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四禅八定核定佛法证境
发布时间:2022-06-22 10:53:56作者:金刚经全文网1.内外分别:很多人正见未立,法义未透,只喜欢静坐,或有一些觉受定境,便会以此为尚而轻视经论研习,须知此种通于外道,纵有多种觉受境界,于了脱生死丝毫无干;佛法体验,于四禅八定虽有通摄,然惟是附属识境,非为用心处。
2.认清本末:或有研究法义者,见渐次禅定境界的描述与宗门祖师所述的悟境描述极为相似,拟以渐次禅定境界核定宗门祖师悟境,须知此为知见错位、本末倒置。
3.或有机陋:今时多有学佛人,自认大乘玄远无下手处而舍弃求于小乘禅修者,皆属不知大乘无住心印大义而安于小乘有求有得之偏隅。于根机而言,适得其所;于大乘而言,则是“入得宝山,空手而还”之憾。
4.四禅八定:是通于外道的修习,其本质是专注一境、舍粗取细的妄心历程。妄心由粗至细的过程中,相应的识境也会发生变化,正所谓“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然于心性、般若智皆无所知,更非解脱菩提之大道。
5.二乘相应:佛法大小乘的根本意趣,不在于修习四禅八定,而是依我法二空的智慧破我法二执,破除业烦恼习气,最终解脱生死,成就菩提。二乘人觉苦出离,我为苦本,故唯修我空;离三界求涅槃,有舍有取,机相应故,故多籍禅定而观无我等,起我空慧而断三界见思诸惑,无惑则无业果,终得解脱。若唯修禅定而未观无我,纵有诸多觉受定通,未得无我慧,则等同外道。
6.大乘正见:大乘佛法的首要,在于树立大乘正见、大开圆解,了知万法无有自性,唯是心识妄现,我法本空,本无一法可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谓“不可得中只么得”。所以,在大乘经典中,很少看到谈论禅定境界的文字,有些只是一带而过。大乘佛法修证的心路,迥超一切我法执著的境界之相,当然也包含而超越了一切四禅八定境界。具足了大乘正知正见,依法观修,籍大乘般若空慧之法印,印一切相(包含四禅八定),一法不住,终有心体豁然呈露之时。
7.宗门根本:宗门所说不立文字,非离文字,印心则依《楞伽》《金刚》诸经,此为正见之所依。不著文字,唯择大义,直指一心,直截根本,是宗门本怀。知“凡所有相(包括四禅八定),皆是虚妄”,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斯于行住坐卧,寂寂任运,别无葛藤,故宗门“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可谓一竿到底,了无痕迹,魔来斩魔,佛来斩佛,更无须以任何禅定境界相核定也。
8.宗门悟境:宗门祖师所谓的悟境,只是祖师慈悲垂手,以引后人。悟境并非用心处,恰如鸟之凭空所历山景,其景非鸟非空,可借以鉴,然非空鸟本身。“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岂可更以所历诸境为究竟核定处?
9.识境境界:佛法修证所示一切境界唯是识境,只可借以警醒所欠,不应执著尚以为圣,取境非悟,悟则无境,心无形相,以无分别之般若智契无相之真如,归无所得,方为究竟。未至六根互用清净,随心自在,纵有诸多禅境定境神通大用,皆为识境心影,切勿立足。所谓立足处,即非立足处,是名立足处。
10.譬喻示法:佛法修证所示境界与四禅八定诸境,如同空鸟见景与人登山所历之景,景虽相似,然本质迥异。如鸟升空所历山景,非鸟非空,可借以鉴,然非本身。鸟腾空而一法不著,人登山而步步着地,景虽似而道迥异、受不同,岂可以人登山之景而核定鸟之道行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