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佛教中“八识”的理解
发布时间:2025-02-25 02:44:47作者:金刚经全文网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一件东西,对于一些人来说会趋之若鹜,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却避之不及?”
比如,同样是一块臭豆腐,有的人觉得很香,有的人觉得很臭。同样是一个电影明星,有的人会崇拜为偶像,有的人却觉得他是个恶心的“娘炮”?
自然科学从生理和心理方面给出了很多种解释,但佛家却把这类人们的反映分成了八种“识”来阐述,它们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
下面分别说一下我的理解:
眼识:就是眼睛看到的,注意这里只是单纯的接收图像。耳识:耳朵听到的,这里也是指耳朵接收到声音。鼻识:鼻子闻到的,只是指单纯的“气味”。舌识:你的舌头尝到的味道,仅仅是味道。身识:身体接触而感受到的,比如你摸到了一个滑腻腻的东西。上面这5个比较容易理解,唯一要注意到的是,佛家讲的这5个识,仅仅是单纯的“信号的传递”,并没有“好恶之分”。比如我们说,“这个巧克力甜甜的,很好吃,我要再吃一块”,那么这个很好吃的感觉是怎么来的?
首先,舌头尝到了“甜”的味道,然后这个信息被传递到大脑,于是大脑给我们的“意识”输出了一个“很好吃”的信号,于是我们做出了“再吃一块”的行动。
佛家把上面做出“很好吃”的判断并付诸行动的过程分解成了“意、末那识、阿赖耶”这“三识”。
首先说“意识”。它是一种对前面的“五识”做出“判断”,或者说进行“区分”的结果。就像上面的例子中那样,尝到巧克力的“甜”属于“舌识”,但是觉得好吃则属于“意识”。
那啥是“末那识”呢?我的理解它是一种人们对事物产生“喜好”的情绪。就像一个人喜欢吃巧克力,它就觉得巧克力是好的,是美味。但如果这个人对巧克力过敏,那么舌头传来巧克力这种“味道”的信号,末那识可能会觉得巧克力是“不好的”。那么“末那识”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要说到“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被佛家认为是一切众生的“佛性”所在的地方,但是这个佛性在没有开悟之前还被其他的东西包裹着。我理解这个阿赖耶识就是人的“本性”吧。
再用上面巧克力的例子来说。当我们尝到巧克力时,它的味道通过“舌识”传递给我们的“意识”,意识以“末那识”(这个就是所谓的“自我”)来给出巧克力是好吃的还是难吃的判断。而末那识给出这样的判断的依据是我们本性中存储的对于“巧克力”的喜好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