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楞伽经》第二讲
发布时间:2024-07-22 02:39:44作者:金刚经全文网佛光禅师解读《楞伽经》第二讲
我们一般想罗刹应该是很凶的,实际上各个所谓世界的王,对他那个世界的众生来说都是福德智慧庄严的。
我们看他的偈诵,他赞佛,以美妙音节相和,无量上衣而缠裹,乐器是大青因陀罗宝,琉璃等宝以为间错,他的乐器应该类似于打击乐那种,因为人欢庆的时候,人有欢喜心的时候,一般发出那种音声脆妙,特别好听的那种。
实际上我们可能有种体会,什么声音碰得好听呢?金相碰,金玉相碰的声音好听,银碰的声音也好听,银跟金的声音也好听,这种声音是天然美妙的,如果要是以这种声音自然和雅出来的那种所谓的乐曲的话,那最能体现你心里的感受。
罗刹王听到佛有这种想往到他那里去说法,承袭过去诸佛的因缘,到他的罗刹宫殿里去说法,所以他就以这种本有的福德来赞叹伟大的佛陀。这里讲的赞佛,我们一般形象就是认为说赞佛就是赞叹释迦牟尼佛,是罗刹王外边有一个佛去赞叹,你这么理解也对,实际上赞佛是赞叹什么?赞叹心中的佛,这个理解比较更合适。
为什么?我们以前在讲《楞严经》时讲过,什么叫心中的佛?就是心里头最完美的东西,最完美的智慧,那种表现的时候就称为佛的圆满的福德圆融,所以你看他这里讲的,首先第一句就是“心自性法藏, 无我离见垢”,这是第一句就说心自性法藏,如果你不是说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发现出来的时候,你主观的东西不会为之所动。有什么能牵扯到你最主观的观念改变?我们想到过没有?
什么原因或理由,能叫你主观意识的东西为之改变和动容?因为让你动心的东西。让你动心的这个理由可以让所谓的我的价值观的一切都发生转变。我们平常都认为这个“我”是很坚固的,实际上“我”是依心而住的,我们的自我主观意识是依“我”而住,由“我”表现,而“我”是依心而住。
我们一旦发现生命真实的那种作用的时候,这种理性发现的时候,这种作用性发现了,你那个“我”的作用就相对来说非常薄弱了。
这个道理怎么去理解?我们每个人可以说都在为自己所谓的人生的道路在不懈地努力,这个努力过程是很辛苦的,为什么说辛苦呢?因为你站在个人主观的意识角度来说,你有得失感受的那种分别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很辛苦,你哪怕每天是为了你生活的基本需要你去上班工作,你不去上班的时候,你可能就不会有饭吃,你为了这个需要的时候,按说你应该不会感觉到辛苦吧?但是我们有时候也会很烦,很不愿去做。
那你说为了自己难道还不愿意去做吗?这就是“自我意识”跟“心”两个不一样的东西,就是说它是两个方面的东西,表现为两个方面。
我们生命原动力知道自己不去上班肯定就要饿肚子,不去工作,不去劳动,肯定就要饿肚子,最起码有一点你不做饭吃不了饭。但是你觉得很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觉得很烦,很厌烦这种事,这种感觉从哪来?就是自我意识,我们要分辨清楚。
你克服自己的感觉又去做了这件事,这是什么?这就是心,我执坚固的认识就叫心。因为你有这个心,因为你的心在动,为什么在动?因为你有一个观点就是我不去做肯定我就吃不了,这是直觉,有这个心在动,在变化,在发生缘起,所以说你真正的作用就会发现,你自然就会把我的感觉暂时放下,就是对自我的认识那种感受、执著和分别。
“无我离见垢”是什么?没有我了,把你假我意识那种分别认识得放下,其原因就是你发现了你生命原动力的时候,原始的那种动力,它这种东西自然就会被放下。
我们往往有很多时候做事出现这种情况,一开始想的挺好。好比说早晨起来想做一件事,突然也不知道为什么,也不是外边什么条件,突然你又不想去了,有这个经验没有?像女孩子这个经验更多一些,今天去买衣服呀突然不想去了,为什么不想去了?你也不知道,实际上这就是个微细的变化。
这时是谁不想去了?是那个“我”意识出来了,突然想累死了不想去了,因为“我”就是无明,没有为什么,没有说到底为什么有个具体的理由,没有。那个“我”发生的时候就是依业力种性,不定性的成熟发生。
总的一个标志是什么?它总在衡量有无得失,在分别这个,这是我执的表现,我执在作怪的时候,你会想我今天去很累,还要逛大街没那感觉,找不着感觉,为啥不去了?因为没感觉,这就是我执。
突然有一件事情不是买衣服去了,你必须得做,为什么?你不做你过不去,这时你再累你也要去做,那时候你就放下自我了。比如孩子在家,你别给孩子做饭去,那个就不行,那时你就得去做,因为你的心决定了,心的能动性决定的。
心自性是什么呢?这个心自性就是你的心的那种真实作用发生了,发生了缘起性的那种力量就是法藏,这句话不简单,这句话是罗刹王自证的境界,自己得道的智慧境界。
你看“心自性法藏”,心的能动那种作用发生缘起了,缘起是什么?你不明白这个心的时候,祂就是含藏的,你明白缘起的时候,祂就是明明白白的法则,你清楚这个缘起的时候祂就称为法了,法是可以看得见,因为这个所以说我们就可以离开已经惯有的特性,就把我见垢这种认识摆脱开了。
我们平常都在我的认识,这种固有的圈圈里生活和运行,你所发生的都还是意识种性,就是业力,如果这时你发觉了、发现了你真正的心的能动性的时候,以那个为缘起法而去发生祂作用的时候,另一个世界就展现出来。
为什么?因为后面一句给祂作证明,“证智之所知, 愿佛为宣说”就是我所领悟的境界,这里讲的证智是谁?是指的佛陀,我所领悟的境界佛您应该知道,“证智”您是证明了智慧的人,以您的智慧肯定您会知道,“证智之所知”我所领悟的境界您肯定知道。这之前两句肯定是罗刹王自己的境界,来表述自己的认识到哪个地步。说明他已经能够放下自我的意识执著,就是所谓的“离我”,我们要按果位分次来说,肯定证到无我空境了。
“愿佛为宣说”,那我所证的正确与否呢?祈愿佛为我们讲说,这是这前后两句表达了他自己的一种修行的境界,祈愿佛为我讲说我所得的智慧是否符合佛法真理。
下面是赞佛的功德,“善法集为身, 证智常安乐”,这善法也可以说我们透过智慧的修习来改变身心世界的真实状况,我们透过佛法真理的熏习,善法集为身,“集”这里讲的集是汇集祂的力量,因为你必须有善法,善法就是说你在善的缘起境界当中,真理的熏习过程之中来体现你所谓的生命。“为身”是什么?就是我们生命的准则,这里讲的身是身见。佛法里讲的身见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生命法则,再浅一步就是我们生活的原则。
那我们生活依什么为准则呢?要依真理善法为准则,这里所讲的“善法”是绝对的真理,不是说我们所理解的好事、好人,那叫善法,不是那样。是以真理为缘起的法,就是善于运用真理发生的缘起法,这样的生命过程是我们应该表现的。
因为佛陀是祂的真理完全实践的人,就是完美的证悟的人,所以说从佛的这个经验观察,佛陀以真理为一切准则的这个生命过程,是我们看得到的,其结果是什么?“证智常安乐”,发现证明智慧这样殊胜的福德值得尊敬的人,您所获得的是恒常的安乐。我们透过我自己对真理的认识,然后再透过佛陀您自己的修为,您自己的生命经历,我们发现只有真正地去证悟智慧,才能真理长明,才能获得永恒的安乐。
这里头有很多层面的意思,我们这里头理解罗刹王在赞佛,我们看待的佛陀,无量劫以来,以智慧为生命的法则,而且证明智慧的真实性,祂这种生命是快乐的。
“变化自在者,愿入楞伽城”这个变化自在是祂发挥的作用,是真实的、圆满的、自在的。这个自在是真实存在的意思,并不是我们单纯地理解自在就是无拘无束,那是一方面,还有个真实存在的意思,这种真理的力量是真实的存在的,你这样理解才能够跟上面的义理融会贯通。因为这种力量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们看到佛陀证明的这种现象。
“愿入楞伽城”您这样尊贵的圣人,祈愿您进入到我们的世界,这个“楞伽城”是我们的世界,实际上就是告诉你我们的生活世界,希望在我们的生活世界里头也起到这种智慧的变化,这“楞伽城”从字面上说是罗刹王的世界,实际上是我们这个烦恼世界,你的烦恼世界的改变只有经过佛法的真正的改造,才能够变为快乐的。
“过去佛菩萨, 皆曾住此城”过去那些智慧贤能、贤达的圣者们也曾经在这个地方宣讲此法,宣讲这个道理。
“此诸夜叉众, 一心愿听法”我这个法界当中的众生,也希望能够听到这个智慧的道理。
这是我们又详细地串习了一下。因为这段偈颂是什么意思呢?你从三个方面去理解就可以理解得到,一个是他自己领悟的智慧,二是对佛的一种看法,对佛陀智慧的理解,三是要把你的生命世界跟佛法的真理融汇到一起。这是这三层意思从这几段话里头说的,那你去看吧,你看得懂吗?这段偈颂非常有意思的,它是总结前面的意思,然后开启下面的意思,“一心愿听法”嘛,他就告诉我们下面的事情。
“尔时,罗婆那楞伽王”这是罗刹王,“以都咤迦音歌赞佛已”, 都咤迦音肯定是很美的声音,所以这个罗刹王也不得了,歌赞于佛,实际上人家这段偈颂是唱诵出来的。咱不会唱,只能给你念出来,“复以歌声而说颂言”,又接着表达他的意思了,你想那时佛祖讲经那个境界多有意思吧,来听会的应法之众,都是各现其能的,一会儿赞佛,一会儿表达意思要说偈颂,想这些词儿也要有点智慧。
这个颂言就是一种形式,咱看他下面说的什么意思。
“世尊于七日, 住摩竭海中”,咱们前面不是说过么,我们不要总以自己的理解在揣测佛法,有好多是在猜测佛法,说佛在龙宫里说法,龙宫在哪?他们研究考证说有个少数民族,号称是龙族,你从经典上看实际上不是那回事。
有两种学说,一种去神秘的,他偏偏在地球上要考证出来个龙宫;另外一个是过于神秘化的,尼泊尔有个大塔,在那个大塔旁边有个小寺庙,说那个龙宫的门就在后边,说那个门是通向海里的,哎呀,这些事情都是听听就行了。
但是要从经典上看,佛陀肯定有那种神力和自在的功德,祂就可以到龙宫里去讲。这个龙宫真正是海里的,现在我们没有见到只能这么去理解,但是绝对不是我们相像的,猜测的说人间有个地方叫龙宫,不是那样的。
那你说是怎么样的?就是用我们现在所谓科学眼光可以有一些理解,说在不同层位的空间当中的一种众生,这样可能有些理解。比如你看,对鬼神的研究也是存在这个空间,但是它是另一个时空的,我们现在只能这么去理解,经典上既然记载肯定就是有这些事,我们要理解这个就行。
于七日住摩竭海中,摩竭罗龙王,也是个龙王嘛,“然后出龙宫”,这是首先肯定在海里头,并不是在陆地上有个龙宫,从这儿你就可以知道。
因为在《阿含经》里有同样的记载,佛为度三迦叶佛兄弟,刚开始度大迦叶时显神通,当时是在北印度,因为佛的国家是在北印度,瞬间就能从南印度摘来新鲜的水果,从忉利天上去摘来鲜花,放到他那个盘子里,这是在《阿含经》讲的,非常非常详细的一个记载,祂真的有那样的神力,既然可以在一瞬间,他在北印度能把南印度的水果摘来,那肯定祂也能去龙宫里头去,这个不难理解。
所以你看人家说“住摩竭海中,然后出龙宫”可见龙宫在海里头没有在我们人世间。应该是佛从海里头慢慢地冒出来的,这就是告诉你要看经典记载,不要去自己瞎猜,你猜肯定猜错,佛能不能入海里?肯定能,因为祂有这个本事。在祂看是水吗?
另一回事了,我们也可以分析得出来。我与诸婇女, 及夜叉眷属,
输迦娑剌那, 众中聪慧者,
悉以其神力, 往诣如来所。
这些罗刹女都是很漂亮的,因为人家是王爷,也是一个很有福报的人,这些婇女呀夜叉眷属啊,以及他那些部族啊,“输迦娑剌那”是他的部族,他那些兵,拥护者。“众中聪慧者”也不是都去听佛讲,得是在那些罗刹众里聪明有智慧的那些人才去。“悉以其神力”得有神力才行,以他的神力到佛那里去听经,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也不是谁都要听我们讲课的,都必须是聪明有智慧的人才来。
各下华宫殿, 礼敬世所尊,
复以佛威神,对佛称己名:
什么叫华宫殿?人家福报大,他住的房子可以跟着去,类似咱们现在开车去拜佛去,到佛那里不是佛的威光神力加持他,罗刹到佛那里没办法现身的,因为佛的神力加持才能显现出来。就像天上的星星白天也有啊,为什么看不到呢?因为太阳光把它蔽住了。一切众生都有光,碰到佛的光都要给蔽住,没有办法去显现。
这一点你看《地藏经》有记载,包括幽冥界众生,阎罗王都到忉利天上拜佛去了,我们平常人都知道阴阳两相隔,它是幽冥众生,必须是幽幽暗暗的地方才能生存,一碰到太阳就没有了,为什么?幽隐之气才生鬼呀,天界的光明比这里还要亮,为什么它还能生存?那就是佛威神力加持它。
我们现在也是因为佛的威神才能听到这部经典,没有佛的威神就会像前两天一样昏沉呀,睡不醒,也可能讲的第一篇太累,睡了两天才睡过来,真的是有感觉。
为什么?在思维这部经文的时候,实际上在用心见佛,这部经典的意思只有去跟佛陀去学习。佛的那种光明是比千百日还要亮的,佛面犹如净满月,亦如千日放光明,一千个太阳那么亮,你说你的眼睛能不给遮住吗?真的,到今天的眼还有点睁不开。
“对佛称己名”向佛祖报告自己叫什么。
我是罗刹王, 十首罗婆那,
今来诣佛所, 愿佛摄受我,
及楞伽城中, 所有诸众生。
这个罗刹王叫“十首罗婆那”,十个脑袋的罗刹,看起来很吓人呐,可以相像他的形象很大,十个头,怎么排出来?
“今来诣佛所,愿佛摄受我”,今天到释迦牟尼佛那里去了,愿佛摄受,摄受是什么意思?把我的理念、智慧,把我的心,规范一下,让我的心入理,行入事,行清净,这属于摄受义。“摄”是内在的心呐,心要理性规范起来,“受”是行为要准确、清净起来,这是摄受的意思。
“及楞伽城中, 所有诸众生”不光是摄受我,还包括我的那些眷属们都要摄受。
怎么摄受呢?你首先要发愿,对佛法的修行要有一种愿力,什么愿力?就是你一定要发愿说,我要真正地用我的行为去规范,首先你愿意被佛摄受,我们自己修行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很怪的现象,因为你的心愿力不清晰,没有真正的迫切的摄受愿力,所以你听起来就容易出这些,你要是发愿非常清晰的,非常迫切的时候,你可能睏吗?你就不可能去睏呀或者懈怠啊,这道理很简单,因为你特别想听、特别想学的时候就是另一回事了。
所以说我们学佛一定要先发愿,愿意接受佛法的贯彻,你不愿接受的话就是你不愿被佛摄受,像B居士很虔诚呀很好啊,但是她不是按照我们教她的佛法去修行啊,她要按照她自己理解的佛法在修行,你听了半天听懂她啥意思了?她得去实践她自己的真理去,不是实践佛法教给她的真理,不是实践师父教给她的,不是。她得按照自己的感觉在修行。
实际上我们为什么不入道?就是我们没有真正地去把自己的心灵规范到佛法的教诲里头去,规范到自己感觉里头了。告诉你那样不行,你还继续那样去想,想来想去最后劳而无功,没有意义。罗刹王都能认识到,我们应该也能认识到。
过去无量佛, 咸升宝山顶,
住楞伽城中,说自所证法。
世尊亦应尔, 住彼宝严山,
菩萨众围绕, 演说清净法。
“去无量佛, 咸升宝山顶,住楞伽城中,说自所证法。”过去诸佛也去过,可见这个罗刹王也是难调难伏,他都见过过去佛为什么还没有成道?这就是众生业障,因为他没有真正地规范到佛法里去,虽说过去诸佛也给他讲说过人家自己证的佛法智慧,但是这个罗刹王他要坚持他自己的,就跟我们一样,我们实际上也见过过去佛,我们也听过过去佛说法的,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轮回?因为你太坚固了,所以现在就要好好地修行。
“世尊亦应尔,住彼宝严山,菩萨众围绕,演说清净法。”世尊,您也应该像过去诸佛那样继续给我们开示,这就是众生的那种可爱,因为我们肯定听过过去佛的,您肯定您也能那样,佛您继续给我们开示吧。
我等于今日, 及住楞伽众,
一心共欲闻, 离言自证法。
我们都愿意听,人家都发心愿意听,所以我们一听武则天那个开经偈“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实际上是个颠倒说法,你要仔细品这个不能品, “见”就是你已经认识到了,“闻”是什么?熏习了,已经有见闻之力了,而且你已经接受了,已经去修行了,你怎麽发心才去解他的真实义?你应该去成就道义果报才行,所以前后是个颠倒,在家人只能说解解义,我就说那是个在家人写的吧?武则天不是出家人,出家人是上求佛道的。
看我们这个千百年来开经偈都是解义,发愿成功,现在流行的佛法的趋势都是给你解义,没有说去成就修行的吧?很少说你按照这个方法去修行的,成就什么样的果报的。你去看吧市面上都是解义,喔家伙解多少,因为发愿就成真,都是解真实义。
我们千万别发这个愿,你要发这个愿解真实义就坏了。那时我在一个网站上把开经偈改了,喔家伙多少人骂我,因为他们都趋炎附势,皇帝写的你怎麽能改呢?而且经过多少高僧大德认可了的。
人家高僧大德认可不认可你怎么知道?反正我听过第一个反对过的就是我师父反对过,“解什么义呀,你要成佛才对”出家人你不成佛?你已经见闻受持了。关键有前面一句顶着它来,没见闻、没受持,你解义,只有解义了你才愿意见闻受持。你已经见闻受持了就不要再解义了,多此一举。
所以我就给改了,“我今见闻得受持,愿成如来无上道”,我们要把改过的推行天下。以后我们印的经书前面都是那样的。这是真真实实的发愿,你光发愿解义有啥用?
你别跟这些罗刹众似的,“一心共欲闻, 离言自证法”现在他才想着说,我们光听说的道理,“言”是已经听够了,说的道理已经听够了,我们要听如何去证明的方法,诸佛如何通过祂自己的方法去获得证悟的这种法,我们愿意听这样的,因为过去诸佛已经把该讲的话讲完了,我们都听得差不多了。
我念去来世, 所有无量佛,
菩萨共围绕, 演说楞伽经。
此入楞伽典, 昔佛所称赞,
愿佛同往尊, 亦为众开演。
这个神通力不可思议。“我念去来世”忆念过去未来这些世界当中,“所有无量佛”有天眼通可以见得到无量诸佛菩萨都要演说《楞伽经》,《楞伽经》是什么?《楞伽经》是三世诸佛的法典,三世十方一切诸佛菩萨,必须遵循的法典,这个了不得。
那一天我们一说讲《楞伽经》,老师父都感觉到特别的稀奇,首先告诉“《楞伽经》不好懂”。的确不好懂,五祖以前,达摩祖师都是历代祖师用来证明自己修行的境界的一个标准,真理的标准。为什么给你讲出来这个?讲出来的目的就是要你知道什么叫修行成就,怎么做就成就了,而且这就是抛开言论了,抛开戏论了,我们把那些所谓说法道理都一边儿去了,直接就是从怎么做开始,所以说这个叫“楞伽经”。
“楞伽经”是什么?不可攀登的意思。
“此入楞伽典,昔佛所称赞”我们进入这个楞伽教典,过去诸佛是所称赞的。
“愿佛同往尊,亦为众开演”愿释迦牟尼佛您跟过去诸佛一样,为大众开演这个深奥的真理。
请佛为哀愍, 无量夜叉众,
入彼宝严城, 说此妙法门。
此妙楞伽城, 种种宝严饰,
墙壁非土石,罗网悉珍宝。
此诸夜叉众, 昔曾供养佛,
修行离诸过,证知常明了。
“请佛为哀愍,无量夜叉众”佛祖慈悲啊,说法得有法谛相应呀,这个法不能去乱讲的,因为因缘、法缘不合,谛缘不合,达不到效果,包括我们今天只是讲了个偈颂在这里可以说一说,要真正讲说实证教理的时候一定要升座入城去讲的,不入城讲没有那个力量,这是肯定要有个相应。
因为佛说法还去需要入“宝严城”,就是众宝庄严的城,也可以讲是众宝庄严的地方,也可以讲是罗刹王所住之地,“说此妙法门”。
“此妙楞伽城”楞伽城非常美妙,美妙到什么程度?“种种宝严饰,墙壁非土石”人家都是种种诸宝庄严。什么叫宝严饰?咱们去过故宫,故宫的墙也不行,故宫的墙也是砖瓦做的,人家那个墙都不是土石做的,是宝贝。我们楼上那屋里头全是经典,而且是佛的形象都在那里,所以说这种地方才适合讲说微妙之法,这是一个相应。
“罗网悉珍宝”,罗网是庄严,就像咱们晚会里头挂的那些滴里嘟噜那一堆东西。
“此诸夜叉众,昔曾供养佛,修行离诸过”这些人都是过去发过菩提心修行的才能听到这个经,我们也是这样的,“证知常明了”佛祖您肯定知道这些,而且智慧也非常明了的
夜叉男女等, 渴仰于大乘,
自信摩诃衍, 亦乐令他住。
惟愿无上尊, 为诸罗刹众,
瓮耳等眷属, 往诣楞伽城。
“夜叉男女等” 夜叉众也是有男女的, “渴仰于大乘”对大乘法非常有渴仰之心,“自信摩诃衍”摩诃衍是大智慧行,依大智慧行的人,依大智慧行有什么标志呢?不但自利而且利他,这是真正的智慧行者,“亦乐令他住”。
“瓮耳等眷属”是没有听明白的人,这一帮人有听明白的还有没有听明白的。“往诣楞伽城”都到楞伽城去听经。
我于去来今, 勤供养诸佛,
愿闻自证法, 究竟大乘道。
愿佛哀愍我, 及诸夜叉众,
共诸佛子等, 入此楞伽城。
“我于去来今”我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勤供养诸佛”他为什么能听到这个法?因为他过去、将来和现在,他都在供养无量诸佛,他非常勤恳地在供佛,所以说他就能听到这个佛所证法,首先他是因种足了,因具足的表现就是“勤供养佛”。何为勤?就是要连续不断的事相皈依。记住,获得法理的前提是什么?你在事相上要皈依的,首先从事相上你要去亲近佛法的,事相就是我们要拜佛、要诵经、要顶礼、要烧香、要上花,种种这些佛事要做的,你这些做才会感召缘的成熟。
何为缘的成熟?佛法真理的显现,那就是缘的成熟,是你解脱缘的成熟。我们目的是让我们自己的生命获得解脱缘。但是这个缘的成熟,缘成熟以后你要接触祂,因缘得聚会才能成就你的功德,因缘不聚会照样没有用。
释迦佛出世的时候,不一定都解脱的,只是缘成熟的人,跟他有接触,你才能被解脱的。我今天在这里讲楞伽经,你的因缘成熟了,说明你过去供养菩萨、供养佛的那种功德利益显现,你今天才能听得到,听得到以后,你不要就听到,完了。你要勤思维,要真正地经常去相续地思维,这样才行,你才能够把它变为自证之法。
“愿佛哀愍我,及诸夜叉众,共诸佛子等,入此楞伽城”愿佛慈愍我们这些人,共入此楞伽城。楞伽城表示什么?法的缘起力,我们要知道,我们要想解脱必须先寻找法的缘起,要没有法的缘起,我们这些没有办法解脱,缘起一定要具足。
我宫殿婇女, 及以诸璎珞,
可爱无忧园, 愿佛哀纳受。
我于佛菩萨, 无有不舍物,
乃至身给侍, 惟愿哀纳受。
我们能获得解脱的其因所在是什么?我们的一切都可以放下才行,我们有执著的时候就放不下,因为这个罗刹王为什么获得解脱呢?他那些宫殿呀婇女啊,包括他的璎珞,璎珞就是他的那些装饰品,包括他的家园,都去供养佛去,“愿佛哀纳受”,不是跟咱们似的,某个大居士去庙里去了,那觉得自己真是大居士,到庙里横着呐,人家罗刹王不是,人家罗刹王供养的是宫殿、婇女、璎珞,包括他的家都供养佛,而且还求着佛,“哎呀,佛祖你接受吧。”
所以说我们的心态真的是颠倒的,这就是阎浮提众生,我们的心态还真不如个鬼来,实际上罗刹是鬼,那个鬼还知道求佛给我一个机会,你看咱们现在这些人呢?太可怕了,他倒成了什么了?实际上现在这个叫法也不对,他进到庙里他成施主了,他成了施舍给你的人了,搞颠倒了,实际上佛是大施主啊。
《法华经》上说,佛施给众生的是无畏福德,我们都弄错了,还不如鬼,那鬼王还知道求佛接受,而且你看人家不单单人家很有勇气呀,发心很好,“我于佛菩萨,无有不舍物”我对于佛菩萨的恭敬,我什么都能舍,人家有这样的心,放下的心,人家才能怎么样?才可以获得。
“乃至身给侍, 惟愿哀纳受”包括我自己伺候你都行,罗刹王,那是鬼王,为什么这么说?只有你这样完完全全把你自有的东西看破、放下,你才能进入佛法的解脱,我们现在学佛不是,我们现在学佛是用佛法来坚固你的生活的,希望佛祖保佑我多发财,多造业。不是说为了息灭你的贪嗔痴,是为了增加坚固你的贪嗔痴,那你怎么能够成就解脱?你也听不懂,你也听不到,成佛解脱的法,你只能听到发财了怎么样那些东西呀,这一篇偈文很好的,我们要听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