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网

宗性法师:中国汉传佛教僧伽教育思考

发布时间:2024-10-06 02:36:01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宗性法师:中国汉传佛教僧伽教育思考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宗性法师()

僧伽 一词,梵语 samgha ,意译为 和合众 ,即现在佛教界通称的 僧团 。僧团是住持佛法的核心,肩负着弘扬佛教的使命。僧团的整体素质,以及成员的个体综合素质,对佛教的弘扬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以中国汉传佛教在两千余年的传播中,历来注重僧材的造就,通过各种形式对僧团成员的学修素养进行提升,并置这种学修提升的行为于整体氛围中,逐渐形成以寺庙为中心,以师徒传授为途径的丛林式培养僧材模式。随着近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社会教育已从中国传统书院式师生传授的模式,转变为现代形态的新型大学式教育模式。汉传佛教僧伽教育也随之一改传统的丛林式培养僧材模式,兴办起学院式的新型教育机构。如今,从调研数据显示,在中国大陆汉传佛教界,从事僧伽教育的佛学院,大约有40余所,为当代汉传佛教僧伽的学修提供条件。

时至今日,汉传佛教新型学院式的僧伽教育已走过百余年的不平凡历程。回首百年僧伽教育之路,通过学院式僧伽教育的实践,为近现代汉传佛教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弘扬培养了大批僧材,开启了近现代契理契机弘法大业的新风气,为近现代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是,就目前僧伽教育的现状而言,仍存在不少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环节。诸如教育理念和目标的模糊化,教育功能的不完善性,课程设置的不规范性,师资队伍建设的不稳定性,僧材培养缺乏针对性等问题,都亟需引起有识之士关注和思考,并在教育工作中予以落实,促进佛教教育事业步入良性有序的轨道,才能使僧伽教育事业成为僧材输送的基地和摇篮。针对以上僧伽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本文拟从如何完善僧伽教育功能的角度,略陈个人思考,并以此就教于贤达方家。

一、僧伽教育的三项基本功能

就僧伽教育而言,与社会的国民教育相比较,是具有宗教性质的特殊教育。尽管如此,僧伽教育也是教育事业,与社会国民教育仍具有相同的共性。就国民教育而言,对大学的教育功能已有基本共识,即大学教育应承载教学、研究、服务三项功能。并且,这三项功能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同时具有内在的联系性。教学是教育工作的基本职能和核心,研究是教育工作的延伸和升华,服务是教育工作的价值和作用。教学是达成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学生正是通过教学互动来完成接受教育的必要性;研究是展示教育水平的重要平台,教师学生正是通过研究成果的发表,来展示教育水平的质量;服务是落实教育成果的检验环节,教育机构正是通过服务社会来实现教学工作的现实价值。社会国民教育机构中,任何一所较为上规模的大学,一般都具有以上三项教育功能。在实际情况中,有的大学在某一项功能或某两项功能上发挥较为出色,有的大学也兼具以上三项功能。

同社会国民教育一样,愚见以为,佛教僧伽教育机构,也同样应具有以上三项基本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为僧材培养服务。就目前从事僧伽教育机构的佛教院校而言,大多数佛学院在以上三项功能的具备中或多或少都有欠缺,基本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教学功能上。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主要关注教务工作和教导工作,其中教务工作基本上是围绕教学计划的完成而展开,教导工作大体是围绕学僧的行为规范而展开,而以上两项工作,实际上仍然只是教学工作的具体分工实施而已,是以造成今日大多数佛学院教育功能单一,僧材培养缺乏针对性等现状。愚见以为,要想改变现在僧伽教育的现状,务必应从完善教育功能的环节上加以重视,促使从事僧伽教育的佛教院校,在教学、研究、服务三项基本教育功能上逐一完善。

二、教学功能的明确

佛教有 学修并重 、 解行相应 的学修传统,其中 学 (解)侧重于 闻思 二慧, 修 (行)侧重于宗教实践和宗教体验(修慧)。以上学修传统,决定了佛教僧伽教育中,教学工作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有宗教修持的引导。因此佛教僧伽教育的教学功能,基本上应包括知识传授和引导宗教修持两项任务。这两项任务又是相辅相成的,通过知识传授树立正确的见地(正见),在正见的指导下进行宗教修持,以保证修持方法、方向和目标的正确性,同时,通过宗教修持的实践,又能进一步明辨见地的合理性。以上两项教学任务的落实,才能保证僧伽教育的僧材培养目标不受影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佛教院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虽然都普遍有知识传授与引导宗教修持的整体意识,大多把 学修一体化 作为办学的理念和方针,但整体看来,从根本上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和步骤。有的佛教院校虽然在教学中有关于宗教修持环节的设置,诸如禅修、念佛、诵经、早晚功课或其他形式,但在学生的实际运用中,缺乏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传授和引导,即使负责教学的师资在方法上有一定的传授和引导,但基本上是普遍性的指导,对学生的个体针对性指导并不充分,是以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将对学生的具体宗教修持方法和步骤落实在细节上,具有可操作性,能产生明显的效果和收益,是提升和完善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知识传授的效果也并不理想,或多或少存在学生不愿学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恐怕与师资在教学中不善教不无关联。当然,以上现象的存在,在不同的佛教院校情况是不能等同的,有的佛教院校中,有比较优秀的师资,在课堂上善于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调动得好一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就明显要好很多,但有的师资如果在课堂上不善于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内容枯燥,学习乏味,课堂死寂,学生在知识的积累上自然不会有收获,教学效果及质量也就自然受影响。因此,师资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能掌握课堂氛围, 善于教学 ,是知识传授能否达成效果的重要保障。

总的说来,在实际教学中,僧伽教育既要注重宗教修持方法的可操作性引导,又要注重课堂知识传授的 善于教学 能力,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符合僧伽教育的基本要求,如果只注重其中的如何一项内容,教学工作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三、研究功能的关切

中国佛教协会将 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国际交流 确立为中国佛教的三大优良传统。从整体上说, 农禅并重 的传统在中国佛教传播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现代社会结构的变迁造成 农禅并重 的具体实施已收到挑战,但对这一理念的认同度在教内仍然较普遍,大概源于这一理念联通了宗教修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将宗教修持寓于日常生活中,这也是佛法修持的真谛。至于 国际交流 的传统,中国佛教界已较为重视,原因在于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沟通作用。但中国佛教界对 学术研究 这一传统的关切,与另外两项传统相比,似乎其认同度要逊色得多,究其原因,恐怕与佛教界对 学术研究 的实际意义和价值的认知存在分歧。

既然将 学术研究 确立为三大优良传统之一,就表明中国佛教历史上有注重 学术研究 的传统,这从中国佛教两千余年的传播史中可以得到证实。中国佛教史上的许多高僧大德,他们的各类著述的传世,足以证明他们在当时的 学术研究 能力和后世的 学术研究 影响力。当今佛教界对 学术研究 的认同度之所以不具有普遍性,大概与近现代 学术研究 的方法和方向及其成果的狭隘性有极大的关联。客观的说,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由于受西方学术研究方法的影响,学术研究明显有注重历史考据的色彩,同时又表现出难以理解信仰世界的倾向,是以有不少研究成果或结论对佛教信仰者来说,造成了情感世界的冲击,在情感世界的冲击下,佛教界自然对 学术研究 的公正性产生质疑,从而对 学术研究 工作本身的认同度也就不高,是以导致佛教界对学术研究的关切难以有热情的局面。佛教界整体如此,从事佛教僧伽教育的佛教院校也或多或少受此影响,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对 学术研究 的关切也自然缺乏足够的关切。

就实际层面来说,学术研究与信仰修持是并不矛盾或对立的,在古代高僧大德的身上,这两者之间是完全统一的,他们通过信仰修持来落实学术研究的心得,通过学术研究来为信仰修持服务。近现代以来,学术研究与信仰修持之所以存在脱节的尴尬,完全是由于人为自身造成的,而不能罪责学术研究工作或信仰修持行为本身。另外,更不能将学术研究仅定位在历史考据,或者信仰批判上,历史考据、信仰批判固然是学术研究的范围,但它绝不是唯一的范围。从广义上说,古代高僧大德们对经论的注疏,对思想的勾勒和梳理,对历史的叙述和总结,都是学术研究的范畴。因此,今天的教界志士,应该以广义的学术研究方法,对印度佛教,乃至中国佛教的庞大思想体系进行概括,浩瀚的经论典籍进行整理,以现代语言进行诠释,以期为现实的包括信众在内的社会大众提供了解和认识佛法的方法与路径,这都是迫切需要而又有实际意义的工作。

从佛教院校来说,在从事僧伽教育中,应该对学术研究有充分的关切,一方面组织专业的佛教学术研究团队,从事专业的专题研究,为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同时,还应将培养僧材的学术研究能力纳入教育体系中,为培养僧材搭建广阔的学术研究平台,拓展学术研究的视野,都应是僧伽教育中应该具备的功能。

四、服务功能的重视

现实社会中的服务功能,大多是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所说的教育服务功能,同利益需求没有必然的联系。教育工作中的服务功能,应该是要解决为什么要办教育,以及为谁办教育的问题。教育不能只是为教育而教育,还应体现出教育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所在,它必须为现实社会的人才需求服务,就僧伽教育而言,也不能回避以上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僧伽教育不能只是为办佛学院而有教育机构的存在,僧伽教育必须为当代佛教的发展需求服务,僧伽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和认同。

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国佛教院校在实际办学中,僧材培养与当代佛教的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就是说,佛教院校培养的僧材,不完全适应当代佛教发展的需求。从当代佛教发展的需求来看,佛教界应有如下的僧材需求,诸如:善于管理工作的管理型僧材,具备应酬能力的接待型僧材,善于宣说法要的弘法型僧材,具有研究能力的学术型僧材,娴熟仪轨唱诵的专门性僧材,指导宗教实践的修证性僧材等。但在今天的佛教院校中,基本上忽视了当代佛教发展僧材的实际需求,教育缺乏针对性,培养出的僧材自然呈现出不适应性。有的地方佛教界需要弘法型的僧材,能够输送去的又不一定能胜任弘法工作,有的地方佛教界需要管理型的僧材,能够输送去的又不一定能胜任管理工作,有的地方佛教界的僧材需要与输送或许能达成一致,但彼此之间又不一定具备缘份,是以造成通过僧伽教育培养出的僧材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当然,这一现象在三十年前还不明显,随着近来佛教界发展情况的变化,这一现象似乎有成为普遍性的趋势。所以,为了让僧伽教育中培养的僧材能真正在现实佛教中发挥作用,就必须重视僧伽教育服务整体佛教僧材需求的实际情况。

另外,从目前僧伽教育来看,都比较注重全日制的教育,缺乏灵活性的短期教育,让僧团中不具备参与全日制教育的僧人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利于僧团整体素质的提高。

再者,目前佛教教育的主要精力仍集中僧伽教育上,但从佛教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有不少信众也有接受系统佛教学习的愿望。由于当前的佛教教育资源仍集中在僧伽中,信众接受佛教教育的愿望难以实现,不利于整体佛教徒素质的提供。

因此,为了让僧团和佛教徒的整体素质普遍提高,佛教教育应在全日制教育的基础上开设短期培训教育,在僧伽教育的基础上开放信众的教育,这是僧伽教育服务当代佛教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佛教教育服务整体佛教的功能所在。

结语

僧伽教育工作事关整体佛教的发展大计,僧伽教育质量的优劣势必影响到整体佛教未来的态势,而僧伽教育功能的完善与否,又直接关联到僧伽教育工作的全局和僧伽教育质量的优劣,是以僧伽教育功能的全面明确,僧伽教育才能得以实施。只有对研究功能的高度关切,僧伽教育才能有活力和生机,只有对服务功能的足够重视,佛教教育才不至于脱离现实需求。因此,僧伽教育中教学、研究、服务三项基本教育功能的完善,应作为推动佛教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性保障,落实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让中国大陆汉传佛教教育事业步入广阔灿烂的明天!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