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网

见护法师:佛法与科学之印证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4-07-19 02:38:29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见护法师:佛法与科学之印证及启示

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无疑的具有至为丰富深邃的哲理内涵。然而对正信佛教徒而言,佛法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道德规范或虔诚的信仰。佛法是释迦牟尼佛在亲自体验了人生究极真相之后,对人生、人心及世界真理的如实阐述,以及对如何修持成佛(离苦得乐、觉悟真理、慈悲度世)的教导。佛法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净化人心,达到自在解脱的道路。

科学之发展亦是致力于世间现象的了解及人类生活的改善,在近三百年中有惊人的成果。依科学定律所开展的各项科技工程,已永远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型态。

然而,此种种科技发展,是否真正带给人类利益,抑或灾难?中台禅寺开山方丈上惟下觉大和尚尝言学佛者应当“安住大乘心,善开方便门”,并提出“佛法五化”之方针:佛法学术化、佛法教育化、佛法艺术化、佛法科学化、佛法生活化,俾使佛法之智慧能在现代生活中有更积极的影响。故笔者藉此因缘,略为探讨佛法与科学之关系及未来发展。

科学与佛法在目标上可说有不谋而合之处(了解真相,改善人生)。然而此二者,一是讲究物理实证形而下之学问,一是心灵体验形而上之宗教,其内涵是否有所交集?二者皆以了解真相为目标,而其内涵能彼此呼应否?下文将对此作一初步之探讨,并由不同学术领域中选取十余重要的发现或研究成果,重点式的提示其与佛法之关系(第一节),佛法如何能对学术研究之难题提供启示(第三节),以及主张吾人若能由佛法的理念引导学术的发展,则是真正能利益社会大众(第四节)。

一、科学印证佛法之实例

二十世纪理论科学的长足发展(尤其是物理学),假以实验的证明,对世界的认知得到许多出人意表的结论。

1. 物质的结构——色不异空

所有物质皆由不同的原子组合而成,而不同的原子只是不同数量之质子、中子与电子的组合。原子所占之空间,百分之九十九皆是空,人所以见之为实体,乃是肉眼之错觉。

这符合佛法中,地、水、火、风本来不一不异的道理,如《大智度论.卷二十八》中言,“令地作水,水作地,风作火,火作风。如是诸大皆令转易。以一切法各无定相故。”而地(坚固)、水(湿润)、火(燥热)、风(流动)之相,皆是因缘暂现之假相,其本质皆是空性。

《般若心经》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般人恐难以接受。而爱因斯坦之相对论提出E="mc2(质能互换定律)之著名公式,物质与能量本为一体。物质似有生灭、垢净、增减,而物质不异能量,而能量正是无有形相色彩,“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则知肉眼所见乃是不实之表相,此则是科学为“色不异空”提出的力证。

能量的特性可帮助我们少分理解空性,但不能说空性就是能量(能量属于空,但空不等于能量)。般若经中,受想行识,皆不异空,皆即是空,则非物理学所能知。空性乃是佛法中至深奥之理,非世间一切哲学所知。虽然如此,若能透过科学更进一步了解色相本妄,则对世间假相之认知、破除物质之执著,不无助益。

2. 场论——色即是空

现代物理学对物质本体之研究,发现“粒子”的观念,有所偏差,而代之以“场论”(field theory)。以电子为例,一个电子并非存在于空间中某一位置的一个“粒子”或个体,而是一个抽象的“场”,此场没有界限,无量无边,而在某一特定因缘之下,其能量集中在某一点,故可侦测,但不可说此电子在此或在彼。场论更打破了“物质存在于空间中”的观念,代之以“物质即是场,场即是所谓的空间”,故“物质”(色)真正“即是空”,能即是所,无二无别。(按:如前项所注,此“空”仅佛法“空性”之少分显现。)

在场论的观点中,并无独立存在的个体,“物质”唯有在与其它“物质”(场)互相作用之中才可描述(“缘起性空”)。并且,“场”即是无有边界,其粒子的表现只是“局部的能量集中显现”,是则粒子之运动,实无来去;反观佛法中对实相之描述,常言“动静不二”、“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又如《信心铭》云“无在不在、十方目前”,实令人惊异赞叹。

3. 时间与空间

在传统牛顿的古典物理学中,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绝对的,独立存在的客观事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世人对时空的了解。时间与空间是相对,而非绝对,是相依相恃,而非独自存在,故爱因斯坦称之为“Space-TimeContinuum”(时空连续体)。佛经中对时空的认知,更接近于科学的新知。

如《法华经》中,变一时为多劫,变多劫为一时;《华严经》言空间互摄互入,如大梵天网。龙树之《中论》讲“因物故有时,无物何有时?”确立时、空互依互存的观念(有空间中的事物的变化,方能有时间的成立,否则无时间可言),此则是对时空极深的洞见。

在属于唯识学的《百法明门论》中,“时”、“空”(空间称为“方”)归类于“心不相应行法”,所谓“心不相应行法”,基本上即是由心而生,观察世间而立的种种观念(concepts)或对差别现象的描述,并无独立存在的实体与自性,属于“有为法”的范围。换言之,时、空乃人所设立之概念,吾人对时空的感受,因心因境而有所不同;并无独立客观存在之时空,是佛法所早已肯定之事实。

4. 能与所

量子力学打破了传统古典物理学“绝对客观观察”的迷思。量子物理学之基石,海森堡之“测不准原理”,发现在微小的量子世界里,观察者(实验者,佛法称为“能”)与被观察者(佛法称为“所”),无法划清界限;实验者也在自己实验中,不可脱拔。如此,科学家引以为傲的“客观观察”实际上不存在,观察测量的行为本身就影响观察结果,故真相是“测不准”。这是万法一致的根本结果,于此,科学家实无计可施。

佛法中早已提出在“能”“所”相对之情形下,不可能了达实相。事实上,此一发现正证明了“能”“所”相待(一般人的世界),其实是假相,故佛经中处处言“无彼无此”、“无自无他”、“非一非异”。唯有在“能所一如”的体验中,方能证得实相,而此一境界则唯证乃知,非科学所能了知。

5. 神通之可能性

佛经中有“天眼通”、“天耳通”等超自然能力之描述,并言可由禅定证得,似是匪夷所思。科学证明,种种可见光,与肉眼所不可见光,如红外线、紫外线、X-光、无线电波,其本质非二,皆是不同频率之电磁波。而可见光,亦即人类肉眼所见之世界,只是所有光谱中之极小部分。若动物的肉眼构造不同,或藉由禅定提高对电磁波或音波接收之敏锐度,天眼、天耳亦非不可能(科学仪器即是如此)。这虽不能证明“天眼通”、“天耳通”的存在,但在理论上并非不可能。今日之电话、电视、望远镜等,事实上即是科技界之“天耳”、“天眼”。

6. 逻辑、电脑与我执

一九三○年代,数学家、科学家雄心勃勃,企图将世界一切现象量化、逻辑化、定律化(axiomize)。当代最著名之逻辑学家哥德尔(Godel)却以“不完整定理”(IncompletenessTheorem)证明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一切逻辑系统,不论多么复杂,都不可能导出所有定理,其本身必是“不完整”。此亦证明佛家所言,思惟辩证、言语文字,均无法描述实相。故禅宗主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能臻于实相。

与此相关者,在电脑理论中,有所谓的HaltingProblem(电脑无尽运算问题)或UndecidabilityProblem,任何复杂的电脑程式,皆有其致命伤,某一特定input能让此程式无止尽的运算下去,无法得到“是”或“不是”的答案(俗称“当机”!)此实质上与“不完整定律”是同一个问题。电脑即是一逻辑系统,故其设计软体再完整精密,亦无法完全预防程式错误及电脑病毒之入侵。

尤为有趣者,在佛法中,“我执”即是一切迷惑之根本。而哥德尔所谓“复杂逻辑系统”与过于简单之系统,其关键即在于此复杂系统能“refer to itself”(其系统有“自我”之观念),若然,则此系统中必然存在不可解决之矛盾。哥氏即是发现此理,运用极巧妙之手法利用系统中“自我”之观念而证明其系统之不完整性。

在《大智度论》中,有一外道长爪梵志挑战佛陀,言:“我一切法不受”(我拒绝承认一切观念、理论。)佛问:“汝一切法不受,是见受否?”(那么,你自己这个观念,接不接受?若接受,若不接受,皆是自我矛盾)。

此即是不完整定理及之核心症结。当此系统能self-reference(有“自我”之观念)时,便会有不可挽救之矛盾存在。故佛法必得破除观念认知中之“我”(我执)方得证入实相。龙树菩萨在其“中观论颂”中,便是以种种论辩,导出众生由我执、法执所产生之种种观念,悉皆是自我矛盾,故不得成立。若吾人能冷静的、细密的思考,终当亦能了解“自我”之假相,进而得到解脱。

7. 潜意识与名字相

高运算功能之电脑促成了新兴的大量依赖电算模拟(computer simulation)的科学研究领域,如类神经网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碎形(fractals)、混沌理论(chaos theory)、非线性动力系统(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等研究,皆有异曲同工之妙,亦与佛法多有互通之处。在类神经电脑网路中,所有的计算结果由许多简单的运算元素(“神经元”)共同完成,每一神经元皆有影响,而无一可称为核心或主导者。

若问此运算了知之CPU(心)在哪,实不在此,不在彼,亦非不在此,非不在彼,不即不离,乃众多因缘和合而成就。其神经元即是运算之因源,亦是其过程,亦是其结果,因即是果。

综观“类神经电脑”之运算过程,在其未得出明确结果之前,相似于人之潜意识;得出明确结果之后,似于明确意识观念之形成。而实际上所谓明确结果,与前(未明确结果)无别,只是主观观察者付予之名相。此即是《大乘起信论》所称“执取相”、“计名字相”;依此而作判断,即是“起业相”;而其果报,即是“业系苦相”。

8. 蝴蝶效应、互摄互入、缘起甚深

上述领域皆属于“非线性”“复杂”运算,而研究发现所谓“蝴蝶效应”之特别现象(一只蝴蝶扇动双翼可能引起远方暴风雨之形成,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之理论可能性)。佛经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于一念中,能造无量罪;于一念中,能灭无量罪。此即是自然界中非线性业力作用使然。

Fractals, Chaos之研究,对自然界之了解及工商业界之应用,皆有其可观的发展性。碎形打破了整数一维、二维、三维世界(integral dimension)之观念限制,以碎形维数(fractal dimension)运算之结果,以极简单的机制,得到与大自然界极为相似的图形。

又碎形与混沌理论中极重要的“奇异吸子”(strange attractor),其结构乱中有序,于任一小点中,若深入下去,能显出整体的结构,重重无尽。此与佛经“一粟米中藏世界”,及世界如梵天网重重无尽、互摄互入之描述有异曲同工之妙。

Neural networks, fractals, chaos theory皆属于非线性动力系统(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s)之理论范围,而此类系统之研究,复杂无比,殆今并无适当之数学语言及工具,更遑论了解。而现实世界,皆是无比复杂,时时在交互作用中之非线性系统。如佛所说,缘起甚深,纵使千万智慧如舍利弗者,亦不能了知佛智实相于万一。

以上略举数例,虽然零星散于各领域,仍可见二十世纪许多最先进之发现,也是令人惊讶之发现,在佛法中早已了知。仔细思考之,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任何一宗教或哲学理论,恐皆难以找出如佛法中这么多与现代学术相应之处。

二、佛法对科学之启示

不但是在佛法中,许多难解之观念,可由现代科学得一佐证;反之,佛法更能超越科学之局限,而对现今科学所面临之难题提供重要启示。

1、基因、环境与业力

自发现基因开始,人类个别之性格行为,究属基因或属环境之影响,一直难以厘清。而从佛法来看,基因或环境,二者皆是业力。业力理论实为更完整之解释。业力者,即是吾人之行为(action),而任何行为必有其相当之影响及后果。

此行为及其因果,若纯属于物质面,则科学家能测量研究;若牵涉至心理层面之因果,则属佛法之范围。由此可知,佛法之因果说乃是具有科学基础,而比科学之范围更广泛。

业力影响,遍及过去、现在、未来,包括色身、心及环境。业力有共业与别业;一家人之血缘、基因相似,乃是共业所感;一家人命运不同,则是别业所感。共业或别业,基因或环境,其影响及限制,并非不可突破,若能了知正确的因果关系,则可适当的改变命运,故佛法实是最积极的人生科学。

2、复制基因与生命尊重

现在最热门之基因改造工程、复制基因研究,也引起许多难解之伦理课题。以复制人来说,假使可能,从佛法来看,基因虽可复制,基因亦只个人业力之一部分,人一生之遭遇,则属于个人别业。复制人如同双胞胎,长相虽同,实是另一个个体,另一个生命,应当受到一样的人的尊重。

动物之复制亦然,复制动物亦是有情之众生,亦有痛苦之感受,如同其它动物,应受到生命的尊重。基因改造,如同许多科学发明,其不良后果往往需要十年二十年方能发现,实应极为审慎,不可将生命当儿戏。

3、医药与病源

医药之发达,日新月异,然而一病未平,一病又起,治疗始终赶不上病菌的脚步。可能有一日将人类的病完全消除吗?佛法言,病由业生,业由心生,病乃是由心中之贪嗔痴,转为伤人伤己之行为(造恶业)而起。

故虽然从前难治的疾病得到控制,人之恶业未停,则新的疾病一定会层出不穷。治身病是标,治心之三毒(贪嗔痴)方是治本。这也是为什么,行慈悲、做善事、修禅定(心平静则减少贪欲嗔恚)能对健康有所助益。

4、心理学与唯识学

现代心理学自弗洛依德开始,试图以科学方法研究心理病状,之后虽有容格等一二著名学者,数十年来并无真正决定性、突破性之发展。若以佛法观之,以凡夫心来观心,谈何容易,心之研究乃是世间最复杂之学问。如科学家须以显微镜方能观细菌,心理学家须以“禅定”之显微镜方能看清人心中之微细心念。

故一千年前,唯识学对意识、色、心已有相当完整、有系统之研究,迄今西洋心理学仍望尘莫及。若心理学家皆能修持禅定及研究唯识,必能在此领域有所突破。(现今陆续有一些专书探讨佛法与心理学,然仍只触及唯识之皮毛而已。)若言佛法实为心之科学,实不为过。

5、心理与生理、禅坐与健康

许多心理、精神、忧郁治疗研究目前仍大多局限于生理研究,由色身之不正常分泌或失衡,只求找出人之精神问题之生理症兆,进而以药物,甚而electric shock therapy(电击震撼以麻痹神经)以求暂时扼止病情。这是否有真正长足的疗效尚未可知。

相反的,诸如禅修、念佛、礼佛、梵呗唱诵等,让心灵得到平静,得到安抚;行善布施,消除业障,乃至于学习放下,慈悲宽容等,方是根治之生机。

西方已渐渐重视“自然疗法”等“另类疗法”,其中发现禅坐、礼拜、唱诵、持咒,以及positive thinking(积极思考)等,对如高血压、焦虑症、失眠等各种病情颇能有正面之影响,甚而对绝症亦可能有起死回生之效。此中实有甚深之身心不二的因果关系。

时代杂志(Time)曾刊登“禅坐的科学”(The Science of Meditation),证实禅坐对身心确有疗效,能增加人体的抵抗力,禅坐者也较乐观快乐。著名医师如Schwartz将佛教禅修法门发展为治疗“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病人陷入一种无意义、重复不断焦虑性的想法与行为当中无法摆脱)极为有效的疗程,并在证明心志转移训练能改变脑神经线路,为学术界重要发现。

美国科大神经学教授Austin之八百页钜作全面探讨禅与大脑、意识之关联并一再推崇禅修的重要。美国许多知名学府,如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等,皆积极从事禅坐研究,并有相当正面之成果。禅修研究已渐渐为主流学术界所重视。西洋的医院、学校、公司,甚而监狱皆逐渐开始提倡禅修。

6、名字相之根本及心物界面问题

哲学中一著名课题是所谓的“symbolgroundingproblem”,亦即人所藉以认知沟通之所有语言及观念,皆是一种符号或形表(symbol),如语言即是由符号所组成的表意系统。

而此符号又是建立于更下层的符号上,如单字由字母组成。我们所认知的事物,如“车”,是由“车轮”、“方向盘”、“发动机”等等组成,而何谓“车轮”?此又是一复合概念,由轮、轴、车胎等组成。

如此重重无尽

,乃至于万物由原子构成,然而原子亦仍是复合概念,亦不是最根本的单元,如此重重无尽,万事万物之根本为何?只是无尽之符号概念,或有其根本之单元?这在西洋哲学是无解的问题,而二千年前在佛法中已有详尽讨论。

另一争论不休之哲学问题乃是心物一元或二元论。若是一元,是物?是心?若是物,如何解释心?若是心,如何解释物?若是二元,心、物如何沟通交流(how mind and body interface/interact)?此称为“mind-bodyproblem”,亦是无解之难题。佛法对此亦有阐明,心物非一非异,如光谱之两端,X-光与无线电,是一是二?又水与冰,是一是二?《楞严经》言:“色(物质)是坚固妄想”,实为了解此一问题之根本洞见。

概略而言,欲了解此二问题之根本,必须了解空性与缘起之道理。色空不一不异,唯心所现。不异者,空性也,但由心念分别所起,实无根本自性,故曰万法皆空,皆无实性,此就真谛而言。不一者,以因缘和合,而有种种差别相,而此种种相(所)又依观察者(能)之业力而现,依因果缘起法则而建立,此就俗谛而言。了解佛法中所谓“二谛”──真谛与俗谛,则能圆满交待symbol-grounding与mind-body问题。

7、Non-locality

量子力学中一至今令人困扰不解之现象是“超长距作用”。以传统物理学及相对论来说,物质彼此之作用,包括讯息传递,遵守“定域性原理”(localityprinciple),不可能超过光速,然而爱因斯坦等人却发现(称为“EPR悖论”),根据量子理论,有可能两个粒子,在宇宙之二端,能立即得知对方之改变,彼此影响。此问题在科学界至今仍无圆满之答案。

以佛法来看,其根本问题在于以为粒子(物质)乃是存在于时空一点之个体(定域性),其实所谓二个粒子,乃至一切物质,非一非二,所谓“无在无不在”,如前所言“色即是空”,物质与空间本是一体,不可视为独立存在之个体,如此当可了解其中症结所在。

8、波/粒子现象

量子力学中另一令人大惑不解之现象是“wave-particleduality”,构成物质之元素,既是波,又是粒子,这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是彼此矛盾的。

可是理论与实验皆证明如此。由佛法来看,波亦是一概念,非实有之物,粒子亦是一概念,亦非实有,二者皆是models,是人藉以了解自然之抽象模型,自然界中根本没有真正之纯“波”或“粒子”,二者皆是“实相”之一面。

如佛法中著名之譬喻“瞎子摸象”,物质之实相如“象”,科学家说是“粒子”或“波”,皆是大象之一端,不可言对,不可言错,看似矛盾,实无矛盾。吾人对世界之认识,若停留在观念认知中,皆如瞎子摸象,执己为实,产生无谓之烦恼,甚而彼此就意识型态而争执,如许多宗教战争、种族歧视皆如此,造成人类之残害。

9、或然率与因果

相对论及量子力学为二十世纪最成功之二项物理理论,但爱因斯坦至终不肯接受量子力学中“或然率”所扮演之角色。【极小粒子之位置,由一个或然率波动程式(probabilitywaveequation)决定。】爱氏深信万法必有其因果,怎可能取决于或然率,故其有一句名言为“上帝不掷骰子”。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可融合否?亦是现今科学家所致力之方向。佛法自是深信因果,万事之发生,并非偶然。但量子力学已经证明的种种结果亦不可忽视。这二者之中,当有另一未发现之影响变量(variable)。

今以佛法观之,此变量正是心之作用。而心能影响物质,尤其是量子级之微小物质,其作用当更明显。此变量未能在量子力学之方程式中,故不得不以或然率代替之。而根据佛法,心之作用,亦不离开因果,这是为何虽有微观之或然率,而宏观量子程式仍符合因果。故此一认知,容或是调解融合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所需之桥梁。

我们甚而可将量子之或然率视为“自由意识”之结果,粒子下一秒中,是在东或是在西,乃由自然之力量(业力)与众生之意识共同决定。此是笔者依据佛法原理所推演之理论,之后发现著名西洋物理学家中,亦有不少不避众讳,大胆推测“意识”应当在量子力学(也就是物理现象)中所扮演的角色,如Bohm, VonNeumann, Stapp, Wigner, Squires等。

10、科学认知之限制

物理学中,前已提及,“能所对立”及“不完整定律”,皆实际的显示了科学或逻辑理念所能认知之根本限制。甚而现在的主流学术思想,已不认为科学能描述自然(describenature),而只是描述人所能知的自然(describe what men can see about nature)。而佛法中所谓超越言诠,万缘放下,能所一如,方能契入究竟实相,殊为我等达于实相所必经之道路。

3、科技时代佛法之角色

佛法与科学,皆欲解开宇宙人生之奥妙,此二者方法虽然截然不同,而其实事求证之精神则一致。由以上二节之讨论,可见佛法禅定、内证所得之智见,往往能超越当时世间之见识,乃至三千年后之现在,科学似乎仍在努力证实佛法。因此学术界实应重视佛经之道理,相信许多佛法之见解,亦能在未来得到科学之印证。所谓真理,当是放诸四海而皆准,这是与科学研究同理的,以此而言,佛法自应禁得起考验。

科学与科技之发达,对人类确是有不可磨灭之便利与贡献,此处无庸赘述。然而亦有其严重之缺失:

(1)、科学目前只能权威的述说物质界之因果,而不能有系统的研究或了解人生苦与乐之因果。科技发达长足的促进物质之享受,却不能达到心的宁静、满足。人类对真理之渴求,幸福人生之向往,精神层面之提升,道德观念之迷惑,似乎并未因为学术之发达而得到圆满的答案。

科学未能了解与强调心之知足即是常乐,对禅定禅悦之乐亦茫然不知。而佛法由对人生之苦与乐为症结点而出发,秉持如科学般实事求是之精神,进而达到身心圆满解脱之途,则是现代社会人生所亟需之良药。

(2)、学术研究必定为形(符号概念)所困,而不能超越形表。专业科学领域只能研究片面之因果原理,而不能融贯全面。因此,往往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挖肉补疮”的现象。

(3)、科学有一根本之作法,即是对太困难无法解决的问题,转而以较简单的假设来研究,或转而研究较简单的问题。如心理现象太复杂,则研究物理现象;物理的因果复合作用太复杂,则研究较简单的线性(linear)系统。在此领域,科学得到了空前未有的成功。

然而,此种成功也造成了极端偏差的想法:以为此简单的假设结果,能代表原来的事实;或以为物理现象为唯一真相,而不敢谈论心之影响,甚而认为心只是物理现象的副作用。

这种唯物主义已成为三百年来科学思想之主流,而忘记了物理研究之成功,不代表科学家了解心理现象;未能以科学方法研究心理,不代表心理现象不重要或不存在。

相反的,任何一个正常的普通人,最直接的感受是心理作用,而非脑神经细胞的电化作用。佛法言“心是根,法是尘”,佛法之正确性,正证实了佛陀不畏困难,勇于研究心的真相,进而了悟到心物一体,故对于物质界也能有正确的认知。

(4)、学术研究偏向于纯知识之探求,而不能对其应用适当与否置喙(如爱因斯坦为和平主义者,而其科学发现促成原子弹之制造,为终生之悔恨)。科学之工具为各种人所用,各遂其求,有善有恶。科技愈发达,其善恶影响亦更广更深。相对的,佛陀只谈对人生解脱有用之知识。

近年来高科技犯罪,严重的生态污染,杀伤力极强的武器等,亦皆是拜科技之赐。科技知识只是工具,而如何善用此工具以造福而不是造恶,实是更根本、更重要之课题。科技的力量愈大,其为善、为害影响之层面亦越大,而人心道德良知之培养亦更为重要。

以佛法观之,纯学术研究,为研究而研究,是不足取的,一切研究知识当是为促进人类众生之和平安乐。修智而忽略慈悲,是偏向且甚而可畏之发展。吾人当以佛法中平等、慈悲之理念为前导,深入了解人生苦乐之因果,如此学术研究及科技发展,方能真正利益大众,净化人心。

作者:见护法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