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的产生与 “转轮圣王”
发布时间:2024-09-23 02:41:36作者:金刚经全文网孔雀王朝之阿育王对于孔雀王朝的巩固和疆土的拓展,阿育王功不可没。据史料记载,阿育王幼时性情狂暴,不为其父所爱。其时正值孔雀王朝领域内发生叛乱,阿育王之父便命令阿育王前去征讨,但却并不给他很多兵马,但是,由于阿育王豪迈善战,此次出征不但平定了战乱,而且威信大增,为日后登上王位打下了基础。
在阿育王继承王位以后,不断发动战争,大大扩展了帝国的版图。也正是因为领悟到战争的残酷,在僧人海比丘的点拨之下,阿育王反思自己以往的行为而进行忏悔,并开始留心治道,发心做一位慈悲、仁爱的君主。
事实证明,皈依佛教以后的阿育王,不但远离了战争,而且以佛教的慈悲情怀治理国家,被后人圣化为“转轮圣王”。阿育王受海比丘神迹感化、皈依佛教以后,也舍身事佛,以佛法伦理治国,取得巨大成功,被人们视为佛陀转世,更被后人圣化为“转轮圣王”。阿育王不仅建立寺塔,而且还在所辖之国的石崖、石柱,敕刻大量传播佛法德教的石刻文。阿育王本人也深究佛教义理,弘扬佛教慈悲精神。
佛教在阿育王的支持下,由印度的恒河流域一带,扩展到各地,并传播到希腊、埃及、叙利亚、马其顿、克莱尔、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家,一跃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在印度,至阿育王时期环境的变化使佛教内部产生上座部(所谓保守派)和大众部(所谓进步派)的分裂,其原因主要是清除掺进佛教的其他教义。据《五分十诵律》(《大正藏》卷二二)记载,耶舍比丘针对跋耆比丘的十种违背佛法的行为而召集义学沙门1 700余人的布萨,讨论佛教戒律问题。此十事是:一、盐姜合共宿食净(盐和姜可以留至第二天吃);二、两指抄食净(即中午太阳的影子过二个指头时可以进食);三、复坐食净(即食后还可以再坐就食);四、趣聚落食净(食后到别处还可以再食);五、酥油、蜜、石蜜和酪净(即午后也可以吃酥油、蜜糖和奶酪等食物);六、饮阇楼伽酒净(可以吃未发酵的酒);七、无缘坐具净(比丘用的坐具可以随意大小);八、习先所习净(可以行出家前所行的习俗);九、求听净(同一教区之人不必同在一布萨);十、受蓄金银宝钱净(可以受蓄财物)。对这十事争论的结果就是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
反对此十事的耶舍一派称为上座部,意指是由佛教长老组成的正统派;而赞成此十事的跋耆一派称为大众部,是非正统派,而阿育王“左袒跋耆比丘”,即拥护大众部。此即佛教史上盛传的阿育王朝七百集法,因此有学者认为印度如果没有阿育王护持佛法,绝对不能产生大乘佛教。
阿育王推行佛教教化的影响,及于周围邻国,使原本仅为恒河流域一个地方教派的佛教扩大为世界性的宗教。但是由于阿育王督促臣下广为宣传佛法而疏于武备军事,逐渐招致邻国的觊觎。并且,阿育王晚年的政权也陷入混乱之中,帝国逐渐分裂。阿育王的儿子们各据一方,在阿育王去世后四五十年,孔雀王朝也就覆亡了。
阿育王对佛教的护持和传化的事迹,被后来的佛教人士乃至政治思想家不断地添加各种理想因素,使阿育王从具体的现实之人被神化为印度政治理想中的“转轮圣王”,有关阿育王的故事也被编撰成经书,被后人所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