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法门与大势至念佛圆通章
发布时间:2022-03-10 09:36:26作者:金刚经全文网念佛法门与大势至念佛圆通章
圆慈法师
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国土,乃释尊“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有情,依斯径登不退。”此一法门之殊胜,历代诸师,赞叹备至。尤以永明大师称?“万修万人去。”益大师则谓“收机最广,下手最易。”又叹为“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过去的祖师大德们,修此法门而现前见佛报尽生西者,史不绝书。我国大乘八宗,最能普遍社会深入人心者,亦惟净土。这是有其必然的道理的。所以,有人人弥陀佛,家家观世音的说法。
自晚清以来,外道猖獗,邪说横行,大大的影响了我国人心。而原在社会上广泛代表佛教的净土宗,随之发生叁种障缘,而大受打击。叁种障缘是:一、不信。二、信而存疑。叁、迷信。第一不信者,为外道邪见之徒;诬念佛拜佛为迷信,为拜偶像。故毁寺兴学,侵夺庙产之恶行,屡见不鲜。致多数优秀青年,相率走入外道邪说之门,而扼杀了佛教新生的原素。第二信而存疑者,则不仅教外人士为然,即教内学者亦且有之。归纳约有以下数类:
1、稍具文字知识者,以为念佛法门太浅,只是老太婆的佛法,不能接引上根奇特之士。
2、怀疑念佛法门太简单,太容易。谓佛法如大海,以上智之士,穷毕生之力,尚难窥其涯际。只是一句阿弥陀佛,即能究竟成办,似无此理。
3、有谓求生西方,乃逃避现实的弱者。只图自利,似与以普度众生为宗旨的大乘佛法不相应。
4、有谓念佛法门最大的成就,止于生西,而不能现生开悟。不如其他法门之现生求悟,为直截了当。第叁迷信者,一味的,虔诚的,“念佛、拜佛”。但他的“念、拜”的目的,是求人天福报。根本不明佛教的教义。不知道甚么是“了生死”。更不知道甚么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了。以佛法来讲,就是“颠倒”,颠倒就是“迷信”。以这种迷信之心来念佛,不过种些善根而已,与佛陀悲愍度生之本怀,相去太远了。
以上叁种障缘,除外道邪说之因素外,在佛教自身,亦有其应负的责任。
一、道德学行兼备的大法师们,不肯深入社会基层去弘扬佛法。致一般国民乃至初机信众,对佛法尤其念佛法门的义理和行事,茫无所知。才发生误解和歧见,而易受外道邪说之蛊惑。
二、念佛方法,既觉笼统又嫌分歧。这种矛盾现象,实在是普遍的存在着。本来佛说阿弥陀经,仅示“执持名号”。至于“执持”的方法如何?则经无明文。历代祖师们,见仁见智,各订各的“执持方法”。皆有其得力处,亦皆有其成就。惟于后世学者,则有契机或不契机。致念佛人难获实际利益。甚至念了几十年,还不能与佛法相应。求其最简单易行而普契群机者,则莫过《楞严经》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一法了!可谓法门中之法门,开示中之开示。然而“六根”怎样“摄”法?又成问题了!竟使学者,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上述这些疑难,都是事实。例如“信而存疑”那几种罪过,如不急予解答,彻底纠正,则信心无从生起。信心不生,即无从发愿;修行就更谈不到了。尤其为求人天福报而念佛的迷信者,更可怜了!
常随佛学发心念佛
一般的念佛道场多会打念佛期,学净土的人本来天天念佛,为什么还要打念佛七呢?这有两个意义:一为纪念阿弥陀佛诞辰。一为加行精进,要在这七天里克期取证。所以多数念佛道场定在农历十一月十一日起七,至十七日弥陀诞辰圆满。
谈到阿弥陀佛诞辰,大家不免要发生疑问:像释迦牟尼佛生在我们娑婆世界,他的生灭日期,是有考据的;阿弥陀佛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受生,而且成佛已有十劫了,怎?知道他老人家十一月十七日诞生的呢?这是有段公案的,十一月十七日原是永明延寿禅师的生日,为甚么把延寿禅师的生日当作弥陀的生日呢?
延寿禅师生于五代末叶,深受吴越王钱的礼敬。一日,王欲设斋供僧,问师现代有无高僧?师答:“高僧太多了,惜无人识得,长耳和尚即是定光佛再来,你若能供养他,必得大福报”。原来长耳和尚不修篇幅,韬光同尘,衲衣敝垢,踯躅街头;因两耳甚长,大家都叫他长耳和尚。王闻言,生大欢喜,即备盛筵延长耳和尚居最上座,长耳和尚询悉原委,即说:“弥陀饶舌”,就座后即圆寂了!钱王忆长耳和尚言,悟知延寿禅师是弥陀再来,迅即赶往延寿禅师道场永明寺,刚到,延寿禅师亦已坐化去了!佛教规矩,必至化缘届满,方可说出来历,说明后应即离去。因此,确知寿师即弥陀化身。所以后人就以寿禅师的生日当作弥陀诞辰了!这就是打佛七的因缘和弥陀诞辰的公案。
念佛法门有五部经,即:《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和《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之一章。《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第二十四,即大势至菩萨根大圆通。根大圆通之意义,本文后段再释。所谓二十五者,即:眼、鼻、舌、身、意五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及最后耳根,共为二十五法,即是二十五圆通。但此耳根圆通,应在阿那律陀尊者眼根圆通之后;因此经当机阿难尊者,于大?众中为多闻第一之人,欲令彼易入而易行故,乃俟二十四圣略陈圆通之后,即由观世音菩萨广陈耳根修证法门,以示阿难入门下手工夫。
若按观音,本是古佛,号正法明如来,现为观世音菩萨。此二十五大士,各说一法,答佛所问,由一法通达其他二十四法,乃至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故二十五位,皆称圆通。如火头金刚云:“我过去贪欲心重,值空王佛,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光。”是以由火大悟入。又如持地菩萨云:“我过去于普光如来时,专修平地苦行,为人修桥铺路。后值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是以由地大悟入。大势至菩萨根大圆通,按二十五法次序,应在第二十叁位;今在第二十四位者,正显菩萨念佛圆通,微妙甚深,已与第二十五观音大士耳根圆通,不相上下,故由二十叁位,超列二十四位。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世尊,命文殊菩萨抉择圆通;文殊选此耳根,其目的在对阿难当机说法。因阿难常乐多闻,而不知返闻闻自性,故不免受摩登伽淫女所摄;今欲得成菩提,不必改弦易辙,正好就路还家。“日日向东走,回头便是西;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此乃所谓觉性本周遍,无内亦无外。但能一念回光,立地圆成,可转邪境而为佛境,何为彼所摄耶。文殊为对阿难之机,故选耳根圆通。
若对今人说法,则势至念佛圆通,最为契机。何以故?因今末法众生,根性钝劣,不能圆悟自性,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是故世尊于大集经中,叁千年前,早经道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惟依念佛法门,得度生死。”今按势至圆通,纯是念佛法门,正合我们时机;假如来之果觉,显自性之圆通。若由耳根悟入,利根行人,方能修习;钝根行人,不能得益;惟此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上上根莫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若按理体而言,九界众生,昔在弥陀果觉心中;若据事相而论,四土九品,高下虽殊,究竟同归净土,一也。是以上至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远公、智者、永明、莲池,诸大菩萨,诸大祖师,悉皆念佛,发愿求生极乐;下至愚夫愚妇,五逆十恶,乃至猿猴猩猩、鹦鹉八哥,若肯发心念佛,求生极乐,亦能带业往生,临命终时,瑞相昭着,载诸典籍,难尽数述。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跋致。”梵语阿跋致,此云:“永不退转”。所有一切念佛?生,生到西方,则永不退转,一生成佛,直至圆满佛果而后已。故知势至念佛圆通,成就之速,圆顿直捷,等于观音耳根圆通,无少相殊;而摄机之普,或且过之。何以故?耳根圆通,但摄利根;念佛圆通,叁根普摄,利钝全收。《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文字简短,容易念诵记忆。文字虽短而意思周详,教、行、理具备。大家能把它背熟了,再了解它的意思;然后行解相应,必能获得大利益。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体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叁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叁摩地,斯为第一。”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叁昧。”
本段经文显示,共修共同礼佛和意念佛在世时的诸圣因缘和教导,回味佛的教法,可以帮助后学进步,如大势至法王子等所为。
佛子即应学佛
大势至菩萨,最初也是薄地凡夫,因发心学佛,才能与佛无量光乃至超日月光相遇,得到念佛叁昧。我们也是佛弟子呀!要以同学伴侣菩萨作榜样,学佛念佛;发心要得到念佛叁昧,才不愧作一个佛弟子。
要知道佛也是修习成功的,古人云:“无天生的释迦,无自然的弥陀。”释尊成就佛果,是经过多少难行苦行才证得来的,并不是什么天哪、神哪给他的。
学佛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人生问题,了生死。了生死的法门很多,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都能了生死。而在这么多的法门中,要以念佛法门为最容易最稳当。其他法门,修起来都很难,且人的寿命有限,还没有修好呢,已到寿尽命终了。来生如何,殊难逆料。所以还是选择最简单最稳当的法门为妙。大势至菩萨给我们作证明人,他生到极乐净土,位居西方叁圣之一,就是念佛的成果。
为什么要求生西方?因娑婆世界打闲岔的事情太多,很难达到了生死的目的。你们在家居士们,固然有许许多多的事务纠缠;就是出家人也得为他的衣、食、住等等来打闲岔。西方极乐世界,是依弥陀的愿力成就的,衣食现成,不要我们操心,要了生死容易得很。所以要求生西方。因为有殊胜的因缘条件。
学念佛求生西方。大势至菩萨就是遵照超日月光佛教他的念佛法门,由念佛而生西方的。有人说:念佛法门是接引下根的!好啦!算你根基高,还高过大势至菩萨吗?菩萨还遵从佛的教诲念佛咧!我们怎可不遵佛的教训呢?!
我们随着佛学,不是死后才得到利益,只要你学佛,马上就得到利益。现在人的通病是终日忙碌,请问他们忙些什么?为谁忙?都是为别人忙啊!并非有忙到自己的事情。几十年辛苦为别人,我少年的时候,父母为我很忙,他们辛苦不为自己的安逸,为子女忙着挣钱嫁取,房子车子电器,学费等。他们是伟大的父母,但是,他们使我占有的是什么呢?不是妻子房屋等,而是学识和正确的人生观,这是我享受的,不会失去。近年来,父母才开始念佛为自己打算。
像你们来参加共修营,听法念佛,坐下来静心念佛,这才是为自己呢!将来念佛功成,生到西方,那是你的真正收获,真正归宿,也是真正为你自己。
我们共修营,有老有少,都是有大善根的人。应当珍重你的善根,好好学佛,勿以年少可待因循犹豫。要发道心念佛,念一声佛,功德无量,法乐无量。
2、不修净土莫谤净土
大势至菩萨遵奉超日月光佛的教诲,一心一意的念佛,就成功了。我们应当照样学,听了就信,信了就念。
不知道念佛的人不念佛,不能怪他。有些学佛的人,对于理论好像他很明白,但不信念佛法门,不念佛还毁谤念佛。因念佛在各种法中是最简最易的法门,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即得。唉!就因太简易的缘故,反而招人怀疑。至于繁难的法门固然很多,可是你修好修不好呢?中国佛教都是大乘佛法,所谓大乘者,以利他?主。凡是一个修行法门,不但自己修,还要教他人修。倘若自己尚修不好,怎能教好他人?结果糊涂一世,辜负自己,辜负众生,亦辜负佛恩。念佛法门即无此种顾虑。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能入道,皆能了生死。但能相应根机才是妙法,所以说:“法无高下,应机者妙”。譬如医师用药治病,药有贵有贱,不对症者,虽珍品不能愈疾,甚且有害。古人云:“药无贵贱,对症者良”。学佛选择法门,亦复如是。甚么是妙法呢?
释尊预言:“一万二千年后,经典被魔毁尽,那时无人信佛,亦无人印经了,独有《无量寿经》多传一百年”。可知到了末法时代,唯有念佛法门尚能应机。佛预计如此,再看看我国佛教兴衰情形如何?当盛唐时代,乃佛教鼎盛时期,大乘八宗次第兴起。这八宗修行的方法各有不同,而其目的则无二致。譬如我们要到北京去,四面八方道路很多,任走那条路,都能到达北京,路尽管多,而北京只有一个。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即是此意。任何宗派,都有了生死的方法,但佛教不是光谈理论,最贵实践。晚唐以后,名义虽有八宗,而除禅净两宗尚能勉维门庭外,其余各宗,皆已逐渐消沉了!到了今日,禅宗亦仅存名义,且在继续衰落中;实际只有净土一宗了。这是甚么缘故呢?就是因为那些宗派,理论高深,修法繁难,一般根器不易领纳的缘故。这是今日状况。有人批评:中国佛教只有戒杀、放生、吃素、念佛八个字而已,此外已无佛法了。这个批评,是慨叹中国佛教没落的现象,想把各宗都宏扬起来才好。是的!我们虽学净土,绝不反对而且希望其他各宗都兴盛起来。人的根机不同,如八宗能同时宏扬,而同时摄受多种根机的人,那多好呢!但是我们不同意先来毁灭净土宗。
现在我们来研究研究“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这八个字的价值。这八个字的确是佛法,而且是佛教的成绩,也是佛教的精华。大家都知道,佛法最重修行,甚么叫修行?就是修正罪恶的行为。杀生即是最大的罪恶行为!众生皆有求生欲,被杀是何等痛苦!而竟忍心杀之,是身、口、意叁业俱恶,与佛的慈悲本怀恰好相反。造此恶业,必堕地狱,焉能成佛!我们奉劝佛弟子,第一步便要消极的“戒杀”。进一步就要积极的“放生”。自己既能不杀,则见众生被杀而起悲心,用种种方便免其被杀之苦。再进一步讲到“吃素”,家庭状况不同,吃素或不易普遍做到,自己不杀生,到市场去买所谓叁净肉,固然可以,但是不究竟。自己不造杀业,叫别人造杀业而自己吃肉,合理吗?所以不吃众生肉才是彻底的戒杀咧!戒杀、放生、吃素叁善业是前方便,还不能了生死,断业才能了生死呢!末法时代,众生业重难断,唯有“念佛”一法,不待断业,可以带业往生。前叁善都是助行,念佛才是正行。或问:只是念佛即可了生死,又何必戒杀、放生、吃素呢?须知带业往生,只许带旧业,而不准带新业。你一面念佛,一面造恶业,那你一定不能生西,这要请大家特别警惕!怎?说这八个字是佛教的成绩呢?佛教传入中国历时近两千年,经若干祖师大善知识宏扬的结果,就是这八个字普遍社会深入人心,而且现在佛教也就剩了这八个字,不是佛教的成绩吗!不是很值得庆幸的吗!怎么说是佛教的精华呢?中国的大乘佛教,无论那宗那派,所持的法门尽管不同,但绝没有劝人杀生吃肉的,这是各宗的共同点,传承至今,而且还要继续维持下去,不是佛教的精华吗?!再谈各宗繁难的法门,高深是够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修证的。唯有念佛法门,自己能修,也能教人修,人人都能修。许多法门都已消沉下去了,独有这个法门尚能普遍宏扬。不也是佛教的成绩和精华吗?
有一次,我到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去做客,我问这专家对佛教的看法如何!他说,佛教应该继续高举和平的大旗;佛教被社会认可的形象应该保存。
有人认为念佛法门太浅,是老太婆的佛法,应该打倒。这更是造口业!普贤、大势至那样等觉大菩萨,也是老太婆吗?也应该打倒吗?再说老太婆也是众生啊!怎?就应该打倒呢?大乘八宗,现只剩这一宗还能维持佛法于不坠。犹如暗夜只此一盏灯了,你还嫌它不亮要打倒它;若果真把它打倒了!那么佛法不就整个完了吗?!前面讲过,“法无高下,应机者妙。”学佛是要了生死的,能了生死即是妙法。老太婆能修老太婆了生死,你不修还在那里造口业,无论你有多大学问,一样掉到苦海里边去。法门很多,都能了生死,你尽可任意选择,不一定要你念佛。你念佛不念佛是你自己的事,但是不要讥谤念佛法门,免造口业。
承佛慈教应当念佛
现在讲我们应当念佛的道理。大势至菩萨就是从一个念佛法门证入无生法忍。我们虽然生在末法时代,但是也闻知念佛法门了,比大势至菩萨略无逊色。你如果深信念佛能了生死,专心一志的念去,到了报尽命终时,则屈伸臂顷弹指之间,即生到西方去了。念佛须有善根,善根植在前世。我们都是有善根的人,否则不能出家。居士们也有善根,但为家事纠缠,不能专心念佛,可以原谅;不知道佛法的人不念佛,更可以原谅。我们既已闻知佛法而又出了家的人,再不能认真修行念佛,怎能了生死?怎能度?生?怎能对得起释迦弥陀呢?
人们批评中国佛教只剩戒杀放生吃素念佛八个字,是慨叹中国佛教衰落的现象,中国佛教衰落是事实,但不是这八个字的罪过,是重行不重解无人讲说的缘故。禅净两宗都是如此。例如戒杀放生吃素,乃世间善法,并非佛教特有的戒条。外道亦多有持此戒者,即邪教如一贯道亦持此戒。据说过去台湾一些老佛教徒甚至还有出家人,都迷信一贯道去了!说起来真是佛教的耻辱!这就是少人讲说,那些人不懂佛教的义理,所以不辨邪正,而朝秦暮楚了。念佛亦复如是,先前还有半通半不通的,后来简直不懂念佛的道理了。类如“不修今生修来世”这那是念佛的本意!不是颠倒吗?还有些老太婆预烧纸钱,储备冥用,你看这颠到那里去了!可是,这怪不得他们,因?他们不懂啊!其他宗派倒是有人在那儿讲讲说说的,但又陈义过高,像八不中道,圆顿止观等等,也只是讲讲说说而已。一般知识的人,听就听不懂,那还谈得上修!不能修,不还是等于零。净土宗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为甚么人讥为老太婆的佛法呢?就是因为没有人讲说,只有老太婆们在那里念嘛!若果有人讲说,一样的摄受知识份子,以他原有的聪明智慧,学问经验,再加念佛的功力,岂不事半而功倍?!
我们发心宏扬净土,要行解并重。光说不行,大法师也不如老太婆。要自信我们有大善根,接受了释尊大慈大悲教我们的念佛法门,就应当向大势至菩萨看齐,认真的修,认真的念,自利利他。
让我们好好的念佛吧!
刊载于《澳门佛教》32期
二力相应定生极乐
大势至菩萨从超日月光佛,学念佛叁昧。说明二力相应定生极乐的道理。
1、专凭自力悟修甚难
念佛法门,顾名思义,是教我们念佛。佛本来无时不念众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两方互念,才能成功。念佛的好处,是能得到佛力加庇。专靠自力来了生死,是可以的。其他宗派如禅宗即是全靠自力,不过很难如愿。这有叁种原因:(一)我们薄地凡夫,烦恼深厚,不易超出。不能超出烦恼,即不能明心见性。(二)无佛力加庇,魔多来扰。(叁)陈义过高,普通根器不易理解。有此叁因,所以禅宗只能接引上根利器,中下根人不易领受。分别说明如左:
(一)烦恼深厚,不易超出:
叁界内的见思惑,以贪嗔痴为根本。贪嗔痴造出甚多业障,乃无始以来的习气,很难破除。再分别解说如下:
贪:贪是对顺境现前所起的烦恼,约分财、色、名、食、睡五类,即所谓世间“五欲”。不学佛的人,固然免不了“贪”,学佛的人仍然不易摆脱这个“贪”字。
拿“财”字来讲,衣、食、住、行非财莫办。一到财境现前,即心迷智暗,而随财转了!义中求财,还是好的,超出范围,即是贪图非义之财,犯佛法也犯世法。请看多少才智之士,事功显赫,因财而身败名裂者,比比皆是。说起话来人人都以清高自许,但一临财境现前,就迷惑了!一方面是因?钱好用;另一方面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使然。
其二是“色”,男女之色为生死根本,是人所共知的,但这一关最难打破。因为作众生以来,就有此烦恼。不仅上等动物如此,下至飞软动之伦,莫不皆然。
其叁是“名”,我国叁代以上,已以好名为病,而叁代以下,则惟恐不好名了!欧美有“名誉为第二生命”之谚,现代世界各国,无论国家社会乃至各个人,无不以“荣誉”相争逐。即有道德有修养的大法师,亦多不免这种习气,听见人家恭维,看见报章颂扬,便生欢喜心。讲起道理来谁都知道,但是一到名境现前就迷惑了!
其四是“食”,不学佛的人贪图口腹之欲,姑且不谈。即学佛人懂得不吃众生肉的道理众生即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这种诚恳痛切的教谕,深足警世了!但业障重者,仍不能屏除多生习气。我曾亲见有人一餐不能适口合意,就伤心到流泪。佛教徒虽不食肉,而对适口的素菜,也要多吃一点儿;修行多年的人,也还免不掉这种习气。这就叫做:“贪食忘道,欢喜放逸”。
最后讲到“睡”,恶劳好逸,是世人常情。按佛法昼夜六时都得用功,不应贪睡。但为习气所使,不能不睡,睡眠以后,即入黑暗糊涂状态,几与体无异。而在“我知”、“我见”未破除以前,没有不贪睡的。
以上说的都属于“贪”,即财、色、名、食、睡五境现前,所引起的烦恼。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五种虫,只不过每个人占有的多少轻重不同,而且要减除它们也不是一天之工。我有个在家的朋友,现有叁十余岁了,信佛已有十多年,每天诵念大悲咒五十余遍,据她自己说,去年她曾关门诵念大悲咒二十一天,并亲眼看到观音菩萨;到目前为止她还没有谈过朋友,其实她人长得也不错,电脑学硕士,通过了USA Software NT考试;有很多男士追她,但是她重视自由而轻色,爱美食而不忘名;只好在家修行。
嗔:嗔是对逆境现前所起的烦恼。不论在家人出家人,对逆境现前时,都要发生烦恼。烦恼有八万四千,惟“嗔”最烈;佛喻:“嗔恚如大火,能烧功德林。”又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人到忿怒的时候,不听人劝,不怕人耻笑,不怕堕地狱,也不要成佛了!种种颠倒,无法形容。事后虽知后悔,但当嗔境现前时,心却被境迷转不可喻了!
愚痴愚痴即不正知见。念佛了生死,才是正知见。而自无始以来,无明缠缚已深,不正知见任运生起,解脱很难。所以古人有:“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生死在呼吸之间”等警策语句,都是想唤醒世人愚痴的迷梦。
以上说明贪嗔痴叁根烦恼深厚,超出甚难。需要长期修行多种布施,广修慈悲,广修智慧才能慢慢去除。
(二)无佛力加被,魔多来扰:
魔,自无始以来,即与?生结怨,如无佛力加被,自力驱除甚难。现讲一段公案:
悟达国师者,唐.懿宗咸通年间,封为国师,称总教沙门;住安国寺,帝亲临法席,时有远人贡进沉香宝座,帝以其珍贵不御,以赐国师;师竟受之,且甚为得意。讵知其怨家即乘此隙而入,致生人面疮,几濒于死;后遇异僧以叁昧水洗之方愈。异僧并为说明因果始末,谓汝前身即汉之袁盎,曾劝景帝斩□错;盎后身十世为高僧,错衔怨不得报复;汝今受沉香宝座而心起慢,故彼得乘机而入。师因此作叁昧水忏叁卷,流通至今。
又禅法如无名师指点,多为盲修瞎练,且易因执着而入魔。记得初上佛学院的时候,有位老修行喜爱坐禅,久之,身会自发颤动,偶尔身体会离座悬空,他身感欣慰乐在其中。可是,他会不乐,如他坐而无得。因无明师指点,后因常乐追求颤动悬空,而走火入了魔。后经仲莲老法师为其说法,教以念佛才得恢复正常。
有一位老修行,发心以头顶灯供佛。据云:他在普陀山住茅蓬,此时真发菩提心,愿断尽烦恼,度尽?生。一日静坐中,忽闻空中有言:“你也发菩提心?你也想了生死吗?”言讫,即觉有人入于脑中,从此不能打坐,一想用功,即感觉人在脑中扰乱。
以上述故事观之,自力驱除魔障,实非易事。一旦有障,于道无益。
(叁)陈义过高,普通根器不易理解:
所谓开悟者,即是明自心、见自性。而心性被烦恼遮盖缠缚,不明难见。须把一切执见,层层透过,即最后一个“佛见”,亦须扫空,才能明心见性。如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去度牛头山法融禅师。当时法融禅师尚未开悟,住在茅蓬,观心办道。四祖到后,趁融师取茶之时,在他座上写一“佛”字。融师奉茶后,将欲就座,忽见“佛”字。竦然一惊!四祖喝道:“你还有这个在?!”可见“佛”也是障碍。《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就是说明这种道理的。但是这种道理,甚高甚深,平常人实在不易了解。
依上来所讲的道理,虽然佛性人人本有,个个现成,但因烦恼深厚,魔障重多,义理高深,若全靠自力悟修,实在甚难!
但靠佛力往生不易
不仗佛力全靠自力开悟不易,是由于烦恼厚、魔障重、义理高叁个原因。那?,单靠佛力怎样呢?也不能生西。超日月光佛教大势至菩萨念佛,就因为单靠“佛念”不成,所以才要“念佛”。“念佛”“佛念”,二念相交,那就一定生西方了。经文:
“譬如有人,一专?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先就经文来讲:“忆”约佛说现在讲就是阿弥陀佛,“专忘”指众生说。佛是专以济度众生为怀,无奈众生把佛忘了!若逢或见的“若、或”是不定词,约佛边说;“不逢、非见”约众生边说。佛时时逢到众生,看见众生。而众生有念佛者,则必逢必见;倘若不知念佛,不肯念佛者,则不逢不见了。又一义:“若、或”皆作“虽”字解,都约众生边说,你既不念佛,佛“虽”现在你面前,你也是不逢不见。此二义皆可通。
上面说过弥陀饶舌的公案长耳和尚是定光佛的化身,永明寿禅师是弥陀佛的化身,寿禅师是“顺现”,长耳和尚是“逆现”。都是当时杭州人们所常逢常见的呀!谁又认识他们是佛呢?这就是虽逢不逢,虽见不见了。
这里另讲一段丰干饶舌的公案丰干是唐朝天台山国清寺的和尚,当时有候补官闾丘胤者,在贫困潦倒之际,忽奉命牧台州。而正在拼当赴任时,猝患剧烈头痛,命在呼吸,可算命途偃蹇了!但是他对佛法颇有因缘,幸得丰干大师往为治愈。胤在感恩之下,因问台州尚有高僧何人?丰师告以国清寺寒山、拾得二僧,即文殊、普贤化身。胤到任后即往国清寺参谒寒山拾得二大士。知客僧告以他们俩是疯颠僧,大人如有吩咐,唤他们来就是了。胤以为不可。于是知客僧引胤至大寮厨房。即呼寒山拾得!胤见了两师,立即伏地顶礼。寒拾二人,即笑敖着奔往寒岩,胤亦追至寒岩。寒山回首说:‘丰干饶舌!弥陀不事,礼我为何?’遂缩身入岩穴,其穴自合。
丰干是弥陀化身,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化身,一佛二菩萨同时现身于国清寺。而该寺僧众及一般信徒,那个认识他们是佛菩萨呢?这不也是虽逢不逢虽见不见的例证吗?!
佛教化度,不显神通。不信佛者自不必说,信者亦尚有以?佛菩萨不够慈悲,?生这样苦恼,还不来济度!殊不知佛菩萨都是在因地即发大菩提心,以度生为怀,无时不在“念众生”“行度化”,不过众生“不念”不识罢了。不念佛专等佛来接引,那是等不来的!你不念佛,即使佛现在你的面前,你也不会认识,还是等于不见。就是佛来接你,你也绝不会跟着去的呀。
以上说明佛无时不在忆念众生,我们不念佛而专仗佛力,仍不能生西。
因缘和合方生净土
上两节说明全靠自力或专仗佛力,都不易成功开悟或生西。现在讲念佛,因缘和合,必能生西。经文: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这段经文是说:假使二人互相忆念,而且忆念甚深,则此二人从今生到来生,都不会分离,如影随形一样。这里应注重两点:
(一)必须二人互相忆念,且不是泛泛的浅念,而是甚深的忆念。前面讲过,自力难断烦恼;仗佛力则能带业往生。又自力魔多来扰;佛力能以却魔。自力法门义理高深,普通根器不易理解;念佛法门平实浅易,且不致错误。这是说靠佛力比自力稳当容易。
(二)专靠佛力而不自修,也不能成功。前面曾说,我们不念佛,纵然佛时时在念我们,也决不能生西的。
要生西方,须“念”且“深念”,这是众生的事。佛没有不念众生的;众生则有念佛的,有不念佛的。因佛无时不念众生,且忆念甚深;生西不生西,端在?生自己;佛是一味平等的。佛心如雨,叁草二木,同得滋润,无有差别。叁草二木,配五乘法。佛说法一味平等,原无大小叁五之别;因众生根器不同,领纳不同,才有五乘之分。如同大木所得雨量多,小草所得雨量少,是一样的。再进一步研究叁草二木:净土法门叁根普被,和雨一样。但被泽者第一须有根,如草木然;若无根,虽蒙雨泽亦不能生长。第二根要深,草木无根固然得不到雨的利益,如根太浅,亦擎不住风吹日晒。根,即善根,净土法门以念佛为善根。但念佛必须至诚恳切,把这一句佛号,一定要念到极乐世界去,才算功夫。所以大势至菩萨说念、深念,“念”即是植善根,“深念”即是深植善根。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是说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生到西方。念、甚深念,则善根福德俱多,即能与弥陀念众生之念碰到一起,而生西方了。
有人说:弥陀大慈大悲,十念即可往生,平日又何必念?更何必深念呢?不错,十念即能往生,是不错的!但不十分可靠。你现在念上十口气的佛,永不再念,等着死了生西吧!那你一定生不去。因为带业往生不带新业,前已讲过。你时时在造作叁业,十念功德,敌不过你不断新造的叁业,怎能生西呢?所以必须多念深念。只顾念佛,自然不致造业了。念佛不但要多念,而且要深念!怎么叫深念呢?就是一句佛号在“事念”上念到西方,在“理念”上念到自心深处。若只多而不深,则虽多到一日叁千乃至十万,一面念佛一面妄想,口念而心不念,则善根太浅,仍不能保证生西。必须每句念到自心念到西方,才能与佛念相应,必然生西无疑。
难得大家发心念佛,既已念佛,还应进一步求深念。怎样才能“深念”?要作叁种观想:(一)观众生苦;(二)勿负善根;(叁)勿负佛恩。我们观察众生,受苦无穷,而欲度无力;所以念佛求生西方,证得无生法忍,还度苦难众生;思念及此,即应深心念佛。勿负善根:须知人身难得,前生不犯杀盗淫妄,始得现生人身。前生种了念佛的善根,今生方知念佛。而失却人身则极容易,不念佛造作叁业,转眼之间,即失掉人身,亦同时辜负了自己的善根,思念及此,应即深心念佛。观想佛在甚深忆念我们,我不念佛,岂不大负佛恩!思念及此,即应深心念佛。
现有部分学佛人,不明净土宗旨及其修法,谤为“他力教,决不能成佛!”这是错误的。古代大德们,赞叹“佛力”,原为赞叹“净土法门”的“殊胜”,非谓全靠佛力。这种外行的批评,不要盲从。再说净土宗标旨为念佛法门,“念”不是“自力”是甚么?一面凭“自力”“念”,一面仗“佛力”加庇。前面讲过专靠自力专靠他力都难满愿,必须二力因缘和合,方生净土。佛是随时等着迎接我们哩!能生西不能生西?只看我们这点“深念”的力量了!
大家提起精神,好好念佛吧!
叁、忆佛念佛必定见佛
1、暂忆力弱难敌散乱
经文:
“十力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世人最慈悲的,莫过于母亲。父母之恩虽相提并论,而母亲的慈爱尤超过父亲。何以言之?譬如子女不肖,犯了偷盗邪淫,做父亲的往往一怒而舍弃之,驱逐于门庭之外。母亲则不然,她对于不肖的子女,气恨固然是气恨,而在气恨之中,更深寓怜愍之情,绝不忍舍弃逐出。诸佛对于?生,犹慈母之爱子。众生虽不念佛,而且造作杀盗淫妄诸恶业,但佛绝不舍弃,认为是可怜愍者,和慈母不舍弃不肖子女一样。然而子若背母而逃,母亲虽想念,又有甚么用处呢?佛虽念众生,而众生背觉合尘,与佛乖违,佛念亦是无用。倘若儿子忘念母亲,像他母亲念他一样,母子必得团聚,而且生生世世不相背离。众生念佛,如能和佛念众生一样的恳切深挚,则现前即能见佛,当来永不离佛。
本章从开始至此,都是讲念佛叁昧的道理。以下讲念佛的方法: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众生心是甚么心?就是现在你我的心。忆念二字,以上都笼统的讲,就是思想。此节则说“忆佛”“念佛”,已把忆念二字分开了!可解释为:暂念曰忆,久忆曰念。为甚么要把此二字分开呢?就是要教我们脚踏实地的修行。我们要知道暂念力弱。敌不过散乱心,现前当来都不易见佛。
凡夫必须要学佛。不学佛,不但不能认识真心,连妄心也不会认识。甚么是妄心?即是妄想心。也就是天天乃至瞬息不停的东想西想的心。我们作凡夫,不是自今生开始,从无始以来就是凡夫,妄想成了习气,不由自主的就要妄想。(注:此时适有一人从外面进来)例如我在这里讲开示,从外面进来一个人,大家不知不觉就要?头看看,即是证明。天天在妄想,都想些甚么?不外贪想五欲顺境;嗔想逆境;痴糊糊涂涂自己也不知道想些甚?。不但白天在想,睡梦中还在想!这样无休止的乱想,究竟有甚?益处呢?除去累得头昏脑涨,使心更加散乱外,可说毫无所得。所以也叫做“散乱心”,这就是妄想心的说明。学了佛法,就知道有个“真心”存在,同时也就认识了“妄想心”散乱心,认识以后才能去制伏它。但是想把散乱心制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自无始以来,它妄想心就随我们来了,积习已深,力量强大!我们念佛,就是为了对治妄想心;但是暂念少念,是敌不过它的!所以说:现前当来都不易见佛。昨天已经讲过,“十念往生”是靠不住的。但是话得说回来,不但十念可以往生,即使一念亦可以往生。要知道那是约临命终时讲的。到了报尽生西的时候,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十念一念才能往生。但是想在临终时管制住心意,使不贪恋颠倒,恐怕不太容易!平时充满爱欲的妄心,到临终时即爱境现前,常见老人临命终时,召集家亲眷属,留下许多遗嘱,如财务帐目人事等等,倘若心爱的儿女不在面前,还要挣扎等待,等待不及则气虽断而目不瞑。这就是心在贪恋,意在颠倒。不应贪恋红尘的道理谁都知道,但是事实很难作到。若能提起“念佛心”一心念佛,舍一切贪恋,即与佛相应。所以临终一念非常要紧。又若人到临命终时,恰遇善知识开示,闻者信受,念至十念其命已绝,必生西方无疑。因临命终时,生死心切,畏怖心重,愿力强,念力大,故能十念乃至一念往生西方。这是约临命终时说的。
我们在佛堂念佛,比较容易专心。因有庄严的佛像和道场,接触的人都是清净道侣。但仍免不了要打妄想。在一般社会中,岂不妄想更甚!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使然。必须平时常念多念,才能对治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气。千万不可贪便宜,存偷心。
2、久念功深便得一心
“忆佛”的道理,前面已讲过。现在讲“念佛”的道理;方才讲暂念为忆,念力微弱,不易生西。念佛要发了生死心,若是随喜念念,只能种善根,而不能了生死。若要了生死,一定要把念佛当作功夫用。或问:佛性人人本具,何必念佛?可是,人有佛性,是佛说出来大家才知道的呀!实际谁看见佛性了呢?凡夫从无始以来,烦恼深厚,把佛性锢蔽了,必须断除烦恼,佛性方得显现。而欲断除烦恼,太不容易了!要生到西方去,才容易断除,所以带业往生,是念佛法门的殊胜。但业力烦恼的力量太大;如《地藏经》云:“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佛道”。你看这个力量有多大呀!断除固然甚难,带去亦不太容易。要想把业力带去,必须多念佛,加强佛的力量才行。古人有固定一天念十万佛的,即是要增强佛力以便带业往生。念佛固然越多越好,惟专修方见功夫,兼修恐难如愿,例如一天念十万声佛,一般出家人已难办到。何况在家人事务繁多,更难办到。不念吧!怎能了生死?这要定个功课,早念若干,晚念若干,拈珠记数,不可缺少;天天如此,不可间断。此外随时随地加念。忙亦不碍,如做饭、洗衣、坐车、行路。。。。。。无时无地不是念佛的道场。如此,念的就多了,这是念佛法门特有的方便。我们凡夫,任何人都忙,总要忙里偷闲,不要藉忙偷懒。你忙,他忙,忙到何时为止?不是到死方休吗?我们不打算了生死,就不必谈了!若打算了生死,一定要认真的念。家务事不能不办,佛不能不念;各人要把时间善为分配,务把念佛看作重点。世人多把家事看得比念佛重要,其实这是颠倒,也就是“迷”,一定要把这个观念转变过来。在这念佛堂中,年轻的人较少,多半都是几十岁了,忙了几十年,究竟忙的是甚么?也有有子有孙的,等着他们将来行孝呀!那才是“迷”呢!女儿养到二十岁嫁出去了,还是你的人哪?她有饭吃,你也有饭吃,她来了你招待招待,那你们的感情还好。倘若你没有饭吃,指望女儿养活你的时候,她不但不把你当做妈妈孝敬,甚至还不如一般亲友呢!这虽不能一概而论,但大多数是这样的。男孩子呢?娶了媳妇忘了娘,是一句古话。生了孙子,你还得照应他,倘或照应不周,还得落儿子媳妇的埋怨哩。你想想看,儿女都不能孝养你,还能指望孙子孝养你吗?岂非迷上加迷。你说你忙,你忙的是甚么?还不是为儿孙吗?忙到你死的时候,谁也替不了你!要明白儿孙都是前生债主,你把债还还就是了,千万不要迷。念佛才是自己了生死的大事呢?假使不能生西,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想修亦不能修了!务须珍重现生人身,好好修行。多念佛加强佛力胜过业力。才能把业带往西方,而不致被业牵入恶道。这像小学生“拔河”游戏一样,力强者胜。有人说:佛力不可思议,如“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又何必多念呢?这是说佛号对治散乱的力量,须知这是赞扬净土殊胜的话。更须知水浊有轻有重。浊甚者必待久而后清。乱心有轻有重,乱轻者一句佛号即能使心不乱。像我们散乱心太重的人,一句两句佛号,是不能转散乱心为佛心的。必须多念始能有济。譬如卖肥皂的广告说:“用少许肥皂一洗就净”,这话并不骗人,垢腻少当然不需要很多肥皂就能洗净。若垢腻太多,像厨房里连用多日没洗的抹布,就得多用肥皂,而且久久浸洗,方能洗净。念佛对治散乱,胜过业力,也是这个道理。经上把忆念二字分开,用意亦即在此。
3、感应道交必定见佛
上面讲的忆佛念佛,现在讲“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按净土本旨讲,现在念佛,到报尽命终往生西方时,才能见佛。有人怀疑是否可靠?现在就讲不待死后,现前即能见佛的道理及其例证。一是梦中见佛,念想,想念,浸积日久,忆念渐净,即能于梦中得见阿弥陀佛。梦中见佛其理易明,即昼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科学道理。但凡夫所念的是凡夫事,梦境也离不开贪嗔痴。梦见顺境是贪;梦见逆境是嗔;还有一些糊涂梦,梦中就是糊糊涂涂,醒来还是糊糊涂涂,那就是痴。凡夫的梦,大多是这样的。梦见佛的很少。又母亲梦见远游的儿子很容易,如爱子远游,逾期未归,则其倚闾盼望之情,结念成梦。而其子则游兴正浓,早把母亲忘了,绝不会梦见他的母亲。假使有人告知他母亲思念他的情形,他也能一动思亲之念,但还是不曾梦见他的母亲,因为念不切故。倘若游子欲归不得,思亲心切,即能梦寐见之了。这是说梦中见母,尚须深思切念,何况见佛?我们念佛的功力大,能克制叁毒,才能不梦叁毒境界,而梦见佛的境界。俏若仍作乱梦糊涂梦,应生惭愧心,如功念佛。这是说梦见佛也须要相当的工夫。如欲白天见佛,则需要更大的功力。过去净土宗大祖师们,见佛的很多。不但祖师,谁用工夫,谁能见佛。往生集有一则公案:“昔有葛济之者,信道教,学仙术,而其妻信佛。夫劝其妻学仙,妻劝其夫学佛。意见不能一致,于是各修其道。我国古代妇女都织布,葛妇亦日以织布之事,投掷一梭,念佛一声。日久功深,阿弥陀佛显现全身于空际,葛夫人一面礼拜,一面呼夫一同瞻仰。而济之仅见佛之上半身,于是生信,亦随妻学佛,同归净土矣。”
又我亲自听见念佛人讲述他们亲眼见佛的故事,举两则:
(一)民国十七年,苏州灵岩山寺有一老居士,面壁念佛多年。一日,忽见眼前一亮,开目看时,墙壁不见了,惟见西方叁圣像,像高数丈,经过数分钟,才渐渐隐没。
(二)叁十叁年,有喇嘛朝五台,在南台寺外念佛时,忽在空中现出弥陀佛像,其大无比,高约数十丈。喇嘛呼寺僧一同瞻拜,佛像停留约一小时以上,此次同见者有寺僧二十五人。
以上讲的现前见佛例证。远如葛氏夫妇;近如灵岩山居士及五台山喇嘛与寺僧二十五人,都是铁的事实,无可怀疑。那?,我们为何不能见佛呢?因?我们念的都是凡夫境,所以只能看见凡夫,而不能见佛,如同社会上的下流人,念的是下流事,他见的也是下流人。惟有能念圣人者,才能见到圣人,是一样的道理。念佛念的多而切,自能感应道交。现在念佛才念叁、五句,就想求感应,看不见佛,就怨佛不灵,这是天大的错误。你不想想,你念的既少而又不切,可说根本没有“感”的力量,佛怎能“应”呢?佛,如“洪钟在架,有叩则鸣。”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钟不是为谁鸣为谁不鸣。钟具音声遍一切处,时时等着你去叩。佛具慈悲遍一切处,时时等着你去感。
另外,我告诉一些我在助念时的一些经历。1980-1984的四年里,我长期住在苏州的净土道场灵岩山寺。那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也是落实宗教政策,恢复一些寺庙本有功能的时期;苏州的净土道场灵岩山寺早在1980年归还了佛教,当年有六十多位老师傅回到了净土道场灵岩山寺,他们大多数都在六十岁以上;我在那儿住的四年期间,有不少老师傅圆寂了,在他们临终前都有机会去助念;所以,我有机会亲自见闻一些临终的奇妙之事。有些老师傅圆寂时,有奇香出现,就是圆寂时助念室里充满了奇香,那香味不是平时寺院里可得的;有些老师傅圆寂时,会大声念佛,我们就大声念佛。有些老师傅圆寂时,会有美妙的音乐突然在助念室里响起。一般的老师傅去世时都是念佛而终,安享而去。我那时还不到十七岁,胆子特小,方丈担心我害怕,初时还不肯走近助念,后来,由于奇异的吸引,就去助念了。
净土目的,在报尽佛迎,了脱生死。莲华一开,即出生见佛,而且常常见佛,永不退堕。八万四千法门,没有比这个法门再容易的。但是我们念佛人也不可把它看的太容易了;要知道谁能念到感应道交,佛来接谁生西。怎样才能念到感应道交呢?即要用昨天讲的叁种观想:(一)观众生苦,愿求生西。成就神通、相好、智慧和辩才,还度众生。(二)勿负自己善根。(叁)观佛念众生的恩德。作此叁种观想,自然就能多念切念。今天再加一种观想,即观自身生死苦,而求解脱。我们生在叁善道,已是烦恼无尽,倘若将来堕入叁恶道,更是苦不可言。现在念佛不能与佛念成一片,乃因妄想太多之故。若观照自身生死苦,则念佛自能恳切,妄想自然逐渐减少。念佛心切,妄念心少,自能感应道交,必定见佛了。
好好念佛吧!
刊载于《澳门佛教》33期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先讲“去佛不远”,这一句经文,有两种解释;一、据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即过十万亿叁千大千世界,方能见到阿弥陀佛,怎么说不远呢?这是就事相讲的。若就心力来讲。则心力不可思议,若念佛念到“心开”,虽远隔十万亿佛土,屈伸臂顷即到。再就佛力来讲,佛力之不可思议,是大家容易了解的。我们生西方,是阿弥陀佛亲来接引的。既然蒙佛亲自相接,自然“去佛不远”了。而况忆佛念佛,佛即在面前,固不远啊。犹如孔子所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二、生到西方,寿命无量,永不退转,距成佛之期,也就不远了。总之,依佛力和自身的念佛所得力,去见佛和成佛,都不是遥远的。因为念佛见佛一直成佛,这是最为直截了当,不需假借或依赖任何方便,是自得心开的事。
这要从叁点来讲:
1、其他法门皆须方便
本章所说“方便”指“观想”而言
我们是否要修行?修行是否要了生死?若不修行、不要了生死,那就不必谈了。若要修行,了生死;那可不是儿戏的事情!一气不来,便成隔世;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因此,对所修法门,必须慎重选择,以免行与愿违。谚云:十八般兵器,都能防身制敌。究竟用那一种好?必须遂心应手的,方能克敌致果。修行人选择法门,也是如此。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门都能入道了生死,究竟如何取舍?这要依我们的根机而定。我国大乘佛教,共有八宗,各宗有各宗了生死的法门。宗旨都是“了生死”,修行的方法叫做“法门”。依其所指示的法门修行,即能了生死。但除净土宗持名念佛法门外,其余各宗,都须经过一种“方便”,才能成功。现在略举几种方便法门,看看是否契合我们的根机?
法相宗:以五重唯识观,亦名唯识叁性观,为其主要方便。他将一切法分为叁种性:(一)“遍计所执性”,指执在心外之我法性。(二)“依他起性”,指种子所生之因缘法。(叁)“圆成实性”,指依他起性所依之实体真如。而以心外诸法虚妄非实,应予遮遣。故简去“遍计”,持取“依”“圆”。修此叁性观,自浅而深,有五个层次,称为五重唯识观:(一)遣虚存实观。(二)舍滥留纯观。(叁)摄末归本观。(四)隐劣存胜观。(五)遣相证性观。我们只看看这五种观想的名字,就可知其修行之不易了。
天台宗:“叁止叁观”为其主要方便。将释尊一代说法之次第与教相,分为五时八教。八教是:化仪四教 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 藏、通、别、圆。专修别圆,而以叁止叁观为方便。叁止是:(一)体真止 体念真如之理,止息一切攀缘之妄想(偏真)。(二)方便随缘止,又名系缘守境止 知空非空,止于诸法幻化之理;分别药病化益者。知空非空为方便,分别药病随缘历境为随缘,安住假谛之理而不动谓之止(偏假)。(叁)息二边分别止,又名制心止 知第一止偏于真,第二止偏于假,息真假二边而止于中谛。叁观是:(一)空观 观一切法之空(真)谛。(二)假观 观一切法之假(俗)谛。(叁)中观 此观有二,观一切法非空非假即是中,谓之双非中观。观一切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谓之双照中观。又就性德之理称为叁谛,就修德之智称为叁观。以吾人凡常之心,为所观之境而观之,谓之一心叁观。而叁谛叁观。别教与圆教,又有不同之观法。
以此两宗而言,要把它的名相弄清楚,已属不易。且义理微奥,能讲那些经论的法师,已不可多得。即便有法师讲演,一般人亦不易听懂。即使有能听懂的,也不过是文字相,依文解义而已。至其奥义玄理方面,恐怕费上几十年功夫,也不易弄明白,还能谈到修行用功吗?
禅宗虽亦不假方便,但只接引上根利智之人。如云门宗文偃祖以顾鉴咦着称,他逢僧必加“顾”视曰“鉴”,僧有拟议,则曰“咦!”学人有问,每以一字答之,即所谓“一字关”,能明其旨趣者,实在太少了。临济宗则着重棒喝,乃黄檗、义玄两祖师授受之心传。故该宗接人,棒喝交驰。契机者一棒一喝即能开悟;不契机者打死也开悟不了!试问今天还有几人参这两种禅?原因:第一学者根器不够。第二善知识不可多得。即如义玄禅师以受棒喝而开悟,亦以棒喝接引后学。及其入灭之前,召集弟子问“如何接引后人”?其中一人大喝一声!义玄叹曰:“想不到临济宗风,毁在你这瞎驴子手里!”这充分说明难学难修,故善知识实不易遇到。道源虽习净土,但愿各宗普皆兴盛,绝不自誉毁他。不过说明其他法门 方便难学难修,作大家选择之参考而已。
2、念佛法门不假方便
刚才讲过,其他法门皆须“方便”。现在讲净土 念佛法门不假“方便”。弘扬净土有五部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和《佛说阿弥陀经》,这叁部经是净土专经;另外是《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与《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观无量寿佛经》以十六种观想念佛为法门。《无量寿经》以实相念佛为法门。《阿弥陀经》以持名念佛为法门。本章既称“不假方便”,当然不是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乃专指持名念佛而言。
净土宗是我国远公祖师创立,历代祖师都是专讲“持名”的。所以各寺院都把《阿弥陀经》定为每晚必诵之课,诵经后即绕念阿弥陀佛圣号。《阿弥陀经》有叁要义,即“信、愿、行”,亦称叁资粮,就是为生西而准备的盘缠。其中“行”即是持名,但说“行”、即含“信”“愿”二义,盖无信愿者即不能行。经上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接着说“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在其前......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很明白的说是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可往生,并未说到其他方便。与本章所说“不假方便”正相符合。
打念佛七,以七天为期,即本于此。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 益大师释为:上根人一日即能得到一心不乱,中根人需二日乃至六日,下根人则需七日方能得到一心不乱。有人说:我打念佛七不止一次了,多少个七天都过去了,何以还未得到一心不乱呢?是不是我们连下根也够不上呢?还是佛说话不兑现-妄语-呢?不是的,都不是的,这是我们“行”不恳切的缘故。参加“佛七”的时候,有没有克期求证的切愿?有没有俗事来打闲岔?有没有把万缘放下而精诚专一的念佛?如果没有克期求证的切愿,又有俗事打岔,且不能精一念佛,那只是以随喜心来参加“佛七”。“行”-念佛当然不能恳切,怎能得到一心不乱呢?所以说不是我们根机不够,更不是佛打妄语。经上既无其他方便,只是一句阿弥陀佛,我们一定要奉行经旨,恳切的念,把念佛的力量送到西方去,时至机熟,自能得到一心不乱。
若果只是随喜念念,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既不恳切又不专一,恐怕成功的希望很少。念字从心不从口,口念心不念,像小孩子唱童谣一样,就等于没念。怎样才能恳切专一呢?就要以本章所开示的,像母亲忆念逃逝的儿子那样念法,子若忆母,如母忆时,一定能念到西方去。所以念佛,一要多念,二要多念还得求精,古德云:“念佛切莫贪多念,先念一百心不乱;九十九声一念差,勒转数珠从头念。”如此,方能念到精纯不杂。多念要求精念,精念还得多念。所谓“执持”者,即固执坚持,丝毫不能放松,如此,才能得到一心不乱。
不假方便,是念佛法门的殊胜处,大家亦不可因其容易而轻忽,务必认真的念,念的多而且精才行。
3、老实念佛自得心开
前面讲过,其他法门皆须方便,唯念佛法门不假方便,即《观无量寿佛经》与《无量寿经》之观想,实相等方便,亦不需要,仅持名一法,即能成功。有人说《阿弥陀经》之一心不乱,即是入定。所以持名一法,只能得定而不能开悟;须生到西方,华开见佛才能开悟云云。此说固有部份理由,实则以偏概全未为的论。本章所讲的“不假方便”即专指持名;“自得心开”就是开悟呀!《阿弥陀经》上一心不乱,亦非限于“定”一方面啊!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之分;执持名号,亦有“事持”“理持”之别。确信西方依正庄严是有,阿弥陀佛正在说法;并深信念佛法门,可以横越叁界,带业往生。于是决心念佛,求愿往生,如子忆母,归心似箭;一心系念于佛,无或暂忘。但未达自性惟心之旨,是名“事持”。持至了达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理;即名“理持”。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者,一心具足一真法界,本具佛性,谓之是心是佛,乃理具之佛。了达他佛全是自心,自心全是他佛,依“理具”显“事造”,谓之是心作佛,乃事造之佛。既然是心是佛,为甚?我们还是?生呢?要知理体须依事显,所以我们还得修行,依“事造”以成之。念佛念到叁界内见思惑断,名“事一心”。我执已空,法执未除。念到藏心开显,自性佛现前,名“理一心”。此时已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持至事一心,我执已尽,不为见思二惑所乱;及至理一心,法执已尽,无明分破,不为空有二边所乱;全归中道了。
依以上事持,理持、事一心和理一心各种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念佛能以开悟。其不能开悟之说,如非浅学无知,即是有意诽谤。
本章所讲的念佛,属事持,如子忆母。并未涉及玄奥高深的道理。用最浅显简易的方法,而达到“心开”的妙境。诚所谓妙法不可思议!依理论讲,在十法界中,念佛念的是佛法界。一念佛,一念现佛法界;念念佛,念念现佛法界。久而久之,心佛一如,其余九法界统不现前,还有不见佛、不生西、不成佛的道理吗?!
念佛要老实念,从最低浅处入手,而得最高深的功效。千万不可好高骛远,见异思迁。古德云:“切忌今日张叁,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结果一无所成。
有人会问:悟西方净土是惟心,弥陀是自性,还要念佛生西否?答:悟后仍须念佛求生西方。盖悟的是理,若不把事相转过来,虽悟仍是凡夫。经云:“理则顿悟,事须渐修。”即不可执理以废事。不过悟后生西,能遂心所愿;未悟者须待弥陀来迎;是其不同处。
有人会问:悟到理一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已相当于圆初住位,何必再生西方呢?答:等觉位已豁破四十一分无明,还要生西咧!如观音、势至皆是等觉菩萨,尚须生西,亲近弥陀,就可证明了。我们距离远得很呢!切勿好高骛远,还是从最简易的“持名”入手,老实念佛,日久功深,自然一心不乱自得心开。这个法门,看着很浅,其实“一句阿弥陀,无上深妙禅”只要老实念佛;自有彻悟心开之日。
刊载于《澳门佛教》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