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网

台湾写真:花莲的那朵莲花

发布时间:2024-09-16 02:45:08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台湾写真:花莲的那朵莲花

从台湾花莲县城区乘车北行,接近太鲁阁景区时左拐入一条小路,行驶不久就可见一片白墙灰瓦的建筑群。建筑群背靠云雾缭绕的中央山脉,四周散布着一些农田和房舍,宁静祥和。这里就是慈济人的“心灵故乡”——静思精舍。

地处台湾花莲县的静思精舍被誉为慈济人的“心灵故乡”,也是慈济出家人的修行地。(中新社记者 毕永光 摄)

14日下午,记者来到静思精舍时,这里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周年庆朝山活动。来自高雄的志工李义辉老伯在现场维持秩序,他介绍,当天参加活动的慈济志工与信众约有2400人,来自全台各地。“每年四五月间精舍都会举办周年庆,很多慈济人会集中在这个时候‘回家’。”

静思精舍是慈济出家人的修行地,也是创始人证严法师常住的地方,平时访客不多。几位热心的志工轮流为记者做了导览。

慈济志工(蓝衣者)在静思精舍主堂为访客导览。(中新社记者 毕永光 摄)

静思精舍的正殿是一个占地一百余平方米的方形建筑,采用唐宋时期的歇山式屋顶,殿前4根白色柱子寓意佛教的“慈、悲、喜、舍”。“正殿是精舍发源的地方。”志工们介绍,正殿是证严法师当年在其母出资购买的田地上建造的,1968年开工,次年建成,至今已有50年历史。

正殿佛龛中间及左右两边分别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及地藏、观音菩萨白瓷像。殿内布置简朴,不同于一些寺院金碧辉煌的模样。“当年正殿白天用来礼佛学法,晚上就变身师父们休息的寮房。”

正殿后的主堂等建筑都是后来逐步扩建的。主堂木门高大、厚重,但开启毫不费力。据介绍,精舍的建筑融入不少巧思,比如建筑屋顶上并不是真的瓦片,而是用水泥压模做出瓦片的形状,以防抗地震及台风;精舍不使用空调,夏天靠合理的通风设计和电风扇降温。

主堂是证严法师每天讲法的地方。一位老师父介绍,82岁的证严法师通常每天2点起床,4点多在主堂为参加早课的师父、信众等讲《妙法莲华经》,其他时间还要在志工早会上做开示,处理慈济事务及修行等,晚上11点多才睡觉。

一位慈济出家人在静思精舍菜园劳作。(中新社记者 毕永光 摄)

据慈济网站信息,2017年慈济基金会经费收入61.3亿元新台币,全球志工服务近2100万人次,近4800万人次受益。

静思精舍里看不到功德箱。来自台北的志工潘静文告诉记者,精舍的捐款箱属于基金会,基金会的钱不会用于精舍。“精舍开支靠自力更生。”

潘静文带记者参观了精舍的菜园和作坊。菜园面积很大,有师父在田间劳动;也有一些师父在庭院整理草坪。

慈济志工在静思精舍的作坊制作“不掉泪蜡烛”的烛芯。(中新社记者 毕永光 摄)

在蜡烛作坊,几位远道而来的女志工正在帮忙制作“不掉泪蜡烛”的烛芯。这种蜡烛源于证严法师不浪费蜡液的初衷,经多次改良而成。“不掉泪蜡烛”用粗香代替普通烛芯,制作出的蜡烛较矮,配以不同款式的玻璃烛托,精巧而环保。

一位慈济志工在静思精舍内的“陶慈坊”做义工。(中新社记者 毕永光 摄)

在制作陶瓷制品的“陶慈坊”,记者见到了证严法师的第一位弟子——德慈师父。“我在(证严)上人身边已经55年了。”德慈师父说,精舍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传统,生产手工制品出售可以筹集更多的钱办善事。

释德慈追随证严法师两年后的1966年5月,“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在花莲正式成立。初期,证严法师与几位弟子每天缝制婴儿鞋到市场上托售,加上30位家庭主妇每天省下5角钱投入竹筒,开始了慈善济贫之旅。

访客在静思精舍参观证严法师早年修行住过的小木屋。(中新社记者 毕永光 摄)

在精舍靠近菜园的地方,再现了慈济发祥地——一座小木屋。1963年,证严法师在台北临济寺受戒后,托一位居士在花莲普明寺后面搭了一间仅约10平方米的小木屋,在里面闭门潜修5个月。

莲花是佛教的象征之一。1963年9月,当证严法师离开小木屋的那一刻,她或许没有想到慈济这朵植根于花莲的莲花会在全球开枝散叶,“为佛教,为众生”的初心会激发出如此宏大的爱心合力。(记者 毕永光 路梅)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