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清法师:如何提高往生品位(之三)
发布时间:2023-09-18 02:05:44作者:金刚经全文网修行佛法就能够消业,就能够解除一些冤结,就能够圆满佛果,念佛的人呢,只要是念佛,具足信愿行,不诽谤大乘佛教,不破坏佛戒的话,临命终的时候,正念不失的话,阿弥陀佛会来接引,一定要相信这个。
“不谤大乘”,在“上品中生”的这一条还是提出来了,我们在前一部分也讲到了。“不谤大乘”啊,就是不诽谤大乘的教法,“诽谤大乘就是诽谤正法”。《净土论》上讲,“诽谤正法的人,堕阿鼻大地狱中,此劫若尽,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佛不记得出时节”。就是诽谤正法的人堕入阿鼻大地狱中。这个世界劫尽的时候,这个世界毁坏了,那么这个人呢,还要投生到其它世界的阿鼻大地狱中继续受苦报。“佛不记得出时节”,就是佛陀没有授记他什么时候能出得来,没有授记,说明啊这个时间是特别特别的长。对阿鼻大地狱啊咱们前一段已经将过了,在这里不展开,大家知道就行了。
接下来,“以此功德回向,愿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这段经文非常好理解了,就是以这种功德,回向极乐世界,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人在临命终的时候呢,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来到行者面前,赞言了。“赞言”就是“赞叹”,这个“赞叹”前面已经解释了,在这里就不再解释了。“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来迎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解第一义”,就是“与第一义趣心无惊动”,对第一趣有所理解,相信我能成佛,我的佛性跟佛的佛性是无二无别的,这个第一义趣嘛。这个“法子”啊给大家解释一下:“凡是随顺佛道,为法所滋养者,谓之为法子”。就是听闻佛法,修行佛道,随顺佛去修行的人,叫法子。窥基大师在《阿弥陀经疏》当中说:“佛为法王,尊入门的佛子啊为法子”。因为佛啊被我们称之为法王嘛。所以尊依他的方法去修行,入他的教门的人,被称为“法子”。这是窥基大师的解释。
接下来,“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是这一品的人看见自己坐紫金台,紫金色的莲华台嘛,然后呢,合掌叉手。合掌叉手啊是佛门的非常重要的礼仪。合掌啊就是归命合掌,表示自心专一,不敢散乱,这是佛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礼仪。
“赞叹诸佛”,这里有一个“赞叹”,这个“赞叹”前面解释了。“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这个“一念”跟前面的“弹指”都是一样的,形容时间极短的意思。
《大智度论》三十说:“一弹指顷,有六十念”。一弹指啊就是有六十个“一念”,就是这个含义,说明这个“一念”时间特别短。
“七宝池”,《无量寿经》说:“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皆各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盁满,清净香洁”。
这是《无量寿经》当中对“七宝池”的描述,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个池子。“味如甘露,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晶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晶沙。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旃檀树,花叶垂布,香气普熏。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欲膝。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澈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这个“七宝池”多么好啊!这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里面盛的甘露水,七宝池的总称,包括这个甘露水是什么样?你洗澡的时候是什么样?然后有什么功德?“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这段经文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接下来,“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花。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这一段经文也非常的好理解。“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宿”是一宿,过夜,就是一晚上。在这里是一天的意思,一天就开了。这一品的行者是这样的。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紫磨金色”指带有紫色的黄金,为黄金中的最上品。磨啊是污垢浊的意思,跟阿弥陀佛的相好庄严是一样的。
接下来是七宝莲花:有七宝所组成的莲花。这个很好理解啊。
“宿习”啊就是“宿世的习性”,也叫“串习”。这种宿习通于善恶,就是善也有宿习,恶也有宿习。就是我们平常说无始劫来,我们什么什么的串习,就是这个宿习的含义。
《天台别传》说:“宿习开发,宛若花敷矣”。宿习的开发就像要开的花啊,花张开了,宛若花敷矣。
接下来一个词是“义谛”。“义谛就是义理,谛是真理,真实不虚的道理”。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就是佛智”。《净土论注》当中说:“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得佛果以后,就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退转”就是“退失所修证而转变其住地”的意思,就是退转。要正确理解。
接下来,“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是名上品中生者”。这是上品中生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后的一个描述,他们得到什么?多长时间?怎么样?从字面上看,很多名相非常好理解。你比方说,“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这个飞行在《无量寿经》二十三愿当中是这样说的:“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乘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能够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这正是《无量寿经》当中阿弥陀佛所发大愿的一种体现,一往生到那里以后,就能够飞行,就能够遍至十方,就能够去历事诸佛。《观无量寿佛经》当中说:佛啊“即敕大目键连及阿难,从空而来”,为频婆娑罗国王和韦提希夫人讲法。
同样是《观无量寿佛经》还这样说:“沙门目链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关押频婆娑罗国王的那些狱卒啊,就告诉小国王说了:沙门目链,就是那个出家的目键链和富楼那啊,经常是从空中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我们管不了,治不住。没有办法,他们是从空中飞来的。这说明啊,飞行在某些修行人来讲是非常简单的。证得阿罗汉果位啊,就“六种神通,悉皆具足”。那么,当时沙门目链、富楼那本身就是证得阿罗汉果位了,他们能够从空中飞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呢,也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
“历事诸佛”这个“历”是普遍的意思。“事”是“供养,承事”。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有很大的神通,西方极乐世界处处都是善缘,处处都是修行的善缘,没有恶缘。所以说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啊,你借着神通,到其他佛国里再去供养诸佛,再去行善。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接下来一个词“三昧”:是“正定的意思。也是指由正定而得的正受”,通过正定而得到的那种正确的觉受。他的整体含义叫做“三昧”。三昧单独的说就是叫“正定”,但是,它包括了由于正定而得到的那种正觉受,这就是“三昧。”
在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名词,叫“小劫”啊。“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授记,是名上品中生者”。那个“上品上生者”,去了以后,一听“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马上就“无生法忍”。在“上品中生”呢,是经过“一小劫”,才能够得“无生法忍”,这是它的差别。
这个“劫”数,刚才在前面咱们已经讲了。在这里就不再继续解释了,不再具体解释了。大家知道,这个一“小劫”啊,根据推算就是“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才得到“无生法忍”,它跟上品上生比起来有这个时间上的差别。
接下来,“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到了上品下生,还是深信因果。就是也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所以说,“发道心”,在这里还是提出来了。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而这个“不谤大乘”又是个先决条件。
“发心”,就是“发意”,就是“发愿”,就是愿求无上的菩提之心。《无量寿经》说:“舍家弃欲,而做沙门,发菩提心”。发什么心,就是这个含义。很多的名词在前面解释过的,在这里就不再详细解释了。
“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及诸菩萨,持金莲花,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到了“上品下生”啊,就有了“化佛”了。“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这个“化作”,“是佛菩萨以神力变化造作种种之身及种种的事物”。这个在佛教经典当中经常有所提示。
《法华经》妙音品说:“于是妙音菩萨,以三昧力,化作八万四千种宝莲花”,这是经书上的开示。
《无量寿经》第九愿又说了:“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那由他”啊是一个数目名字,那个意思是“数千万”,“数亿”的意思。根据“阿弥陀佛的第九愿”,“国中天人,不得神足”。这个“神足”是什么?就是“神足通”啊。六种神通当中的“神足通”啊。神足通也叫“神境智证通”,即是“如意自在的神通”之力。根据《大智度论》第五说,“神足通”有这么几个特点:“身能飞行,如鸟之无碍”。《大智度论》说啊“神足通”啊,“第一条身体能够飞行,像鸟一样,没有障碍”,在空中飞行嘛。第二个表象呢,“它能够转变”,“能够把大作小,也能把小转大,亦能以一变多,还能以多变一”。“化现”嘛,种种诸物皆能转变,这是《大智度论》当中讲的。
外道也有转变的那种神通,外道的那种神通呢,他不像佛教的这种“神境智证通”,叫“神足通”。外道的那种转变,在《大智度论》当中它是这样说的,“外道的转变至极不过七日。诸佛及弟子之转变久近自在”。
接下来,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静,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
这个“上品下生”,跟前面的那两品又有所不同了,这里讲到的一条跟前面不同呢就是:“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花华合”。这里就提出来了,你坐上以后,华就合住了。合住以后到那边再开,什么时候开呢?是这样说,这个华啊随着“五百化佛”啊,就是“化佛”了,“即得往生七宝池中”,在这个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花才能开。一日一夜莲花开了以后,七日之中才能够见佛,看见阿弥陀佛了,看见诸位菩萨了。那么虽然看见佛身的众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紫磨金身,但“心不明了”,这就是“上品下生”这一类的人。“于三七日后”,就是三七二十一天以后,“了了见”。这个了了见:“障清智朗,心开意解”,这是一种解释。大家知道,“了了见”就是,“障清智朗,心开意解”啊。二十一天,“障清智朗,心开意解了”。“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啊,一切的因缘都是演扬妙法,那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化现。“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这个“甚深法”还是正法,于诸佛前,还是闻甚深法,跟咱们得闻释迦牟尼佛教化没有差别,都是如来体性的流露。
怎么样流露?你得闻什么法?主要是看你的根基和因缘。在这里,佛陀也没有说闻的哪一部经、某一部指定的经,不是这样的。
“经过三小劫”,“小劫”这个词在前面给大家讲了,在这不展开。经过了“三小劫”,跟前面有差别了,“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大家要搞清楚,“百法明门”是什么?“欢喜地”是什么?“百法明门”是这样解释:“明是智慧的意思,门是路的意思。即是修行百法而驶入智慧之门”。通过修行百法,才开始入智慧的门,这是一个解释,还有一个解释是这样:“菩萨于初地”,这个“初地就是欢喜地”,“所得的这个智慧之门”。菩萨证得欢喜地,就是登于初地以后,所得到的那个智慧之门,就是“百法明门”。这个“住欢喜地”,这个“欢喜地”:“初地就是欢喜地”,是“刚刚证得真如平等之性,具证了二空之理。能够成就自利利他的行为“,能够自利,也能够利他了,所以心多生欢喜,所以说称“初地菩萨”为“欢喜地”。
根据《观经天台疏》说的:“欢喜地者,初证圣处,多生欢喜也,称为欢喜地”。就是经过三小劫,才刚刚登初地,这是“上品下生”。从这里看,“上品上生”和“上品下生”差别非常之大,“上品上生”去了以后,八地以上了,去了以后,一听到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马上不退转,“无生法忍”嘛,八地以上嘛。
接下来,“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到了中品上生,看佛陀是怎么讲的:“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这里主要是讲的戒。这个“不造五逆,无众过患”还是持戒。如果你造了五逆了,有很多的过患,就无所谓受持“五戒”,“八关斋戒”了。
“中品上生者”,到了“中品上生”都要求持戒,何况是诽谤经法呢?“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
前两条,“五戒”和“八关斋戒”是在家戒,是专指在家。“修行诸戒”呢,实际包括了出家,出家受了“比丘戒”,也叫“具足戒”,就没有别的戒了,就具足了。如果说,把所有的戒条体现出来的话,就是出家比丘戒,也叫“别解脱戒”。
这个“五戒”,咱们以前很多次都讲过,在这简单一提:“第一是不杀生,第二是不偷盗,第三是不邪淫,第四是不妄语,第五是不饮酒”。这是一个佛弟子初入佛门就应该接触到的内容。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一得闻到佛法以后,就应该马上受持的五条戒律,这也是根本的戒律,最主要的东西。
那么“八戒斋”呢,在这有个解释:“戒斋”又叫做“八斋戒”,“八分支戒”,“八关斋”,等几种翻译的不同。
《十善戒经》说:“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的出家法”。它包括了:“第一是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淫欲,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第六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香油涂身,第七不歌舞娼妓,不故往观听,第八不非时食”。这是八关斋戒的戒条戒相。在这里不展开讲了,因为我们以前受过八关斋戒。在受八关斋戒的过程当中,我们对这些也有过讲,课下大家看一下有关的讲义。
“五逆”在这之前,咱们讲过了。是五种极恶的罪业,是无间地狱的因。它包括了“第一是杀父,第二是杀母,第三是杀阿罗汉,第四是出佛身血,第五是破坏合和僧,也叫破坏合和转法轮僧”。这个名相是这样的。“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于诸比丘,眷属围绕”。这个“比丘”啊,就是“出家受具足戒”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前面已经讲了有三个意思嘛:“第一个是乞士嘛,上乞佛法,以滋慧命,下乞饮食,以养身形。第二条是破恶,第三条是怖魔”。这个大家知道就行了。“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若、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看出来了吗?所以说,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前几品的这些人啊,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的时候,马上就讲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就开始讲法了:“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这个苦空、无常和无我啊,涉及到的内容给大家解释。
小乘佛法的“三法印”:“第一是诸行无常,第二是诸法无我,第三是涅槃寂静”。无常本身就是苦嘛,
“四念处”当中又是这样讲的:“一是观身不净,第二是观受是苦,第三是观心无常,第四是观法无我”。这个就是“苦、空、无常、无我”的另外的一种解释。
“四念处”的观法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这种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四念处也是正法,大家知道就行了。这个“赞叹”就不再讲了。“赞叹出家”,这个出家在前面已经讲了出家的功德了。为什么赞叹出家?因为出家是有很大的功德,在这里呢还是补充一下。
《秘藏宝钥》云:“出家者剃头,染衣,比丘等是也”,这是一种补充。事相上的出家是什么呢?“就是剃头,穿染衣”,做“比丘”嘛就是出家。理体上的出家啊。《维摩羯经》当中说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为出家”,那是理体上的出家,这个大家正确理解。“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临命终的时候那种境界。“未举头顷”,也是说明非常短的时间。“长跪合掌,为佛作礼”,这个“长跪”啊又叫“胡跪”,“是双膝据地,两膝上空,两足指头柱地,挺身而立叫之”。这个“胡跪”,“长跪”是古代印度的非常重要的一种礼仪。
“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这个莲华寻开,“寻”啊就是“遂”,表示时间很短,莲华很快就开了。“当华敷时”,当华啊开放的时候,“敷”啊就是“华开”,叫敷啊。当这个华开放的时候,就听到很多音声,这个音声啊,还是一种宣扬妙法,这里呢它是赞叹的“四谛”,“四圣谛,八正道”嘛,所以说他“应时即得阿罗汉道”。(未完待续)
更多,请搜索“仁清法师”或关注“仁清法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