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有无出离心?
发布时间:2024-09-14 02:42:44作者:金刚经全文网就本义而言,出离心乃小乘(声闻乘、独觉乘)佛教解脱道所立。此中“出离”指断除一切惑业苦,解脱生死轮回,永远脱离三界。在此意义上,出离心谓小乘善根成熟者所发誓脱生死轮回而实现无余依涅槃的愿心,不仅在价值和认识立场上背弃、决裂于生死轮回,而且义无反顾地誓求通过修行实践在现实生存意义上实现对生死轮回的解脱。
以此为标志,小乘善根成熟者就走上了解脱道,通过住阿兰若,勤修戒定,观诸法无常、苦、空、无我与缘起因果,而获证解脱智,以此灭除一切惑、业乃至一切苦而解脱,证得阿罗汉果或者独觉果,最终实现无余依涅槃。因此,出离心是发起解脱道的前提与基础,也是解脱道在修学上的标志。
各乘皆有各自相应的发心。不同于小乘解脱道,大乘作为直趋佛果的菩提道,所发乃誓愿普度众生而成佛的愿心,即菩提心。菩提心是发起大乘道的前提与基础,亦是修学菩提道的标志。当众生大乘善根成熟时,即发起菩提心,走上菩提道。虽然同属圣道发心,但菩提心作为指向佛果的愿心,与解脱道所发指向阿罗汉、独觉果的出离心在性质、意义与内容上大为有别,要更加殊胜。
正因为如此,大乘经典从般若经开始,都盛赞发菩提心的功德,谓初发菩提心者即为众生福田,其功德远大于如恒河沙数的阿罗汉、独觉的功德聚,而且强调,虽然大乘行者要利他需学小乘道,以圆满道种智,但不能坐实了发出离心而一心求证小乘果,佛陀在般若经中曾反复呵斥这种回大向小的退堕心。这表明小乘出离心绝非大乘菩提心的基础,对大乘善根成熟者而言,无需也不能先发出离心,再发菩提心,直接发菩提心才如法应理。事实上,各乘善根成熟者皆应直发自己相应乘的根本愿心,如大乘发菩提心、小乘发出离心、人天乘发福善心。
现在要思考的是,大乘善根成熟者既然以发菩提心为本,是否就无出离心?换言之,大乘菩提心有无出离心的含义?这需要略辨明之。
既然大、小乘都是圣道,属于出世性质,皆要成就圣果,那就必然皆需断弃世间性方面,在此意义上,在发心上必然皆含有誓愿断除即出离世间性方面的内容,即都有出离心向度。
换言之,圣道发心皆略有两个侧面:一者誓愿在去染方向上出离世间性法;二者誓愿在增善方向上成就圣果。其中,前一方面即是出离心向度。具体而言,小乘发心有出离惑业苦的誓愿与成就阿罗汉(或者独觉)的誓愿两方面,大乘发心则有出离一切执著的誓愿与成就佛果的誓愿两方面。大小乘圣道发心对各自两方面强调不同,如小乘解脱道注重以前一方面摄后一方面,故称出离心,而大乘菩提道注重以后者摄前者,故称菩提心,不称出离心。
下面略加比较大小乘出离心向度:
1
小乘以世间为苦而出离,直接针对颠倒之受;大乘以世间虚幻而出离,直接针对颠倒之执著。
2
小乘通过断除惑业苦,出离世间、此岸、生死而达出世间、彼岸、涅槃,实现无余依涅槃,而大乘通过出离一切执著,无所得而无住,实现于世间出世间、此岸彼岸、生死涅槃平等无二的无住涅槃。
3
小乘出离心所引之果无余依涅槃属有对待而得,即在法上仍属二元对立而取舍;大乘出离心所引之果乃无对待而显,即在法上是无二、无分别而证。
4
小乘出离重在个体自我解脱,没有悲心向度的强调与开发,而大乘出离注重在普度众生中共同觉悟,要智悲双运,强调悲心的运用、发扬与开发。
5
小乘善根成熟者无法发起大乘出离心,除非回小向大!大乘善根成熟者则不能坐实发起小乘出离心,除非方便摄受!切实发起小乘出离心者,直接指向成就阿罗汉或者独觉,不易再很快发起大乘出离心而指向佛果,因为回小向大实际很难很难!
6
众生最初善根成熟而皈依三宝、发心修行,乃无始以来与诸佛善知识结缘熏习的结果,但不同善根成熟意味宿世与不同类型善知识结缘熏习,如小乘善根成熟意味宿世多与解脱道善知识结缘熏习,大乘善根成熟意味宿世多与菩提道善知识结缘熏习,故大、小乘各自的出离心有其各自的缘起因缘。
7
小乘以小乘出离心为本、为前提,大乘以大乘菩提心为本,而以大乘出离心前提。
问
为什么回小向大很难?
答
从一切众生皆具佛性说,从一乘度化说,肯定皆能回小向大,但并不容易,因为小乘善根成熟者相对于大乘善根成熟者而言,普遍善根不强,资粮不足,易住于世间出世间、此岸彼岸、生死涅槃之别,难以对成佛之道起信,如在《法华经》中即使佛陀在场加持,五千小乘发心者仍集体离佛法会而去,又如现代南传小乘行者多持大乘非佛说,即是例子。
问
既然大小乘都归为一乘性,可为何要区分大小乘?
答
一者,无始以来与诸佛善知识结缘熏习不同,所成熟善根类型不同,而有小、大善根之别;二者,发心不同,即有发趣向解脱的出离心者,有发趣向正觉的菩提心者;三者,道果不同,即有成就阿罗汉或独觉之道,有成佛之道;四者,义趣之别,即有重自利的义趣,有重自利利他的义趣;五者,有本位与一乘性更具亲缘性者,有与一乘性的关联较弱者。
问
原始佛教属于大乘还是小乘?
答
“原始佛教”实指阿含佛教,属小乘,但“原始佛教”用法不对,因为其意味阿含佛教为根本佛教,大乘仅是其发展态,没有了独立来自于佛陀的金口玉言的“合法性”,即暗含“大乘非佛说”。
问
有说“‘原始佛教’称呼的本意是避免使用大小的说法来称呼佛法,有大小则有褒贬之谓”,对否?
答
“原始佛教”现今成了通用学术用语,但转为佛教自己的表达术语时,就有了特定佛教意识形态意义,如“大乘非佛说”,所以不妥。至于大小乘之分的褒贬问题,来自于大乘经。换言之,大、小乘是佛陀在大乘经典中给出的区分,除非不信奉大乘,否则就得信受此二分的名义!有时候为避免在讨论时随意褒贬,可称阿含佛教或者解脱道。
改自周贵华新浪微博2014/12相关微博条目
(本文选自周贵华著《本怀与时代》,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