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华鬘、海青、袈裟、僧鞋,这不仅是佛教服饰,更是一种信仰
发布时间:2024-01-08 02:41:53作者:金刚经全文网人生对于穿着来说可以比较随意,凭心情来决定每天的各项服饰用品,但对于佛门来说,不同的穿着用品有着不同的意义。今天就为大家带来新的科普,佛学:华鬘、海青、袈裟、僧鞋,这不仅是佛教服饰,更是一种信仰。下面就依次为大家介绍:
华鬘
用华做成之鬘。即以丝级花,或结之,作为颈上、身上的装饰。做华时多用鲜花,所用的种类并不一定,主要是选择有香味者。以华装饰人身上,本来是印度风俗,但依戒律,比丘不得装饰华,仅能悬于室内,或以之供养佛
关于做华之华,《大日经》卷二亦以华供养本尊圣众,为六种供养、五供养、八供养之一。亦有金刚菩萨,华之印明。并说此印,能流出无漏七觉之华及种种华云海,周遍法界微法土,以此乃成供养。
在古代印度雕刻中,遗留在许多华供养之作品,如加尔各答博物馆所藏的阿摩罗婆提塔的栏桶雕刻、优萨夫宰地方出土的说法佛像之中,刻有许多人运载大华,华盤上又雕有莲纹。日本自古即用华庄严佛堂,如京都教王护国寺藏有以牛皮做成的华十三枚及断片四个,陆中中尊寺金色堂内也藏有铜造华。
海青
“海青”是我国僧团中主要的服装之一。它的款式为腰宽袖阔,圆领方襟,比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因此,通常也把它叫作”大袍”
“海青”这一名词,据星云法师所著无声息的歌唱解释说:“海青本是雕类的鸟名,生得俊秀文雅,常在辽东海边飞期,其状类似衫之大袖。因此,把海青鸟名,借来当作大袍的名字。
“海青”的服饰,原是从我国汉唐时代的服饰行流而来。从前,无论僧俗都穿用它。不过由于世界潮流的演进,生活方式的变革,世俗大众都早已改穿“满服”“西服”,和其他“时装”了。
佛教尊重古制,“出家人”生活较为保守。同时为了整肃仪容、庄严道风,所以“海青”虽不是“法衣”,但到今天都能够遵守穿用。
袈裟
“袈裟”是梵语,到了晋朝葛洪撰写字苑,才把它改成了“製装”。“製装”又叫作“袈装野”,或罗沙曳”,意译是“浊、坏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
“袈裟”是僧尼们的“法衣”,它是从衣的“色”而立名的,所以也可以把它叫作“坏色衣”或“染污衣”。又因“袈裟"的缝制方法,必须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块,然后缝合起来:;所以又可以把它叫作“杂碎衣”成“割截衣”。
又依据四分律第四十和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说:“袈裟"”是由阿难尊者奉佛指点,模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世田种粮,以养形命。法衣之田,长养法身慧命,堪为世间福田,所以又叫作“田相衣”“福田衣”。
僧鞋
印度因地处热带,所以一般人都以为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期,僧尼们是不曾穿用鞋子的。其实不然,古印度的佛教僧尼们,是准许穿用鞋子的。
我国的领域属于温寒地区,人们为了御寒,当然更需要穿着鞋子。有关鞋子的着用,在日用规范、四分律行事钞、敕修清规、祖庭事苑等典籍里,都曾有过一些规制。
我国僧尼们所穿着的鞋子,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芒鞋”,“芒鞋”是用草类编织而成的,所以也叫作“草鞋”。从前居住在大陆的乡间或山林中的出家人,平时多半穿用这种鞋子。第二种是“罗汉鞋”,“罗汉鞋”是用布料做的。
这种鞋子的鞋面一尖部,是用三片布条排列缝牢,鞋帮缝缀一些方孔,和“芒鞋”的式样差不多。现在的出家人,人人都穿用这种鞋子。据说这种鞋子是寓有教人看破一切的含意。第三种是“僧鞋”,这种“僧鞋”也是用布料做成的、全身无孔,只是在鞋面前端缝起条硬梁可以了。
这种“僧鞋”的式样,和世俗间的”便鞋”无异“罗汉鞋”和“僧鞋”,其实都是僧鞋。僧鞋的颜色,有黑色、灰色、黄色、褐色、其中的黄、褐两色在习惯上来说,似乎是被人们看得高贵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