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与《格言联璧》
发布时间:2022-08-08 15:00:40作者:金刚经全文网格言,在弘一大师一生的道德修养中,起过重大作用。他很重视格言。
所谓格言,据台湾《中文大辞典》解:“言可以为人准则者曰格言,多指砥砺行为之词。”弘一大师生于“诗礼传家”的官宦门第,童年时期就很注意道德实践,因此,他对指引人们道德修养的清金缨《格言联璧》,早就认真阅读了。尝自称:“余童年恒览是书。”(见《格言联璧》题记)一个“恒”字,说明他对此书不是读一、二遍就算,而是经常读,反覆读。他成年以后,仍然不忘此书,说自己“三十以后,稍知修养,亦奉之为圭臬”。直至皈依佛门,对《格言联璧》还常读不辍。他在某次“改过实验谈”演讲中说︰“余自儿时,即读此书,皈信佛法以来,亦常常翻阅。”当然,弘一大师一生阅读过的格言集,不只《格言联璧》一书,就流传的文字资料看,至少还有明薛文清的《读书录》、清梁瀛侯的《日省录》、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中的警训部分等。但就阅读时间之长,体会之深,获益之多来说,要以《格言联璧》为最了。
对格言,尤其是《格言联璧》,弘一大师不仅自己认真读,照著做,还要求他的学生、僧徒也须注意学习和实行。比如,一九一七年八月十九日,弘一大师致函在日本留学的杭一师学生刘质平,除向他提出“宜注意”的六条意见以外,还特“附录格言数则呈阅”。在同年写的另一封信中,复提醒他,“不佞前致君函,有应注意者数条,宜常阅之,又格言数则亦不可忘。”信中所说的“格言”数则,都摘自《格言联璧》。又如,一九三三年正月,大师在厦门妙峰寺向念佛会的信徒演讲“改过实验谈”,说到“改过之次第”的第一条“学”时,他说“可先读《格言联璧》一书”。
弘一大师走入佛门之后,在繁忙的念经、著律、弘法之余,为了使前人诸种格言如明薛文清的《读书录》、《读书续录》、清梁瀛侯的《日省录》,更能切合当时人们道德修养的需要,选编为《佩玉篇》,并一一加以题记。又据《金刚经》、《华严经》、《有部律》等佛经,以及道安、莲池法师的修身养性语录,编成《晚晴集》;摘录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中的僧德法语,编为《寒笳集》,或称《蕅益大师警训略录》。而更要提及的是他把清金缨《格言联璧》,精编为《格言别录》,也是他选编诸种格言删改最多,著力最大的。他还亲自缮写,以他别具一格的书法为载体,使之广为传布。
为什么弘一大师对格言,特别是《格言联璧》如此钟爱和重视?从大师历次所作演讲以及所写题记可以看出,大师认为《格言联璧》等格言集能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并具有以下几点独特的优势:
一、言简意赅:中国自古以来盛行语录文体,如孔子的《论语》、朱熹的《近思录》、王阳明的《传习录》、王夫之的《思问录》,都属于此类,而格言也是一种语录体,只不过它专讲道德修养方面的学问罢了。与一般语录体著作一样,《格言联璧》等格言集的各条,也大多以寥寥的三言两语,讲述有关道德修养的准则,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发人悟省。弘一大师在﹁改过实验谈﹂的演讲中就说:“须先多读佛书儒书,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倘因佛儒诸书浩如烟海,无力遍读,而亦难以了解者,可以先读《格言联璧》。”这就是说,他认为格言浓缩了儒佛两家有关道德论述的精华,文字比较简短,因而可以解决人们面对“浩如烟海” 的佛儒诸书而“无力遍读”的矛盾;同时,由于格言行文较为浅近,明白易懂,也可使初学者消除对佛儒诸书“难以了解”的困惑,因此,《格言联璧》等格言集,作为道德修养的入门读物,能使阅读者较快地掌握“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的知识和途径,有效地提高自身的道德认知水平。
二、读之有味:格言作为一种特殊的铭文、箴言,与一般语录不同,较注意文字修饰,有时也讲究对仗、平仄。如《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许多格言读起来琅琅上口,津津有味,与某些道德论著的道貌岸然,枯燥说教,迥然不同,无怪乎它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受到人们广泛欢迎。对这一点,弘一大师曾多次论及。他说自己皈依佛法以来,常常阅读《格言联璧》一类的格言书籍,“甚觉其亲切而有味也” (见《改过实验谈》)。一九三九年他为《格言联璧》作题记时还说:“离俗二十一载,偶披此卷,如饮甘露,深沁心脾,百读不厌。”弘一大师阅读格言时所产生的“亲切有味”、“如饮甘露,深沁心脾”的感觉,当然是指其蕴藏的内涵,使读者深受启迪,但更重要的还是格言的语句生动隽永,引人入胜;否则,弘一大师为什么阅读儒家的四书五经及佛教的各种经典时,从未作这样的评论呢?
三、有的放矢:由于《格言联璧》等格言集是前人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标准,根据人们处身立世、待人接物等诸多方面常见的各种缺点,提出的劝诫和指引,因此,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尽管星移斗转,时空变迁,由于人性弱点的顽固和执著,少有改变,而传承延续,故前人的很多格言,当今仍然适用。现在的立志道德修养者,选择其中最切中自身缺失的格言,学习之,实行之,就能同样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弘一大师重视前人格言的针砭、勖勉,热心向周围的人推荐,其原因就在于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动手选编前人的格言集,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它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他在选编的《佩玉篇》“题记”中说:“其中说性理者,颇近佛法,惜模糊影响,似是而非,故无足取;但其习气之言,皆精湛切实,可资吾人省惕。”也就是说,将原书中“模糊影响”、“似是而非”的部分删除,而留下对自身“习气”足可“省惕”的词句,使该书在自我道德锤炼中,起到更有效的指导作用。尤其他精编的《格言别录》,更可看出他这一良苦用心。《格言联璧》原分为十类,由于佛教僧侣出离家庭,不问政事,他在选编时,对原书的“齐家类”、“从政类” 一条不选,而从“持躬”、“敦品”、“处事”、“接物”等四类中撷取。对书中文字,也作了多处的调整和增删,其用意就是为了突出当时佛教徒应严格遵守戒律和学佛成道的信念。如“持躬类”原第一条:“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法。富有四海,守之以谦。”他编入《格言别录》时,将第二、三联删去,将第四联改为:“道德隆重,守之以谦。”这样的增删,不但适合僧侣的特殊处境,更强调不论智商高低,道德深浅,都要谦仰的众生平等理念。这是弘一大师十分强调,一再重申的道德信条。又如该类的第十二条,共六联,他将原有的第一、二、三联和第五、六联统统删去,只留下第四联:“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并在其后加:“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通过这样处理,弘一大师就把当时大力倡导的“谦让”和“惜福”两种修养之道更加凸显出来。正如胡宅梵为大师《佩玉篇》所撰序言:“近时世风浇漓,道德沦丧,救世之药,其惟格言乎?”格言对道德建设,关系密切。弘一大师重视格言,钟爱《格言联璧》,归根究柢,反映了他完美人格的一生,尤其在皈佛以后,对自身持戒、修律、苦行,道德完善的执著追求;也反映了他对提升佛教界,以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所作的不懈努力。
一九二八年九月出生,浙江温州人。历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负责人,浙江文艺出版社副编审、副总编辑。从事弘一大师(李叔同)研究多年,曾编注出版《李叔同诗词全编》、《漫忆李叔同》等书,并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多篇。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出版有《弘一大师诗词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