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网

淤泥不染 修学净土的三资粮

发布时间:2022-08-03 09:31:28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修学净土的三资粮

  我讲阿弥陀经时,有说过该经是以‘极乐的依正庄严为体,往生不退为宗,信愿持名为用。’此信愿持名就是修行净土的资粮。修行净土要具备三资粮,如我们要旅行远方,必先储备充分的旅费和粮食,才能达到旅行的目的;不然,旅费不足,粮食欠缺,终致半途而废,徒劳往返。学佛的人也是如此,要发心旅行佛国净土或十方世界,必先具备资粮,才可以长途跋涉,遨游自在。那么遨游净土,要预备些什么资粮呢?简单地说,就是坚信、切愿、力行三种资粮。这三种资粮,念佛必备,如鼎三足,缺一不成。慈照大师说过:‘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行必虚;无行无愿,空住阎浮;有行有愿,直入无为。’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得生与否,乃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视行持之深浅。’今综净土诸书所载,略示信念之建立,为修净土行的先决条件。

  一、信资粮

  信可断疑,能生智解。大小乘经教皆重信仰和愿行,而以净土宗所说的三资粮,最为显著。唯识宗说的十一善心所,亦以信为首。智论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华严经则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信仰净土之信,是要深信,信的程度要深。不是普通一般人‘人云亦云\’的盲从之信、泛泛之信。因弥陀经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是一切世间的难信之法,故需要深信,也最重视建立坚固不拔的信心,无信心就无从入道。因此大乘佛教说菩萨修行,自凡夫到佛果,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而以十信为先导。现在净土三资粮,也以信居愿之首,实在是有原因的。马鸣大师著「大乘起信论’,王日休撰‘龙舒净土文\’,都注重起信,为学佛修净业的要件。玆据弥陀要解,略标六种信仰。

  (一)信自力——甲、信自性清净,即信自己的心性,不是虚妄心,是真如心,亦即实相之心。此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落时间性,超出空间性,而是本来具足的佛性,能生万法,一切众生和诸佛,都从此自性心所现,惜妄惑所障,不能显现,若借念佛之心一念破妄,本具佛性,便可自然显现。如六祖闻金刚经悟道破妄,即曰:‘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乙、信自心造物,即信自力能造一切,十界苦乐皆由心造。唯意识闻法修净,则能净化身心与器界。

  (二)信他力——甲、他与己同,他即是他人、其他的众生。既信自己具有佛性,由念佛破妄,可以显现净土,可以净化身心,那么应信他人和自己一样具有佛性,只要有信心,也可从念佛而得实现,达到成功。乙、信他力成就,他力即指佛力,自己能念佛用功,又能切愿力行,再仗佛力加被,二力交融,亦能净化身心和世界,达到由念佛生净土的目标。

  (三)信因——即信因果轮回三世相续,善因善报,恶因恶果的道理。如我们信现在以念佛之因,将来必得往生之果。如樵夫一称‘南无佛\’,吓跑老虎,种下种子,多劫后为人遇到释迦佛法,出家名周梨槃特,虽然生性愚钝,结果悟道。就以一念之善因,得遇佛法而成道,何况多修福德善根之人,自然更易成道了。是知由因生果,果感于因,因果循环,毫厘无爽。

\

  (四)信果——果是指往生净土得不退转的菩提智果和涅槃福果。信修念佛三昧,可生福智庄严之果,在净土会上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五)信事——信此念佛的心,包含太虚,无穷无尽,则依此心所现的十方世界也是无量无数。而知极乐世界在十万亿佛土外,必定实有其事,决不同庄周寓言,陶渊明之桃花源,摩尔之乌托邦,柏拉图之理想国。

  (六)信理——这是信极乐世界虽远在十万亿佛土外,而实不出吾人现前一念的心里所现的幻影,则极乐世界一切依正庄严、主伴重重无尽,都是我们心中的境界,如楞严所说十方虚空,微尘国土,都是我们妙明心中物,或所现的影像。这样观想,便可全事即理、觉妄成真,达到事理不二,真妄一如。念佛到此,可念到由理事无碍而至事事无碍的境界。

  除此之外,更要深信佛陀是三觉圆满,四智洞明,观机施教,必无妄语;深信西方极乐世界,是弥陀愿力所成,必有事实,而非理想;深信六方诸佛,同声赞叹净土法门,为末世津梁,历代圣贤,弘扬此一捷径,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此其不信,尚有何待!深信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为众生起惑造业的共业之所招感;净业学者,如能深信不疑,诚心念佛,以清净三业,由净化身心而净化世界,必能化地狱的刀山剑树,为极乐的琼楼宝林,转五浊恶世,为五清之净土,从如是善因,必得如是善果,至理不移,毋须怀疑,执妄迷真,自失大利!

  二、愿资粮

  愿即志愿,人无志愿则趋向无方,定无成功之日,有志愿则心神专注,独立不摇;中途不折之气,孟子云:‘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愿是目标,对净土有了深信,便要发愿,有了切愿,才不觉得信的空洞,而这愿对佛法讲,是需要深切的,才会和佛法相应;对自己讲,是须要悲切的,因多生来流浪生死,道业难成,都因愿力发得不够深切和悲切,所以没有达到成功的目标。现在把求生净土的切愿,略标十种来讲:

  (一)愿永断轮回——不求享受世间,未来福报。

  (二)愿横超三界——不乐天神地祗,有漏果报。

  (三)愿普度众生——不图一身乐利,独善其身。

  (四)愿早生安养——不贪恋浊世五欲之乐,全滞败坏故。

  (五)愿不负己灵——己灵,是指自己本来具足灵明觉性,此觉性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只为迷昧不觉,久为客尘烦恼所障,结业所缠,不得解脱!而今何幸,既得人身,生于人道,又闻弥陀圣号,本愿功德,接引众生,往生净土,故宜生大欢喜;亦应生大惭愧,以多生误入轮回不得出脱,今应发起深信切愿,‘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亲近弥陀,闻法悟道,不应一错再错。所谓‘佛在此心头,时人向外求,迷真每逐妄,错过几千秋!’如此观察,才会发起悲切的愿力,替自己找个安心立命的地方!

  (六)愿离苦得乐——苦与乐是相对的,净土与秽土也是相对的。娑婆秽土,众苦逼迫,极乐净土,但受诸乐。娑婆的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五趣流转,苦已受够,而做人除受生老病死的身苦外,更受日常生活逼迫之苦,苦上加苦,故名苦苦。人间的快乐,暂有还无,即六欲诸天以至三禅最乐,终久败坏,故曰坏苦。四禅以上,常在定中,看来虽似苦乐双亡,而仍不免行阴迁流,未离心念上随眠烦恼的起伏,犹是生灭无常,天报既尽,还要下堕。故永嘉证道歌云:‘布施持戒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从前道士吕纯阳参黄龙禅师,先是隐身在钟楼下听经,被黄龙禅师发觉,在法座当众宣布:‘有人盗法!’吕祖听了。立即站出来说:‘壶中自有长生术,囊里常存不死方。’意思是说:我是自己已有长生之术,何须要盗听你的佛法?黄龙呵他为‘守尸鬼\’!吕听了不服气,问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三千’,这又是何种境界?禅师谓:‘纵经八万劫,犹自落空亡!’吕在言下省悟,乃弃道入佛,有诗为证:‘弃却瓢壶碎却琴,于今不炼釜中金;自从得见黄龙后,始悔当年错用心!’有相用心,执(我)情未除,不了三界内的苦苦、行苦和坏苦,纵若守尸千年,仍不免作‘空亡外道\’。所以智者有悟,当机立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正是吕岩其人。诸天耽乐,终不免轮回生死;何况诸仙工夫不如诸天,又岂能例外!所谓‘纵使修到非非想,不及西方一去来’,唯有念佛,才是究竟了生脱死的方法。

  (七)愿往生不退——生天福尽,是会退堕的;而念佛生西,是永不退堕的,故阿弥陀经说:‘其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即不退转,非仙家的‘守尸鬼\’可以相比。所以念佛之人,必须发愿往生,才可不退,因此土众生,罪业重,障碍多,修行如逆水行舟,难进易退,如无坚强的愿力,维持信行,则百千人中,难得一二成功。放眼以观今日之学佛者,多是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去西天。这便是学者因环境恶劣,障道缘多,道心不固,即遭魔邪;或受魔转,始勤终怠;或遇外道,改途易辙;或功行未成,世缘已尽,舍生易地,顿忘前修。故修行者多,成功者少,足见此土恶世,修行十分不易,如非宿根深厚,知见正确,则遇逆缘,前功尽废,即遇顺缘,亦会逐物流转,甚可太息。经谓十信菩萨,虽发大心修行,亦会旋进旋退,如空飞毛,随风而转。修十信位,须经万劫,信心满后,善根成熟,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而修念佛法门,但得往生,即可圆证位、行、念的三不退。故宜愿求净土,往生不退,以免再落尘寰,旷劫难回!

  (八)愿莲花化生亲见弥陀——念佛的人,必须发大胜愿亲见弥陀,才不虚此生。法华经谓:‘诸佛出世,如优钵罗花,甚难值遇’,我们生在末世,未亲见佛,颇使人有‘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懊恼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之感慨!不过佛虽未遇,幸获人身,得闻佛法,所以不可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应要发菩提心,发愿念佛,亲见弥陀,位登上品,金台接引,方可往生。

  宋天台山僧怀玉,精修净业,历经年所,一日忽见弥陀现身,天乐鸣空,手执银台,亲来接引往生。怀玉忽思吾一生精进念佛,志在金台接引,亲见金身,今以银台,与吾愿违,故不愿生,佛即隐去。怀玉自知功行不够,益加精进。三七日后,亲见弥陀手执金台来迎,于是喜曰:‘吾愿足矣\’,遂合掌坐化,空中天乐,不鼓自鸣,众人闻之,皆大欢喜。其皈依徒天台太守,感而作颂:‘吾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这是念佛往生的现实故事,可以加强吾人念佛向往净土的信心。

  三、行资粮

  学佛贵乎实行,唯实行才能达到念佛的目标。行是力行,由深信切愿,然后力行,这便是净土的三资粮,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力行的行,约有二种:(一)事行;(二)理行。事行属于事相,即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心佛相应,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兹在玆,无有间断。行住坐卧,不离于佛,专念去妄,使心如寒潭止水,佛如秋月映空,湛然不动,可以成就念佛三昧。至此境地,诚如寒山诗所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或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彻悟云:执持名号,拳拳服膺,牢持于心而不忘。稍或一念间断,即非执持;稍或一念夹杂,则非执持。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

  理行,是属于理性的,即此念佛之心,不住于有,不落于空,无住而住,住于中道之理性中,悟知此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亦无有心能念佛,能所双泯,心佛一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无有二相,了无所著。古德云:‘忽然念起弥陀佛,平地无风自作波,念念消归无念念,岂知无念亦为多。’到此境界,一片空灵,理性自现。

  在‘净土三要述义\’,也把念佛之行分正行与助行。正行有八种念法:

  (一)摄心念,一切处摄念不忘,纵昏昧亦系而寝,不隔念、不异念;(二)勇猛念,如好色人,闻淫妹所在,磷途火窟,必往不怯;(三)深心念,如海深广,必穷其底,觉路遥遥,不竟不休;(四)观想念,念念中见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五)息心念,息一切名利心、官宦心、欲心、世间心、贪恋心、贡高心、遮护心、人我是非心念佛;(六)悲啼念,每一想佛,身毛竖,五内裂,如忆少背父母,及多慧亡儿;(七)发愤念,如落第孤寒,负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八)一切念,见闻觉知,及毛孔骨髓,无一处不念佛。如此念佛,方谓净念。如此念佛,便是出世无上妙法,然许多人念佛,未易得到净念功夫,不外有十种阻碍:(一)信之不笃,(二)行之不勇,(三)发愿不切,(四)悠悠默念,(五)心缘世事,(六)爱憎不除,(七)旁及外籍,(八)耽著吟咏,(九)闲讲杂话,(十)无一心不乱之静功,无立意克期取证,有以致之。

  念佛的助行,分净德、净戒、净忏、净观、净处、净侣六种。(一)净德:是念佛行人于修正行外,随时随地要加修善行福德,回西方以作资粮。(二)净戒:一切净法以戒为依,所以佛将涅槃时,告诸弟子以戒为师。观经修三福中于‘具诸戒行,不犯威仪’,列为上品资粮。(三)净忏:经云‘前心起罪,如云覆空;后心灭罪,如炬破暗。’又云:‘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有内忏、外忏、事忏、理忏等忏法)。(四)净观:念佛之外,以观心之法,磨练心地令之清净。有不净观、对治观、惭愧观、慈悲观等观法,以净其心。(五)净处:念佛在出尘,宜厌恶处,而择善处,方适用功;故繁华喧闹处、歌楼酒肆处、恩爱缠缚处、义解门名处等皆当远离。(六)净侣:真机非友不发、恶法非友不止,如车两轮,去一则蹶。山林闲适、严持戒律、智慧深广、谦卑忍辱等友,皆宜亲近;反之恶友,皆当远离,以免损害道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