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网

“莲花圣地”变迁记

发布时间:2023-07-27 02:02:56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这里,地势隐蔽,被世人称为“隐藏在云雾、雪山、密林中的人间绝域”、“地球上的最后秘境”。

这里,山高路险,峡谷幽深,不通公路。加之,一条边境线的圈围和一年中长达半年以上的冰封雪锁,几乎与世隔绝,因而人们又叫她“高原孤岛”。这里,就是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腹地的墨脱县。

墨脱,平均海拔1200米,国土面积3.05万平方公里。全县有7乡1镇50个行政村,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中门巴、珞巴族的主要聚居地,全县总人口10543人。长期以来,世代生活在墨脱的门巴、珞巴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一道,既为保卫、开发和建设边疆作出了巨大贡献,又创造了自己灿烂的独特民族文化。

“白玛岗”与门巴族的传奇故事

11年前的6 月,怀着对“人间绝域”、“地球上的最后秘境”的向往,和一名新闻人对墨脱这一新闻报道“死角”的责任感,记者徒步五天五夜从波密县的扎木镇走进了墨脱。

至今记者还记得:那年6月10日那天,记者迈着蹒跚的步履在初进墨脱的路上徒步了整整四天后,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脚肿得像面包似的,体力完全耗尽,再也无法前行,眼看夜幕已经降临,便和前来接应的墨脱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扎西(现任墨脱县政协副主席)住进了路边马迪村的一个四壁透风的小吊脚楼里。在那个风声不断、细雨沥沥的夜晚,扎西给记者讲述了墨脱与门巴族的神奇传说--

墨脱,藏语意为“花朵”,古称“白玛岗”。在大藏经《甘珠尔》里有‘佛之净土白玛岗,殊胜之中最殊胜’之说。因此,这里又是藏传佛教信徒向往的莲花圣地。

扎西说,“门”是指门隅,“巴”藏语指人。“门”和“巴”连接起来说,藏语就是门隅人的意思。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墨脱原本不是门巴人的故乡,他们在近一两百年前,才从门隅一带东迁而至的。是因为传说墨脱是东方的一块佛的净土,这里没有剥削和压迫,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不种庄稼有吃不完的粮食,不养牲畜有喝不尽的牛奶,山上布满了古树,花朵大得人可以在花心里睡觉,还藏有打开通往极乐世界神门的金钥匙…… 于是,先前有6户门隅地区的人家怀着对东方这块佛的净土的美好向往,离家东迁,千里迢迢来到了“白玛岗”。虽然他们在“白玛岗”没有找到幻想中的极乐世界,却在这块富饶的地方获得了自由,建起了村寨,并定居了下来。随后,门隅地区的人受那6 户人家的影响,在100多年时间里,不断东迁而至,在“白玛岗”安营扎寨,繁衍生息。从此墨脱便成了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地。

门巴族没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他们通用藏文使用藏历,也说藏语。虽然信仰藏传佛教,但受原始宗教影响深刻,加上长久环境闭塞,远离现代生活,在许多方面至今还保持了较原始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俗。扎西说,门巴族宗教崇拜相当古老而广泛,“万物皆有灵”是他们信仰和崇拜的思想基础。认为人的灵魂不死,世上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以,狩猎、砍伐都要祭祀卜卦。门巴族一般都没有记年月日的习惯,一些老年人几乎不能确切地知道自己的年龄。食物以大米、玉米、鸡爪谷等谷类为主,收获的粮食贮存于木楼里,无人看管。尽管这样,在墨脱却从来没有丢失东西的事情发生。所以,人们把门巴族誉为“不上锁的民族”。

扎西介绍,早在1881年波密王就在这里设立了宗(相当于现在的县)。1927-1931年噶厦政府与波密王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夺之战,波密王战败后,噶厦政府将墨脱分封给了拉萨的色拉寺、波密的倾多寺和松宗寺,三寺各自建宗,一直延续到西藏和平解放。墨脱1959年7月建县。1964年划归拉萨市管辖。1986年2月划归林芝地区管辖至今。今天我们称的墨脱,是由人们根据藏语“花朵”之音半译半意而来的。

墨脱路的旧影像

墨脱,神奇美丽。她像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世界屋脊”。有人说,她是山的摇篮,水的故乡。冰山之父——南迦巴瓦峰、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都置于她的怀抱。“高原西双版纳”、“雪域绿色天井”、“天然动物园”、“世界动植物基因库”都她无与伦比的美称。可是,四周那高耸入云的雪山却宛若一道道巨大的屏障,不仅挡住了雪域的寒风,而且挡住了山外的文明。加上极其复杂的地质结构,频繁发生的地质自然灾害,公路始终与她失之交臂。因此,“高原孤岛”便成了墨脱的代名词,并陪伴着她的神奇和美丽走过了无数个严冬……

一个罐头20元,一瓶啤酒20元,一包“红塔山”20元,猪肉30元钱1斤,鸡150元钱1只,一盘素炒土豆丝要25元,一盘土豆炒肉丝要50元,一公斤大米要20元,连鸡蛋也要3元钱1个……店老板看到几个外地人被这奇高的物价吓得目瞪口呆时急忙这样解释:“别怪这里的物价高,都是墨脱不通公路惹的祸。”这是记者11年前在墨脱县城捕捉到的镜头。

其实, 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国务院和区党委、政府一直十分关心墨脱公路的建设。早在上世纪50年代,国家就对墨脱公路开始了调研和勘测; 1962年开始从林芝县的排龙沿雅鲁藏布江修筑通向墨脱的公路,结果修了8公里,花了800万,死了8个人。公路没修成。1975年,国家再次投资2400万元修筑从波密县札木镇通往墨脱的公路,后因资金、地质情况和自然灾害频繁等原因,在修建了80公里后又被迫停工。改革开放后,国家又投入巨资用于扎墨公路的建设,直到1994年2月才把一条简易公路修进“孤岛”。“通车那天,四辆披红挂彩的大小车像英雄一样开了进来。”墨脱县委常委、人大主任旺堆回忆当时的情景如是说:“这件破天荒的大喜事无不使墨脱人为之兴奋和激动。人们像过节一样前来观看这陌生的自动会跑的‘怪物’,有的老人还拜跪在汽车前祈祷祝福……《人民日报》还发布了消息:‘我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墨脱县通车’。”可又有谁能知道?汽车开进墨脱的惊喜是那样短暂:通车后的第二天,由于暴雨不断,地质结构不稳定,公路出现多处大面积塌方,部分路基遭到洪水的肆虐,荡然无存。瞬间的惊喜给墨脱人烙上了永远的伤痛。因此,《人民日报》那条墨脱县通车的新闻仅仅一天时间就成了历史,竖立在波密县扎木镇那块“扎墨公路通车纪念碑”也成了全国公路史上通车时间最短的历史纪念……

由于扎墨公路通车有名无实,墨脱人的生活依旧恢复了往日的景象。在进入墨脱的路上,人们仍然随时可以看到一支支特殊的运输队伍--人力背夫和马帮。因为成百上千吨的物资、粮食、药品和许许多多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靠他们背进墨脱。

到墨脱只有两条路,一是从米林派镇到墨脱,二是从波密扎木到墨脱。可这两条路无论谁从那一条进出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去翻越空气稀薄、终年积雪的大雪山,都要经受蚂蝗、蚊虫的叮咬和毒蛇、猛兽的威胁,都要用极大的勇气去闯过雪崩、塌方、泥石流等险关,都要用双脚去丈量那140多公里乱石嶙峋、荆棘丛生的山间崎岖小路。在初次进入墨脱翻越嘎隆拉雪山的途中,一位名叫格桑尼玛的背夫对记者这样说:“在墨脱人面前不要说路,更不能看墨脱人的脚。这是因为世上再也没有比墨脱的路更难走了,墨脱人的脚也没有纹路,全是坚硬的老茧,是一双冰冷的‘铁脚板’。”说完这话后,格桑尼玛轻声地唱起了深沉的《墨脱路》--

“一条崎岖的小路/一怀无言的情愫/让岁月刻画青春的容颜/回答亲人无言的祝福……一条无尽的小路/一行无声的脚步/留下个背影给后人的眼眸/留下个路标给后人指路……”

记者抬头仰望嘎隆拉山,只见六七十个背夫默默地在陡峭的雪地里沿着探路者踩出的两行“之”字形的脚印弯着脊梁不停地朝着山顶爬行……

整整五天时间,记者与背夫们历经惊魂、艰难和艰辛,终于走进了墨脱。可是,没让记者想到的是:墨脱县城四面环山,竟然没有一块大一点的平地。机关、单位、学校、医院等均依山而建,没有一幢楼房,酷似一个村落,干部职工的住屋和办公条件也极其简陋。县城有邮电局,但不通邮,唯一的业务就是收发电报和经营一部程控电话。电话绝大多数只能打进,不能打出。全城只有几家曲指可数的商店和饭馆,更不用说有什么好的去处了。六月份,由于是雨季,城里到处泥泞不堪,县城周边一片汪洋。时任墨脱县委书记(现任林芝地区教育党组书记)的洛桑说:“雨衣、电筒、拐杖就是墨脱县干部职工出门不可缺少的‘三件宝’。”离县城不远的地方就是墨脱县的亚东村和墨脱村,几十个破旧的吊脚楼散落在森林茂密的大山脚下,房顶有的是木瓦盖的,有的是石板盖的,也有的是茅草盖的,不用说这就是当地群众的住房。尽管墨脱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是如此的艰难和艰苦,但干部职工和群众却依然热爱这块土地并充满了希望。他们说:“墨脱虽然不通公路,但这里却十分迷人和美丽。相信有党的领导,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科学技术的发达,公路一定会修进墨脱。”

“莲花圣地”的新传说

墨脱--莲花--圣地。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经过历史的风雨,沐浴着共产党阳光,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演绎出了许多令人兴奋和激动的新传说--

“墨脱虽然还没有摘掉‘高原孤岛’的帽子,但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仅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就达7600万元,同比增长13.26%;财政收入达到201万元,同比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771.39万元,同比增长1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14元,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448.62元,分别同比增长11%和16.92%。”县委副书记、县长欧珠多吉如是说:“这些突破性的发展,都来源于党和国家对墨脱交通的高度重视,加大了投资力度,使扎墨公路实现了分季分段通车,并修通了背崩公路、县城至德兴乡、县城至达木珞巴民族乡的机耕道。”

今年9月下旬,记者乘车前往墨脱,一路所见所闻,一路耳目一新:路边过去那为数不多的尼龙布招待所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集住宿、餐馆于一体的漂亮楼房;昔日没有几户人家异常冷清寂静的80K(当地人对扎墨公路80公里处的俗称)也热闹了起来,商店、饭店、旅馆、旅馆、油料物资储备库一就俱全。墨脱县驻八一办事处的同志告诉我们,尽管扎墨公路每年分季分段通车的时间只有两三个月,但对饱经了运输物资人背马驮折难的墨脱人来说也算是一大幸福的事情。终于可以在大雪封山之前把一年全县所需的各种物资用车抢运到80K,待墨脱雨季过后再用车转运进县城了。为此,墨脱县成立了第一支农牧民汽车运输队、第一支农牧民机械施工队、第一支农牧民养路队,背夫、马帮从此开始在人们的视线中逐渐隐去,随之而来的是学汽车驾驶搞物资运输,买重型机械参与工程建设的热潮。如今工资性收入已成了墨脱群众增收的新亮点。

扎墨公路实现分季分段通车后,墨脱城镇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座座现代化楼房拔地而起,环城路、东布路、扶贫路、“莲花”广场、墨脱新村路铺展县城,结束了墨脱有县无城的历史。离县城不远的亚东村、墨脱村旧貌换新颜:那一栋栋由木瓦或石板或茅草盖顶的吊脚楼不见了,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座座规划有序、建设一流、民族特色浓郁、和青山相融、与县城和谐的农牧民新居。城内城外都显得那样安定和祥和。

漫步墨脱县街头,矗立于街道两旁的座座楼房和商店、餐厅、鱼庄、酒吧、网吧、服装店、火锅城、招待所、理发店、健身房、农贸市场等都一一在记者眼中呈现。夜幕降临,条条街道灯火通明、笑声朗朗。整个县城虽然比不上外面的都市繁华,但也充满了现代气息。墨脱已今非昔比了!在外面能买到的东西在墨脱县城都基本能买到。农贸市场虽然不大,但鸡、鸭、鱼、肉、蛋和蔬菜、瓜果品种齐全,基本能满足当地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的需求。县委办公室副主任郭洪义说,扎墨公路实现分季分段通车后,受墨脱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人文景观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吸引,不少游客和商家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探险、旅游、做生意和发展种植养殖业。他们的到来既给墨脱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新的种养技术,又活跃了墨脱的市场,还扩大了墨脱对外开放的影响。现在全县个体工商户已从过去10余家发展到了近200家。

同样是受扎墨公路分季分段通车的影响,墨脱县的各项社会事业也获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一批批胸怀大志的大学学子毕业后纷纷来到这里,为墨脱的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燃烧自己的青春,奉献自己的智慧,提高了墨脱的教学、医疗卫生水平和质量,使得墨脱顺利实现了“普九”,改变了墨脱落后的医疗卫生状况得。空中信息金桥的畅通,更是缩短了墨脱与外界的距离。受上级的关心和移动、电信部门的大力帮助,墨脱县城和县城周边区域、背崩乡、德兴乡、扎墨公路80K都相继开通了移动手机、好易通业务,同时还有29个行政村通了电话,结束了墨脱“传递信息基本靠吼”的历史。县城还开通了宽带信息业务和墨脱网站,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不仅可以从电视上看到外面的世界,还可以用鼠标在电脑上轻轻一点,就能在QQ上与亲朋好友交流、聊天、拉家常,在互联网上获得大山外面更多的信息,了解到国内外的新形势……

短短几天,记者无法更多地去触及和感知墨脱这块“莲花圣地”的过去与现在,但我们记录的点点滴滴却能折射墨脱前进的历史和今朝的巨变。在即将离开墨脱时,县委副书记、县长欧珠欣喜地告诉我们:“国务院已批准了重建扎墨公路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全额投资9.5亿元,墨脱有望在三年半的时间内实现通车,摘掉‘高原孤岛’的帽子。届时,墨脱人民一定会在这块‘莲花圣地’上用激情、斗志和智慧演绎出更加美丽的传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