就这五条,五伦。这个地方讲的败坏,就是把伦常道德败坏了,你做了败坏的因,你要受苦报,三途六道的苦报。
人生第一大事,佛家常讲生死事大。生,你已经来了,称为大事,这是陪衬的。
生死这两个字,生是陪衬的,主要的?主要是“死”,这在一生当中是第一大事。为什么?好死就好生,这个死是个转捩点。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确实有六道轮回,现在得人身,人身死了,你到哪一道去,这个事大。如果你要真正懂得这个事实真相,我相信你会跟我一样,确定我这一生目标。我这一生努力的方向跟目标,是要提升自己的灵性,其他的事情都叫鸡毛蒜皮小事,决定不值得计较,这就是谚语里面所讲的,“不修今生,修来生”。我是为来生来修行,希望来生比这一生更殊胜。——摘自《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127卷)【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彼饶益世界中。或名败坏。或名浑浊。或名退失。或名无力。或名丧失。或名乖违。或名不和合。或名所作。或名取。或名意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