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精神 第34节:第五章 不抛弃,不放弃!(5)
发布时间:2022-10-21 09:21:48作者:金刚经全文网在高昌停留了十几天后,玄奘就向麴文泰辞行。麴文泰当然不会轻易放玄奘离开,就提出了希望他留在高昌国的要求。玄奘的回答干脆利落:
"留住实是王恩,但于来心不可。"
意思是说:能够留在这里是大王您对我的恩德,但是这不是我来到西域的初衷,我不能留下。麹文泰见状,也抛出了自己的诚意:
"朕与先王游大国,从隋帝历东西二京及燕、代、汾、晋之间,多见名僧,心无所慕。自承法师名,身心欢喜,手舞足蹈,拟师至止,受弟子供养以终一身。令一国人皆为师弟子,望师讲授,僧徒虽少,亦有数千,并使执经充师听众。伏愿察纳微心,不以西游为念。"
意思是说,我曾经跟随先王前往上国(中原),跟着隋朝的皇帝游历过长安、洛阳及河北、山西一带的名胜大城,见过不少名僧大德,没一个能让我真心倾慕。自从听到法师您的大名,我就满心欢喜,日日夜夜盼着您能够到这里来,一辈子接受弟子我的供养。我不但可以让整个高昌国的人都做您的弟子,还能让全国几千名僧人全都手捧经卷聆听您的教诲!希望法师能够体察我的苦心,别再惦记西行取经了。
这段话说得很是客气,麴文泰可能也是真心仰慕玄奘,希望他能留下来,但文中一个"令"字,一个"使"字,却流露出麹文泰身为一国之主的霸气与强硬--他可以让整个高昌都当玄奘的弟子,可以让高昌所有的僧人都去聆听玄奘的教诲,当然也能把玄奘强留不走!
那么,玄奘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王之厚意,岂贫道寡德所当。但此行不为供养而来,所悲本国法义未周,经教少阙,怀疑蕴惑,启访莫从,以是毕命西方,请未闻之旨,欲令方等甘露不但独洒于迦维,抉择微言庶得尽沾于东国,波仑问道之志,善财求友之心,只可日日坚强,岂使中途而止。愿王收意,勿以泛养为怀。"
麹文泰说得客气,玄奘回得也很客气,但意思很清楚:
第一,您的好意我心领了--我会记得您的恩德,回来的时候还会来看望您;
第二,此行只为求法,不为供养--您就不要拿那些好吃的好用的东西来打动我了;
第三,西行求法的志向决不会半途而废--国王您就省省想让我留下来的心思吧!
一来一回,一个要留人一个要走人,双方的态度都很明确,这算是玄奘和麹文泰在去留问题上的第一回合的过招--试探性的攻击后,摸清了对方的意图,未分胜负。
第一拨攻击无效,身为国王的麴文泰又会做何反应呢?
"弟子慕乐法师,必留供养,虽葱山可转,此意无移。乞信愚诚,勿疑不实。"
这段话说得非常有意思,麹文泰大概在游历中原的时候听说过"三顾茅庐"的故事,觉得像玄奘这样有学问有坚持的人,怎么可能像那些凡夫俗子一样一下子就答应自己的请求?他就像当年前秦天王苻坚一样,周飏越是破口大骂,就越是敬重对方,觉得那才是名士风骨;玄奘的推辞无非是想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诚心,于是麹文泰再次斩钉截铁的说弟子我是如何如何的敬仰法师,希望您留下的心也绝对不会有任何改变,请法师不要怀疑我的诚意。岂料玄奘根本不想留下,依旧是硬梆梆的一句:
"王之深心,岂待屡言然后知也?但玄奘西来为法,法既未得,不可中停。以是敬辞,愿王相体。大王曩修胜福,位为人主,非唯苍生恃仰,固亦释教悠凭,理在助扬,岂宜为碍。"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到玄奘出色的说话技巧:前半句防守,意思是大王您的心意我早就明白了,不用再三发誓;但是我西行就是为了求法,现在佛法还没有求得,岂能中途停下?所以您的要求我无法接受,还请大王能够体谅。后半句反击,意思是正因为大王您前世修福,所以今天才当上国王。然而不仅仅是百姓生计要依靠您,就连弘扬佛法都要仰仗您啊!所以您理该支持我西行求法,怎么能阻碍我呢?
在第二回合的过招中,玄奘措词得当、立场鲜明,成功的守住了自己的阵地,而且根据实际找准机会加以反击,直接掌握了第三回合较量的主动权,给看似虔诚、实则霸道的麴文泰当头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