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网

什么是生忍、法忍和无生法忍

发布时间:2023-11-21 02:00:47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什么是生忍、法忍和无生法忍

一、生忍
【生忍】——《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忍之一。众生忍也。见忍条。
【忍辱地】——《佛学大词典》
指生忍与法忍。生忍,即安忍有情之嗔骂捶打或优遇;法忍,即安忍一切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之非情祸害;于此二忍能安然不动,故称忍辱地。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大九 一七一中):‘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参阅‘二忍’196、‘法忍’3351)
二、法忍
【法忍】——《佛学大词典》
(一)二忍之一,三忍之一,六忍之一,十忍之一。谓对于诸经所说微妙幽深之法义能不惊怖,且能勤学读诵,而安住于教法之真理中。忍,忍耐、忍许、忍可、安忍,即指堪忍违逆之境而不起嗔心。大乘义章卷十一(大四四 六八五中):‘于法实相安住名忍。’法忍通常有苦法忍、道法忍之别。苦法忍系指于‘见道位’之时,信忍欲界苦谛之理;道法忍则系信忍道谛之理。又大乘菩萨于初地之见道位中信忍无生之理,称无生法忍。
此外,尚有种种法忍:(一)为生法二忍之一。此法忍有二:(1)于非心法之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能堪忍而不恼怨。(2)于心法之嗔恚、忧愁等诸烦恼,能安忍而不厌弃。(二)为三忍之一。成唯识论卷九(大三一 五一中):‘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谛察法忍又称无生忍、不起忍等,意即谛观真理而安住于无生之理中。(三)为六忍之一。六忍为信忍、法忍、修忍、正忍、无垢忍、一切智忍。法忍即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了知一切法空无所有之理,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导诸众生,于假法中忍可信证,故称法忍。(参阅‘二忍’196、‘十忍’438、‘三法忍’571、‘六忍’1265、‘忍’2889)
(二)南北朝梁代僧。江陵人。于天皇寺出家,受具足戒后,以诵法华、维摩为常

课。后至覆舟山岩居自静,所栖息之岩窟,仅能容膝。三十余年,木食麻衣,一袭破衲而已。后示寂于窟中,世寿六十七。[续高僧传卷十二]
(三)(1842~1905)清末僧。河北蔚州人。(参阅‘法忍本心’3351)
【法忍本心】——《佛学大词典》
(1842~1905)清代僧。河北蔚州人,俗姓郭。年二十出家,初随师苦行,积时六年,始至北京西域寺受具足戒。后参谒金山江天寺观心显慧,得其心印。历任金山、高旻二寺之首座。光绪年间,至江苏句容赤山结茅,学人云集,提倡坐禅。耕作之余,复说楞严、法华,乃至楞伽、唯识等经论。被誉为清末宗门四大尊宿之一,即天宁寺之冶开以威仪称第一,宝华山之圣祖以戒行称第一,金山之大定以禅定称第一,师则以智慧称第一。光绪三十一年示寂,世寿六十四。著有楞伽笔记。
【法忍】——《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术语)忍者忍许之义,今谓信难信之理而不惑为忍。即施于所观之法而忍许也。依此忍许而离惑明理之智决定,谓之法智。故忍为断惑之位,属于因,智为证理之位,属于果。小乘之见道信忍欲界苦谛之理,谓之苦法忍,乃至信忍道谛之理,谓之道法忍。又大乘之菩萨于初地之见道信忍无生之理,谓之无生法忍,其他尚有种种之法忍。大经慧远疏曰:‘心安法名之为忍。’又生法二忍之一。忍耐自风雨寒暑饥渴等非情法来之苦难,亦云法忍。
三、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佛学大词典》
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又作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为三忍之一,仁王经所说五忍之第四。大智度论卷五十(大二五 四一七下):‘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卷十二(大四四 七○一中):‘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
据大智度论卷八十六载,于声闻之八人地乃至已办地、辟支佛地等观四谛,一切智断仅得菩萨无生法忍之部分,苦集灭道之四谛实乃分别诸法实相之一谛,以声闻为钝根,故观四谛而得道;以菩萨为利根,故直观诸法实相而入道。由此可知,无生法忍,即声闻于入见道位时见四谛之理;菩萨则于入初地时谛认诸法无生无灭之理,以住不退转地。
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载,不退转地之菩萨依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得本性、自然、烦恼苦垢三种之无生忍:(一)本性无生忍,又作本来无生忍。谓观遍计所执之体性均无,而忍知本性无生者。(二)自然无生忍,谓观依他之诸法因缘生,忍知非自然而生者。(三)烦恼苦垢无生忍,又作惑苦无生忍。谓诸法实性之真如法性,系安住无为与一切杂染不相应,忍知本来寂静者。此乃忍知三无性之理,故称无生忍。又六十华严经卷二十五‘十地品’谓,第七地之菩萨,三业清净,修无相行,得无生法忍,照明诸法。另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行品列举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等五忍,前四忍分上、中、下三品,而寂灭忍仅分上、下二品,信忍之三品配初、二、三地,顺忍之三品配以四、五、六地,无生忍之三品配以七、八、九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四九转不转品、无量寿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二十六、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入楞伽经卷三、成唯识论卷八、大智度论卷六、卷十五、卷七十三、净土论卷上、大乘义章卷十四](参阅‘三法忍’571、‘五忍’1097)
【无生法忍】——《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术语)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宝积经二十六曰:‘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注维摩经一曰:‘肇曰:无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见法无生,心智寂灭,堪受不退,故名无生法忍也。’智度论七十三曰:‘无生忍者,乃至微细法不可得,何况大。是名无生。得此无生法,不作不起诸业行,是名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鞞跋致。’
【无生法忍(梵anutpattika-dharma-ks!a^nti,藏mi-skye bah!i chos-la bzod-pa)】——《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又称无生忍。指对无生之法理的认知。即彻底认知空、实相之真理而安住之。亦即对‘一切法不生不灭’之理,能够确切地掌握之谓。此处之‘忍’,是‘确认’、‘确知’之意。
《大般若经》卷四四九〈转不转品〉云(大正7 264b):
‘如是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以自相空,观一切法,已入菩萨正性离生,乃至不见少法可得。不可得故,无所造作。无所造作故,毕竟不生。毕竟不生故,名无生法忍。由得如是无生法忍故,名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此谓菩萨观诸法空,入见道初地,始见一切法毕竟不生之理,名无生法忍。
又,《大智度论》卷八十六云(大正25 662b):
‘二乘人于诸佛菩萨智慧得少气分。是故,八人若智若断,乃至辟支佛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智名学人八智,无学或九或十断,名断十种结使。(中略)智断皆是菩萨忍,声闻人以四谛得道,菩萨以一谛入道。佛说,是四谛,皆是一谛,分别故有四。是四谛二乘智断,皆在一谛中。菩萨先住柔顺忍中,学无生无灭亦非无生非无灭,离有见无见有无见非有非无见等,灭诸戏论得无生忍。
无生忍者,佛后品中自说,乃至作佛常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忍。论者言,得是忍,观一切法毕竟空,断缘心心数不生,是名无生忍。又复言,能过声闻辟支佛智慧名无生忍,声闻辟支佛智慧观色等五众生灭,心厌离欲得解脱。菩萨以大福德智慧观生灭时,心不怖畏如小乘人。菩萨以慧眼求生灭,实定相不可得。(中略)无生忍亦如是,一者虽破生灭,不着无生无灭,故不堕常颠倒。二者着不生灭,故堕常颠倒,真无生者灭诸观语言道断,观一切法如涅槃相,从本已来,常自无生。非以智慧观故,令无生得是无生无灭毕竟清净,无常观尚不取,何况生灭?如是等相,名无生法忍。得是无生忍故,即入菩萨位。’
由此可知,声闻入见道见四谛理以及菩萨入初地谛忍诸法无生无灭之理,住不退转地,是为无生法忍。
又,《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谓不退转地菩萨,依遍依圆三性,得本性、自然及烦恼苦垢三种无生忍。‘本性无生忍’又名‘本来无生忍’,观遍计所执体性都无,而忍本性无生。‘自然无生忍’,谓观依他诸法因缘生,而忍自然无生。‘烦恼苦垢无生忍’又名‘惑苦无生忍’,诸法实性真如法性无为安住,不相应一切杂染,而忍本来寂静。此意即谓忍知三无性之理,名无生忍。
然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五〈十地品〉谓菩萨住第七地,三业清净,修无相行,得无生法忍,照明诸法。《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行品〉列举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等五忍。前四忍有上、中、下三品,第五之寂灭忍有上、下二品,信忍之三品配初、二、三地,顺忍三品配四、五、六地,无生忍三品配七、八、九地。
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六更举诸经异说,其文云(大正47 67b):
‘仁王般若说无生法忍在七、八、九地,诸论之中说,无生法忍在于初地,或在忍位;菩萨璎珞本业经说无生法忍在十住位,华严经说无生法忍在十信位,占察经说无生法忍在十信前凡夫位。(中略)无生忍有六位,(一)闻慧在十信前,(二)生胜解在十信后,(三)思慧在十住后,(四)修慧在暖后,(五)证得在初地,(六)相续在八地,此在因中,佛果圆满。’
◎附:印顺《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摘录)
不退转的菩萨,得无生法忍。忍是一种智慧,与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此处,可以将这忍字解释为透彻的‘认’知,即能够将事物在内心中认得清清楚楚,能够透彻地了解它,这便是忍;所以忍是智慧的别名。能够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慧,即称之为‘无生法忍’。所以忍所通达的所缘境界,是无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真理。
[参考资料] 《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入楞伽经》卷三;《大智度论》卷十五;《显扬圣教论》卷六;《成唯识论》卷八;《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本);《大乘义章》卷十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