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七、公案 — 理事体用 4.一箭双鵰
发布时间:2024-08-13 02:41:07作者:金刚经全文网僧汝州风穴延沼禅师曰:「一即六,六即一,一六俱亡时如何?」
(识起迷情于六根互用之意境,若入本体界,六识或一心均不生起时如何,正那么时,是理性显其功也。)
延沼禅师曰:「一箭落双鵰!」
(万法不生,凡圣情尽落,理性显其功,主中主的境界,可一箭射落双鵰。)
僧曰:「意百如何?」
(那心意念百生起时如何?)
师曰:「身亡迹谢。」
(百念起时法身已亡,法身之功迹亦将谢灭不现。)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佛法的修证与外道不同者,在于行者面境能守住空寂,以无所依的空体,面对一切的境缘,不为一切业所缚,如此才能得到自在无碍解脱境界。而外道之所谓外道者,虽能以心力产生一切的有为之相,但终究逃不过业力的牵引,因当心力衰退时,又得被业力牵引着入轮回的漩涡中。
故所有大乘契经均告诉我们,当行者到达一定的心力能起心用时,首当要记得学习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如此才能真正悟得解脱知见,才真能够自在无碍。若不能得开悟的境界,也要能学习十八空观,用义理去观内空、外空、内外空、自性空、自相空…,如此也可证得小乘四果位,甚至得阿罗汉果住无生位。
不管世间禅或出世间禅,若不能修六度般若波罗蜜多,就无法学得上述真正的佛法。而所谓六度者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波罗蜜,此六度是菩萨道行者,或初发菩提心行者所要学习的,也祇有以般若波罗蜜多来当眼目,才能圆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波罗蜜多。
在世间禅、出世间禅中,行者修行离不开空、有的体悟,悟到「空」以后,还要回过来体会「有」的境界,才能够圆融佛法的修证,也才能以清净心来行办一切佛事。若学世间禅行者,不得学般若波罗蜜多,不能以无所有、不可得的般若智来破除修行中对一切境界的执着,这也就没办法学习到解脱的知见,而落入色界、无色界的天界果报中,而离不开三界轮回的现实。
2.释题
本公案名为「一箭双鵰」,此一箭能获双鵰,在说明技术的高超,能发一箭而得双鵰,真是神乎其技也!但用在修行上,不是用箭来射鸟来得一箭能获得双鵰。反而是要以空无的心来面境,即能得一切利益事。却不是用有为诸法,来获得一切事理的无碍,这是禅宗行者应能体会的境界与体用。
那怎么用一箭可射下两只鵰呢?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在「空、无」之间,才有一箭双鵰的功夫,也是延续上一个公案「大用不用」的功夫与修证。你要能心起大用,就要亡谢心中的妄执,守住空寂即能有大用。大用就是所有的心都要能亡谢,甚至可觉知的体也要亡谢,这样的话才能产生无上的心法,才能无事不办。此种禅宗行者的修证,与一切世间禅或外道行者最为不同的心用法就在此。行者能得此用,除能办佛事外,还能得无上解脱道。3.语体文解
僧问汝州风穴延沼禅师曰:「一即六,六即一,一六俱亡时如何?」有一僧前来参访汝州风穴延沼禅师说:「一根即是六根,六根即是一根,若是一根六根都亡谢时,此境界又如何?」一根者是意根,是第六意识也,六根者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也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也。当禅宗行者修到六根、六识互用,或不用五根、五识,仅用意根、意识时,其境界是怎么样呢?
按语说:「识起迷情于六根互用之意境,若入本体界,六识或一心均不生起时如何,正那么时,是理性显其功也。」当一个禅宗行者因已悟得体,故能不用诸根、诸识,而仅用意识心去体知一切境,也用一意识心去成就一切事。若是做不到这种情况,仅能用五根、五识去起用,即不是真正的禅宗悟道行者。当然也有些禅宗行者能六根同时互用,但六根互用中,意根一定要能单一起用者,这样才是禅宗真正的悟道者。
此僧问:「一即六,六即一。」一根一识有时候相当于六根六识,因为「一」是「意」,六者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证到色身破的人,他的意根可以通用,所以意根有六根的功用,六根摄受回来的话,都是在一根---意根上,所以古僧大德说:「一即六,六即一。」
像你的心如果有能力感知一切境界时,你在冥冥之中感觉周围之间有诸佛菩萨、护法或是怨亲债主,不必用眼睛去看,不必用你的身体去感知。诸佛、菩萨或护法会给你一个温馨、恬静、安详的心意;怨亲债主、诸魔、魑魅、魍魉或是阿修罗之类的,就会给你一个不同的感受,有的会让你起嗔心,有的会让你起妒嫉心,使您不清净的心会现起种种毛病,这个不必用你的眼睛去看,眼睛看还是看不到东西的,心或是非人的心,用你的心去直接 以心对心来感觉。
那一个人对你不好、他做什么坏事,不必用眼睛看他的脸色,闭着眼睛走过去就可以感觉他跟你不是很契合的,这种心就可以有眼、耳、鼻、舌、身的功用去感知吗?心能不能听呢?可以听的!你说你要表达是用嘴巴讲话,其实他可以用意根来了解你的意思。
延沼禅师曰:「一箭落双鵰!」
意根、意识或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识同时泯灭的时候,又是怎么样的境界呢?缘起本体界,谈到一六俱亡时只有体性空体的境界,是无一性起、无一法相生的境。能六识均不生起,正是理性显露时,一根不起,意识及眼、耳、鼻、舌、身这五识也不起,那你用空体境界的话,反而是可以此来做到一箭双鵰,不用射出一箭,却能落下两只鸟来。
按语说:万法不生,凡圣情尽落,理性显其功,主中主的境界,可一箭射落双鵰。一行者无境不用心是住寂灭中,有因缘、境界来时,也是凡圣情见尽落,不起一心相应,这是「万法不生,凡情尽落」的境界。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五识呢?还是凡夫的感受,万法不生是我们真正的体,凡情尽落是有为法的灭却,这时候理性显灵 现其功用,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可以一箭双鵰。一箭双鵰是什么意思?讲起来可说是无事不办,办完事还是圆融,且还是体性如如,好像未动过一样的。
僧曰:「意百如何?」
这位僧人又说了:「意念百起时又如何?」如果让我的意识起了百种念头,用有为之法来处理一些事情又如何,这时候的境界是怎么样的呢?按语说:「那心意念百生起时如何?」
师曰:「身亡迹谢。」
延沼禅师说:「法身亡踪迹谢。」此处的身是指我们理性的空体,也就是我们佛性的法性身,要显露它的功用就是要住空无的佛性中,才能够生起佛性的法性身。如果行者起了一百个念头,那佛的法性身就灭了、迹谢了,此体性可以大用的这种迹象也就没有,也就是说你常常起心动念的话,灵知灵觉的心其功用也没有了,你要大用的境界也起不来了。
按语说:「百念起时法身已亡,法身之功迹亦将谢灭不现了。」念起法身就亡,我们清净无相的空体,这个佛性空就是法身体,法身本来就是无形无相的,如果你起了百意想,这样的话,这个法身就没有了,回到你妄想凡夫的心,凡夫的心有什么功用?没有!所以你如果修有为法,不管是念咒、念佛、..,一动到有为的话,就不能够让你的体性自己去应一切缘,这是实际修证的功夫。故禅宗修的无为法与有为诸宗的法是有别的,末法时期有为法盛行,这是减劫时期中众生无奈的选择。
(87年8月24日 讲于 龙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