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什么话让屠夫居然不卖肉了
发布时间:2023-09-15 02:05:38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从前有一个屠夫,有天突然心血来潮,想做点善事。最后他决定供养村庄的一位出家人。为了请这位出家人供养,他特意买了新锅新碗以便确保做出的菜为素菜。当这位出家人在用餐的时候,屠夫很激动,心中默默的想:法师吃完饭后,如果他能为我讲很好的法,我就放弃屠宰业,改行做其他的事件。
可吃完后,这位出家人一句话也未说,便离开了屠夫家。屠夫很失望,于是继续杀猪。死后堕入无间地狱受苦。
几千万年过去了,一天地藏王菩萨又到地狱救渡苦难的众生。他问道:“如果你们当中任何一个人若记得,生前曾经还做过一件好事,请讲来,以此因缘,必有得救之希望。”地狱中受苦的众生虽有无数,但鸦雀无声,很长时间,都没有一位能想起来过去曾做过一件好事。最后那位屠夫开口说道:“我倒是想起一件,但不知算不算一件好事。我曾供养过一位出家人,原希望他吃饭后和我讲善法,我便发愿不再杀猪。可是他吃后一言不发就走了,于是我仍以杀猪为业,死后便来此受苦,直到今天。”
地藏菩萨用他的智慧观照,发现那位出家人已解脱,证得圣果。地藏菩萨便问这位出家人,曾否受一位屠夫供养而未说法。那位出家人非常惭愧的说:“确有此事,因为那时我是学习小乘教法的,只考虑自身的解脱,所以并未说法渡生。当时受人供养,并未替人家说法,现在想来还很不安。为了了结这断因缘,我愿意去人间再走一遭,度化那位曾经供养过我的屠夫。”地藏菩萨很高兴地让他二人到同一个村庄转世为人。屠夫照样转世为屠夫,而那位圣者则转世为僧,但他二人却是好朋友。
一天,这位出家人又拜访他的屠夫朋友,但见肉店闭了门。敲开门后,见到屠夫垂头丧气的样子,打听后方知,屠夫因缺钱而无法开业。这位出家人说:“不用担忧,我会借你二百两银子给你做本钱,你可继续营业杀猪,但只有一个条件,我要肉时,你得给我提供肉!”屠夫一听这条件,心想:我开肉店,自然什么时候都有肉,这个条件很容易满足。于是答应了僧人朋友的要求。这位出家人借给屠夫钱,屠夫照常营业,三年中无事。出家人从未上门来要肉。
到了第四年,新接位的皇帝是位虔诚的佛教徒,所以规定:六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圣诞节,全国禁肉三日,违者斩首。正好六月十九日,出家人非常急的来到肉店,要求屠夫给他一斤肉,屠夫非常恼火:“你迟不来,早不来,偏偏在全国禁屠三天来要肉,这不是存心跟我为难!”出家的朋友说:“我们有言在先,我借钱给你的唯一条件是:我随时要肉,你得随时提供,今天我有急事要肉用,你怎可以不给肉呢?”屠夫自知理亏,又无计可施,便问道:“你说怎么办呢?”
出家人说:“今天既然是全国禁屠日,宰杀任何动物都有杀头之罪,我又急需肉用,我倒有个折衷的办法;现在我只需一两肉,从你身上割下一两肉既可。”屠夫高叫:“从我身上割下一两肉!难道我不痛?!”出家人突然问道:“只从你身上割下一两肉,你就叫痛,那么多猪被你无辜地屠杀了,难道它们就不痛吗?”屠夫猛然醒悟:“我杀猪时猪也知道痛啊!”于是他放弃了杀猪,而跟那位出家人出家修道,最后终于证了罗汉果。
或许这个故事看起来很轻松,但近日笔者看到的一则新闻却让人觉得不畏因果这样的事情就经常发生在身边令人心情沉重:北京大兴区一女子手推儿童推车路过公交站时,“可能是小孩出现了什么情况,那女的就弯腰查看,白色轿车随后开过来,车里的人好像示意他们要在那里停车,让女子离开”。女子并未同意,双方言语几句后,副驾位置的男子便下车打人。一男子动手殴打该女子,随后,男子打了没几下,便转向儿童推车,将推车上的孩子抱起,“举起来,然后就重重摔下来”。推车内的孩子原本在睡觉,男子抱起时并未挣扎,“摔下去后就更没有动静,连正常的感到疼痛的哭声都没有”。被打女子对着孩子痛哭。随后,她抱起孩子跑向不远处的旧宫医院。女童在送医后抢救无效被确认死亡。两男子并随后驾车逃离现场。如此丧失人性,漠视生命,根本原因是佛经所说的“不信后世,无恶不作”。生命教育,因果教育的推广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时下人们的心理处于一种浮燥、燥动不安的状态,即使是在开车时也难得一时的心平气和,于是各种心理疾病乃至于由心理而引起的生理疾病纷纷出现,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迫切呼唤心灵环保。
佛教倡导社会和谐,而社会和谐的落脚点在于众生心理的调适、心灵的调伏。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旨,在于以心灵的和谐熏导、感化世界。
1、和谐社会期待着人天相安。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人与自然那唇齿相依、血肉相连的依存关系,正为科学的高度发达后人类随心所欲驾御自然能力的畸形发展所稀释。但是,佛法的因果法则和残酷的现实都在警示着人类,漠视自然规律,对自然过度无序地索取,一切以众生欲望之满足为出发点和归宿,必将遭到并且已经遭到自然的报复,给人类自身带来深重的灾祸和无尽烦恼。人与自然之不和谐,实在是源自于人心欲念的杂音过于繁盛,源于心灵调伏的严重失衡。
2、和谐社会期待着人际善缘结集。平等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平等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使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谐社会,是社会成员和谐相处的社会,是能够协调各方利益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应当视作中枢。而佛陀所倡导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博大深沉的济世襟怀,无疑是人际关系和谐最为殊胜的境界。
3、和谐社会期待着社会众缘和合。社会公平和国际正义的维护,社会、民族、宗教矛盾的化解,社会公正、公民权利、法律规范的保障,人格、信仰、风俗、语言的尊重,社会性、国际性、地区性突出矛盾热点问题的解决,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前提,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必备因缘。
二、佛教环保始于心灵
发端于印度、发展于华夏、发扬于东南亚、发散于世界各地的佛教,无论是南传、北传,抑或是藏传,无不以“心”为中心,推演为辉煌的佛法教义体系,架构出笃实的佛法践行理路,融化于丰富的世间人伦规范,护佑着祥和的天人和谐氛围。佛教对于环保问题的态度同样首重于心灵的净化。
1、佛教环保始于“依正不二”的宇宙心。
以“十方三世”的广阔时空观为基础,佛教大力倡导“依正不二”的宇宙观,明确主张人类和自然之间,不仅不相互对立,反而相互依存。依报是生命依存的环境,正报是生命主体本身。生命主体和生存环境,虽然在客观世界的现象中,可以作为两个不同的对象来认识,但是,就其本质而言,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倘若把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对立起来考察,就不可能掌握双方的?谛。况且,环境本身也并非一成不变。即使是同一自然,同一土地,由于生存其间的生命的主体不同,环境存在的意义也就迥然不同。从这个意义上看,生命主体与其所生存的环境是“一体不二”的关系。佛法不断探求生命与环境的这种浑然一体的关系,终于在运动于宇宙的生命力中发现了生命的原动力——缘起无我的法则。
2、佛教环保始于“众生一如”的平等心。
佛教将包括植物在内的一切生物都纳入众生平等的理念之中,肯定佛性的平等。佛教尊重人的崇高和伟大,承认人类具有难能可贵之优势,同时也主张人类以外的所有生物,与人一样都具有成佛作祖的“?如佛性”。以“缘起”理论为基石,佛教认为:人不应该是对生物界漠不关心的压迫者,而应当作为生物界善良的保护者,对所有生物施加仁慈,珍惜它们、爱护它们。佛教众生平等的理念,若能为世界维护生态平衡的实践所接受,必将具有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力。
3、佛教环保始于“因果报应”的善恶心。
基于对客观规律的如实体察和全面了解,佛教用普遍联系的方法,对宇宙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了较为细致、深刻、准确的分析。把因果报应的发生归结为自身的因素,归结为内在的心念和由此而来的善恶行为。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倡导敢于负责、直下承当的主人翁意识。佛教虽然不反对偏重于个人心灵的改造和净化,但是,更提倡和鼓励“立足社会,服务大众”的奉献精神。因为祇专注个人的利益不会得到永恒的幸福,而且,往往适得其反,所以,佛教树立了大乘菩萨心行规范,从力行十善到慈悲为怀,把入世度生作为佛教徒最高的理想和社会责任。
4、佛教环保始于“共生共荣”的慈悲心。
人类,不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是大自然的子孙而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人类如果想要保持对于环境的优势,就必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人类征服自然的企图,通常祇会破坏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一旦环境恶化,人类文明也就随之衰落。任何一个文明社会存在的基础,都在于有一个持续的“生命支持系统”。佛经指出:“一切法若无慈悲,皆为魔法;一切法若有慈悲,则皆佛法。”慈悲是佛法的根本。唯有平等慈悲,人类共生共荣的持久和平才有可能。以四摄法施行慈悲、实践慈悲,并用慈悲的眼光平等看待一切众生,用慈悲的语言、慈悲的面容、慈悲的音声化导有情,从而让慈悲精神走进人们内心深处,注入社会和国家肌体之中,踏踏实实地构筑起人类和谐的坚实基础。
三、心灵环保重在践行
佛教文化中:济世利人的道德规范、慈爱和同的处世方式、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清净恬淡的精神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等思想,为我们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指路明灯的作用,但是,如何把佛教闪光的思想落实于具体的行动中,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笔者以为,佛教心灵环保思想的实践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切入:
1、明缘起而平等视物
佛教缘起思想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还是属于生命界的,都无一例外地由种种关系结合而成,离开了各个结合的关系,事物或现象将无法生成。根据这一法则,人与人、有情与有情、有情与无情,彼此息息相关。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众生一体的“大我”精神。虽然佛法的最高层次是要达到“无我”的境地,但是大乘佛教除了培植获得个人解脱的智慧之外,更主要的还是要树立“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利他思想。身处生死流转过程中的众生,因为各自业力、习性、环境、背景等因素的差异,而表现为现象界的千差万别,但是千差万别的现象并不能掩盖众生生命本质上的同一,也就是众生在理性上的平等。这种同一的生命本质,就是一切有情心中本来具有的“佛性”,也就是缘起性空的法性。因此佛教主张“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强调有情应和乐共存、相互容忍,以期佛佛道同、心心相印、事事无碍、法界圆融。
2、去我执而安宁心态
五蕴是组合有情生命的元素,由五蕴组合的生命,本是缘起的假现,在这生命的内在,要想求得一个实在的自我,是绝对不可能的。众生不了解它的缘起假合,以为内有一个实在自我,从而在内心生起坚固执着。因为众生执有自我,所以一切苦痛便由此而生。人类的互相斗争,世界的苦难不已,根本原因就在于不了解“我”本无体,祇是假名而已。一般人不了解这个道理,祇知道重视自己,不知道尊重别人,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现实世界所上演的一幕幕违法案件及战争闹剧,正是“我”字作祟的结果。所以佛法认为众生的自我妄执,是世界的祸乱之源,是人生的苦痛之本,倘若不能击破我们自心对自我的执着,世界将永远不得和平,人生将终究不得安乐。
3、兴慈悲而博爱济众
慈善之举能给人以快乐,悲悯之心能解除他人的痛苦。“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要无条件地实践慈善事业,以“人溺己溺”的精神解除他人的苦难。在佛法看来,生命原本就是共同体,是一而不是二,是同而不是异。伤害他人,破坏环境,就是伤害自己。我们没有理由剥夺他人的生命,没有理由不让其他人或动物生活在地球上。佛教戒律主张不杀生,其目的在于弘扬慈悲,但是理论依据却在于把生命看成一个整体。它要求每个人学会自律和反省,没有任何强制性,完全基于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佛教一贯反对暴力、战争,其根源就在于它深刻的人生观和宇宙观。
4、行报恩而恒顺众生
大乘佛法教导佛弟子应践行菩萨道、报答四重恩,而报恩的对象广摄父母、师长、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知恩报恩乃是佛弟子不容推诿的社会责任。菩萨道所指向的六度四摄,要求我们在深入众生、利乐众生中净化自己,在祥和社会中展现自身的价值。我们要以佛法教义协助世间法律,以最彻底的感恩报恩之心来面对每一个人,潜移默化地净化社会大众的心灵,从而共同创造社会祥和、世界和美、人民幸福的新生活。
5、无相欺而融合世界
释迦牟尼佛是倡导世界和平的使者。“战胜增怨敌,战败?不安,胜败两俱舍,?觉寂静乐”,是佛陀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圣训。人人渴望和平,世界需要和平,但和平不可能从天而降。?正的和平应该建立在慈悲、智慧、平等、无我的磐石上,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恃强凌弱、以大欺小;面对时有发生的纷争与冲突,不以武力对抗,而应通过对话代替对抗,交流代替冲突的方式,维护世界的和平。
6、聚善缘而构建和谐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从心开始”的世界,不可或缺的是善良、道德、?诚、仁爱等无数积极、健康、向上的善缘。缔造和谐文明的世界不是某个人、某个家庭、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从身边的善事做起,从善行的感化中令他人感动做起,哪怕是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份微薄的施舍、一次善意的救助、一点爱心的支持,都会汇集成一条通向世界和谐的阳光大道。
佛教思想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地球环境的意义,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有识之士所倡导和弘扬。佛教重在人类解脱的精神境界,从直面人生现实的缺陷着手,透过现实的迷雾,探索心灵的脉络,最终体悟世界的?如妙理,拯救众生,改善社会,圆满人生。人类祇有从心灵深处根植爱的种子,才能有春华秋实。“我们祇有认?了解了天空,才能扎根于大地。我们祇有认?了解了地球,才能使生命扎根于地球。我们祇有认?了解了生命,才能扎根于生命。
”同理,我们祇有了解了生命,才能培育出爱心,祇有拥有了爱心,才能热爱生命,才能不伤害任何生命。如果我们对包括自身在内的一切生命个体都保持平等和爱恋,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在新世纪的曙光里,让我们打破愚昧、迷茫,消除自私、卑劣,追求平等、博爱,用深邃的智慧、高尚的人格、文明的生活,创建并维护美好的生命网络,让每一个生灵都生存在至爱的蓝天下、明媚的春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