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网

佛教与人生 菩萨的人生观

发布时间:2022-08-03 09:31:28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菩萨的人生观

  这个题目是讲明一个被称为菩萨的佛教徒,他对这人生应有何种看法和作法?应采取何种态度,对人生社会一切事情,作合理的适当的处置?在未讲明这些意义以前,先要把「菩萨」这个名词略为诠释。菩萨是印度语,具云「菩提萨 」,义为「觉有情」,亦作「觉悟的众生」。他与佛陀,译作「觉者」「觉悟的圣者」,两者之间所觉悟的内容本质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在程度上的深浅,有到家未到家的分别而已。如佛陀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三觉;而菩萨则只有自觉觉他的二觉,还没有做到觉行圆满。因此菩萨是尚处在修学佛法过程中的因位,是佛陀的弟子;佛陀则是修学佛法达到究竟成功的果位,是菩萨的师父。

  对我们人类来讲,菩萨是一个先知先觉者,他的工作是必须要发心,一面上求佛法,一面下济众生。这叫做「菩萨心」,亦叫做「菩提心」。凡是学佛的人发起这种菩提心,都有资格称为菩萨。因此,菩萨不是指泥塑木雕的偶像,那些偶像只不过假借以作为崇敬的对象吧了。普通人不懂菩萨意义的崇高和工作的神圣,常常带著迷信的情绪去崇拜,以为菩萨一定是三头六臂,能呼风唤雨,可以祸福人类的,或操有生杀人类之大权威的,那是完全出於一种误解,或 少见多怪罢了。

\

  要知道菩萨是怎样的人物,以及他对人生的看法与抱负如何?可浅举两点 来说明:

  一、观苦发心:菩萨从他修养的智慧体验到,世界有成住坏空的无常苦, 人生在身体上有生老病死苦,在精神上有爱别离苦,冤憎会苦,求不得苦;从自然界来的有风雨寒热等苦。他知道人生是多苦的,但并不因多苦而厌离世界 ,毁灭人生。如果是厌离人生,逃避现实,那就堕於小乘人的消极行径,不叫做发心了。因这发心不是指发消极的厌离心,而是发起积极改善人生和世界的 菩提心。所谓菩提心,即是一面勤学佛法,一面藉这所学的佛法,共改善这多苦的人生世界,普度苦难的众生,同得乐趣。如观音菩萨,大悲救苦,出生入 死,在所不辞。如地藏菩萨的「地狱夫空,誓不成佛」。地狱是代表最苦的所在,我不去地狱度空众生,还有谁能去救度?八大人觉经说菩萨是「发大乘心 ,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正显示菩萨的人生观,是代表佛教积极服务社会的前进精神。

  二、达空无我:菩萨从修养的智慧体验到人生有生老病死,迁变无常,即 知人空。因人所代表的是身体,身体是会死的,故知人空;人空故我空,而得空无我的智慧。再进一步,知道世界也是在成住坏空的四相推移中生灭无常的,故知一切法皆空,即得法空的智慧。菩萨有了人空和法空的智慧,故於人於法,没有贪著,心无挂碍,虽然做了许多救世利人的善事,而其心空明清净, 丝毫不起贪利图功的观念,真能做到明其谊而不谋其利,行其道而不计其功。所以金刚经说,菩萨救度一切众生,而不见有一个众生为他所救度。在大智度论 中更进一步表明菩萨的心迹,说「菩萨度生如度空」。虚空广大无际,包容一切,而菩萨的境界和虚空打成一片,没有分别思量,自然普应万物。世间一切功 利的观念,热中的思想,到此境界,已不留渣滓。菩萨为众生受苦,为众生服务的人生观,真可说是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了。

  普通一般热中功利的人:就因他没有像菩萨一样体达到人生「无人我」的我 空,和世界「无法我」的法空。没有此两种修养,所以对於世事看不破,放不下,做了恶事不必说,就是做了善事,有了善功,也要贪,也要争。贪小功则小争, 贪大功则大争。小争成为家庭的争,局部的争,大争则成为国际的争。世界全体的争。因此使到这个世界,无时不沦於战争竞赛的苦难中,人命草菅,岌岌可危,真是「强壮者散之於四方,老弱者辗转於沟壑」。那末,我们欲想改善这个多苦的世界,使之成为人间的天国,学学菩萨的心愿,菩萨的修养,菩萨 的行径,倒是一个良好的方法。这个良法,值得这多贪多瞠,多欲多苦的人生,拿来做为借镜。

  我们要赞扬菩萨,因菩萨具有大悲无我的精神,对於这个追求物质,纵我制物,损人利己的社会,好比甘露妙药,有起死回生的作用。菩萨有大悲心,故能勇敢救人;有无我精神,故能牺牲自己。同时菩萨的特长,还住坚持毅力 ,精进不退,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如释迦菩萨,昔在因地中曾为山鸡,为救山林失火的同禽,不辞劳苦,往来大海,以翼沾水,欲熄大火。有帝释天人看到,叫它不要太愚蠢,以少水怎能熄灭大火?它说:我要拯救我的同禽,只有尽其在我,努力无懈,到死为止。天人被它感动,结果惠赐洪雨, 淋熄大火,助成了它救生的心愿。如果我们人类为拯救同胞於水深火热,都抱菩萨这种大悲无我而无畏的牺牲精神,鞠躬尽瘁地去做,那么,也不怕世界没有和平安乐的日子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