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结俗缘-净慧法师网络问答录
发布时间:2023-01-05 18:09:04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第六十一问:“我弟学佛、禅行、素食十多年,却被一年轻少妇诱惑,离家姘居,不再学佛禅行,开始喝酒吃肉,抽烟赌博等。与其二人见面时,不愿结俗缘,不知该说什么,少说或不说话;却引起不快,不知如何面对为好?”类似情况很常见,能为其开示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凡属此种类型的学佛人,皆因过去世善根不足,修行中有破十重戒之过,未来得及忏悔改正;今世虽遇大善知识教化,能够学佛、禅行、素食十多年,但业习还在,未证定空,心智不开,不能转境。若遇大恶因缘缠绕时,魔法促使欲望膨胀,魔律侵扰心戒丧失;飞行精灵入窍助力,魔民用尽妖媚手段。投其所好摸准软肋,甜言蜜语攻破防线;吃喝嫖赌多管齐下,将其收回魔王阵营。观其因缘,知多恶因缘缠绕可怕,可坏正戒、正法、正心、正行、正见、正道、正业、正命,失去大善因缘,又毁今世善根,损减慧命增长,一失戒万劫恨;常处幽冥无期,尽是无明伴侣,缘起本来是空,不见今日姐弟。明其因缘,知因果循环不息可醒,各业各受,自果自偿,不被情牵,心不妄动。放下俗缘结法缘,正戒可守道业田,精勤正法舍俗念,定空心智破情关;无生法忍护正念,快意恩仇放天边,一切杂染皆为扰,往来无碍不相代。表面是如何对待亲情,处理好姐弟关系;其实质是魔事对行人的考验,相缠相绕将其拖入魔网。既不可不慎,又不可过慎;既自利自度,又利他化度。
为何既不可不慎,又不可过慎呢?因为事已至此,无法挽回;就应面对事实,泰然处之。既然在很多场合无法回避,就应顾及在场亲友的心里感受,以及当事人的人格情面;当以礼相待,尊重人权,显示学佛人的大气风度,保持学佛人的宽容心态,体现学佛人的方便智慧,树立学佛人的和善形像。在慎重上,适度得体而心里敬而远之,言行自清而把握心里界限,谦下和顺而不失戒身威仪,与其交谈而保持法体正念。在不可过慎上,心态反感会令众人不快,表情冷漠会影响场面气氛,言行不当会引发争吵冲突,失去礼仪会造成亲友反目。所以学佛人的修行境界,是出世可证悟超凡脱俗,入世不离随顺人情事故。
为何既自利自度,又利他化度呢?因为学佛人处处是道场,时时皆法事;特别是在家受持菩萨戒的人,一切俗事在依事理认知的同时,还须依法理认知。事理认知不离人情法度,人情关系道德,平常人生活不检点,或为失德,在不违法度的前提下,都为作风小事;而学佛人事理认知则不同,既关系戒体法事,又关系世世生命的生死大事,还关系自性慧命的涅槃佛事。若依如此事理认知,似乎合于世法,不违佛法,无懈可击。但学佛人若素依世法处之,是为堕落,当为不可。但学佛人若素依佛法处之,不及其他,所言所行不容易被当事人接受,心态表情容易引起当事人的误解,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对立面,还为心有怨亲、差别、我思、法相等执著。其效果是虽身不愿与其结俗缘,却与当事人的心结下当世恶缘;若当事人再说几句轻慢诋毁学佛人的话,徒增烦恼,又结下后世恶缘。法理认知是站在佛法的高度上,身在俗缘之中,心处俗缘之外,不见法缘之相,自在法缘之中;没有度人之名,却行化度之实,空去利他之虚,隐含利他之理。若依如此法理认知,一切功过皆有为,俗恶是非随业习,荣辱得失相对法,舍去放下得上乘;人不可与世常住,理却可与世常存,事在世常生变化,法与世雄辩大明。其效果是自己业缘自己了,我也省力气,心也无烦恼,自在乐逍遥。所以学佛人应将大乘法化入心智,将一切事项圆融于如法如戒之中,法空无一切相。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