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佛经告诉您佛门孝道的博大精深
发布时间:2024-07-07 02:43:25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汇编《佛门孝经集》,主要是受到伪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流行的刺激。这部伪经现在非常流行,一些寺庙也在流通,甚至一些著名的大法师也在讲解,一些寺庙甚至在盂兰盆节时组织信众共修这部伪经。其实,这部伪经早有定论,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就已经认定其为伪经,并且呵斥了流通这部伪经的做法。我们也曾发文“
恭敬法宝,拒绝山寨
”说明过这部伪经与名称只差一字的真经《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在思想上的巨大差别。佛门许多高僧大德也批评过这部伪经。但是,看来效果并不明显。怎么办?中国佛学院有位法师指示我们:不如将真经印好给寺庙送上门去。
之所以将这十部佛经汇编在一起流通,一方面是因为《佛说父母恩难报经》篇幅太短,不方便单行;更重要的原因是,想要彰显佛门孝道的博大精深。长期以来,许多人误以为儒家在孝道方面更加擅长,许多人学习孝道往往更热衷于阅读儒家的著作。殊不知,佛门对孝道更有研究。无论是在孝道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儒家。佛门孝道更深刻,因为佛教认为不仅要照顾好父母的身体,更要劝他们皈依三宝,努力修行,乃至往生西方净土,最终成佛。这才是彻底尽孝。佛门孝道更广大,因为佛教认为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都是前世父母。我们不仅要孝顺今生父母,还要善待作为前世父母的一切众生,要戒杀素食,利益一切众生。因此,佛门的孝道推到极致,就是普度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成佛。佛门孝道如此博大精深,学习孝道只读儒家经典,而舍佛门经典不读,何其颠倒?
在《佛门孝经集》的选目上,我们考虑到《地藏菩萨本愿经》目前流通甚广,四处可见,修学者众多,就不再重复印刷流通了。以下简要说明入选各经的特点或者我们修学的重点: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虽然篇幅短小,也没有伪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那样善于煽情,但是,却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突出皈依三宝的重点,抓住了孝顺父母的关键:劝父母皈依三宝,修行佛法。
在《佛说孝子经》这部经中,佛陀指出世间孝敬父母到了极致,也不算真正孝敬父母,也不足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唯有劝父母皈依三宝,修行佛法才算是真孝。而如果父母真的冥顽不化,不愿意接受佛法,子女在耐心劝导、用作奸犯科者受惩处为例警示父母不灵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采用哭闹不吃饭的方法,恳求父母信佛。
《佛说盂兰盆经》,这部经是佛门重要节日盂兰盆节的来源。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都无法拯救自己在恶道中的妈妈,只好向佛陀求救。佛陀指示大目犍连应该在结夏安居结束时,向僧团供养,由僧团集体之力来救拔自己的妈妈。农历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结束,都会有多位僧人修行证果,所以这天被称之为佛欢喜日。每年佛子们,都会在这一天,来到寺庙,供养僧团,请僧团来超度救拔去世的父母,超度救拔前世的父母,也为在世的父母积累福报。这部佛经是最能体现对去世父母孝心的一部佛经。
《佛说净饭王般涅槃经》,是记述了佛陀在父亲净饭王临终去世时,如何尽孝,如何照顾父亲、安慰父亲的一部经典,感人至深。不仅是佛陀亲自示范如何为父母送终尽孝的经典,也是一部指导我们给父母和他人进行临终关怀的重要经典。
《佛说睒子经》叙述的是释迦牟尼佛前生做孝子的修行故事。当时一切妙行菩萨,在兜率天看到了一对夫妇,盲目无子,却想入山修道,于是发心投胎为子,名为睒子,侍奉父母,入山修道,受尽辛苦。最后,睒子被国王无意中射伤,临终前还嘱托过往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盲父母。最后在睒子孝行感动之下,天帝释、释梵四王以神药救活了睒子,父母目开眼明,国王及随猎者,奉持五戒,死后升天。
《佛说鹿母经》叙述的是释迦牟尼佛前世作为鹿母的修行故事。国王令猎者捕捉野鹿。母鹿不幸被捉,于是恳求猎人放自己回去与鹿子诀别,告诉它们哪里有水草,如何保护自己,然后信守诺言回到猎人那里去受死。本经写菩萨在显现为动物母亲时对子女的恩德,提示我们在无始轮回中,六道众生众生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真要完美地践行孝道,就必须要普度一切众生。
《大方便佛报恩经·孝养品第二》中,佛陀宣说:“一切众生亦曾为如来父母,如来亦曾为一切众生而作父母。为一切父母故,常修难行苦行,难舍能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象马七珍、辇舆车乘、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给与。勤修精进、戒、施、多闻、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品讲述了释迦牟尼佛前生为须阇提太子时,难舍能舍,身体肉血供养父母的感人事迹,完美示现了孝道与菩萨行的统一。
《五母子经》中,一位证果的沙弥具有神通,了知自己一身曾经为五位母亲作子,今天自己已经解脱,而五位母亲却为他早夭以及出家修行而昼夜啼哭,感伤愁毒,不能自止。本经感慨世人贪恋家庭,不能斩断恩爱,无法解脱,凸显了建立在解脱基础上的佛教家庭观与世俗家庭观的根本差异,值得注意。
《佛说五无反复经》,说有一梵志,从罗阅祇国来,听说舍卫国人慈孝顺,奉经修道,敬事三尊,就到舍卫国来。结果看到一家人儿子毒蛇螫死,结果父亲照样耕地,不看其子,也不啼哭,只是托梵志向家里带话,儿子死了,只需带一个人的食物来就够了。死者的母亲、姐姐、奴仆面对死讯,都淡然处之,没有啼哭。梵志感到不解,佛陀告诉他生死无常的道理,他才领会到:“一切死亡,不足啼哭,欲为亡者请佛及僧,烧香供养,读诵经典,能日日作礼,复至心供养三宝,最是为要。”
《佛说长阿含第二分·善生经第十二》,有多个译本,是佛教全面规范在家人居家生活的重要经典。
其中有子女如何敬顺父母,父母如何敬视子女,弟子如何敬事师长,师长如何敬视弟子,丈夫如何敬待妻子,妻子如何恭敬丈夫,亲族之间亲敬,主人如何关心僮仆,僮仆如何奉事主人,檀越如何供奉沙门、婆罗门,沙门、婆罗门如何教授檀越等方面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佛经特别强调双向的责任,而且即使上对下的行为也用“敬”字表达,而非只强调单方面的义务。以上这些内容,非常丰富全面,既有注重世间法人天乘的内容,也有侧重解脱道和菩萨道的内容,充分彰显了佛门对孝道的深刻认识,值得我们佛子反复阅读,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