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网

佛教的精神

发布时间:2022-03-24 11:52:36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佛教的精神是什么?就是舍己为群,不屈不挠,冒险犯难,坚毅奋鬪的精神。我们只要打开佛教历史一看,就可发现佛教赋有的舍己为人大无畏的精神。二千五百余年的佛教历史,就是无数佛弟子们努力弘扬正法所表现的佛教精神的证言。同时,发源于喜马拉雅山麓的佛教,何以能一跃而成为世界最伟大的宗教呢?其主要的原因如下:

  一牺牲自我的精神 宗教讲究牺牲,佛教当不能例外。释迦牟尼佛于纪元前四八三年出生于喜马拉雅山麓的一个小王国——尼泊尔。他身为太子,名为悉达多,将继承净饭王的王位。由于悉达多太子天纵圣智,对于王族豪奢的物质生活,感到厌弃,目睹许多贫苦人民,在生、老、病、死等苦难中挣扎,激发悉达多太子悲天怜人的宏愿,不惜牺牲自我的一切权益,一心一意要入深山求取正道,于是舍弃富有四海贵为天子的荣华,遁入深山探求正法。经过诸多哲人指示迷径,但悉达多太子仍觉不能满意,经过雪山六年苦修,而与一切烦恼魔、生死魔奋鬪,终于战胜一切邪魔恶道,彻悟到人为宇宙间核心地位,故曰大地众生,人人皆有如来智慧法相,但为妄想执着,不能实现,成为人类世界第一位觉者,获得释迦牟尼佛尊号。

\

  释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谈经说法三百余会,所讲皆为人性的善端,培养人格庄严,期达到人生实相显现而成佛,西元前四○三年灭度。至纪元前二五○年时,阿育王皈依佛教后,乃派遣九师分向国外传播正法。西至地中海,北越雪山经中亚细亚过葱岭而传入中国,南入锡兰、缅甸、泰国等地。发源印度边境一个小王国的佛教,经二千五百年岁月的弘扬与发展,而成为亚洲民族信仰的中心,精神食粮的主要来源!

  二力行求证的精神 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或是哲学,只着重信仰,或在思惟辩解。佛教乃是人生解脱正道,也就是对于佛说一切教法,不仅要真诚信仰,并且要进一步依教力行求证。假使只在知解,而不能力行求证,不特不能获得佛法真正的益处,等于说食数宝,于己何益。我们只要打开佛教史,无论是佛传,或是菩萨传记,或是高僧传,就会发现诸大菩萨神仙高僧,为求一偈一句,牺牲头目髓脑,或在高山,或在海边,或一日一食,或十日一食,或仅以麻麦充饥,如此不畏风雨,不畏饥寒,静坐冥思,求取正道。这种力行求证的精神,是其他宗教所不及者。历史上告诉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断无不劳而获者,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因此,佛教重力行,重理智,力行求证,不尚迷信,才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高风格。

  三融冶宽容的精神 佛教博大精深,举世间所有科学、哲学等学,无不包容殆尽。佛教思想,一是佛陀亲证宇宙万有的真相,一是融冶印度固有宗教哲学思想的特质,所以佛教许多法门、条目,若四谛,十二因缘,及禅定等条目,多导源于印度固有宗教,经佛陀融冶而成为佛教独特的思想,即以佛教生活方式亦多模仿印度教。以所披袈裟而言,即导源于印度固有服装。印度人号称天衣民族,是从大梵而生。所以印度人至今身上经常披一块布,女的上至头上下至脚跟,男的根本不穿裤子,跑起来,就如同天人于云层里飞行,飘飘然。这种衣经佛陀将它融化,定名袈裟,传入中国后又改称福田衣。在西藏、锡兰、缅甸、泰国,佛教僧侣身上所披的袈裟,仍然是一块布,只是黄色,没有其他名称。

  佛教在亚洲,经过二千五百年的传播,而与无数民族,无数的国土,无数文化,经长期接触,不断融化,从未与所在地国土民族,发生过任何冲突与战争,而佛教融化的动力,就是慈悲喜舍与崇高真理,而融化的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所以佛教能成为亚细亚民族信仰的中心,使亚洲人民在精神与物质上获得长期平衡,安享和平的幸福。

  四兼容并包的精神 佛教在亚洲,无论在印度或是中国,对于所在国的文化,都采取融合并包的态度,构成博大精深的文化。在印度融合其固有宗教哲学,而成其博大精深的奥义。传入中国以后,融合儒、道、及诸子思想。而与汉、满、蒙、回、藏诸族,固有民族文化及生活方式,却能兼容并包,并行不悖。而对于他族文化,任其自由发展,不加干涉,但与他族关系日深,浸润熏习,也就为佛教所同化了。所以今日汉族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信仰佛教的,满、蒙、藏三族与佛教的关系,尤为密切。在中国是如此,在日本、韩国也是如此。

  佛教在中国二千年历史中,从魏晋南北朝到北宋初八百年岁月中,儒家全入睡眠状态,舍去佛学无学术可说,舍去高僧无学者可言,社会优秀青年全归向佛教。不特融合儒、道及诸子学术思想。而佛教杰出的人才,若智者、杜顺、贤首、荆溪、清凉、六祖、丹霞、马祖、怀让、玄奘、义净等,皆为中华民族优秀份子,且成为中国文化新血液,促成宋明新儒学产生,及真正文艺复兴的原动力。

  五冒险犯难的精神 晋唐以来,我国佛教高僧访问印度,求取佛经,从纪元三世纪,至十一世纪终,上下八百年间,多达一百八十余人。最盛时期,亘两世纪,这是世界文化史上极重要的旅行。而访问印度的高僧,多属步行(亦有海路),翻山越岭,横穿亚洲大陆,周游佛教世界,其冒险犯难为法之精神,实为千古之楷模。其中以法显与玄奘最为杰出。

  法显于纪元三九九年,西出阳关,经西域转赴印度,复从锡兰乘舶,经九十日而至爪哇,停五月,至四一四年于青州登陆,留外十五年。因此,他在佛教史上,不独为佛教的高僧,在我国留学史上也是第一人,在世界航海史上更无出其右者。他的海行壮举,早于哥伦布一千零九十年,早于麦哲伦一千一百年。他对民族有很大的贡献,对国家有很大的光荣,他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航海家,我国佛教史上有这位伟大的高僧,足以自豪,光耀千古!

  玄奘于贞观元年(六二七),由长安出发,潜出玉门关,历经八百里流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视日月以辨东西,观遗骨而径路,历尽艰难,而至印度,复于贞观十九年(六四五)二月始回到长安。留印十七年,遍历一百一十国,传闻未至者二十八国。凡所见闻各国之宗教、风俗、圣迹、传说等,皆记入西域记中,其所携回大小乘梵经论,五百二十箧,六百二十七部,后经奘师译成华文者,总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奘师与法显等作一比较,法显西行,为时仅十五年,游历仅三十余国,所得经传远不及奘师。其他若悟空留印四十年,智猛三十七年,义净二十五年,其留印年代虽皆过于奘师,但仅义净尚有成绩可言,其余皆不足称述者。

  奘师对于佛教的功绩,不特在译经史上空前,即在世界学术史亦属罕见。我国唯识学能成一完整系统,此不能不归功于奘师,奘师不仅继承唯识学之正统,且为我国法相宗之始祖。由奘师领导,其门人窥基、慧诏、智田,相继于后,使唯识学于盛唐时期成一新兴学说,跃居佛学领导地位。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