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社会责任及道德教育
发布时间:2023-12-20 02:37:55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一、佛教与社会责任
佛教一直以来,以服务社稷、普度众生作为修行的宗旨,这就是佛教的社会责任,下面,从三方面加以论述。
1.通过理证分析
众所周知,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那么什么是佛呢?《三藏法数》中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性。”虚云老和尚在《答蒋公问法书》云:“考佛梵名佛陀,义译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谓之为佛。”《大乘义章》云:“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明初天台高僧大佑法师在《阿弥陀经略解》云:“自觉异凡夫之不觉,觉他异二乘之独觉,觉满异菩萨之在因。”
也就是说,佛陀自始至终都在落实普度众生的社会责任,首先为了获得这么一种能力,就必须自觉,证悟诸法实相,不然落实社会责任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有异于凡夫;然后,证悟诸法实相的目的就是为了承担普度众生的社会责任,这有异于二乘;最后,彻底证悟,才能完全圆满落实社会责任,这有异于菩萨。
《增一阿含经 卷一》云:“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出曜经 恶行品第二十八》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就是说,佛教基本教义都与社会责任息息相关。通过诸恶莫作,从而营造一个太平盛世;通过众善奉行,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社会;通过自净其意,从而营造一种更高标准的精神生活。
佛门常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都是说明,佛教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许多寺院起名为报国寺、护国寺,都是担负国家责任的写照。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在全国曾经发生过重大战争的地方,建造大寺一座,以“开元”命名,这就是开元寺的由来。开元寺的主要法事是将亡灵战士超度到极乐世界,这都是一种社会责任。
佛教所讲的四摄,就是一种佛教徒落实社会责任的具体措施。通过布施与众生广结善缘,通过爱语给众生讲解诸法实相,通过利行让众生实践真理,通过同事与众生并肩作战、同证菩提。
2.通过教证抉择
《楞严经》云:“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将身心奉献社会、饶益众生才能真正报答佛陀的恩德。
《华严经》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六祖惠能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寂天菩萨说:“为度愚苦众,菩萨离贪惧,悲智住轮回”、“避苦求乐同,护他如护己”。
《阿难请问经》:“不舍一法,即守持一切胜法。何为不舍一法?不舍一切众生是也。”
诸如此类的教证,不胜枚举,这些都说明佛教有一种关怀天下、悲悯众生的强烈责任感。
3.通过公案证成
《中阿含经》等经文记载佛陀为了止息琉璃王兴兵入侵,曾三次劝其退兵;阿难尊者为了避免摩揭陀国和毘舍离国为争夺自己的舍利而开战,选择在两国交界处的恒河入灭,为两国的和平创造一个好的缘起。
弘一大师曾经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主张,他曾伤感地对弟子说:“吾人所食,中华之粟。吾人所饮,温陵之水。我们身为佛子,不能共纾国难,为释迦如来张些体面,自揣不如一只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人一无所能,而犹腼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当时凡有求字者,辄题以“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并加跋语云:“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太虚大师发表《为沈阳事件告台湾、朝鲜、日本四千万佛教民众书》,号召东亚佛教徒毋忘佛教宗旨,起来反对侵略。1938年,他和藏传佛教爱国僧人章嘉七世等一起在重庆发表《通告全国佛教徒加强组织以抗倭书》。
圆瑛法师曾于1929年与太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号召中国佛教徒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担任中国佛教会灾区救护团团长,组织僧侣救护队,奔赴前线进行救护伤员和难民的工作,又到各地帮助建立抗日救护队,举办难民收容所和佛教医院,收容和医治难民和受伤的战士。为筹集资金,他携明旸法师到南洋诸地募捐,以其炽热的爱国热诚感得华侨踊跃捐献,他将此款项寄回祖国以作抗日救护之用。
赵朴初居士当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现实,和广大信众一起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参与并联合佛教界人士成立“中国佛教徒护国和平会”,出任总干事。在“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任常委,兼任战区难民委员会收容股主任。他夜以继日地奔走于各处难民收容所,曾独自高举红十字大旗,徒步率领上万难民脱离险境,经他统筹收容的难民总数前后共达50余万人。他集中青壮年进行抗日救亡教育和军事训练,先后组织数批青壮年难民上前线,还通过重重险阻将他们送到新四军军部去参加抗战。
法尊法师在那段日子里,曾写下《致各地同学书》,号召僧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大声疾呼:“国族若灭亡,中国的佛教也必遭摧毁!所以在这民族斗争的当口,我们有两种危险和责任:一种是亡国的危险,责任是如何去护国?一种是毁教的危险,责任是如何去卫教?”将护国护教、爱国爱教结合在一起。
慈航法师在谈及佛教与国家的关系时说:“国不治则不成国,国不救则同归于尽”、“我们今后应以佛教精神,辅助中山先生的救国大业,争自由,求平等,进大同”、“欲兴佛教,必先救国。这是中国僧侣秉持释迦正法、救国护教、度利众生的神圣使命!”
索达吉堪布更是大力践行着佛教的社会责任,近年来,堪布建了两所希望学校,包括一所中学及小学,成立了上海慈慧公益基金会,仅在2011一年的时间中,就资助了西部151名大学生,共发放助学金近70万元。堪布还热心于在高校传播真理,近三年,前往包括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台湾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的67所高校演讲。
众所周知的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自1966年开始,在证严法师的带领下,一直从事济助贫困,拔苦予乐的工作。
二、佛教与道德教育
综上所述,佛教就是采用其特有的慈悲观,积极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可以说,慈悲观就是佛教的见分,投身于社会责任就是佛教的行分。这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
什么是慈悲观呢?《大智度论》云:“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现在人们非常缺乏大乘佛教慈悲的理念,一看到动物,第一个念头往往就是:“它的肉能不能吃,皮能不能穿?”为了一己之利,不惜损害许许多多其他人包括其他物种的利益,甚至剥夺他们生存的权利。
没有了慈悲观的道德水准,就会为了个人欲望,不择手段,甚至丧尽天良。比如说,通过工业盐产生酱油,制造各种假药害人,使用地沟油,甚至杭州有个女老师,提出“宁可为妓,绝不为师”的口号,引起了国内外一片哗然。
佛教的慈悲,不单单是一种口号,而且淋漓尽致地落实在佛教的方方面面。就拿藏传佛教中的“藏医”来说,从古至今,从未做过动物的活体解剖;藏药里所有的动物成份,都是在动物死后才入药的。藏医的治病理念,是给予众生安乐,但绝不把人的安乐与杀生划上等号。
而有趣的是,这种思想,其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德是息息相关的,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三、遣除误解
有些人经常会产生一种误解,出家人是走投无路,是消极避世,是对家庭、社会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佛说四十二章经》云:“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真正的出家是一种大爱,正因为要担负起普度众生的社会责任,必须把对家人自私自利的爱,转变成对所有众生的爱;必须根除对万法的实执,才能开显智慧、威力,去践行应负的社会责任。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云:“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所有众生,或近或远,都是自己的父母亲!正是认识到这种实相,才更加唤起佛教徒的责任感!并且,佛陀告诉我们另一个真理,诚如《妙法莲华经》所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所以佛教徒将社会责任尽到最完善、最完美的境界。就像莲池大师所说的:“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中也言:“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
只有让父母彻底离苦得乐,彻底摆脱烦恼及业的束缚,我们的社会责任才完善。《维摩诘所说经》云“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只有净化人心,才能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的极乐世界,才是最完美的社会责任。
四、对佛教通过慈悲观落实社会责任的建议:在学校开展佛教的智悲教育
综上所述,佛教不仅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且通过独特的智慧,为最完美的社会责任落实提供了理论支柱,所以,要真正担负社会责任,圆满中国梦,我们必须开展佛法的智悲教育!
索达吉堪布在湖南师范大学演讲时,呼吁道:“慈悲观是真正的道德教育,今后的学校教育,理应把培养慈悲心这一块放在首位。”这样的呼吁,也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骨髓,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其实,在藏地,或者国外,早就已经有了佛法教育生活化、制度化等举措。比如说,藏地的寺院,就具有一般学校的作用。法尊大师说:“西藏的教育,就是佛法。离了佛法,也就没有教育了。”千百年来,藏族地区曾用寺院佛学教育代替社会的学校教育,寺院即是学校,喇嘛就是教师,佛教经典就是教材。除了一小部分官办的学校及私塾外,其余大部分都是藏传佛教的寺院教育。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副院长周润年说:“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对藏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培养人才诸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形式,或者说它已具备了学校教育的某些特征和作用。”
在国外,像泰国,把佛教跟学校教育合为一体:许多学校的顾问或主要负责人,都是佛教徒、出家人,学校的教学内容也与佛教有关,并且每个礼拜要参禅、念经等,甚至高等学校还有更深一层的教学内容。这样久而久之,绝对可以引发大众的慈悲心,让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关爱众生。
英国,也已立法规定,将佛教列入中小学课程。他们认为,佛教以缘起法、四圣谛为基石,符合当今科学,易为西方人所接受。而且,佛教倡导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又主张慈悲、和平、非暴力,对提升社会道德、维护社会安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1,科学家们请了一些高僧到美国实验室去做具体的禅修实验,他们运用现代脑科学的一些仪器(比如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EEG——测量脑电波),来研究禅修对我们的知觉、情绪、大脑的影响。
2004年,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森研究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论文,介绍他们得出的结论:通过佛教悲智双运的训练,可以影响大脑的物理变化,明显激发出神经同步现象,让伽马波震荡起来,从而激发出大脑的潜能!
所以应该从学校教育抓起,让莘莘学子首先建立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然后通过闻思一些传统文化,比如说《弟子规》、《论语》等,进一步过渡到闻思佛法,实修空性菩提藏,比如,可以闻思《善生经》、《盂兰盆经》、《父母恩难报经》、《修心七要》、《入行论》、《修心利刃轮》等一些佛教经论。
最后,正如《三字经》所言:“人之初,性本善”,通过这样的闻思修,很多人的善心就会慢慢涌现,这样的社会才有希望。
英国汤恩比博士曾说:“要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一定要借助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
”令人欣喜的是,确实有些专家学者高瞻远瞩,已看到大乘佛法对改善人心、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作用,而已经在身体力行。据网上搜索的数据,目前已有51所高校成立相关的佛学研究机构,比如说,我校就成立了心灵绿化禅修中心,并荣幸地邀请到了索达吉堪布担任中心导师,倡导学子生起菩提心,去利益社会、服务众生。苏州大学佛教研究所近期也推出一个“索达吉堪布弘法利生思想”研究专题。当然,目前这种探索真理的热潮还刚刚起步,我们期待更多有志之士加入这样的行列。最后,采用《佛说无量寿经》的一段教言,作为本文结束语,也期望为大乘佛法的兴盛创造一个良好的缘起!
经云:“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作者: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