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最新开示:《中观宝鬘论颂》04
发布时间:2024-06-27 02:42:16作者:金刚经全文网文字整理:静怡苑心灵乐园
中观宝鬘论(三)
前面有两个偈颂先给大家补一下。
上师念传承
今天是传讲《中观宝鬘论》的最后一天,这次是以简略的方式给大家讲传。藏传佛教的传承方式包括讲传、诵传、独传等。讲传,就是边念边讲;诵传,就是直接念诵,不作讲解;独传,就是单独给个别弟子传授。此外还有实修传授等很多方式。
本次传讲过程中,大部分人比较专注,也有个别人在打瞌睡。
昨天有人告诉我,自己听着听着就睡着了,醒来时,《普贤行愿品》都已经念完了。这也是很难免的,每个人情况不同,尤其是在国外的道友,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时差,这些道友要克服时差带来的困难,甚至只能在凌晨听课。有些国外的道友从进入学会起,就一直坚持凌晨两三点听课,我觉得非常了不起。即使对我而言,再好的法,也很难坚持在凌晨两三点听,这也说明这些道友对法具有非同一般的希求心。
三天的课比较简单。有些人很重视闻法和传承;而有些人只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中途随随便便就从课堂中离开;还有些人讲到一半才来上课。其实,传法不是看娱乐节目,不能太随意。即使是春节联欢晚会,从中途开始看也不一定看得懂。我们的课程,除了念诵以外,正课会在八点钟准时开始,尽量在九点钟结束。所以,希望以后网络上的听众能尽量圆满课前念诵,实在来不及的,也应该准时在八点钟开始听课。
过段时间我准备开始传《维摩诘经》,并继续传讲《大乘经庄严论》。《大乘经庄严论》今年已是传讲的第四年,最后一册准备在今年传完,大概还需要十多节课。
刚才也说了,今年的课程会严格执行时间安排,八点开始,最迟九点结束。听课的人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提前做好准备,要么好好听课,要么从一开始就不要来,否则于自他都不利。
如果确实因工作、家庭、交通不便、网络不好等原因不能按时参加直播课程的,我们也会在次日安排重播,次日也不能听闻的,我们会考虑以别的方式再次重播。当然,这只是对特殊情况的开许,除此之外,每个人都应该保持良好的听法习惯,把听法当成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事。有些七八十岁的老菩萨非常精进,从来没有落掉过一次传承,反而有些年轻人习惯很不好,随随便便地迟到早退,当然也有确实因为生病或犯困而断传承的情况。
我个人在上师如意宝面前听课19年,从来没有因为打瞌睡而断过传承。那时我们都非常精进,晚上睡得很少,第二天就很容易犯困,尤其是午饭后。法王如意宝一般是在上午10点钟传法,后来又改到下午2点,如果是下午2点传法,我就很容易犯困,这时我会用力捏自己,想尽办法不让自己睡着,绝不能断传承。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功德,唯一就是没有在上师面前断过传承,闻法过程也自始至终认认真真。也许我死了以后,有人会给我写传记。我也没什么好写的,唯一就是对上师有信心,对法有欢喜心,对所有传承都很重视,从未落掉过任何传承。
除了特殊情况以外,大多数人都能遵守闻法纪律,个别人还有些不太重视,希望接下来传讲《维摩诘经》时,大家都能将纪律牢记于心。
《中观宝鬘论》我一共传过三次,这是第三次。而《维摩诘经》是第一次传讲,也许也是最后一次。今年我放下了很多别的事情,为传授《维摩诘经》作准备。我并不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来听,也不祈求任何人来听,人多人少无非是数字上增加或减少一个零,对我没有任何影响,我也看不见。只是我发自内心地认为,作为虔诚的佛教徒,还是应该多懂得一点佛法。我计划用一年多的时间讲完《维摩诘经》,与《妙法莲华经》相比,它的内容要少一些。在我看来,对于学习显密佛法的人而言,《维摩诘经》就像《宝性论》一样,既显又密、非显非密,是显密连接、显密圆融的一部经典。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在座的各位一定要重视闻法。如果实在没有时间,那课前课后的念诵可以不参加,但中间的课程则一定要按时。现在有许多网络课程,课程时间一旦确定就严格执行,上课、下课时间分秒不差。这种方式其实很好,毕竟时间非常宝贵,我也不愿意耽误大家的时间,耽误大家的生命,每个人都如此忙碌,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但佛法是如此重要,每个人都值得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
这次授课,算上前后的念诵,每次会在两个小时左右完成,课程在八点钟开始,一个小时之内完成。如果参加课程,就应当提前安排好时间,尽量善始善终。当然,是否听法取决于个人的因缘和信心,取决于自身的时间、条件和意乐等。
大家对佛法都应当有一颗真诚的心,这样才能获得佛法的传承和加持,在这方面,有些人的行为是非常令人感动的。如果只把佛法当成一般的知识或学问,那得到的利益也将微不足道。每次授课,现场纪律很好,但网络上听课的人,虽然基本上不会中途离开,但总是有很多人迟到。这两天非常感谢当地的发心人员,现场的一两百人也都非常珍惜这三天的课程,当然我也不敢等闲视之。不过,如果是三年的课程,不知最后还会剩下多少人。
我在学院给汉族僧众讲法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从1987年开始,到2017年整整三十年。
在佛学院里,大家都非常喜爱闻思修行。法王如意宝认为,佛教徒最重要的事就是闻思修行。的确如此,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如果不懂得闻思修,那就只能算是名义的而非真正的佛教徒。如果重视闻思修行,那无论是在弘法利生还是在造福社会方面,都会是与众不同的。
接下来继续传授第五品。
上师念传承
谄为极虚妄,诳即心不正,
嫉以他德忧,悭畏舍施性。
这里是讲嫉妒心、谄曲心,后面还会讲到七种傲慢、五种邪淫,这些过失都是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经常反观自照的。作为修行人,了解这些很有必要,这方面的内容,在《俱舍论》和《智者入门》中均有详细阐述,本论的讲义中也有较为细致的讲解,此处只作大概宣讲。
我希望通过这次的短短三节课,让大家圆满传承,并创造一个缘起。
接下来的一年中,你们需要完成我给你们布置的两个任务——自学《金刚经》和《中观宝鬘论》。年底时,大家可以通过微博点赞来汇报学习情况。作为佛教徒,反复钻研一部经典是很有必要的。
这次因为参与人数众多,所以我选了一些通俗易懂的颂词给大家作讲解。而本论中有一些与空性有关的甚深教理,可能并不相应于一些人的根机。
如果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们千万不要因为部分内容不能接受而全盘抛弃整部论典。一部论典中,部分内容不能相应,并不意味着整部论典都不适合你。世间的任何一门学问,也都不是每个人都能全盘掌握。
就像学校里的有些课程,你只对其中一部分感兴趣,或者只能听懂一点,其余大部分都难以相应,但你也绝不能草率地下结论说,这门课言之无物或毫无用处。所以,不管内容怎样,你仍然要坚持学习,只是对于学习内容一部分感兴趣,一部分不感兴趣而已。
以前我在师范学校就读时,对心理学最感兴趣,对教育学却不太精通。而我的同桌,则对教育学兴趣甚浓。所以,考试之前我们商量,他着重复习教育学,我着重复习心理学。考试时,我们就互相“提供信息”。
因为如果两门课程都要看完,颇有困难。如此计划后,我就只需好好背诵心理学的内容,他也只用负责教育学。考场上,他写完之后就放在我这边,我就这样看(上师表演自己当时的动作,上师和众皆笑);我写完之后也放在这边,他这样看(师父继续表演,大家继续笑)。有一次,我们被老师抓住了,结果都考砸了(众笑),两个人除了自己擅长的专业,其余的都没考好。
学习佛法时也是如此,可能有些人对所有的佛教知识都兴味浓厚,可对于更多人来说,面对有些所学内容,即使非常殊胜,但因为个人的根基、风脉明点、心态和业力各不相同,就会出现对某门课程确实难以理解或不感兴趣的情况。但是,我们对佛教的教义最好能全面地去了解,对于一些不感兴趣的内容,也不要以上述理由为借口而轻易放弃。
要知道,佛法真的可以涵盖几乎所有的知识领域。昨天,我跟这里一位非常著名的科学家进行探讨时,我们两人的观点不谋而合:佛教的确是非常伟大!不管是在心灵、教育还是科学领域,任何问题都能在佛法中找到答案。而且,这些道理都是颠扑不破的,不论是理论、证据还是智慧,都尖锐无比,有时候只能用“不可思议”来表达。但遗憾的是,并非每个人都会有此感受。
此处讲了很多这方面的道理。
上师念传承
说过即他错,再三而重复。
如果经常说别人的过失,或因看不惯某人而再三散布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是不对的。
《弟子规》云:“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意为:经常说别人过失的人,他自己就是坏人;而经常宣扬他人优点和功德的人,本身就是善良的人。因此,我们要“静坐常思己过”,在日常生活与修行中,要尽量观清净心,不要老是揭露他人的过失。
上师念传承
声闻乘中说,声闻有八地,
如是大乘中,菩萨之十地。
第一极喜地,菩萨欢喜故,
已断除三结,生于佛种族。
这里是讲菩萨从一地欢喜地到十地的不同功德。
上师念传承
《入中论》当中所讲的十地与此处的讲法大致相同。
上师念传承
三地名发光,智放寂光故,
禅定神通起,永尽贪嗔故。
到了第三地菩萨时,贪心和嗔心灭尽。
有些人说:“我修了那么长时间,为什么嗔恨心和贪心还没有灭啊?”其实哪有这么容易,正如此处所讲,到了第三地的时候,贪心和嗔心方才灭尽,有些习气甚至到十地末尾还会有残留。
很多人连资粮道都尚未到达,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不能过高。要知道,现阶段具有贪心、嗔心,是非常正常的事。如果贪嗔痴生起,不要过于懊恼,对自己体罚更没有必要。
上师念传承
彼力即一一,如众不可量,
诸佛之无量,如诸方虚空。
当我们了知五道十地的功德以后,就知道自己暂时还不可能达到这么高的境界。因此,不要明明自己什么境界都没有,就一副一学佛就已经得地的模样。
有些人认为出家人不应该有烦恼,否则如果学佛还有烦恼,那学佛还有什么用呢?其实这些看法都有失偏颇,就像留学生也并不是一出国立马便能精通一切知识,成为“班智达”一样。
上师念传承
一日三时诵,如此二十颂。
诸佛正法僧,以及菩萨前,
恭敬皈依毕,顶礼应供处。
修行时,应当昼夜六时常念皈依,这里有一个专门的皈依偈:“诸佛正法僧,以及菩萨前,恭敬皈依毕,顶礼应供处。”常对三宝作顶礼、供养非常重要,当然,所谓供养并不是非要出家,而是应当于内心对佛虔诚恭敬。昨天我也讲了,如今我们获得了人身,如果能有建造佛像、佛塔的因缘,那是相当难得的。
《胜出天神赞》中云:“诚心信奉或欢喜,怀疑抑或顾他面,何者作礼能仁王,彼得天界圆满乐。”以虔诚欢喜之心顶礼供养佛之功德不可思议,即使对佛报以怀疑之心,功德也不容小觑。今天我遇到一些看似对佛不太具有信心的人,于是便将此偈颂告诉他们,他们立刻欢喜起来。
又如《妙法莲华经》中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即使缺乏恭敬心和欢喜心,仅以散乱、蔑视的心与佛结缘,也会具有不可思议的价值。
有些人觉得自己学得不好,故而非常惭愧。其实我发自内心地认为,获得人身、值遇佛法已经非常不易,能有一颗惭愧之心则更为难得。假如转生到地狱、饿鬼、旁生中,或是转生到边鄙地,我们就连惭愧心也不可能生起。所以,即生中能有这样的善念是非常值得赞叹的。
不管怎样,我们要时常对佛皈依、顶礼,其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增一阿含经》云:“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一些人今生财富具足、福报圆满,而另一些人穷困潦倒、举步维艰,这都是无形之因带来的果报。如果我们相信这一点,就会为了自他众生的累世利益,而谨慎地取舍因果。
上师念传承
愿以我作福,已作及未作,
有情悉皆具,无上菩提心。
愿众皆无垢,根圆离无暇,
行为有自在,正命悉具足。
愿诸有情众,手中具财宝,
资具皆无量,无尽至生死。
愿凡诸女人,恒成大丈夫,
诸有情慧目,戒足悉具足。
愿有情具色,形妙大威光,
见喜无病疫,长寿具大力。
愿皆通方便,脱离诸苦痛,
勤向三宝尊,富有佛法财。
愿修慈悲喜,弃惑平等住,
施戒忍精进,定慧作严饰。
愿圆诸资粮,相好极鲜明,
不可思十地,不断而经行。
愿我亦具足,彼德余诸饰,
解脱一切过,倍悯诸有情。
愿诸有情心,意愿皆满足,
恒常而遣除,一切众生苦。
愿遍诸世界,恐怖之士夫,
听闻我名号,极度畏惧消。
愿以见忆我,闻名诸众生,
不乱住本性,定得圆菩提,
生生世世中,获得五神通。
愿于诸苍生,恒常行利乐。
愿诸世间界,欲行罪恶者,
悉皆无害心,恒常顿遮止。
愿如地水火,风药旷野树,
众生于恒常,随意而受用。
如命爱有情,胜过爱自我,
众罪成熟我,我乐予众生。
纵有一含识,未得解脱间,
我虽得佛果,誓愿住三有。
这里有17个颂词的发愿文,我们应当随学:从今往后的生生世世中,无论听我名者、忆念我者、接触我者……凡是与我结缘的所有众生,都愿他们获得一切安乐,不受任何危害。愿我尽未来世,连众生的一个毛孔都不损害,不给众生带去恐怖、威胁和痛苦。
我们的一些行为,可能会直接或间接给众生造成痛苦。比如,虽然我们经常提倡孝顺父母,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孝顺父母的方式方法还有待商榷。他们一方面对父母比较照顾,但另一方面,他们又经常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教育父母,尤其是在自己稍微有点财富和能力的时候,经常把父母关在自己“智慧”的圈子里,教导他们:“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这可能不太合理,因为不但收效甚微,而且反而会造成双方的矛盾。
中国的父母早已自诩为孩子人生中最权威的教育家,就算父母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孩子已经成为博士后,但如果孩子想反过来教育父母,他们是根本不会接受的。在他们的眼中,孩子永远都是他们的学生。
其实,让父母在晚年时过得平安、健康、快乐、自由、无忧无虑,才是孩子应尽的本分。如果可能,最好让父母学习一些佛法。当然,有些上世纪的老人,思维顽固不化,“见解”如山王一般,如果他们实在不愿意学习,你也无法改变,那就只有随缘尽份,而不要让他们生活在痛苦之中。
我们应该经常随顺他人。就像《入行论》或此论的发愿文一样,要发愿生生世世连众生的一个毛孔都不要损害。昨天也提到,大概是在05年,我在杭州翻译了无著菩萨的《入行论释·善说海》,文末有几个偈颂是闻名遐迩的,藏传佛教的很多高僧大德都会经常念诵。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凡是和我见闻接触的所有众生,都能获得快乐、远离痛苦”的发愿。
上师念传承
纵有一含识,未得解脱间,
我虽得佛果,誓愿住三有。
我虽然获得了佛果,但如果还有一个众生没有得解脱,我仍愿住于三有之中。这个发愿和地藏菩萨说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比较类似。这也相似于《华严经》中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发愿。汉地的早晚课,也经常以《楞严经》里“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的方式来发愿。
所以,我们自己也应该经常发愿:若有一个众生还未成佛,我就不会趋入涅槃。
上师念传承
善知识法相,略说当了知,
知足悲具戒,有除烦恼慧,
彼等若教诲,汝应知恭敬。
《中观宝鬘论》中,对于善知识的相,略微宣说了四种,即“知足悲具戒,有除烦恼慧”。
昨天我们讲了领导选拔人才的注意事项,那么,选择上师时,也有相应的条件。不经观察就随意依止一位上师,是盲目轻率的。现在网络上经常会有为病人筹措治疗费用的项目,捐款之前,我们都会细心考察,这才是比较理智的行为。依止上师也同样如此。
很多人喜欢将某位上师的前世身份当成依止的条件,然而,佛经里并没有告诉我们,要把上师的前世作为今世依止的前提。对于善知识的法相,佛经里有相当清晰的讲解。
此处讲到上师应具备的条件有以下四个:
第一,上师应当少欲知足,而不是贪得无厌。他并不会强迫弟子去化缘黄金等大量财物。真正的善知识一定是知足少欲的。
第二,不管是菩萨戒、密乘戒,还是别解脱戒,上师一定要戒律清净。
第三,对众生具有慈悲心。有慈悲心的上师对众生一定是悲悯怜爱的,从他对待家人或身边人的态度,就能看出他慈悲的胸怀。
第四,具有断除烦恼的智慧。这也是最根本的条件。
以上四个就是龙猛菩萨所要求的善知识法相。具备了这四种条件的上师,你就可以去恭敬依止;如果不具足这些条件,你就去随意依止,是不合理的。你们可能记得,在《入菩萨行论》里也讲到:“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要舍弃的上师法相有两个:一是要精通大乘佛法,二是持戒清净。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这部论典,虽然仅仅听传承就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但对于其中宣说的道理,大家至少还是要懂一些。要是什么内容都没有留存于心,也是不行的。
如果你记住了以上所讲的依止善知识的条件,那么,你以后选择上师的时候,就可以从他是否具备知足少欲、戒律清净,慈悲心和断除烦恼的智慧这四个方面来判断。
第四个条件最为重要。如果上师不能给予我们断除烦恼的智慧,而其他事情上师也解决不了,那又何必依止上师呢?很多人喜欢祈求上师帮自己打卦,其实,如果想打卦,自己就可以给自己打卦;想算命,自己也可以给自己算命。现在网络上都有很多算命的工具。
这里讲的四个条件,再加上刚才提到的《入行论》中的两条,大家一定要牢记。不然,以后我问到你们的时候,也许就会出现尴尬。
虽然这次不像度母法会那样,每个人都能得到一颗念珠挂在脖子上,作为参与的纪念,但我以后遇到大家,还是会问你们:听过《中观宝鬘论》没有?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我就会继续问:《中观宝鬘论》里面讲到的善知识的法相有几条?分别是什么?不知那时是否就会有人说:“没有听过,没有听过,不好意思,当时正好工作上安排出差。”其实明明在现场。(上师模仿,众笑)
此外,《大乘十法经》云:“相烟即知火,鸳鸯以显水,复相知诸性,菩萨大名称。”意为,由烟推知有火,由鸳鸯推知有水,菩萨也是由他的相来推测。(上师念藏文偈颂)前段时间我把藏文的教证和汉地《大藏经》中的《十法经》也作了对比。
判断一个人是否善知识,不需要具有他心通,只需要看他的心是否柔软,是否知足、是否具有智慧即可。企业中选拔人才也是如此,正如上节课所讲,巴菲特在选拔人才时也有四个标准。所以,我们在依止一位上师前,要先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如果决定依止以后,就不要舍弃或随意更换上师。
有些人一会儿依止这位上师,一会儿又依止那位上师,人生是很短暂的,我们还有多少时间来东挑西选?这种做法不仅不合理,而且也不如法。依止上师不像世间交友,喜欢就在一起,不喜欢就一拍两散,我们不要以世间法的方式来对待佛法。
上师念传承
此法非独为,国王一人说,
亦欲如应利,其余众生说。
《中观宝鬘论》并不是只讲给乐行王听的,它对当时和未来世的众生都具有不可思议的意义。就像世间的一些领导讲话,虽然是在个别场合,但其内容和精神都要传达出来。同样,尽管这封信是龙猛菩萨专门写给乐行王的,但其中的思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学习。
现在很多人对什么叫增上生和决定胜都不懂,甚至有些人一点基础都没有,就直接开始学修空性、禅宗或大圆满;而另一些人却一直停滞于人间佛法,始终不敢去攀登菩提心、空性和解脱的高峰。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福慧双运十分必要。
上师念传承
《中观宝鬘论》是日称(尼玛扎巴)译师等人依据印度的三个梵文版本而翻译的。我们学习的《入中论》,好像也是他翻译的。
现在我心里一直惦记着《维摩诘经》。唐玄奘和鸠摩罗什都翻译过《维摩诘经》,目前只有三种版本,我们这次准备讲解的是鸠摩罗什的版本。其他资料我们可以自己参考,网上也有一些《维摩诘经》的注释。
要学习一部经论时,最好自己能准备一些参考书籍。原来我们在学院讲课时,会为大家统一购买参考书,但现在因为有如此庞大的网络听众,就难以实现了。如果打算好好学习,在看经文的基础上,自己也至少要参考古今大德的讲解,这才是学习佛法应有的态度。
届时,我会和这次学习《中观宝鬘论》一样,一边念传承,一边作一些讲解。如果这次你们没有断传承,以后也可以宣称:我已经在某某人那里得过传承了。然后,因为有了传承的缘故,对于这部法,无论是你自己研究,还是为别人讲解,就会更具加持。好比某些中医窍诀的流传,也需要一脉相承。
之前讲过,这次传《维摩诘经》的时间,大概在三月中旬,每天讲一个小时左右,一个礼拜当中会安排一到两堂课,可能分为三到四期。第一期从三月中旬到五月中旬,第二期可能排在年底,现在还没有确定。总之,对于这次授课,我自认为是生命中的重大事件。
今天在座各位听课都很认真,总的来说,非常圆满。历经三天的时间,我已经把《中观宝鬘论》的传承奉献给了大家,希望你们以后有机缘时,可以很好地去弘扬。即使因缘不具足,在临终之时,也最好给自己的孩子或其他佛教徒传一遍。藏地有一个传统,当某人拥有某个法的优秀传承时,在方便的时候,他就会把相续中的法传给别人,至少也会念一遍。
正如世间人很重视把家里收藏的古董或财宝作为传家宝留给子孙,以前的一些高僧大德,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会把自己的法宝传给自己的众多弟子或子孙后代。当然,也不乏虽然有诸多优良传承,却后继无人的情况。
所以,对于智慧财富,我们应高度重视。就像一个以色列人的孩子,如果对钻石、金子等财物特别沉迷,父母就会告诉他:“另外有种东西比金子更有价值。”
孩子问:“爸爸妈妈,那个东西是什么呢?”
父母回答:“是智慧”。
的确如此,比金子更重要的,就是智慧。他们会从小就为孩子培养“比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的观念。
能为这么多人念传承,我发自内心感到欢喜。为了真理的不断传播,希望你们能够为佛法的延续和弘扬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好好弘法利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