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二十
发布时间:2024-12-10 02:43:44作者:金刚经全文网第七地中诸行相 唯愿佛子为宣说
这时,解脱月菩萨又向金刚藏菩萨请法,说:这些在法会中的大菩萨,他们都怀着一颗清净而没有丝毫妄念的至诚心,等待着听闻十地中,第七地的妙法。在第七地时应如何修行?修些什么法门?是些什么境界?有些什么样的相状?希望佛的大弟子──金刚藏菩萨,继续一一为大家演说。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具足第六地行已,欲入第七远行地,当修十种方便慧,起殊胜道。
当解脱月菩萨向金刚藏菩萨请法之后,金刚藏菩萨立刻接受他的请求,说:诸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萨道积集种种善根的大菩萨,修行圆满了第六地之后,再继续修行第七地──远行地时,应该修习十种的方便智慧。这十种方便智慧,可以启发对佛法深入的了解,对一切有为法更彻底的认识,而舍弃种种的执着。对教化众生的慈悲心更深切。由于了法性空而能随众生意解,起殊胜智慧,方便善巧任运行事。
何等为十?所谓虽善修空无相无愿三昧,而慈悲不舍众生。虽得诸佛平等法,而乐常供养佛。虽入观空智门,而勤集福德。虽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虽毕竟寂灭诸烦恼焰,而能为一切众生起灭贪、瞋、痴烦恼焰。虽知诸法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焰、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自性无二。而随心作业无量差别。虽知一切国土犹如虚空,而能以清净妙行庄严佛土。虽知诸佛法身本性无身,而以相好庄严其身。虽知诸佛音声,性空寂灭不可言说,而能随一切众生出种种差别清净音声。虽随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随众生意解分别,以种种相、种种时、种种劫数,而修诸行。菩萨以如是十种方便慧,起殊胜行。从第六地入第七地,入已,此行常现在前,名为住第七远行地。
什么是十种方便智慧呢?就是:菩萨虽然已经知道一切皆空,一切皆无相,一切皆无愿。这三种空、无相、无愿的正定正受──菩萨虽已深入这种解脱三昧中,可是仍然要发大慈悲心来教化众生;令众生发菩提心,用慈悲喜舍四种无量的大慈悲心,不舍任何一个众生。有些人之所以不相信菩萨乐于帮助一切人,是因为他没有看见显著的事实。要知道菩萨助人,是不讲条件、不求回报的。如果没有菩萨的帮助,我们恐怕连这个人身都难以得到!
为什么呢?如像我们能一念向善,能知诸恶莫作,能知因畏果,这就是菩萨在无形中影响我们,教化我们。菩萨历劫修行,本来已证得与佛平等的智慧、法力和神通,可是他还愿意恭敬供奉三世诸佛。菩萨虽然已进入观空的智慧法门,了知诸法皆空,但他还是常常修积种种福德善根。菩萨本来早已超出三界,早已舍离了欲念,可是他还是不停的做善功德,以此庄严三界。
菩萨已经灭除了一切烦恼的火焰,但是他为了教化众生,还得生起一点灭三毒的火焰。菩萨虽然已经知道世上一切有为法是如幻、如梦境、如光影、如响应声、如火焰、如变化、如水中的月亮、如镜里的影像──这些都是虚妄的、假的。自己的佛性没有两个,而能随着本有的慈悲心,造种种不同的善业。
菩萨虽然知道一切诸佛的国土,也是犹如虚空一样,不会生执着心,而仍能以清净的妙行,来庄严十方诸佛国土,令十方诸佛国土更加庄严胜妙。菩萨虽然已知道诸佛的法身,本性是没有一定的身相,但他仍然用三十二种相好来庄严诸佛的法身。菩萨虽然已知道诸佛的音声,本来是性空寂灭,不可以言说来形容表达,是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的,可是菩萨能随一切众生的境界,发出种种不同的清净音声。
菩萨虽然明白诸佛的法,觉悟三世也不过是一念而生起,可是他依然随众生心意所明白的,来一一分别。在种种形相、种种时间、种种劫数里,修行菩萨应修行的种种法门。
菩萨用上面所说的十种方便智慧,开启他最上最殊胜的智慧,修菩萨行,行菩萨道。从第六地进入第七地之后,如是种种修行的法门和境界,常现在他的心意中,永远不会退失,这就叫做「住第七地——远行地」,「住」是不会退失的意思。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七地已,入无量众生界;入无量诸佛教化众生业;入无量世界网;入无量诸佛清净国土;入无量种种差别法。入无量诸佛现觉智;入无量劫数;入无量诸佛觉了三世智;入无量众生差别信解;入无量诸佛示现种种名色身。(中略)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住在第七地之后,他能随心所愿到各种类别的众生界去。他又能入诸佛教化众生的善业中助佛济度众生。他又能到无以数计的星球世界网中去行菩萨道。他又能进入诸佛的清净国土去亲近诸佛,不受任何阻碍。他又能深入种种无量不同的有为法和无为法。他又能到无量诸佛示现觉悟众生的智慧中,令众生迅速觉悟。
他又能深入无量长短不同的时劫内,互相摄入、互相无尽。他又能深入无量诸佛所觉了的三世智慧中。又能入无量众生不同的信解中,因为他能明白众生的根性,又能入无量诸佛示现各种不同名色的身中。
此菩萨于念念中,常能具足十波罗蜜。何以故?念念皆以大悲为首,修行佛法,向佛智故。所有善根,为求佛智。(中略)
这位住在第七地——远行地的菩萨,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处所,他的心田中都未曾有一刹那忘失了十种波罗蜜(前面已讲过,在此不再重复)。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菩萨在每一个意念当中,对人、对一切众生、对一切事,无一不以大悲心为本怀。他之所以勤修各种法门,就是为了趣向勤求佛的智慧。
菩萨修学到达第七地,能一念具足十种波罗蜜,念念如是,至此方得具足圆满。所以下面接着的经文继续说:
佛子!此十波罗蜜,菩萨于念念中皆得具足。如是四摄四持,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略说乃至一切菩提分法,于念念中皆悉圆满。
金刚藏菩萨又称了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这十种波罗蜜,菩萨是一瞬息间都不会稍有失误,无时无刻不是念兹在兹,切实修学而求具足圆满。好像「四摄」法──菩萨度众生常用四种方法来摄受众生: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持」,又称四总持:法总持,又名闻总持,于佛的教法闻持不忘。义总持,于诸法的义理,总持不失。咒总持,菩萨依定起咒,持咒神验,能除众生的灾患。忍总持,菩萨的实智,能忍持法的实相而不失。「三十七品」,就是三十七种佛道的品名: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分;合共为三十七品。「三解脱门」──就是: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这只是大略举出数种而已。总之,一切应该修学的菩提觉道法门,在第七地的菩萨,无一不是于念念中,勤勉修学,以求具足圆满。(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