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法师:净土圣贤的传记(一)
发布时间:2024-06-15 02:41:26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从今天开始讲述上千年来汉地净土圣贤的传记,除了个别传记按其他书增补和改动之外,都是按照《净土圣贤录》选讲的。
下面从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的传记开始讲起:
慧远。姓贾。雁门楼烦人。幼而好学。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时释道安建剎于太行恒山。远往归之。闻安讲般若经。豁然开悟。因投簪受业。精思讽诵。以夜继昼。安叹曰。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
晋朝慧远大师,雁门楼烦人,小时候非常好学,对儒家六经都有广博的通达,尤其擅长庄子、老子。当时的高僧道安法师在太行恒山建立宝刹,慧远从远处来归投。当他听到道安法师讲述《般若经》时,就豁然开悟了。因此出家依止道安法师学习。求学时,对佛法精思讽诵,夜以继日(他非常勤奋,非常精心的思维讽诵,从早到晚不间断)。道安法师感叹地说:“使道法流传东土的人就在慧远了!”
晋太元六年。过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栖止。乃立精舍。号龙泉寺。时远同门慧永。先居庐山西林。欲邀同止。而远学侣寖众。西林隘不可处。刺史桓伊为远更立寺于山东。遂号东林。
晋朝太元六年,慧远大师经过九江,见庐山空旷安闲,可以在此安居,就建立精舍,称为“龙泉寺”。
当时慧远大师的同门师弟慧永已经在庐山建立西林寺,想邀慧远大师一起住。但慧远大师的学生很多,西林寺地方小,刺史桓伊就为他在庐山东边再建了一座寺院,称为“东林寺”。
远于是率众行道。凿池种莲。于水上立十二叶莲华。因波随转。分刻昼夜。以为行道之节。既而四方清信之士。闻风而至者。百二十三人。远曰。诸君之来。能无意于净土乎。乃造西方三圣像。建斋立社。令刘遗民着发愿文。勒之石。
慧远大师于是率领大众行道,开凿水池,种上莲花,水上立了十二叶莲花,随水波旋转,分刻昼夜,作为行道的时节。后来四方的清信之士闻风而来,共有123人。慧远大师说:“诸君来此地,能对净土不用心吗?(意思是既然都到了东林寺,就应当共同立志求生西方。)”因此造立西方三圣像,建立净业社,让刘遗民写发愿文,刻在石碑上。
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专志净土。澄心观想。三见圣相。而沈厚不言。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虗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
慧远大师住在庐山30年,从没入过世俗红尘。居山时专心净土,静心观想,曾三次见到西方圣像,但他沉默不说。
义熙十二年七月底的夜晚,在般若台东龛,正从定中起来,见阿弥陀佛的色身遍满虚空,佛身所放的圆光中有无数化佛,观音、势至侍立在佛的左右;又见到净土水流光明,分成十四支,净土的水是旋转流注,水能往上、往下流,水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法音。佛对慧远说:“我以本愿力的缘故,来安慰你。过后七天,你见光时就生净土了。”
又见社中先化者。佛陀邪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侧。前揖曰。师早发心。何来之晚。远谓弟子法净惠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即自制遗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年八十三。慧持。远同母弟。与远同事安公。徧学众经。亦有高行。隆安中。辞兄入蜀。以西方为期。住郫县龙渊寺。大宏佛化。义熙八年入寂。年七十六。遗命诸弟子。务严律仪。专心净业云(东林传庐山集)。
又见到莲社中以前往生的人,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诸贤,都在佛身边。见到慧远大师,都向前作揖说:“师父早日发心,怎么来得晚呢?”
慧远对弟子法净、惠宝说:“我住山之后,十一年中,三次目睹圣像,今天是再次见到,我决定往生净土。”之后留下遗嘱。到八月六号,端坐入于涅槃,83岁。
当时有位慧持法师,是慧远同母的弟弟,和慧远一起承事道安法师。慧持也是遍学诸经,有很高的修行。隆安年间,他辞别兄长到了四川。平生也是以西方为归,住在郫县龙渊寺,大弘佛法。义熙八年圆寂,76岁。在他圆寂时,嘱咐诸弟子务必严持戒律、专心净业。
慧永。姓潘。河内人。年十二出家。事沙门竺昙现。初习禅于恒山。既而与远公同依安法师。太元初。至庐山。刺史陶范舍宅为西林以居之。永布衣蔬食。精心克己。容常含笑。语不伤物。峰顶别立茅室。时往禅思。至其室者。辄闻异香。因号香谷。一虎同居。人至辄驱去。平时厉行勤苦。愿生安养。义熙十年。示疾。忽敛衣求屣欲起。众问故。答曰。佛来也。言讫而化。年八十三。异香七日乃寂(东林传)。
晋朝慧永法师,河内人,12岁出家,承事沙门竺昙现。最初在恒山习禅,后来和慧远大师共同依止道安法师。(慧永、慧远是同门师兄弟,一个住在庐山西林寺,一个住在东林寺。)
太元初年,慧永法师来到庐山。当时的刺史陶范供养他舍宅,因此创立了西林寺。
慧永平时生活俭朴,穿的是布衣、吃的是蔬食,一心精进,约束自己的行为。脸上常含微笑,说话从不伤人。他在山峰顶上另外建了一间茅屋,常在那里禅思。到他的茅屋时,就能闻到奇异香味,因此称为“香谷”。平时有一只老虎跟他同住,有人来了,就叫老虎离开。他平时修行刻苦精进,一心愿生极乐世界。
义熙十年,他生了病。有一天忽然整理衣服,要鞋子想站起来。别人问是什么缘故,他说:“佛来了!”说完就圆寂了。当时83岁。往生后,七天充满异香。七天后异香才消失。
僧显。姓傅。北地人。贞苦善戒。诵经业禅。常独处山林。或数日入定。晋太兴末。南游江左。经历名山修己恒业。后遇疾绵笃。乃属想西方。心甚苦至。见无量寿佛光照其身。所苦顿愈。是夕起澡浴。为同住及侍疾者。说己所见。并陈诫因果。至清晨。平坐而化。室内有殊香。旬余乃歇(高僧传)。
晋朝僧显法师,北方人,修行刻苦、善持戒律,诵经修定。常常独处在山林中,有时一入定就好几天。
晋朝太兴末年,他往南方到江左一带游历,经过名山时还坚持修自己的道业,从没离开过。后来遇上生病,疾病缠身,病情严重。这时他就专注念想西方,心非常恳切。由于他的诚心所感,见到阿弥陀佛放光照他的身体,身上的病苦顿时就好了。
这天晚上,他起来沐浴,跟同住和侍奉的人说起自己的所见,告诫他们要畏惧因果。到清晨,端坐化去,屋里有奇特的香气。十多天香气才消失。
慧虔。姓皇甫。北地人也。少出家。奉持戒行。志操确然。憩庐山十有余年。义熙初。投山阴嘉祥寺。克己导物。苦身率众。五载。寝疾。自知将尽。乃属想安养。祈诚观音。山阴北寺有尼名净严者。宿德有戒行。梦观世音从西郭门入。清晖妙状。光映日月。幢幡华葢。七宝庄严。净严作礼问曰。不审大士何所之。答云。往嘉祥寺迎虔公。虔亦预睹圣相。疾虽绵笃。神色如平日。侍者咸闻异香。顷之入寂。道俗闻见者。莫不叹羡(高僧传)。
晋朝慧虔,北方人,少年出家,奉持戒律。他的志向操持非常坚固,住在庐山十多年。
义熙初年,他到了山阴嘉祥寺。在这里一言一行都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身体行苦行,来率领大家一心向道。
五年之后,他得了病,自己知道寿命快尽,就一心观想极乐世界,虔诚祈祷观世音菩萨。
山阴北面的寺院里有一位尼师叫净严,一向有德行、很持戒。晚上梦到观音菩萨从西方城门进来,清净光明、相好殊妙,光辉映照日月,而且有幢幡华盖,七宝庄严。净严尼师就向前作礼,问道:“不知大士去哪里?”观音菩萨说:“我要去嘉祥寺迎接虔公。”
当时慧虔也提前看到了圣像,虽然疾病缠身,非常严重,但他的心像平常一样平静。侍者都闻到了异香,很快他圆寂了。当时出家在家见闻到这个情景都赞叹稀有。
僧济。不详其所出。入庐山。从远公学。精悟法要。年过三十。便出邑开讲。历当元匠。远公叹曰。与吾共宏大法者。其在尔乎。后疾笃。恳期净土。想象弥陀。远公遗济烛一枝曰。汝可运心安养。济执烛凭几。停想无乱。又请众僧为转无量寿经。至五更。济以烛授弟子元弼。令随众行道。于是暂卧。梦自秉一烛。乘空而行。见阿弥陀佛。接置于掌。遍至十方。歘然而觉。喜曰。吾以一夕观念。便蒙接引。自省四大。了无疾苦。明夕忽起立。目逆虗空。如有所见。谓弼曰。佛来也。吾其去矣。转身西向而逝。时方炎暑。三日而体不变。异香郁然。年四十五(高僧传东林传)。
晋朝僧济,不知他的出处。他来庐山跟随慧远大师求学,对佛法心要有精深的了悟。过了30岁,他就去城市讲法,历来都是讲法的首要者。远公赞叹说:“和我共同弘扬大法的就在你了。”
后来得了重病,至诚恳切地求生西方,心里一直观想阿弥陀佛。慧远大师交给他一支蜡烛,说:“你可以这样观想极乐世界。”僧济就手持蜡烛,靠着桌子,止息妄想,至诚一心地观想。又请僧众给他念《无量寿经》。
到了五更,僧济把蜡烛交给弟子元弼,让他跟随大家行道,这样他就暂时躺下来。梦到自己手持蜡烛在虚空中飞行,见阿弥陀佛出现在眼前,把他接在手掌上,周游十方世界。忽然间醒过来,很欢喜地说:“我凭一个晚上观想念佛,就得到佛接引。”再看身体四大,已经没有一点病苦。
第二天晚上,他忽然站起来,注视虚空,好像有所见。对元弼说:“佛来了!我要走了!”转身朝向西方而圆寂。
当时正值酷暑,天气炎热,法体三天不变,异香浓郁。世寿45岁。
慧恭。豫章丰城人。入庐山莲社。与僧光慧兰等同学。光等学不逮恭。而系心净土。较为虔切。兰谓恭曰。君虽力学博闻。岂不知经云。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恭未之信也。后七年中。兰等先逝。去时皆有奇应。又五年。恭病且笃。叹曰。六道沿洄。何时可止。死生去来。吾何归哉。于是雨泪叩头。誓心安养。志不少闲。忽见阿弥陀佛。以金台前迎。觉自身乘其上。又见兰等于台上光明中告恭曰。长老受生。已居上品。吾等不胜喜慰。但恨五浊淹延。相依之晚耳。恭于是日告众。欣然奋迅而灭。时义熙十一年也(东林传)。
晋朝慧恭,豫章丰城人。他入庐山莲社,和僧光、慧兰等是同学。僧光等学习佛法比不上慧恭,但他们一心系念净土,比慧恭更虔诚恳切。
有一天,慧兰跟慧恭说:“你虽然力学博闻,岂不知经上说:‘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意思是:你佛法讲得好,但只是讲给下面的人听,自己没有佛法的境界。)”慧恭不信他的话。
过了七年,慧兰等人提前走了,走的时候都有奇特的感应。
又过了五年,慧恭生病,非常严重。他感叹地说:“我在六道上下轮转,何时能停止呢?死生去来,我归向何处呢?”这样他就惭愧,流泪磕头,发誓生极乐世界。在他立志之后,心就没有间断过。他因为这次生病的因缘,才知道不是凭口头讲能了生死,自己在生死前做不了主,所以才一心立志求生西方。
正当他虔诚地求生西方念念不断的时候,忽然见阿弥陀佛手持金台来接他,感觉身体一下子乘上了金台。又见到慧兰等过去的同学在台上的光明中,对他说:“长老受生,已经登了上品,我们不胜欣慰!遗憾的是在五浊世间呆得太久,我们相聚晚了。”
慧恭就在这一天告别大众,欢喜奋迅,这样就圆寂了。当时是义熙十一年。
昙恒。河东人。童年依远公出家。内外典籍。无不通贯德行清孤。常有群鹿驯繞座隅。自入庐山。专志念佛。义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厉声念佛而化(东林传)。
东晋昙恒,河东人,童年时依止慧远大师出家,非常聪明,内外典籍无不贯通。他的德行很清净,喜欢独处,常常有鹿群温顺地围绕在他的座边。他自从入了庐山,就专一志向念佛。义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大声念着佛而往生。
道敬。琅琊王氏子。祖凝之为江州刺史。因从远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经论。日记万言。每叹戒律难全。愿净六根。但禀一戒。以为得度之要。远公知其坚正。许之。笃志念佛。日夜弗替。远公既归寂。乃入若邪山。宋永初元年。谓众曰。先师见命。吾其行矣。端坐唱佛而化。众见光明满室。弥时方灭。年五十二(东林传)。
刘宋道敬法师,是山东琅琊王家的孩子。祖父王凝之是江州刺史。他随远公出家,17岁广博地精通经论,记性很好,每天记一万言以上。每每感叹持戒很难圆满,愿清净六根,只禀持戒律,作为度脱生死的要法。远公知道他操行坚固,很赞许他。他坚定志向持念佛号,日夜不断。远公圆寂后,他入若耶山修行。
永初元年,他对大家说:“我得到先师的嘱咐,我要走了。”然后端坐口唱“阿弥陀佛”而坐化。大家见到屋子里充满光明,过了一段时间才隐没。走的时候52岁。
昙顺。黄龙人。幼出家。从罗什法师。讲释群经。妙尽色空无著之旨。什叹曰。此子奇器也。后入庐山修净业。时宁蛮校尉刘遵孝创寺江陵。延顺居焉。盛宏念佛三昧。宋元嘉二年。别众坐逝。异香满室。年七十九(东林传)。
刘宋昙顺,黄龙人,幼年出家,随罗什大师讲经、注经。他对色空无著的法义能深深领悟,所以罗什大师感叹地说:“这孩子根器很奇特。”后来他进了庐山修持净业,当时宁蛮地区的校尉刘遵孝在江陵建立寺院,延请昙顺住持。当时大弘念佛三昧法门。元嘉二年,他和大众告别,端坐而逝,当时异香满室。世寿79岁。
道昞。姓陈。颍川人。幼出家。为远公弟子。该通经律。言与行合。究心念佛三昧。日夜无闲。晋义熙十四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致谒。请绍远师之席。众咸宗仰。宋元嘉二十二年。集众念佛。就座而化。年七十一(东林传)。
刘宋道昞,颍川人,幼年出家,是远公的弟子,对经律非常通达,而且言行相符(就是说的能实际做到,不是说得很高、行为卑劣),而且他平时一心专注在念佛三昧中,日夜不间断。
晋朝义熙十四年,豫章太守王虔到庐山来拜访他,请他继承慧远大师的法席。刘宋元嘉二十二年,集合大众念佛,在法座上坐化,71岁。
僧叡。魏郡长乐人。少乐出家。年十八。始获从志。投僧贤法师为弟子。至二十外。博通经论。游历名邦。随处讲说。后罗什法师至关。因请出禅法要二卷。睿既获之。日夜修习。遂精练五门。善入六静。罗什所翻经。睿并参正。入庐山。依远公修净业。后适京师。止乌衣寺。讲说众经。听者推服。睿善摄威仪。宏赞经法。常回此诸业。愿生安养。行住坐卧。不敢背西。元嘉十六年。无疾。忽集僧众告别。遂入房洗浴。烧香礼拜。还座面西。合掌而化。是日同寺咸见五色香烟。从睿房出。年六十七(高僧传)。
刘宋僧叡(这是罗什大师的大弟子),魏郡长乐人。小时候喜欢出家,直到18岁才满愿。他依从僧贤法师为弟子,到20多岁时,对经论就有广博的通达,然后去各处游历,随处讲说。
后来罗什大师到了关中,他就请罗什大师译出《禅法要解经》两卷。得到这部经之后,日夜修习,对禅定法门非常善巧。当时在长安译场,罗什大师所翻的经典都是由僧叡做参正。
他又入庐山依止远公修习净业。后来到了京师,安住在乌衣寺。当他讲说众经时,听者无不佩服。僧叡严整威仪(就是平时行住坐卧具足威仪),而且他尽心尽力地弘扬佛法,常常把持戒讲经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行住坐卧不敢背对西方。
元嘉十六年,没有病,忽然集合僧众告别。自己进了房间洗浴、烧香、礼拜,再回到座位上,面向西方,合掌坐化。
这一天,同寺院的人都见到五色香烟从僧叡的房间里发出。当时67岁。
昙诜。广陵人。幼从远公出家。勤修净业。兼善讲说。注维摩诘经行于世。尝述莲社录。记往生灵迹。元嘉十七年。集众谓曰。自建寺以来。至此五十年。吾之西行。最在其后。即跏趺称佛百声。闭息而寂。年八十(东林传)。
刘宋昙诜,广陵人,幼年时跟随远公大师出家,勤修净业,而且擅长讲经。他注解《维摩诘经》流通世间,曾经著述《莲社录》,记载莲社高贤往生的事迹。
元嘉十七年,集合大众说:“东林寺兴建以来已经50年,我的往生是最后一位。(当时莲社高贤123人个个往生成就,庐山建立东林寺到这时已经经过50年,其他122位全部往生,昙诜是最后一位。)”他就结跏趺坐念了一百声佛号,然后呼吸停止而圆寂。当时80岁。
慧崇凉州人。拓跋魏武帝时。为尚书韩万德门师。与释世高。并为时所尊重。会太子晃得罪。事连高及崇。遂并见法。僧法达素钦高德行。号泣哀慕。累日不食。高忽飞空而至。达顶礼已。因问师与崇公。并生何处。高曰。吾愿生恶世。救护众生。即已还生此阎浮提。崇公常祈归安养。今果心矣。言讫而隐(高僧传)。
刘宋慧崇,凉州人,拓跋魏武帝时,他是尚书韩万德的老师。慧崇大师和当时的世高都为时人所尊重。当时正值太子晃犯了罪业,事情牵连到世高和慧崇,所以他们都受到刑罚而死。
当时有一位僧人法达,平时敬仰世高的德行,听说世高去世,大声哭泣哀痛思慕,连续好多天没有吃饭。忽然世高从空中飞来。法达顶礼之后,就问:“师父和慧崇大德现在生在哪里?”世高说:“我愿生在浊世救护众生,所以还生在阎浮提。慧崇法师平日祈求生极乐世界,现在他已经满愿往生。”说完,隐没不见。
昙鉴。姓赵。冀州人。少出家。事竺道祖为师。蔬食布衣。律行精苦。后游方宣化。达自荆州。止江陵辛寺。年六十余矣。平生片善。必回向西方。誓愿见佛。一日定中见阿弥陀佛。以水洒其面曰。涤汝尘垢。清汝心念。汝之身口。俱悉严净。又于瓶中出莲华一枝授之。定起。乃属付后事。与寺僧共叙无常。夜深。众僧归房。独步廊下。念佛至五鼓。其声益厉。及旦。弟子依常问讯。趺坐不动。就而视之。逝矣。年七十。 (高僧传净土文)。
刘宋昙鉴,冀州人,少年出家,依止竺道祖为师求学。他也是蔬食布衣,持戒严谨。后来他到处游方,宣扬佛法。到了荆州,住在江陵辛寺。这时他已经60多岁。他这一生一点一滴的善行都决定回向西方,愿以此善根,誓愿见阿弥陀佛。
有一天,他定中见阿弥陀佛用水洒在他脸上,佛说:“洗涤你的尘垢、清净你的心念,你的身、口都清净了。”又从瓶里拿出一枝莲花交给他。他从定中起来,嘱咐后事,而且和寺院的僧人谈论无常。
夜深了,僧人们都回到屋里。他独自在走廊下经行,一直念佛到五更,这时声音更大起来。
到早上,弟子照常来问讯,见他结跏趺坐不动。近前去看,已经去世了。70岁。
慧通。关中人。少止长安太后寺。蔬食持呪。诵增一阿含经。从凉州慧绍禅师。咨受禅业。法门观行。多所游刃。常祈心安养。一日微疾。于禅定中。见一人来。形甚端严。语通云。良时至矣。须臾见无量寿佛。光明赫然。定起。具告同学。言讫便化。异香三日乃歇。年五十九(高僧传)。
刘宋慧通,关中人,少年时住在长安太后寺,平常吃素持咒,诵《增一阿含经》。他随凉州慧绍禅师修禅定法门,对于法门的观行都有所修习。平时常常祈愿求生极乐世界。
有一天,生了小病,在定中见到一个人过来,相貌非常端严,对慧通说:“良辰到了。”须臾间,见到阿弥陀佛,光明显赫。他从定中起来,把这一切告诉同学,说完就坐化了。屋子里的异香三天才止息。59岁。
昙宏。黄龙人。少修戒行。专精律部。南游交趾。诵观经不记数。永初中。游番禺。止台寺。晚又适交趾之仙山寺。诵无量寿及观音经。誓心安养。孝建二年。于山上聚薪。密往[卄/积]中。以火自焚。弟子抱持而还。半身已烂。经月小差。复入谷烧身。弟子追救。命已终矣。于是积薪进火。明旦乃尽。尔日村居民。咸见宏身黄金色。乘一金鹿。西行甚急。道俗方悟其神异。收骨葬焉(高僧传)。
齐昙宏,黄龙人,年轻时修行戒行,专心地学习律部。后来来到南方交趾这个地方,他持诵《观经》不计其数。永初年间,游历到番禺的止台寺。晚年又到交趾的仙山寺,诵《无量寿经》、《观音经》,发誓求生净土。
孝建二年,他在山里找了一堆柴放在一起,秘密地坐在木柴当中用火自焚。弟子看到,把他抱出来,半身都烧烂了。经过一个月,身体稍有恢复,又进山谷要焚身。弟子追着来救他,已经命终了。这样再添一把火把遗体烧完,到第二天早上就烧完了。
这一天,村庄上的人都看到昙宏身体现黄金色,骑在一头金鹿上快速奔向西方。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他是有神异的人。这样就把他的遗骨收藏安葬起来。
慧进。姓姚。吴兴人。少任性游侠。年四十。忽悟心自启。遂出家。止京师高座寺。蔬食素衣。誓诵法华。用心劳苦。执卷辄病。乃发愿造法华百部以忏前障。于是集诸信施。造经满百部。病亦寻瘥。厉操愈坚。常回诸福业。愿生安养。忽闻空中声曰。汝愿已足。必得生西方也。齐永明三年。无病而卒。年八十五(高僧传)。
齐慧进,吴兴人,少年时放任性情,行侠仗义。40岁时忽然心里觉悟,就出家了。他住在京师高座寺,平时蔬食布衣,生活简朴。他立愿要诵《法华经》,因为修行用心太劳苦,所以当他拿着经卷时就得病了。这样他就发愿造一百部《法华经》来忏悔前世业障。因此拿着信众给他的供养,造满了一百部《法华经》。很快病就好了。从此他修行佛法的志向更加坚固,常常把所积的福业回向愿生极乐。
一天,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你的愿已满,必生西方。”永明三年,没有病去世,85岁。
法琳。姓乐。临邛人。少出家。止蜀郡裴寺。专好戒品。研心十诵。时隐公至蜀。琳从之学。克己厉志。以日兼夜。及隐还陕西。复随从数年。诸部毗尼。洞悉心曲。后还蜀。止灵建寺。修净业。常持无量寿观音二经。转诵之时。辄见一伟貌沙门。形甚殊大。屹然在前。齐建武二年。寝疾。注念西方。礼忏不息。见诸贤圣皆集。乃向弟子述其所见。令死后焚身。言讫。合掌而卒(高僧传)。
齐法琳,四川临邛人,少年出家,住在蜀郡裴寺。他特别喜好戒律,精心研究《十诵律》。
当时隐公来到四川,法琳跟随隐公学习,平常严以律己、立志奋发,日以继夜。后来隐公回到陕西,他又跟随几年,对诸部毗尼都能洞达其中的要义。
后来又回到四川,安住在灵建寺修习净业,常常持诵《无量寿经》、《观音经》。当他一诵经时,就见到有一位伟貌沙门,身体非常高大,站立在面前。
建武二年,他生病了,一心注想西方,礼拜忏悔不休息,这时见到诸位圣贤都站在他身边。他向弟子述说所见,交代自己死后把身体烧掉。说完就合掌往生了。
僧柔。姓陶。丹阳人。少有出尘之志。
出家为法师宏称弟子。精勤戒品。博综经部。后入剡白山灵鹫寺。未至之夜。沙门僧绪梦神人彩旗素甲。满山而出。曰法师将至矣。明旦柔果至。萧齐之世。应诸王请。出居京师定林寺。躬为元匠。四远钦服。柔誓生安养。每至悬轮西次。辄嚬容合掌。至临卒之日。体无所患。语弟子曰。吾应去矣。铺席于地。西向虔礼而化。室内外俱闻异香。时延兴元年也。年六十四(高僧传)。齐僧柔,丹阳人,少年时就有出世的志向。出家之后依止法师宏称作弟子。他精勤地守持戒律,对诸部教典有广博的精通。后来入了剡白山灵鹫寺。
他还没到山的那天夜里,沙门僧绪梦到很多神人手擎彩旗,身上都穿着白色盔甲,漫山遍野地涌出来了。神人们说:“法师要来了!”第二天早上,僧柔果然来了。
当时萧齐的时代,僧柔应王公们的迎请,出山住在京师定林寺。他当时作为首座,四方的人都钦仰佩服。僧柔立誓要生极乐世界。每当傍晚,落日悬在西方时,他就皱着眉头忧愁地合掌。(他有一种为生死而忧愁的心,意思就是他看到落日就想:人生这么短暂,生死这么苦恼,我什么时候能解脱?所以他就皱着眉头合掌。)
到他临终这一天,身体没有病,对弟子说:“我应当去了。”当时把席子铺在地上,朝着西方虔诚顶礼,就这样往生了。当时屋子内外都闻到异香。64岁。
道珍。未详其所出。梁初。住庐山中。作弥陀观。然心尚犹豫。一夕梦有人乘船大海中。云往阿弥陀佛国。珍愿随去。船人云。汝未营浴室。及诵弥陀经。净业未成。未可去也。既觉。乃营室浴僧。诵弥陀经。历年不辍。后于房中入观。见有携白银台而至者。曰法师报尽。当升此台。又曰。师之功行。当乘金台。奈初心犹豫。故止此耳。珍喜。因默记其事。藏于经函。命尽之夕。半山以上。如列数千炬火。近村人望见。谓是诸王礼觐。及旦。乃闻珍卒。后搜捡经函。方知往生瑞应(续高僧传乐邦文类)。
梁道珍,不知他的出处。梁朝初年,住在庐山作弥陀观。但心里还有犹豫,对于往生西方没有立决定的志愿。
有一天晚上,他梦到有人在大海里乘船,说是要去阿弥陀佛的佛国。道珍说:“我也愿意跟去。”船上的人说:“你没有造浴室和诵《弥陀经》,净业还没成就,不可以去。”他醒来,就开始造浴室供僧众洗浴,然后开始诵《弥陀经》,历年不断。
后来他在房间里入观,见到有人持银台来对他说:“法师的业报已尽,要生在这台上。”又说:“按你的功行应当乘金台,但你最初心里犹豫,所以只能坐银台。”道珍很高兴。他出定之后,就把这件事记下来,藏在经函里。
到他命终这一天夜晚,整个半山上排列有数千把火炬,一片辉煌。当时山旁边的村民见到,认为是王公贵族来礼觐。他们当时不信佛,不晓得怎么回事。等到早晨才听说道珍圆寂了。后来大家翻经函时,才知道这是道珍法师往生净土的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