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三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发布时间:2024-09-20 02:41:12作者:金刚经全文网《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三: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阿閦是梵语,译为无动,此是从佛的法身而言,即诸佛法身虽处于动中,却不被动所动,即是不动。器同金性,虽随缘器相万千而有各种金器等,不管它成与坏,金性却不为之所变而变。诸菩萨正是如此,在随缘度众生的过程中,虽有缘起的无量诸法,都分明是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动对诸动,如是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称为觉首,即智慧圆满的人,或者称如来,即如者不变之体,来者随缘之用,正如此,凡是佛皆证如来,凡如来无有大小之分。骗子李洪志以为如来有大小,只能说是挂羊头卖狗肉。
此“见阿閦佛品”是承如来命,接取妙喜净土,捶入娑婆,不是放大娑婆以容妙喜,也不是收小妙喜以入娑婆,如是净秽齐现。可见,净土与秽土都是当下之事。此品也可以说是观照般若,即实践中事。
【经文】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
【经文意思是】正当众香国中的诸菩萨返回众香国之际,剩下的都是娑婆世界的菩萨、声闻、天、人、鬼神等。释迦牟尼佛就问维摩诘:维摩居士,你曾在你的寓所中对妙吉祥菩萨说,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那么究竟你是怎样观如来的呢?
【经文】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回答说,我维摩诘自己观自身实相,观佛也是一样。如是观者,即见空性,如同金成器相万千,即器见金。
【经文】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具足三明,与无明等。
【经文意思是】我观如来法身,过去无始,所以前际不来;未来无终,所以后际不去;现在不住,所以今则不住,如同金成器,无有过现未三际相,因为是因缘幻作,即如海市蜃楼虽现种种相无有实际,即无三际,也无实在的东西可以把捉,所以称如来,即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者。如是观如来,就现象界说,不同于凡夫独观色相,以为有来,不同于二乘独观色如(空),以为有如;不同于权乘菩萨纯观色性(执中道)。就精神界而言,不同于凡夫执著受、想、行、识五阴;也不同于二乘执著识如(空),也不同于权乘菩萨住于识性。
实际上,色性即识性,即相依性有,如器依金存,相外求性,如同龟毛兔角;性外求相,也如同离身觅影,所以要入中观。不似凡夫、二乘、权乘菩萨。因为色属有边,如属空边,性为中道。二边不可著。怎么能执中道呢?如执中道,则仍有二边可著,因为相对而存在。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不见二边,也无中道可见。如是即是毕竟空、法身,即是空相,如是则不是地水火风四大所能生起,同于太虚空般清净无染,也不是眼等六根所结积而成的,即超过了眼等六根,以及能所相对的境界,既然超越了能所、时空等,那么也就不拘泥于三界了,如是三界不拘泥,即无轮回,如是贪嗔痴三垢,即不离而离,恒顺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即不顺而顺,如是证得法身,自然而然具足宿命、天眼、漏尽等三明,虽然具有三明,却不似二乘人那样必须破无明、断烦恼、了生死,因为若有无明可破,烦恼可断,生死可出,三界可出,即是未破无明,未断烦恼,未了生死,也不是真出三界,因为菩萨要通达的是: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如是不见有无明可破,也无明相可得;不见烦恼可断,也无菩提可证;不见有生死可出,也无涅槃可证;不见有三界可离,也无三界可系。如以金造六道业报身及佛菩萨应化身,以二乘而言,如是诸相,有取有舍,有修有证,即不平等;菩萨观此等,则无取无舍,无修无证,因为相是因缘幻现,如同梦幻泡影,不可执取,而无取也无舍,就性而言,六道乃至菩萨佛等都是金子,佛陀不增,地狱不减,可用修行?即一金一切金,一性一切性,即是空性,如是在此空性中,修证什么?
如是明与无明,烦恼与菩提,虽相有幻别而性空,即幻相即空性,如是三明与无明平等无差,无有取舍,如是一切放下之时,哪里不是安身之处呢?【经文】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
【经文意思是】因为观于如来,所以菩萨就缘起而言,则不是一相;就性空而言,则不是异相;有因无缘不生,即不自相;有缘无因不生,即不他相;因缘和合而生,即非无相;缘起幻化,如露如电,即非取相;不偏于生死的此岸,也不住于涅槃的彼岸,也无中流可说,因离二边则无中,如是菩萨度众生无所行处行度于众生,所以能随缘教化众生。
【经文】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
【经文意思是】菩萨如是观一切法寂灭,不可以心思口议,且无有寂灭的概念,因诸法实相,不属生死,也不属于涅槃,菩萨不著二边,绝诸相对,所以不可以世智知;如果以世智知,就落于涅槃的彼一边,远离相待,即不是分别境界,自然不可以妄识猜测。如果以妄识分别,那就落于生死的此边了。
诸法实相是相动性静,或相变性常,即空性不碍缘起相变;缘起相变也不碍性空,即生死涅槃平等,如执一边,则生死涅槃对立而不相容,可见二乘很难度众生。可见菩萨不住二边,如是无晦无明,无名无相(不接受名字,也无相可相),无强无弱(容忍一切法,一切诸法所不能坏),非净非秽(和光同尘,却不同流合污),如是菩萨顺于法性,不是造作,如粪便,人厌狗欣,而有净秽,实际却是非净非秽,对此受者自受,不增;憎者自憎,不减,如是菩萨证得法身,遍一切处,远离空间,所以没有方向处所;没有时间性,也不离方向处所。如是法身,远离造作即非有为;且应迹于世间,示现生死,即非无为,如是,远离语言文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即是无示无说。
【经文】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
【经文意思是】通达佛的法身,即了知施者、受者、所施财物,三轮体空,即是不施,能满一切众生所愿所求,可见施与不施,从因缘而起,如来法身,施与不施平等,所以不布施,也不悭贪;通达佛的法身,即了知如幻如化,所以不戒,常能与世俗相应,所以不犯,可见戒与不戒是从世谛说,如来法身,戒与不戒平等,所以是不戒,也不会毁犯;通达佛的法身,即了知法身无相,无有逆者,所以不忍;常以佛眼观众生,佛性不二,所以不恚;忍与不忍,是就世俗而说,如来法身忍、不忍平等,即是无可忍,所以不忍也无嗔恚;通达佛的法身,则进无进相,无相精进,自在无碍,进与不进从众生边说,如来法身进不进平等,所以不进,也不懈怠;通达佛的法身,则定无定相,无相之定,坦然自若,而定与不定是从凡夫二乘角度说,如来法身,定与不定平等,所以是不定,也不会散乱;通达佛的法身,则智无智相,无相智慧从般若生,而智与不智是从世智而言,如来法身,智与不智平等,所以是不智,也不愚痴,只是大智若愚;通达佛的法身,则周遍一切,无有缺乏,所以诚无诚相,无相之诚离相对法;而诚与不诚由相对而生,如一乘与三乘,如来法身诚与不诚平等,所以不诚,也无欺诈(骗了别人,自己什么也没得到);通达佛的法身,无所从来,故不来,去无所至,故不去,而从世俗说有来有去,如来法身,不来不去,即来去平等,只缘起相上有来去,如器生器灭,但金性无生灭去来,如来法身正是与此相应,即不来不去;通达佛的法身,周遍一切,无出无入,因为无有一法属于法身之外,而就世俗说有出有入,如来法身不出不入;如是则言语道断,即有无俱遣,名相都无,还能说个什么呢?
【经文】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
【经文意思是】通过以上种种阐述,所以说佛陀的法身虽周遍一切,但对于迷的人而言,依然受苦无量而不是福田;对于悟的人而言,则是乐境恒逐,没有不是福田的,只是因人而异;佛陀的法身无有相,则不是应供养;且又能起无量无边的应化身,随缘度众生,则又不是不应供养,虽是供养,却又是取之不得,所以是非取;而舍之又不离,即不住,所以是非舍。
佛陀的法身性空幻相,所以是非有相,因缘具足,能生因缘果报,虽不真实却不可抹煞,所以是非无相。
佛陀的法身与真际相同,等于法性,不可以用秤量,也不可以用斗量,所以说佛陀法身功德超越称量。
【经文】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得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
【经文意思是】既然佛陀法身超过称量,则是非大非小,如周遍法界不尽其量,入微尘里转大*轮。如是则非眼可见,非耳可闻,非身可觉,非意可知,因此才能远离六根、六尘、六识的束缚,因为根境识的和合才有业的现前,如能了知“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则无有束缚。
佛的法身与十方诸佛等其智,与法界众生同其体,所以是等诸智,同众生,即上等诸佛,下同众生,所以于诸法无分别,因为清净本然,所以无得无失,无浊无恼,因为常住实相即空相,如是即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忧无喜无厌,本无依靠寄托,所以是非三世所有,即是无已有、当有、今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
【经文】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经文意思是】世尊,对于佛的法身,如果真的能够作如是等观(针对世尊问,何等观如来身?),此如是观即称为正观,如果以他观,则称为邪观。
【经文】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经文意思是】正在维摩诘说法告一段落之际,舍利弗见维摩诘在佛陀面前口若悬河,并能够通达如来法身,就猜想他一定来头不小,高于我,于是就向维摩诘问道:维摩居士,你是从哪个佛国死了而来生此呢?
【经文】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
【经文意思是】舍利弗尊者,你已经证得阿罗汉果,对于所得之法有生死的观念吗?
【经文】舍利弗言:无没生也。
【经文意思是】维摩居士,我所得之法,没有生死。
【经文】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居士说,如果诸法没有生死相,那么你为什么还要问我:你是从哪个佛国死了而来生此国呢?舍利弗!你的意思是怎样的呢?这就好比大魔术师,幻现为男为女,你怎么能问他,从何处死而来生此呢?
【经文】舍利弗言:无没生也。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经文意思是】舍利弗说,是的,幻化的男女,当然没有生死。维摩诘说:舍力弗,你难道就没听佛陀说过,诸法缘起无自性如幻如化吗?舍力弗回答说,是的,维摩居士,我曾经听闻过佛陀这样说法。维摩诘说,如果一切法如幻如化,那么你为什么还要问我,从何处死后而来生此呢?
【经文】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坏败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
【经文意思是】舍力弗,死相对于生说,是虚诳不实的败坏之相;生相对于死而言,是虚诳不实的相续之相,可见生死相待,如手伸卷,没有实际。所以菩萨虽死,却是不灭尽善本,即菩萨在此处消失,又到彼处度众生,如手虽伸卷却不失于手,进一步说,菩萨虽生,却不长诸恶,如凡夫生则增长诸恶,而菩萨生则作佛事,所以不长诸恶,即菩萨依于法身,则随众生缘,现身口意三业教化众生,虽终日作而不造诸恶。
【经文】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
【经文意思是】针对空理的探讨,一般人很难切入,于是佛陀就事相阐述维摩诘来历,满足众生的好奇,使与会大众以及未来众生,知晓维摩诘为利益众生到娑婆世界,即这时,佛陀告诉舍力弗说,从此东方,有世界名曰妙喜,彼土有佛,号阿閦鞞,即不动如来,此维摩居士在那个佛土消失后,而来生此娑婆世界。
【经文】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
【经文意思是】舍力弗感叹说,真是稀有难得,世尊,这位维摩诘能舍弃清净佛土,而来乐生这恶浊世界。
【经文】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答曰:不也。日光出时,则无众冥。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不与愚暗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暗耳。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对舍利弗说,在你的意思是怎样呢?如日光出时,还能与黑暗混在一起吗?舍力弗回答说,不会混在一起,即日光出时则无各种暗相。维摩诘说,那么太阳为什么要周游世界呢?舍力弗回答说,日月经天,能破诸暗,长养万物。维摩诘说,菩萨也是这样的意思,虽生不净佛道,只为教化众生,并不是要同众生的愚痴黑暗混在一起啊!菩萨也如同太阳光一样,明来暗去,如是能灭除众生烦恼的黑暗。
【经文】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
【经文意思是】此时与会大众,听说维摩诘是他方来客,从妙喜世界而来,都心生渴仰,想要见妙喜世界和不动如来,及彼国的菩萨和声闻大众,眼界越来越宽,实是福德因缘所致。
【经文】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
【经文意思是】佛陀知道所有与会大众心中所想,要见妙喜世界和不动如来,就对维摩诘说:善男子!你现在为这与会大众,显现妙喜世界、不动如来以及诸菩萨声闻等众,因为大家都要瞻仰阿閦佛和诸菩萨等,大开眼界。佛陀让维摩诘显现的意思是为了突出净名的神通力,用以激励娑婆世界的声闻等众,大开眼界之后,发起菩提心。
【经文】于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诸妙莲华,能于十方作佛事者,
【经文意思是】对于佛陀的委托,维摩诘当下心中生起一念(不是我们的胡思乱想,能飞、摔下来,还以为功夫不到),是与根本智相应的方便智,即我应当不离开自己的座位,接取妙喜佛国,须弥山,铁围山,江河大海,山川溪谷,以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宫殿等,并诸菩萨声闻,城邑聚落男女等众,乃至不动如来,及能以菩提树、诸妙莲华等而能于十方大作佛事。如果以阶级而言,菩萨不能动如来之座,只是以慈悲角度利益众生,所以有此动作。
【经文】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继续想,在这个过程中,从地涌出三道宝阶,即从阎浮天直至忉利天,即妙喜世界到忉利天到阎浮提,沿着这条宝阶,诸天不惧娑婆秽恶,纷纷来下,都为礼敬不动如来,听说经法而来;阎浮人也不再觉得诸天光明刺眼,沿着这条宝阶,上升到忉利天,使之人天相接,上下通行,天堑变通途,大开眼界。
【经文】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尼吒天,下至水际,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得华鬘,示一切众。
【经文意思是】以上所说是维摩诘一念之中的想象,妙喜世界佛土之境,将要做如是示现。此处要显现妙喜世界能成就这样的无量功德,即将此妙喜世界,上至色究竟天,下至水轮的边际。按佛经意指大地,土轮依金轮,金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即指大气层,风轮依空轮,即依太空。所谓轮,即流转和周圆义,风和空无形,不可执取,即四空天也是不可把捉,所以只能上至色究竟天,下至水际,用右手把妙喜世界接过来,就如同陶师用手转动造模具的轮子,轻松自如没有障碍,然后把它放入娑婆世界之中,尽管妙喜世界重,但净名如同举着一根头发示现给与会一切大众,看个历历分明。
【经文】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已之所往。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作这种思维之后,随即入于三昧正定之中,显现神通之力,用他的右手接取妙喜世界,把它放在娑婆国土,彼佛国土中已得神通得菩萨和声闻乘以及天人,都不约而同发出声音说:啊!请问世尊,是谁把我们接取而去,希望世尊赶紧救护我们!此中有启教菩萨,不明的声闻,恐惧的天人。对此,不动如来平静坦然的告诉大家,不是我所作的游戏,也不是有人劫取你们,而是娑婆世界的维摩诘在释迦牟尼佛所显现的神通,使此世界上自色究竟天,下至水际,集体迁移,维摩诘是释迦牟尼佛的使者,邀请我等到娑婆世界做客访问,所以显现如此神通,那么我现在就同大家一起集体旅行,借此促进佛国之间的交流和友好,你们不要恐惧。
其余那些没有得到神通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听了不动如来的解释,如处五里雾中。妙喜世界虽入娑婆世界如摄象机摄取外境一样,而不增减,所以不会显得狭窄,同原来没有差异。
我们在前面的“不思议品”中已经知道:“住不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著右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都是赞说不思议解脱菩萨的神力,那么现在维摩诘断取妙喜国土,来入娑婆,就是要证明前面说的“不可思议”真实不虚。虽然已有空室借座,化请香饭,掌擎大众等不可思议神通之力,却不能如断取妙喜来入娑婆,且二土不相妨碍,所表现的最殊胜的神通。
【经文】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见。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
【经文意思是】娑婆世界与妙喜世界不增不减,二如来不须见面也心心相印,事实上,十法界系于一心,并非另有佛土,如是,即此时释迦牟尼佛对与会大众说,你们姑且观察妙喜世界不动如来,他的国土庄严,诸菩萨心行纯净,声闻弟子色相端正清白,你们可曾看到?大家都说,是的。我们已经看到。释迦牟尼佛就说,如果各位菩萨要得到这样的情景佛土,应当学不动如来所行之道!即常在三昧,修不动行,而不动如来所行之道,即是前面佛过品中所说的:直心深心菩提心等菩萨净土等,乃至“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那么我们所要往生的极乐净土又怎么能离开清净心呢。
【经文】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
【经文意思是】现此妙喜世界之时,娑婆世界的众生有十四那由他人,都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并都发愿生于妙喜世界。此中“那由他”是数量单位。印度计数有四:1,洛叉,即十万为洛叉;2,俱胝,即一万万;3,阿庾多,即俱胝俱胝,即俱胝的万万倍;4,那由他,即阿庾多阿庾多为那由他。数目可谓大也。
【经文】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述复本处,举众皆见。
【经文意思是】此时释迦牟尼佛就为那些十四那由他人授记说,你们应当往生彼国,这时妙喜世界在此娑婆世界所应教化众生的因缘已经完成,就还归本处,与会大众都亲眼所见。
在《阿閦佛国经》、《法华经。化城喻品》、《悲华经》卷三“诸菩萨本授记品”,都有对阿閦佛及其佛土的阐述,其佛国土极为简朴,且与人间净土接近,如其国中也有女人,也有生育,所不同的是,不以欲心,孕无痛苦,也没有月经之类,也许正因为如此,加之要发愿修六度,诵彼经典等才可往生。同西方极乐世界比起来,或许后者更愿意被大家接受。所以阿閦佛净土没有广泛传播开来,而当初则不是如此。我们不提倡放弃阿弥陀佛净土,同时也不反对阿閦佛净土。我们应该包容,只要有缘就是合理。但不是不容许他土存在。就象当初中国盛行弥勒净土,后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利用,于是弥陀信仰才开始盛行。
【经文】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
【经文意思是】当阿閦佛及其国土返回之后,佛就问舍利弗:你见到妙喜世界的庄严和不动如来的德相了吗?此处所问,是启发二乘人发菩提心。
【经文】唯然已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诘。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若有读诵解释其意者,如说修行,则为诸佛之所护念;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则为供养于佛;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即有如来;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则为趣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说者,当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经文意思是】对于释迦牟尼佛所问,舍力弗给予回答:是的,世尊,我已经看到了。但愿一切众生都能得生阿閦佛的清净佛土,获得神通之力如维摩诘!世尊,我们非常高兴得到这么好的法益,得见不动如来和维摩诘并亲近供养那些与会的众生。如果就现在或者佛灭度后能够听闻此经,也会得到法益,况且是听闻之后又产生由信而解呢!如由解而受持读诵,乃至能为他人解说,使人见闻之后,又能如法修行,则知是人必得大利益。如果有人手持这部经典,那么这个人应是已得法宝之藏;如果有人读诵并能解释其中之义,且又能如说而修行,那么这个人一定被诸佛之护念;如果有人供养于这样的人(以上所说的九类人),那么当知就是等于供养于佛一般;如果有人书写持诵此经,那么应当知道所在房间之中就有如来;如果听到这部经典,并能随喜赞叹,那么这样的人即能证得一切智;如果能信解此经,乃至于一句四句偈,并能为他人解说,那么应当知道,这个人就是授了应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记了,必定成佛无异。可见舍力弗虽未发菩提心,而此劝发菩提心的发言,已然入于不可思议之心行了。
此品到此已然结束,需要说明的是,应以急切挚诚心学习此经,不可马上观花,断章取义,否则有害无利。如本品所言“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之类,行人果能如是,即无施相、戒相可得,即是随顺法性而修,则是与法相应,获益无穷无尽;否则以为有“不施”或“不戒”,为自己寻找某些借口,即如“无相偈”、“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要“心平”,要“行直”才可以。我们可以做到,恐怕不是现在,孔子得“随心所欲”尚且“不逾距”,何况佛教的“恒顺众生”,“佛法不违世俗谛”。可见,最大的自由中也能最大的自律;最大的自律中也会有最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