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恚
嗔恚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学佛的师兄若出现这种心理,那么学佛之路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其实关于嗔恚的内容师兄可以多去了解一些,这样出现这种心理后才能及时解决。只是有的师兄对嗔恚不熟悉, 为此,也不清楚嗔恚怎么读?为了对嗔恚有个认识,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内容吧!
嗔恚:chēn huì
又作嗔,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嗔:怒,生气 ;恚:恨,怒。 《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上述就是嗔恚怎么读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在了解有关嗔恚的内容时要认真,也要用心,这样对嗔恚能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查看更多学佛的师兄不能有嗔恚的心理,若出现了这种心理不但对学佛有影响,也会给师兄带来业障。佛教中其实关于嗔恚的故事也有不少,师兄可以去看看,这样对嗔恚会有更多了解。那下面一起来看看嗔恚之报的故事吧!
(一)
须菩提少年时代与众不同,性情多变,集聪明智慧、乐善好施、嗔恨炽盛于一身。
他家里很富有,父亲常常给他零花钱,然而他不愿做金钱的奴隶,常常把钱施舍给穷人,有时看到衣衫褴褛的孩子很可怜,甚至把自己贵重的衣服脱给他们穿,自己则穿着短衣短裤回家。父亲斥责他有失体面,他非但不听,反而出口顶撞,最后父亲决定不再管他了。
从此,须菩提更是我行我素了,见到自己喜欢的人,能把身上所有的好东西都给他,见到自己不喜欢的人,常常破口大骂,甚至拳脚相加,因此经常有人到他家里告状。家里的人也管不了他,时间久了,谁也不理他了。
一天,须菩提在家里实在呆不下去了,走到山林中,情绪很坏,风声让它生气,鸟叫声也让他生气,一个人无缘无故破口大骂。
山神劝他不要再折磨自己,建议他皈依佛,让佛除掉他的嗔毒。
须菩提第一眼看见佛陀就心生欢喜。佛陀为他开示嗔恚的过患,并教他忍辱。这天,须菩提成为比丘中的一员,并很快成就了圣果。
弟子们问佛:“佛陀!须菩提以前造作了什么恶业,今生常怀嗔恨呢?出家以后又为什么这么顺利就得道了呢?”
佛说:“过去迦叶佛出世的时候,须菩提在长久的岁月中处处供养比丘。后来,有个比丘不领他的情,惹恼了他,他便骂道:‘你这个比丘太可恶了,跟毒龙一样。’因为这个业缘,他五百世中受毒龙身,心常含毒。现在虽得人身,仍有恶习,常常生起嗔恨心。又因为他过去世供养比丘,种下无量福田,现在随我出家,很快获得解脱。”(林明珂《佛陀十大弟子传》)
(二)
过去有位国王,名叫阿耆达,一生奉佛,严持五戒。在他临终的时候,侍者拿着拂尘为他驱赶苍蝇,时间久了,昏昏欲睡,一不小心将拂尘掉到他的脸上。国王生起嗔恨心,随即命终了。
因为这一念的嗔恨,阿耆达王堕为蟒身。
但又因为他一生修福,转世未忘宿命,于是请求沙门给他受三归五戒,由此脱离蟒身,转生天上。(《增广印光法师文钞·示净土法门及对治嗔恚等义》)
上述就是嗔恚之报的故事,师兄可以去看看,这样对嗔恚会有更多认识。关于嗔恚的内容有很多,师兄在了解时也要看看嗔恚的对治方法,这样出现嗔恚心后能及时得到解决。
...查看更多嗔恚是佛教所说的烦恼之一,学佛之人若有嗔恚的烦恼,那么学佛之路会受到很大影响。虽然嗔恚是一种烦恼,可有的师兄对嗔并不理解,为此,想知道嗔恚中的嗔是什么意思?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回答吧!
嗔是怒、生气,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又作嗔怒、嗔恚等。
《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
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要心怀慈悲和智慧,因为对方正在受烦恼的煎熬。要内心充满慈悲,把他当作你亲爱的兄弟,在打坐时,专注在慈悲的感受上。要散发慈悲心于整个世界,唯有慈悲才能化解嗔恨。
以上就是嗔恚中的嗔是什么意思的相关回答,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关于嗔恚一词师兄要多去了解,同时也要知道它的对治方法,这样出现嗔恚后能很快得到解决。
...查看更多-
解决嗔恚的方法是什么
修行的师兄是不能有嗔恚心理的,嗔恚的影响力很大,若师兄出现了这种心理,那么修行会受到很大...
-
如何克服嗔恚
人是会有烦恼的,在佛法中嗔恚是根本烦恼之一,它对众生的影响非常大。出现嗔恚的师兄是很容易...
-
心中起嗔恚,如何治
许多师兄学佛的目的就是离苦得乐,这样自身就不会有任何烦恼了。在佛教中烦恼有很多,其中嗔恚...
-
嗔恚是什么意思
学佛之人需要有虔诚,恭敬的内心,而且要心无杂念,这样在学佛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去领悟佛法中...
-
嗔恚的详解
嗔恚是佛教所说的烦恼之一,修行之人若有嗔恚的现象,那么是很难顺利修行的,而且修行的效果也...
-
嗔恚对治方法是什么
嗔恚是一种不好的心理,若修行的师兄有嗔恚心理,那么师兄的修行效果会非常差,甚至会给自身带...
-
嗔恚心有什么坏处
修佛之人的内心不能有任何杂念,否则对修行会造成影响。所以修行的师兄不能出现嗔恚心,它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