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谜:舍利子究竟是“神物”还是“化学结晶”?
发布时间:2024-07-08 02:43:38作者:金刚经全文网笃信佛教的人认为舍利子是“神物”,不信佛教的人认为其只是“化学结晶”。真正的“舍利子”,无论其化学成分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其具有重要的宗教文化意义。
佛舍利对于佛教徒来说,除了能够起到“慎终追远”的作用外,还是释迦牟尼佛言教、佛法精髓的象征。舍利子
佛教认为舍利子高僧得道的表现
“舍利子”通常指佛教大师火葬之后遗留的珍珠状或水晶状的物质,其形成被认为与修行者境界有关。
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舍利”的涵义不仅是指佛教高僧的火化遗骨。佛教经典《浴佛功德经》中称为“舍利”的有“法颂舍利”和“身骨舍利”,“法颂舍利”指释迦牟尼所说的佛教经典,“身骨舍利”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
佛教认为,舍利子的形成与修行者生前的修行有密切关系。舍利子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它十分稀有、宝贵。据《金光明经·舍身品》论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多功德所熏。”“舍利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近代佛学大师印光(1861-1940)认为舍利“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练精、气、神所成。此殆心与道合,心与佛合者之表相耳。非特死而烧之,其身肉、骨、发变为舍利。……当知舍利,乃道力所成。丹家不知所以,妄谓是精、气、神之所炼耳。”《宝悉地经》认为:“在末法世中于南阎浮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佛舍利乃至一粒分散一分信受受持。当知是人是佛舍利真是佛子。”《大般涅磐经》云:“若见如来舍利,即是见佛。”
舍利子被认为是大师精神学识、教导或领悟的具体表现,某些信徒火化后偶尔也能产生舍利子
尽管“舍利子”有多重含义,但是通常指佛教大师火葬之后遗留的珍珠状或水晶状的物质。舍利子被认为是大师精神学识、教导或领悟的具体表现,也被当做大师圆满的证据,因此在许多佛教教派中有重要意义。信众认为,舍利子是大师有意遗留给信众,舍利子的外观、数量和色泽反映了大师的精神境界。舍利子的出现年代不限于古代,也不限于佛教大师。1991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通显法师圆寂火化后,得五色舍利子11000颗。根据一些“净土宗”的文献记载,某些信徒火化后偶尔也能产生舍利子。
佛教徒因“慎终追远”而崇奉舍利
正是因为释迦牟尼佛遗骨舍利的真实性,才构成佛舍利崇奉的现实基础
当代著名高僧印顺法师在《舍利子释疑》一文中写道:“依于尊敬遗体——全尸或骨灰的道理,就是生前剃下的发,剪下的爪(指甲),还有牙齿,都是遗体——舍利而受到尊敬。所以佛教中,有发舍利、爪舍利、牙舍利及发塔、爪塔、牙塔等。遗体何以被尊敬?一般人对父母眷属的遗体,由于生前的有恩有爱,所以或安葬全尸,或收拾骨灰——舍利,敬藏在塔里。特别是对于父母、祖父母等,表示着爱敬‘追远’的孝德。这点,中国与印度都是一样的。”
对舍利子的崇奉,有利于促进佛教自身的发展
佛舍利对于佛教徒来说,除了能够起到“慎终追远”的作用外,还是释迦牟尼佛言教、佛法精髓的象征。
北凉昙无谶译《金光明经》卷四记载:“佛言:‘我本修行菩萨道时,我身舍利安止是塔。因由是身,令我早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佛告尊者阿难:‘汝可开塔,取中舍利,示此大众。是舍利者,乃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熏。’尔时,阿难闻佛教敕,即往塔所,礼拜供养,开其塔户,见其塔中有七宝函,以手开函,见其舍利色妙红白,而白佛言:‘世尊。是中舍利其色红白。’佛告阿难:‘汝可持来。此是大士真身舍利。’尔时,阿难即举宝函,还至佛所,持以上佛。尔时,佛告一切大众:‘汝等今可礼是舍利。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这种对佛舍利从“事相崇奉”到“表法崇奉”的转化,直接促进了佛教自身的发展。
科学研究对舍利子成因并无定论
舍利被视为神圣之物,少有科学研究,台湾“中科院”曾研究认为其为骨骼结晶
由于舍利被视为神圣之物,所以很少有关其成分的鉴定,缺乏严格的科学研究。“舍利”的成因,目前在科学上还没有确定结论,大多解释只是根据现有科学原理来推测。
根据台湾一家佛教网站提供的信息:1998年他们与台湾“中科院”合作分析了一位高僧的“舍利”,发现主要为人骨的成分(但未查到这项研究的相关科研文献)。而别的科学研究也侧面证明了:人骨骼在烧灼时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形状的重结晶现象。人体有很多细小的骨骼(例如指骨、趾骨或者耳道内的一些微小骨骼),少量骨骼经过燃烧后因重结晶而产生上述外观的“舍利”,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舍利是胆结石、肾结石和膀胱结的说法仅是推测,未得到证实
有人将“舍利”解释为结石。人体的结石中,胆结石的主要成分是大分子有机物(胆固醇、胆红素)和少量碳酸钙;肾结石和膀胱结石的主要成分是钙盐(草酸钙、磷酸钙)和别的矿物盐、尿酸等。其中,后者与骨骼的无机成分(含钙和磷酸根的无机盐)有相似之处。这种说法也仅是推测,没有得到证实。再者,人体内结石数量极少,并且会导致难以忍受的剧烈绞痛,患者不可能长期忍受痛苦而不延医求治。
除了骨骼和结石这两种解释,其它还有一些关于“舍利”成因的推测,包括:牙齿;死者携带的随葬品;或人为放入骨灰中的东西。牙齿的成分也包括很多无机盐,其中牙骨质部分与骨骼成分相似,因此也有人推测牙齿是“舍利”的来源。
“舍利”可能是高僧火化时随身携带物品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
高僧火化的时候,一般会佩戴有许多生前的随身物品,此外还有一些信徒供奉的东西,这些伴随高僧火化的物品中有许多珍贵的宝石。这些宝石的主要组成成分就是二氧化硅。这些东西都会随着高僧的一体一起进入火化炉。在火化炉的高温条件下,这些二氧化硅会被溶解,并与人体骨骼中的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类似于骨瓷、琉璃、陶瓷之类的物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舍利子。
佛教文化重视“舍利”,因此相对非佛教文化而言,发现舍利的概率就高
对以上这些观点持反对意见的人称:如果“舍利”仅是一种化学现象,为何并不普遍存在,只是存在于少数高僧、长期修行的人士的遗骨中?
对此也有一种观点指出:在佛教文化中,通常只有佛教高僧和修行人士等与佛教关系密切的人士过世之后,人们才会主动去寻找看看是否有“舍利”留下来。火化过程有严格的仪式,舍利子就容易被有心寻找的人发现。而在非佛教文化中,一般人在火化过世的亲属时,不会特意也没有机会去寻找骨灰中是否有类似“舍利”的物质。“舍利”本身就是一种罕见的现象,不去仔细寻找也很容易被忽视。因此,偶然出现的“舍利”更多被发现于少数佛教高僧的遗骨中,也并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