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网

卢志丹居士:此心安处是吾乡

发布时间:2024-07-03 02:45:25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卢志丹居士: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
摘自 卢志丹居士《日常生活中的佛心》

李白诗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感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柳永更是满腹乡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故乡,承载了文人骚客的寄寓,勾起了多少游子的乡愁。

如今的人们,为了生计,人在他乡,多少辛劳与疲惫,多少汗滴与委屈,几许奔波和劳苦,几许落寞与寡助。人在他乡为异客的凄凉,工作的中断与寻找,盘点工作和生活的失望……如果没有达观的心态,没有一颗欢喜心来对待生活,人在精神上和心灵上恐怕吃不消。一个人在外漂泊,乐观潇洒是必要的,笑对人生,积极的寻觅自身的价值。

苏轼《定风波》词里有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品味此句,有一种意态自足的淡然,惹得多少后人喜欢。想来,苏轼作过那么多诗词,最可心最入耳的还是“此心安处即吾乡”。单是这一句,便成就了他,诗人之外还是哲人。

苏轼屡遭贬谪。同样的事情,有人“愁苦而终穷”,而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东坡居士能够这般从容淡定,实属不易,更是彻悟!

在那么多的古人里,苏轼是难得的一位通达智者。即使贬官海南,他也没有痛苦到绝望过。身体的漂泊固然愁苦,可是倘若有一颗安定平和的心,那么在这世界上,就决不孤凄。他不需要别人来为他营造一种家的氛围,而是靠内心的温暖,找到了许许多多世俗家庭中都没有的勇气与温馨。

一生困顿坎坷,大半生都在漂流展转,可是苏轼活得很洒脱。他以乐观的情怀直面现实,在儒释道兼容的宽宏博大中安顿漂泊的灵魂,超脱诸多苦难,实现了智者在困境中的超越,在文学艺术方面又多有建树。

或许,东坡居士与香山居士有着相同的心态灵感应吧。一生的颠沛流离养成了白居易乐天知命的性格,他说“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又说“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还说“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再说“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乐天居士反复咏叹“心安即是家”,真无愧于他的字号!

“此心安处是吾乡”,直到今天,仍然被无数漂泊者当作自况、自慰之语。多少“身在异乡为异客”的人,因能随遇而安,故而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均能安之若素。能安之若素,方可心无烦忧,一心做自己应做或爱做之事。

抗日战争期间,世居北平,生活优裕的梁实秋先生,为避兵燹,南迁重庆,在城郊租住陋室两间,这两间临时居所其陋如何,先生在《雅舍》一文中有所描述,不仅是“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而且夜晚鼠子猖獗,夏夜聚蚊成雷,但这并不妨碍梁公安然,怡然,潜心写他的文章,并将自己在这陋室中创作的作品,冠以《雅舍小品》之名。“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梁公在《雅舍小品》中之夫子自道。

我们现代人,所谓的哀伤与忧愁、失意与彷徨,是不是能在古人的诗词中得到理解,得到解脱,得到升华呢?

人生在世,环境变迁,荣枯常事,倘能随遇而安,便少却无限烦恼。“随遇而安”亦作“随寓而安”。平时,不少人爱用“随遇而安”一词来批评他人或自嘲,以致使其成了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同义词。但是,细细品味这四个字,则含义颇深。

“随遇”者,顺随境遇也。“安”者,一可理解为听天由命,安于现状;二可理解为心灵不为不如意之境遇所扰,无论于何种处境,均能保持一种平和安然的心态,并继续坚持自己的追求。前者之“安”,或许可以称之为“消极处世”,而后者之“安”,则需要一种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甚至需要一种超脱、豁达的胸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庄子有言:“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者,道家心目中的圣人也,而若在任何处境中都能做到睡觉时不做梦,醒来时无忧愁,饮食不求精美,呼吸均匀深沉,就要能够随遇而安。这种“安”,当然是心灵之安,而非安于现状之安了。这种心灵之安,就是找到了安顿心灵的故乡,不仅可以使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而且可以使人长葆青春,乐观处世。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