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众生的功德,远远超过供养诸佛的功德,不可思议!
发布时间:2024-06-25 02:45:21作者:金刚经全文网《入行论》云:“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仅仅思维利益众生,其福报就完全胜过了供养诸佛的功德,何况精进地利益有情呢?此处有以下三层意思:第一、要了知供佛的功德有多大;第二、要明白仅仅是思维利益众生,其功德也胜过供养诸佛的功德;第三、如果不仅思维了,而且在行为上真正开始精进利益众生,那么福报就更大了。
首先讲第一层意思。供佛的功德有多大?佛陀是最殊胜的量士夫、一切圣者之王,佛陀的相续中具足无量的福德,因供养对境非常殊胜之缘故,供养佛陀能得到无量的功德。在《百业经》、《贤愚经》等经典中记载了很多供养佛陀的故事:有人看到佛陀生起了一念欢喜心,供养的东西就是一杯水、一口饭,甚至一点泥土,一方面因为供养时的发心很清净,一方面因为佛陀是所有圣者之王、所有福德的主尊,因此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功德。
以阿育王的公案为例:阿育王的福德很大,开始他以暴力征服了整个印度,后来对佛教产生了信心而大兴佛法,在南瞻部洲役使非人造了八万四千座佛塔,在中国也有好几处阿育王塔,由此可知阿育王是福报极大的施主。那么他的大福报因缘是什么呢?佛陀在世时,有一次和侍者外出化缘,路上遇到几个小孩正在玩泥巴,用泥土做仓库、粮食、如意宝等等,其中一个小孩看到佛陀生起了欢喜心,想把用泥土做成的如意宝供养佛陀,但是他个子很矮,就踩在另一个伙伴的肩膀上,想把自己手中的“如意宝”放在佛的钵盂中,佛陀俯身接受了供养,然后把泥土交给阿难尊者,让他涂抹佛住的房子,刚好涂满了一面墙。佛陀授记供养泥土的小孩以此功德,以后会成为国王广弘佛法,供佛时所踩的小伙伴以后会成为大臣辅佐他。从这个以泥土供佛的公案中可知,供佛的功德确实非常殊胜。
在《贤愚经》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记载,如以光滑的石头供佛、以一枚金钱供佛都得到了殊胜的果报。由此可知,因佛陀是殊胜福田之缘故,缘佛供养能得到非常广大的福报。虽然现在佛陀圆寂了,但如果供养佛的舍利、佛的形象,如佛堂中的铜像、纸像、唐卡等,能够生起真佛之想,照样可得到很大的福德。我们的心胸可以再开阔一点,不仅仅是供养佛堂里的佛,在供养时观想把所有的供品供养十方刹土中的佛,这样也能得到很大的功德,总之供养佛陀的福德大到不可思议。
第二层意思:“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仅仅思维利益众生,此功德已胜过了供养诸佛的功德。佛陀以利益众生为主要事业,如果不是为了利益众生,佛陀不会发菩提心,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佛陀才发了菩提心,因此利益众生是最靠近成佛、靠近实相的一种殊胜方便。如果发菩提心供养佛陀,其功德可成为成佛的资粮。如果在供佛时未发成佛之心,只能成为成佛的间接助缘,成为成佛的远因而非近因。缘佛所做的供养必定还是会成佛的,但仅靠远因不能成佛。供佛只是成佛的间接之因,不能成为直接之因,而利益众生靠近佛的事业,佛陀是为了利益众生才发心成佛的,在佛陀所有的事业中以利益众生为主。
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的注释中也如是说,真正大乘菩萨的所为最主要是利益众生。所以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思维利益众生,其功德已经胜过了供养诸佛的功德。如果对供佛的功德有定解,我们就会惊叹:思维利益众生的功德竟然这么大!平时我们非常重视佛陀,最看不起的就是众生,我们认为佛陀与众生的差别是非常大的,于是经常对佛陀恭敬有加,对众生却经常看不起,嘲弄众生,甚至伤害众生等等。实际上我们如果能够思维利益众生,其福德远远胜过供佛的功德,这不是信口开河,而是佛经和论典中再再宣讲的,如果我们诚信佛语、菩萨语,就应诚信利益众生的福德的确非常巨大。
通过学习这个颂词或是《入行论》的教授,我们应该转变自己的心态,一方面知道菩提心很殊胜,一定要发菩提心;另一方面也要转变对众生的看法。虽然《入行论》后面还有很多教授转变我们对众生的看法,但是现在就已经开始让我们转变了:众生实际上是个大福田,如果能够利益众生,就能够得到巨大的福德。甚至于仅仅是思维利益众生,其福德就已经胜过了供养诸佛的功德,这是第二层意思。
第三层意思:“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不仅思维利益众生,而且在行为上也精进利益众生,功德就更大了。结合三层意思,我们就知道一定要发心利益众生,受持行菩提心,因为行菩提心的功德利益的确非常巨大。
行菩提心有时是很广大的事业,有时就是我们身边举手之劳的小事:对需要帮助的众生伸出援手,给予物质方面的接济、语言上的安慰;对不了知法义的众生,以清净心对他们讲解,让他们知晓法义。以实际行动来帮助众生,只要自己发心清净,所得到的利益远远超过以希求喝彩、回报而去利他的福德。如果带着功利心去帮助他人,所得到的福报就很小。为什么呢?因为受到了功利心的束缚,功德就无法无限地扩展。但是如果以清净的发心去帮助众生,虽然当下未得到什么,但以此颂词的教授即可了知,受持行菩提心利益众生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我们在思考问题、做事时,不要因小失大。心态很清净、圆满、广大,所得到的福德就广大;如果心态很狭隘,所得到的功德就微乎其微。因而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人、做同样的一件事情,所得到的功德因心态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体现出学法和不学法的差别,以前不学法,当然就只会为自己、为家庭考虑,认为不考虑众生自己就能够过得更好一点,如果考虑了众生自己就会过得很悲惨。其实如果真正一心一意为众生考虑、帮助众生,所获功德利益反而是最大的,因为没有自我的束缚,打破束缚后功德可以增长无穷倍,这就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