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网

精进之乐

发布时间:2022-11-07 11:38:31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精进之乐

  [中译]良稹

  The Joy of Effort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佛陀在解释禅定时,常常援引美术师、木匠、乐师、弓弩手、厨工的技艺作比较。他说,找到精进的恰当程度,就好比乐师为琵琶调音。解读心在当下的诸种需要——喜乐、稳定、还是激励——就好比御厨解读王子口味的能力。

  总体上,这些比喻说明一个要点: 禅定是一种技艺,掌握它的过程,应该如同掌握其它回报丰厚的技艺一样,是令人愉快的。佛陀对他的幼子罗睺罗这么说: “当你看见,你以善巧方式 ——也就是引生乐,同时不害己或害人的方式——行动、说话、思考时,你应当从中得到喜乐,继续修练。

  当然,说禅修应当是有乐趣的,并不意味着它将一直是容易或愉快的。每一位禅修者都知道,能够多次忍受长久,不愉快的坐禅,解析心的所有那些难题,这是需要严格自律的。不过,如果你能够以艺术家面对创作中的挑战的那份热心,去面对困难时,训练就变得有乐趣了。难题是透过你自己的创意解决的,心得到激励,去面对更大的挑战。

  这种愉悦的态度,对人们容易带入禅定的较为悲观的态度,是有用的对治。那些态度往往可分两类.一方面,有人相信,禅定是一系列枯糙、沉闷的练习,没有什么想象和探索的余地: 只要咬紧牙关,熬过长久一段时间,到时候你的心就会被整成觉醒状态。另一方面,有人相信,精进与喜乐背道而驰,因此禅修丝毫不应涉及努力: 只要接受事物原本如此——硬要它们变好一点是愚蠢的——放松地进入当下就成了。

  禅定中的重复与放松,在追求一方的同时如不排斥另一方,可以带来果报; 对其中一方的追求到达排斥另一方的地步时,就会进入死胡同,这个道理是不错的。不过,如果你能够把两者整合成一门更高等的技能,也就是,任何时候,修行要求什么层次的精进,你都能付出相应的精进,那么这两者能把你带很远。这门更高等的技能,要求具备高度的念力、定力、辨察力。如果你坚持下去,它能把你引向佛陀传授禅定的最终目的: 涅槃,一种全无缘起,脱离时空局限的喜乐。

  那是一个激励人心的目标,但它需要修练。要能使日复一日的禅定工作维持下去,关键是把它作为游戏——也就是,把它当作掌握实用技艺、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的一个愉快机会。这正是佛陀本人传授禅定的方式。与其构思出一套刻板的模式,他首先训练弟子培养诚实、忍耐等个人素养,这些素养都是作出可信赖的观察所必需的。只有在作了这种训练之后,他才开始传授禅定诸种技能,即使那时,他也没有把一切都解释出来。他提出一些问题,建议一些探索的领域,希望他的问题能够捕获弟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自己发展出明辨,获得洞见。

  我们在佛陀教导罗睺罗如何禅定的做法上,可以看到这一点。一开始他讲述的是忍耐的问题。他说,修练心智,使得你的心如同大地。秽物被扔到地上,地不为之惊骇。当你使你的心如同大地时,无论美好的还是可厌的感官印象都不能掌控它。

  当然,佛陀并不是要罗睺罗变成一团被动的泥巴。他是在教导罗睺罗遇事坚定,他是在培养他的耐力,那样他就能够观察身心内部的乐与痛这两种事件,既不沉浸在乐中,也不被痛吓住。这就是耐力的作用。它帮助你坐观事物,直到充分理解它们,能够善巧地应对它们。

  为了发展禅定中的诚实,佛陀教导罗睺罗作一种进一步的修练.要观察身心内部事件的无常性,使得你不围绕着它们,发展出一种“我是”的感觉。佛陀在罗睺罗七岁时曾经专门给过他一次教诫,这里他是在那堂课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指点。之前他说过,要学会在行动之前、在行动当中、在行动之后,观察自己的动作[业]。如果你看到你的行为方式不善巧,造成了伤害,就要下决心不重复错误。然后把这件事与你尊敬的人说一说。

  在这些课程中,佛陀是在训练罗睺罗对自己,对他人诚实。这种诚实的关键是,把你的诸种行为[业]当成是诸种实验。然后,如果观察到果报不良,你有改变做法的自由。

  这种态度,对你在禅定中培养诚实素养,是最基本的。如果你把禅修中升起的一切——好的和不好的——都看成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标志,那就很难诚实地观察任何东西。如果一种不善巧的动机升起来,很可能你要么会痛骂自己是一个拙劣的禅修者,或者把那个不良动机在否认心态的盖罩下掩糊起来。如果一种善巧的动机升了起来,很可能你就变得骄傲自满,把它解读成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天性的象征。结果,你永远看不见,这些动机究竟是否如初见之下那么善巧。

  为了避免这些陷阱,你可以学会把事件单单地看成事件,而不是你内在的佛性或恶性的象征。接下来,你可以诚实地观察这些事件。诚实,与忍耐一起,把你放到了一个较好的位置,可以利用禅定的技能,探索你自己的心。

  佛陀教导幼子的主要技能,就是呼吸禅定。佛陀建议了练气的十六步[见页尾]。前两步,是直接的指示; 其余步骤提出探索的问题。以这种方式,呼吸变成了行使你的创意,解决新的难题的手段, 成了行使你的敏感性,判断其果报的手段。

  一开始,只要注意,何时气长,何时气短。不过, 在剩余的步骤中,你训练自己。换句话说,你必须自己研究出来,如何做佛陀建议做的事。前两个训练是,入息出息,敏感全身,然后平息气对身的效应。这么做呢? 你要实践。什么样的节奏,什么样的认知气的方式,才能平息气对身体的作用? 试着把气,不想成是出入肺部的空气,而是贯穿全身,把气拉进拉出的能量流。你在哪里感觉到股能量流? 把它想成在颈后、手 、足,沿着神经、血管、骨胳之中流进流出。把它想成从你的皮肤每个气孔中流进流出。它在哪里给阻塞住了? 你怎样化解这些阻塞? 是使气穿过它们? 绕过它们? 直接灌进去? 看什么有效果。

  随着你以这种方式摆弄气,你会犯一些错误——我曾经因为过于强迫气,而有时给自己造成头痛——但有正确的态度,那些错误就变成学习你的辨识如何影响你的呼吸方式的方式。你还会逮住自己不耐烦或气馁,不过你也会看见,当你用气贯穿这些情绪时,它们就离去了。你开始看见,气对心的影响。

  下一步,是出息入息,带着一种清新感、充满感、轻安感。这里你同样会需要既实践你的出入息方式,也实践你对气的构想。要注意到,这些觉受与概念如何对心施加影响,如何你可以平息那种巨受,使心处于更轻安的状态。

  接下来,当气平静下来了,轻安与寂止之感令你清新之后,你就准备好观察心本身了。不过,你不要离开气。你稍微调整注意力,使得心与气呆在一起,同时你在观察心。这里佛陀建议在三个地方做实验: 注意当心需要喜悦时如何令心喜悦,当心需要平稳时如何令心平稳,当它准备好解脱时如何令它从其执取和负担中解脱出来。

  有时,为了令心喜悦、令心平稳,需要带入一些其它的禅思主题。譬如,为了令心喜悦,你可以修练无量慈心,你可以回忆自己过去持戒、布施的情形。当心被淫欲撞翻时为了令它平稳,或者当你感到昏睡或自满时为了令它恢复专注,你可以思维死亡,意识到死亡随时可能降临,你若想有一点应对技巧,就需要让心作好准备。还有的时候,你可以仅仅借着专注气,来令心喜悦,令心平稳。譬如,当心的定动摇起来时,令气往手足方向流进去,真可以把心牢牢定住。当身体的一个部位不足以容纳你的兴趣时,试着同时专注两个部位。

  重要的一点是,你现在已经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可以对心作实验,并且越来越准确地解读实验果报的位置。你也可以在坐垫之外尝试探索这些技能: 如何在病中令心喜悦? 如何在对付难缠的人时令心平稳?

  至于把心从负担中结果,为了准备好涅槃的最后自由,你首先是把心从定的任何当中解脱出来。一旦心安定下来,要审视是否存在任何方式你可以使那个止境更为精细。例如,在修定的初始诸阶段,你需要连续把你的思维指向气,评估它,调整它,令它更舒适。不过,到了后来,心寂止到相当程度,就不再需要评估气了。于是你就想办法令心与气合一,那样,你就把心解脱出来,达到一种更为集中、清新的轻安状态。

  随着你以这种方式扩展自己的技能,你一直在用来塑造身心体验的那些动机就变得越来越透明了。在这个时候,佛陀建议重探无常这个主题,学会在每一种动机的诸种效应中寻找它。你会看见,即使是由善巧动机制造出来的最佳状态——也就是最牢固、最精细的定境——仍然会动摇、变化。意识到这一点时,就诱导出对一切动机[意图,意向]的一种离欲感,一种无欲感。你看见,超越这种擅变性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一切动机止息。你看着包括圣道在内的一切被舍离。剩下的正是非缘起: 不死涅槃。你对气的探索欲望已经把你引到了超越欲望、超越气的境界,一路到达涅槃。

\

  不过,圣道并没有把它的一切喜乐都保存到最后才呈现出来。它把成就彻底觉醒的艰难前景,分解成一些可以掌握的阶段性目标——也就是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挑战,那些目标,随着你达到它们,会让你看见自己的修道进展。这件事本身使修道饶有趣味,成为喜乐的来源。

  同时,你也不是在做无用功。你是在发展对因果关系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有助于使身心透明。只有当它们完全透明时,你才放得开它们。借着在禅定中体验全身之气,你是在对某个觉知领域敏感起来,等到你足够敏锐时,涅槃不死将会在其中出现。

  因此,即便圣道需要精进,这种精进能够不断地开启在当下获得喜乐与安康的新的可能性。 并且,即便呼吸禅定的那些步骤最终导致一种离欲与无欲之感,它们并非是以无乐的方式进行的。佛陀从未要求任何人采取一种否定世界——当然也没有要求人们采取肯定世界——的心理框架。反之,他要求的是一种“探索世界”的态度,你把全身之气这个内在世界,当作实验室,来探索心在平稳、清明时,那一整个世界将为你提供那些无害之乐。你会学得平息身体,培育清新、充满、轻安觉受的种种技能。你学会令心静止,令心平稳,令心欢喜,令心从其负担中解脱的技能。

  只有当你遇到这些技能的极限时,你才会准备好把它们放下,探索更大喜乐的可能性。这样一来,离欲的发展,不是出自一种狭窄或悲观的态度,而是来自必有上善的希望性态度。这就像一个孩子在掌握了某种简单游戏之后准备接受更具挑战性的游戏时所具有的那种离欲感。它是成熟者的态度。我们都知道,成熟的过程不是借着从世界中退缩出来被动地观察它,或者强求它娱乐你。人是借着探索世界,透过摆弄来扩大可用技能的范围,才成熟起来的。

  呼吸禅定16步

  1. 长入息,他辨察: “我正在长入息;” 或者,长出息,他辨察: “我正在长出息。”

  2. 或者,短入息,他辨察: “我正在短入息;” 或者,短出息,他辨察: “我正在短出息。”

  3. 他训练自己: “我将随着出入息,敏知全身。”

  4. 他训练自己: “我将随着出入息,平息身造作(原按: 即出入息)。”

  5. 他训练自己: “我将随着出入息,敏知喜。”

  6. 他训练自己: “我将随着出入息,敏知乐。”

  7. 他训练自己: “我将随着出入息,敏知心造作。”

  8. 他训练自己: “我将随着出入息,平息心造作。”

  9. 他训练自己: “我将随着出入息,敏知心。”

  10. 他训练自己: “我将随着出入息,令心喜。”

  11. 他训练自己: “我将随着出入息,令心平稳。”

  12. 他训练自己: “我将随着出入息,令心解脱。”

  13. 他训练自己: “我将随着出入息,专注无常。”

  14. 他训练自己: “我将随着出入息,专注无欲。”

  15. 他训练自己: “我将随着出入息,专注止息。”

  16. 他训练自己: “我将随着出入息,专注离弃。”

  ——中部62,坦尼沙罗比丘英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