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网

慧律法师: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发布时间:2023-01-04 19:14:45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梁昭明太子萧统分章】

  梁,梁朝。昭明太子为了他母亲读经方便,把经文分成章节,成了现在看到的样子:「法会因由分第一」、「善现起请分第二」等等。原本《金刚经》没有这些。昭明太子为了母

  亲容易诵《金刚经》,将经文分成三十二分,结果没得到好报,落入地狱,受苦无量。因为经典是动不得的,不能增加一字也不能减少一字;他却自作主张将经文分章,当然落入

  地狱,痛苦万分,无缘无故做了赔本的生意。现在的一贯道就把经典胡乱篡改,一贯道宣扬吃素、布施固然很了不起,但是篡改经典将来会很麻烦。梁朝的昭明太子本为孝顺母亲

  ,结果却落入了地狱。所以诵《金刚经》时,「某某分」是不诵出来的。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六祖大鉴禅师注】

  【龙溪 孙云鸿复生 侯官杨、浚雪沧重梓】

  龙溪,一个地名。复,再一次。梓,印刷。

  【金刚者,坚利之物,能破万物也。般若者,梵语也,唐言智慧。善破一切烦恼,转为妙用。波罗密者,梵语也,唐言到彼岸。不著诸相,谓之彼岸。若著诸相,谓之此岸。又云

  :心迷则此岸,心悟则彼岸。经者,径也,见性之径路也。】

  坚利,十分锐利。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我所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六祖的注解跟其它的注解不同,他的注解均从本性流出,都是在以本性的见地做注解,这个注解非常好,很适合我们,对于想研究明心见性的人将有所帮助。

  【李文会曰】 「 如是我闻者,如来临涅槃日,阿难问曰:佛灭度后,一切经首初安何字?佛言:初安如是我闻。 」

  表示是阿难亲耳中听到的,真正来自佛的言说,并非道听途闻,这样才能令众生不疑。

  「 次显处所。 」

  显明讲经的处所。

  「 如者,众生之性,万别千差,动静不一。无可比类,无可等伦。是者,即是众生性之别名。离性之外,更无别法。 」

  「是」为各种众生性的别名。

  「 又云:法非有无,谓之如。 」

  法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

  「 皆是佛法,谓之是。 」

  有也是法,无也是法,非有也是法,非无也是法,非有无也是法;所以法非有无,皆是佛法。此为「是」。

  【川禅师云】 「 我者,为性自在,强名之也。 」

  我们本性自在,才是真正的我。 「强名」是勉强安立一个名字,说有一个「我」。

  「 闻者,听闻也。 」 「 一时者,谓说理契机,感应道交之时也。 」

  意思是因缘具足,这时候应该宣讲《金刚经》了。

  「 佛者,梵语,唐言觉也。 」

  佛, buddhaya 。唐,就是当时中国所处的唐朝。

  「 内觉无诸妄念,外觉不染六尘。 」

  觉悟到内心没有一切妄想,一切妄想唯心所造。对于外在觉悟到不要染着六尘。

  「 又云:佛者,是教主也。 」

  佛就是教主。

  「 非相而相,应身佛也。 」

  非相,是说法身无相;而相,是说感化示现。一切法本来无相,为了度众生示现应身佛。

  「 相而非相,报身佛也。 」

  虽然有一切相,但不是真正的相,这是报身佛。

  「 非相非非相,法身佛也。 」

  不能说有相,也不能说无相,这是法身佛。因为非相,所以不能说有相,「非」指不能说; 因为非非相,也不能说非相。

  「 在者,所在多处。舍卫国者,说经之处也。祗树者,祗陀太子所施之树。树,谓法林也。给孤独园者,给孤长者所施之园 。 共建立精舍也。 」

  祗树给孤独园,涉及到两个人:祗树指祗陀太子布施树林,给孤独园指给孤独长者布施花园,两人共同建立精舍。

  「 比丘者,去恶取善,名小比丘; 善恶俱遣,名大比丘也 。 」

  这个解释太棒了!看了大德的注解,你会感叹真是圣人!去恶取善,意同嫉恶如仇:力图去除恶,却不知道恶的当下就是解脱的本性,还认为有恶可除、有善可取,这样的人称为

  小比丘。为什么叫小比丘呢?发心小,悟的道理太小。去恶取善,仍存对立,是二分法。善恶俱遣,对善也不执着 , 对恶人也不会诽谤、攻击、伤害,这样的人称为大比丘。简言

  之, 悟到实相的叫做大比丘;悟到小乘法,去恶取善的叫做小比丘 。 告诉诸位: 嫉恶如仇,只能当世间君子,不能做入位圣人 。因为, 恶虽然不能为,但是嫉恶如仇,仍有

  取舍啊!对于恶的,我们应当同情、怜悯,慢慢感化;实在感化不了,我们随缘。面对善的,能够解脱;面对恶的,也能解脱。「善恶」唯心所造,若是悟到实相法,便没有善也

  没有恶,所以名大比丘。

  「 若人悟达此理,即证阿罗汉位,能破六贼,小乘四果人也。 」

  六贼,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分别心。小乘四果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尔时」,佛出现之时。「世尊食时」,到了吃饭的时间,应供的时间。「着衣持钵」,搭衣持着钵。「入舍卫大城」,来到舍卫国。「乞食于其城中」,来到这个城中。「次第

  乞已」,为了要让贫富的众生平等施舍种福田,不能分别;所以乞食不能分别富贵贫贱,不论布施食物的好坏,都要继续沿门托钵,不能有排除、取舍。所以,次第是慈悲之意,

  令众生平等布施,不选择贫富,表示平等心、慈悲心。「还至本处」,「本处」表面指本来的精舍,内涵是指我们的本心,本性的意思 。「还至本处」就外在的事相来指回到祗树

  给孤独园,其实表示恢复到我们的本心。「饭食讫」,吃完饭之后。「收衣钵」,将钵洗干净、衣收拾好。「洗足已」,把脚洗干净。佛陀当的时代,比丘都打赤脚。

  在台湾,如果出家人打赤脚,会被别人说成是疯子。佛陀在世时,修行人没有拖鞋可穿,只有打赤脚。佛法传到泰国,比丘是穿拖鞋的,所以去泰国会看到,出家人都穿拖鞋 , 出

  门也穿拖鞋。所以在南传佛教里,要穿拖鞋才如法,照理说要打赤脚啦!我们中国就不一样,在台湾的话,假如我穿拖鞋出门,别人看了会觉得怪异,没有礼貌。不过,泰国的比

  丘虽然穿拖鞋,却很有威仪。他们不会骑脚踏车,也不会骑摩托车,比丘骑摩托车只有在台湾才能看到。太空帽(安全帽)没摘下来,谁也不晓得他是和尚!只有我们中国的出家

  人才有这种情形,在泰国绝对看不到比丘骑车。因为泰国比丘非常重视威仪。我不敢骑摩托车和脚踏车,虽然我骑脚踏车很厉害,从后面都能跳上去,但是不行!人家会指点:这

  个讲经的法师怎么这样?一点威仪都没有!一旦骑了,从路上经过,女孩子会对你吹口哨:慧律法师在骑脚踏车!拍一张照片,明天马上送给报社:「慧律法师骑脚踏车」。一定

  会这样,所以说不行 !

  「敷座而坐」,表示万缘放下。心不动为「坐」。会看经典的人,看到这段就开悟了,经典到此为止不必再讲下去。外表看起来,搭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回来,洗净钵,收拾

  好衣,洗完足,结跏趺坐;实则表示佛的行、住、坐、卧,全在如如不动之中。到此经义已全盘托出,即行、住、坐、卧,都必须要以金刚般若无相的智慧观照,所以还到本处,

  恢复本来的面目。「敷座而坐」是表法: 万缘放下,心无所著,名为真坐 。

  【李文会曰】 「 尔时者,佛现世时也。世尊者,三界四生中,智慧福德无有等量,一切世间之所尊也。食时者,正当午食将办之时也。着衣者,柔和忍辱衣也。乞食者,欲使后

  世比丘,不积聚财宝也。次第者,如来慈悲,不择贫富,平等普化也。洗足已者,净身业也。敷座而坐者,一切法空是也。 」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须菩提解空第一,是弟子中解悟空性最好的人。此外,还有舍利佛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等等。「偏袒右肩」,佛在世时,比丘右肩是袒露出来的。「右膝着地」,是印度的

  顶礼方式。与我们中国不同,佛陀时代正确的礼节是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掌。双膝着地、五体投地是中国的礼仪。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佛善于教导菩萨如何护持自己的念头,不要起妄想。善就是善于教导,护念是教菩萨不要起妄念,善护念是教人不要起妄想。「善付嘱诸菩萨」,好好嘱

  咐诸菩萨要精进修行,不要执着、染著。付嘱是交代,善付嘱是好好地交代精进观照一切法皆空。

  【李文会曰】 「 时者,空生起问之时也。长老者,德尊年高也。须菩提者,梵语也,唐言解空是也。须菩提解空第一,故先起问。 」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

  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 六祖曰 】 「 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习性也。湿生者,随邪性也。化生者,见趣性也。 」

  六祖对这段的解释与一般解释完全不同。一般的解释是说,卵生就是蛋生,像鸡啊、鸟啊等,胎生比如人,湿生好比臭水沟里的虫子,化生就是天人跟鬼,一般是这样注解。而六

  祖的解释完全不同 , 他把一切摄归到念头。譬如什么是卵生——卵就是蛋,蛋有壳,六祖解释为:无明就是一个壳,我们的无明烦恼就像壳一样,这就是卵生——这样把它摄归到

  念头上来。什么叫胎生呢?触境生情,产生执着,发起邪念,叫做胎生,因为被束缚着嘛!什么叫湿呢?贪、嗔、痴引起恶念,这叫湿生。什么是化生?突然来的烦恼叫做化生。

  六祖解释就是这样跟别人不同,和其它注解差别很大,但是我欣赏六祖的注解,因为直截、了当,完全摄归念头而说。

  【 李文会曰 】 「 摩诃萨者,摩诃言大。心量广大,不可测量,乃是大悟人也。 」

  摩诃萨就是大菩萨之意。

  大悟的人,他无人相、无我相,不执着一切,他的度量当然就很大。所以说世间什么人最有钱? 度量大的人。不是拥有外在的金钱就叫做有福气,度量越大的人才越会享受他的人

  生。我们世上的人总说:「享受人生」,「保力达 B 」广告词也常这么说。但真正要享受人生,就一定要度量大,度量大就不会跟人摩擦,不会去过痛苦、斗争的日子,生活得很

  有欢喜心。大悟的人,量大福就大 。

  「 众生者,谓于一切善恶、凡圣等见,有取舍心。 」

  什么叫众生呢?就是于一切善恶、凡夫圣人等见有所取舍,有取舍就是制造对立,坏的除掉、好的拿来,或是恶的除掉、善的积极追求,甚至好的放弃、专门追求坏的,这都是取

  舍心。

  「 起无量无边烦恼妄想,轮回六道是也。 」

  我们人就是这样。

  「 若卵生者,贪着无明,迷暗包覆也。若胎生者,因境来触,遂起邪心也。若湿生者,才起恶念,即堕三涂,谓贪嗔痴因此而得也。若化生者,一切烦恼,本自无根,起妄想心,

  忽然而有也。 」

  卵生,这里解释为「贪着无明」。我们就是被无明这个壳所束缚,「迷昧包覆」像卵的外壳一样被包裹起来。我们若是贪著(贪心、执着),就会没有智慧、迷昧。昧就是昏昧,

  迷迷糊糊、不清楚的样子,不晓得人生是什么。

  胎生,一般的解释,像我们人类由母腹中生出来叫做胎生。这里解释为「因境来触,遂起邪心」,因境而起邪心,名为胎生。胎生是指人被感情所束缚。《楞严经》里讲,我们之

  所以生生世世投胎做人,大部分都是情执很重,夫妻、母子、兄弟姊妹的感情放不开,众生有情执,就会比较容易成为胎生。

  湿生,「才起恶念,即堕三涂,谓贪嗔痴因此而得也。」湿生一般解释为,在臭水沟或是湿润、有潮气的地方,藉着湿气凝结而变成了生命。这里解释为,因为凝结了贪嗔痴的恶

  念而生,此为湿生。

  化生,一般所说的天人、地狱、饿鬼都是化生。这里解释为「一切烦恼,本自无根,起妄想心,忽然而有」,突然起了妄想,叫做化生。我们的烦恼就是这样,坐着时无缘无故就

  开始胡思乱想,想些杂七杂八的事,人真是很奇怪。

  有时候想想这个世间,会觉得众生实在太闲了!像在西班牙、葡萄牙的斗牛(老人的牙齿要是掉到只剩二颗,就打趣形容为一颗西班牙、一颗葡萄牙。像布袋戏的哈买二齿,只剩

  两颗门牙),西班牙每年都会举行斗牛表演让观众欣赏。斗牛就是把牛放出来,人跑牛追,这种斗牛很凶悍,人要是跑慢一点被牛追上,会被戳得血流如注,一片血淋淋的,连肠

  子都流出来。人真是不可思议,为什么闲着没事做要让牛追着跑?这有什么意义?让人感觉这实在是很无聊!还有非洲原始森林和亚马逊河流域的土著,这些土著为了逞勇敢,从

  几十层楼高的地方,双脚用绳子绑住倒吊着往下俯冲,到快接近地面时才突然停止下坠,然后吊在半空中来回摇晃,以示勇敢。每个女孩都想嫁给这种人,要是我,我情愿不娶老

  婆,为什么要这样才算勇敢、才娶得到老婆?专门搞这些花样,一旦某一次绳子断掉,就会摔得粉身碎骨,连头盖骨也裂开,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我们人因为无法降伏内在的烦恼,也就不能了悟人生。你注意就会发现,我们这个世间的事情都很肤浅,很多事情都可以省掉,但他却省不了,因为欲望不断冲动,一直要追求、

  要创造美好的人生,反而制造公害、污染,到头来文明变成自我束缚的代名词。

  譬如我们现在的臭氧层一直被破坏,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电器如冰箱、冷气机等散逸的氟化物,分解后产生的物质能够破坏臭氧分子,使臭氧层越来越薄,直到出现空洞。在一万年

  以前,整个地球完全处于一种自然状态,生态循环也很正常,气候条件也很好。而我们人类的文明也不过一万年而已,却把整个地球搞得非常糟糕,生态恶化非常严重!我记得小

  时候,冬天相当冷,可是现在的平均温度已经升了将近二、三度。 菲律宾暴雨成灾,下一场豪雨就淹死六千多人。还有滥砍森林,像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消失得很快。什么叫

  雨林?下雨最多的地方,一年的平均降雨量都在好几百公厘。现在由于人类不停地砍伐,却以一秒钟四个足球场的速度被破坏。将来我们人类最大的灾难是什么?我们人类的浩劫

  不是战争,而是所谓的文明。一场波斯湾战争美军才死四百人,而一次雨灾却死六千人。可是任凭科学家如何呼吁不要砍伐原始森林,要做保持水土,都没有用。在巴西这样很贫

  穷的国家,高额负债,赤字暴涨,通货膨胀……如果不砍伐木材便没有收入。通货膨胀,就是今年钱还可以买一辆汽车,到明年就只能买一只电风扇了。所以如果在巴西买一架电

  视机,明年他会把价钱退还给你,因为通货膨胀十倍以上。所以现在一些很贫穷的国家,又不得不砍伐砍伐森林。所以我们现在的浩劫不是战争,是整个地球的毁灭,而我已经准

  备好要去极乐世界了,看你们怎么破坏(法师笑)!

  若是稍有科学头脑,会看到众生的自作聪明其实是很悲哀的。 这种「 聪明」叫做自我束缚,制造烦恼、制造痛苦、制造破坏、制造自我毁灭。所以最后文明的定义,就是自我毁

  灭 。

  我们地球的文明不过一万年而已,而地球距今已四十六亿年,还没有过什么浩劫,最多地壳不稳定而已;但是如今,下一场雨便死六千人!还不只是如此,如果人类继续破坏,温

  室效应不解决,南北两极冰雪溶化,冰山、雪山的溶水可以上涨 三十公尺 ,相当于现在几十层楼高。所以住在平地的人,将来一定要住在几十层楼以上,否则都要被海水淹死。

  所以你看我赶紧买内门那一甲地,就是怕大水来(法师笑)。

  因此有科学头脑者很是担忧,但是众生愚痴却不能理解,还在拼命地造业。所以说,烦恼本来无根,而我们人所追求的全是这种东西:错误、痛苦、自我束缚,却还认为自己很聪

  明。

  「 又教中经云 : 一切众生,不自具足,随业受报。故无明为卵生。 」

  不自具足,因为没有智慧。什么叫做不自具足呢? 就是无法完成见性,这叫不具足;若是明心见性,他就具足一切法。他不大彻大悟,无法如佛一般,当然就无法具足一切慈悲智

  慧。从而随业受报,所以无明为卵生。

  「 烦恼包裹为胎生。爱水浸淫为湿生。 」

  爱水,男女相爱在一起而有淫水。

  「 欻起烦恼为化生也。 」

  欻 ,音 x ū,快速的意思。就是突然而起的的烦恼。

  「 又云:眼耳鼻舌,不能回光内烛。 」

  烛就是照,内烛就是回光返照。夜晚点燃蜡烛就能照得很明亮,我们若是没有内心之烛,便不能回光返照。

  「 有所贪漏,即堕四生,谓胎、卵、湿、化是也。 」

  贪,就是动一个念头去追求。漏,就是有烦恼,不能究竟地解决。就像一个杯子若是有漏,那么装再多的水也不能盈满; 我们人若是烦恼不除尽,再怎么修行都不能成佛。

  「 色声香味,回光内烛,无所贪漏,即证四果,谓须陀洹等是也。 」

  须陀洹是初果,「等」包括须陀洹至阿罗汉的四果。

  【傅大士曰】 「 若有色者,谓凡夫执着之心,妄见是非。 」

  大德的解释都是在一念之间。若有色,是指你认为看得很清楚,于是便在你认为真实的世界里追求。佛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因为凡夫对色法并不能透视它。

  色是指外境,眼睛所见都是色法。所以凡夫是以执着心,妄见是非。是也没有定论,非也没有定论,因为是与非自性本空,随缘而起,都是无自性的东西。

  「 不契无相之理。 」

  不契合清净、无相的道理,因为一切法不可得,一尘不染。

  「 若无色者,执着空相,不修福慧。 」

  有色已是执着于有形相的东西了,说无色则又执着空相,认为一切法不可得,于是就认为不必精进了,整天懒坐、懈怠,饭来张口,不修福德,简单说就是消极。执着于空相,就

  是对一切法消极,认为「不可得」嘛,不用太认真了,简单就好了,随缘度日,也不必精进度众生,也不必修福了。《大智度论》里说: 真正了解空性的人,才真正懂得精进的人

  ,因为他一丝一毫的福都会去修。了解了空性,就会最精进,绝对不会懈怠。

  「 若有想者,眼见耳闻,遂生妄想,口说佛行,心不依行。 」

  根据眼睛所见、耳朵所听到的产生妄想。我们虽然学佛,嘴上说佛行,要如何如何去做,但是心却没有按照佛所教化的去做,就是放不下。

  「 若无想者,坐禅除妄,犹如木石,不习慈悲智慧方便。 」

  若无想,坐禅时像木石一样无心,坐下去便一动不动,也不愿意去度众生,没有了感情。

  「 若非有想者,教中经云:有无俱遣,语默双亡。 」

  非有想,就是不能说有想,也不能说无想。有想就变成落入执着的状态,无想就变成如同草木。所以,非有想就是有和无统统遣除掉,但这个有无俱遣,并不是所谓的中道,而是

  在不得已之下,认为有也是执着、无也是执着,所以全部放下,而全部放下的这一念也是执着。语默双亡,都不讲话,这是也是执着。

  「 有取舍憎爱之心,不了中道也。 」

  还是有取舍憎爱的心存在。 若大彻大悟的人,「有」当下就是中道,「无」当下也是中道,中道不离有无,有无不离中道。他不必要遣除有无,不必除掉有与无的观念,他当下即

  是中道,真正的中道,连取舍心都没有 。

  「 非无想者 , 谓有求理心也。 」

  非无想,不能说没有想。

  「 我者,佛自谓也。皆者,总也。令者,俾也。入者,悟入也。 」

  总,全部的意思。令,使的意思,要令他悟入无余涅槃。

  「 无余者,真常湛寂也。 」

  无余,简单讲就是没有剩下,究竟的意思。我们的本性究竟了,当然就是真常湛寂了。湛,光明晃耀、如如不动、放光动地就是湛。寂,就是静,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

  「 法华经云 : 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涅槃者,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 。」

  如大月轮,像月亮一样。

  「 众生迷于涅槃无相之法,而为生死有相之身也。 」

  迷则不明了。众生不明了不生不灭的涅槃无相之法,就会执着这个生死有相的身体。我们人就是这样,你看男众就会西装笔挺,还要打上领带、蝴蝶结。

  讲到打领带,从前我读大学时要穿大学服还要打 ネクタイ (日语「领带」),我很怕打领带,因为学佛了就不喜欢打那种东西,就叫陈中兴事先替我打好,然后再拿下来。等到

  需要打领带时,我只要套上去拉紧就行了。有一次刚好教官看到,就说:林益谦!你这个领带像什么?怎么卷得像油条一样!整条领带扭曲打卷了。没办法,男孩子就是这样。还

  有游泳,很奇怪,学校就一定要上游泳课,我很排斥游泳,因为我不会游泳。因为没钱买游泳裤,上游泳课时就向别人借条泳裤,结果借来的太大了,水一冲裤子松掉下来,结果

  曝光,又赶紧把它拉起来。没办法!穷也很痛苦。在建国中学时,学校的游泳池发生一件事,有个同学上游泳课时因为害怕水,在鼻子里塞卫生纸,水一冲却倒灌进去,拉上来送

  去急救,却在途中就死亡了。所以发生这件事情之后,建国中学就再也不用上游泳课了,太好了!所以我们读到高中都没有再上游泳课,现在游泳池已经拆掉了。读大学时就不行

  了,要上游泳课,考试时我只要一下水就一定抽筋。每次考试还要到深水区,沉下去脚也踩不到底,浅水区是女生在游。每次都差点淹死!这个就是身相,世间有种种痛苦,所以

  今生要是没有解脱那就很惨了!

  「 灭者,除灭。度者,化度也。 」

  【李文会曰】 「 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者,谓起无量无数无边烦恼也。得灭度者,既已觉悟,心无取舍。无边烦恼,转为妙用,故无众生可灭度也。有我相者,倚恃名位权势、财宝

  艺学,攀高接贵,轻慢贫贱愚迷之流。 」

  轻慢,轻视别人,我们若是有这种念头就不是菩萨。愚迷,自己迷,反而耻笑瞧不起别人。简单来说,以伤害别人的手段影射自己的优点,都是愚痴的人。要伟大,大家都伟大,

  就像佛一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尊重一切众生。

  「 人相者,有能所心,有知解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恃持戒,轻破戒者 。」

  自恃持戒,自己认为自己持戒很了不起。轻破戒者,轻视这个破戒、那个没有修行。贡高我慢,这样的人叫做大破戒人。所以《大智度论》里讲: 贪嗔痴不除,名大破戒人 。我

  们整天都在看别人的过失,所以六祖教诫我们要回光返照,不要夸口自己持戒,轻视破戒者,这样就变成有我相。

  「 众生相者,谓有苟求希望之心,言正行邪,口善心恶。 」

  众生相就是对外有追求之心。言正行邪,说的是正法,那么行的是邪道。

  「 寿者相者,觉时似悟,见境生情,执着诸相,希求福利。 」

  看到境界还是会产生执着。

  「 有此四相,即同众生,非菩萨也。 」

  我们初学佛的人,或是初出家的人,一定要有个团体来约束我们,否则易放难收。我们自己智慧不够时,一旦放出去就控制不住了,一下子就像脱了缰的野马。

  「空生」就是须菩提。「德尊年高」,德行具足,年龄长。

  「 右膝着地者,先净三业,催伏身心,整仪赞佛也。 」

  整肃威仪来赞叹佛。

  「 合掌者,心合于道,道合于心也。希有者,我佛性能含融万法,无可比类也。 」

  「我佛性」,我们人的佛性。「无可比类」,无法比类。无可比是因为佛性是绝对的东西。

  「 如来者,如者不生,来者不灭。 」

  所以不生不灭就是如来。

  「 非来非去,非坐非卧。 」

  「非坐非卧」,因为佛性的东西,没有外表的坐与卧的分别。

  「 心常空寂,湛然清净也。 」

  因为心常空荡荡地无所执着,所以不管是坐是卧,都保持荡然无碍的清净心。

  「 善护念者,善教诸人不起妄念也。诸菩萨者,诸者不一之义;菩之言照;萨之言见。照见五蕴皆空,谓色受想行识也。菩萨者,梵语也,唐言道心。 」

  「众生常行恭敬,乃至鳞甲羽毛、蛆虫蝼蚁,悉起敬爱之心,不生轻慢。此佛所谓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也。 」

  「鳞甲羽毛」是游鱼飞禽类,「蛆虫」是会缓缓蠕动的虫类,「蝼蚁」是蚂蚁一类。

  「 善付嘱者,念念精进,勿令染着。 」

  好好交代弟子们,要在每一念精进修行观照,不要分别,要放下一切。

  「 前念才着,后念即觉,勿令接续也。 」

  前一个念头若是执着,不要让妄想连续,勿令烦恼继续下去。

  所以如果今天听完《金刚经》后,了解了一切法皆空,无常法不可得、不可说,一切随缘,那么下面的经典就不必再讲,回去便能好好入睡,因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

  「 善男子者,正定心也。善女人者,正慧心也。谓有刚断决定之心,永无退转也,发心之义。 」

  发心的意思,永无退转。

  「 阿者无也,无诸垢染也。 」

  「无诸垢染」指无垢染、无污染、无烦恼。

  「 耨多罗者,上也,三界无能比也。 」

  阿耨多罗即无上,没有一个超乎其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指无上正等正觉。

  「 三者,正也,正见也。藐者,遍也,一切有情无不遍有。 」

  加被一切众生,全都悟,没有一个遗漏。

  「 三菩提者,知也,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也。 」

  三菩提,正遍知的意思,遍知就是一切皆知。

  「 云何降伏其心者,须菩提谓凡夫妄念烦恼无边,当依何法,即得调伏。 」

  要如何降伏我们的心呢?下面佛就告诉他了。

  【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

  尊!愿乐欲闻。 】

  「 如汝所说者,是佛赞叹须菩提能知我意,善教诸人不起妄念,心常精进,勿令染着诸法相也。 」

  「 谛听者,谛者名了,汝当了达声尘本来不生,勿逐语言,详审而听也。 」

  「勿逐语言」意思是你应当了达声尘,不要追逐语言,执着语言。「详审而听」意思是说对我所说的话,要了解道理,好好去悟,不要只听听声音而已。

  「 应如是住者,如来欲令众生之心,不生不灭,湛然清净,即能见性也。 」

  见性,明心见性。

  【黄檗禅师曰】 「 凡夫多被境碍心,事碍理。 」

  凡夫总是被境界障碍了心。

  「 常欲逃境以安心。 」

  逃境指除掉境界,意思是说只要境界不出现在面前就不会生气,只有不出现境界才能安心。其实真正不会生气的人,悟道的人,境界出不出现都不会生气,因为他已经降伏了自己

  的心。

  「 屏事以存理。 」

  屏事指除掉事相,意思是凡夫希望了解道理,依道理来做观照,却总是想把事相除掉。

  「 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 」

  凡夫不知这是本心的问题,是自己对道理没有彻悟而障碍事相。本心若通达道理,事相境界对我们又有何妨碍呢?

  「 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

  这一句很重要:「心空」,表示一法无所著,境界自然就没有。

  「理寂」,理上若是入了空性,一切事相就无碍。譬如对一位圣者发怒,他丝毫不会烦恼;若对凡夫发火,他则会立刻回敬你。对圣人来说,无论你怎么激怒他,他都无所谓。

  「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的意思就是,只要用心观照一切法不可得,令心空,一切境界便对你没有作用,不要颠倒用心。若想彻悟一切, 请在这句话下画双线,好好地在

  「心空」二字上下功夫,明白了「心空」,整本《金刚经》的意思就全了解了。

  「 如是降伏其心者,若见自性,即无妄念。既无妄念,即是降伏其心矣。 」

  「 唯者,应诺之辞。然者,协望之谓。 」

  唯然就是答应之意,遵从佛命而听讲。

  「 愿乐欲闻者,欣乐欲闻其法也。 」

  欣然,很欢喜。很欢喜地想听世尊是怎么讲的。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

  可思量。】

  这段是教我们布施的时候不能执着,包括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简单讲,一切身、口、意的布施都不能执着,不住于相。这段文字并不困难。「其福德不可思量」,为什

  么呢?因为不执着于相,心不执着,等于零一样。譬如日月禅寺在授三坛大戒,我们有十四位法师在人家那里吃饭,就布施一万元打斋,如果我们不执着于相,就是一万除以零,

  你看等于多少?犹如虚空!因为你不执着嘛,你看看功德有多大!要是布施出来后就到处宣扬:我布施了一万哦!一万除以一万等于一。如果是个爱吹嘘的人:我今天拿一百万去

  打斋呢!一除以一百,只剩零点零一。说明说得愈多就愈没有功德,愈吹嘘就愈没有功德,这个用数学就可以证明。要是无所著,那就无穷大,譬如布施一万元,除以 0.0000 …

  … 001 ,不执着嘛,数量就无量无边,用数学就能证明。

  所以对我们个人来说,真正懂得生命的人,首先他能够摆平内在的世界,令心无所执着,这样日子就好过了。没有贪、没有嗔、没有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怨恨、没有嫉

  妒,无怨无悔,有勇气接受这个世间的痛苦,完全了解这是因缘果报,一点都不怨叹。记得师父有句话:「这个世间并没有冤枉事,谁造恶业谁就要负因果。」假如你看到一些不

  幸的事,或者一个恶人,或者非常可怜的人,我告诉诸位,这些并不冤枉。为什么?因缘果报是逃不掉的。所以,我们若是对于一切境界都能有勇气和欢喜心来接受,那么一切都

  无所谓。

  我们人的痛苦不只是身体上的。我当初还没有学佛的时候,喜欢过一个人,当投入感情的时候,却不懂得收回,会放不会收啊。我那时候奇怪啊,我是这么好的一个人,为什么你

  要辜负我?最主要的原因是她母亲也反对,说我像矮冬瓜,又嫌我身体差,说我活不过三十岁,很早会死……算是无缘的丈母娘啦!所以我就伤心哭泣,很痛苦,那时候还没有学

  佛嘛。所以说我听到佛法后很珍惜, 我今生的生命是佛陀救回的,我愿意牺牲我的生命,把这么好的佛法分享给大家 。因为你一直挣扎在世间的感情上不晓得怎么办,认为不能

  够结婚就是世界末日到了,几乎要把自己置于死地。受到别人的欺侮我们就很气愤,或者看到没有良心的人,我们很生气很痛苦……啊,我们现在知道了,这就是娑婆世界!而且

  我们若是懂得了佛法,了解了无常观,就会比较看得开。我那时在读高中三年级,整天就是想打电话去,又不敢打,担心打过去被人家说我没人格,怕人家笑,想想不妥又挂上,

  不打又很痛苦,所以一支电话就这样拿起来又挂上……那时候要是有学佛,虽然是还没有定力,但是也会比较看得开,一定会比较看得开,就不会那么痛苦。所以我们要是有了佛

  法就不会矛盾,像我现在,哪有可能会恍惚失神、茫茫然或者怎样(笑)?稍微用智慧观照就很清楚了,哪有可能说会跳不出来?

  现在我们讲到了「应无所住」,我告诉诸位,这句话就是开悟的诀窍,你要大彻大悟,就是这四个字:应无所住。所有一切都随缘的意思,如如不动。你如如不动,看它会怎么样

  ?假设你今天得到了他,那你明天也许就会失去他,你冷静、再冷静,时间总会过去的。我从前没有学佛法,就是靠这一句「时间总会过去」度过生命中最痛苦的那一段时间,那

  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但是那时候没有研究《金刚经》,买的是美国 Mountain 博士所著的《青年人应有的思想》这本书,又去买哲学书来反复看,看 Philosophy (英文「哲学

  」),但还是不能解决问题,那时候没有看到佛经。后来第一次去寺庙,第一次的翻阅的佛书就是斌宗大师《心经》的注解。这本《心经》看不懂,完全不知道在写什么,第一次

  到寺庙去,有一本注解我把它拿起来念:班 - 若 - 波 - 罗 - 密 - 多 - 心 - 经,还念得很大声,因为不懂啊。旁边人都笑我,我也对他们笑一笑。

  佛陀的伟大实在让我感动 , 所以我愿意牺牲我的生命,无怨无悔地出家,绝对不后悔。我宁可牺牲我的生命,也一定要把佛法传扬出去,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

  啦),这是我们应该尽的责任 。 所以,我现在向佛陀报恩,只在尽我的责任,没有什么伟大不伟大。你若是有了佛法,感情、金钱、任何的逆境前来,都可以迎刃而解!即使今

  天你跌落到生命的最低谷,佛法一句话就可以令你重新振作,你会得到很大很大的快乐,比赚一百万、一千万都来得快乐! 有佛法的人,才有真正的生命 。我自己鼓掌(笑,众

  鼓掌)。

  「 复次者,连前起后之辞。菩萨于法者,总标一切空有之法也。应无所住者,一切之法,应当无所住着也。法华经云:『十方国土中,惟有一乘法,谓一心也。心即是法,法即是

  心。二乘之人,不能解悟,谓言心外即别有法,遂生执着,住于法相,此同众生之见解也。』 」

  执着,简单讲, 修学佛法最大的障碍就是一个字,就是「执」 。 这句话你一定要记住 , 有执有痛苦,无执少烦恼 。执,就是放不下,强烈的得失观念叫做「执」,怕失去些

  什么。其实在这个世间,到了生命终了,你什么都带不走,就算你再执着也照样无法挽回这个世间,没有用的!所以在大学里讲演的时候,我常常对大家讲到一个假设。像我以前

  念研究院的时候,到成大(注:台南成功大学)讲课,我讲了一个观念,成大很多同学都很赞同,我跟成大的同学说:你明明知道,你追求到最后,就是死亡,就是一副棺材,一

  定会死,只剩下一个臭坏的的身体的躯壳,那你为什么一定要浪费你的生命在错误的追求里面?很多成大的人听了都觉悟:嗯!就是如此!哲学家告诉我们说: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

  和时间,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 所以哲学家也很伟大。比如你酗酒、抽烟、打牌、赌博、玩女人,或者杀人、放火……你明明知道有一天你一定会后悔的,那你为什么不现在

  就停止呢?我们不要浪费我们的生命和时间,在将来一定会后悔的地方!这个说得太棒了!所以我们要节省时间,专注于佛法,这样才能解脱我们的生死。

  【龙济和尚颂曰】 「 行于布施者,布者普也,施者散也。 」

  布施即普遍布施。

  「 谓除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烦恼妄想、取舍憎爱之心。世尊即以教法布施,内破一切执着,外即利益一切众生。 」

  破除我们内心的执着。

  「 菩萨布施,皆应无住。不见有我,为能施人。 」

  不认为我在布施、我是能布施的人。若是有这种观念,我们就会痛苦,为什么呢?有了这种观观念,我布施给他,假如以后他稍微有一点点对不起我,我就会大大地抱怨。我们众

  生布施就是希望得到回馈。皆应无住,简单讲,就是不见有「我」为能施者,就是不希望回馈。布施是我们修行佛道的必须课程、本职的工作,并不比较「伟大」,因为我们是三

  宝弟子,护持师父、护持三宝是本份的责任。不应该说我来到这个地方,一定要师父对我怎么样好我才肯布施,那样就不配为三宝弟子了。

  「 不见有他,为受施者。 」

  不见有别人接受我们的布施。

  「 不见中间,有物可施。三轮体空,住无所住。清净行施,不忧己乏。 」

  不忧己乏,就是不担心自己会缺乏。包括拿生命布施,都不会觉得有一点可惜。

  「 不望报恩。 」

  如果希望别人能报我们的恩,那么有求就有苦。《金刚经》整本经典所说的就是讲这一句, 有求就有苦,无求就快乐 。 《金刚经》简单说就是讲空的思想,讲有求必有苦。

  「 不求果报也。 」

  不求果报自然就得到大果报。

  「 凡夫布施,希求福利,此是住相布施也。 」

  这个意思很简单。布施若是常挂在嘴上,就没有功德了。举个例子来说,你对一个人很好,施舍给他,却一直在大众面前抱怨:当他正在落难的时候我是怎样怎样对他好、照顾他

  ,现在他又是如何如何地没良心,竟然这样对我!——这就是世间人,换了我不会这样。别人若是感谢我,我会告诉他:我应该感恩你才对,因为你接受我的布施,使我完成布施

  之道,是你更伟大!接受他人布施的人,很善良,也很了不起,他是在成全我的布施之道,否则我去布施给谁?这样一来我的想法是他更伟大,他的想法认为我比较伟大。所以我

  布施的话,我不会总向人讨恩情,而且老是到处宣扬,说到最后变成没有功德了。为什么?人家的心里会反感。我们如果真正有恩于人,沉默就行了,这样更能感人肺腑,深入地

  感动一个人。不要挂在嘴上说个不停,别人听了会反感。确实对他人很有恩惠,不需要一直夸自己,不需要讨人情。如果对他人稍微有些恩惠就动不动自我宣扬,说我如对你何掏

  心掏肺,而你现在这么没有良心,这样人家会反感。

  如果有人说:师父你对人很好!我没有,不是这样!那是别人对你比较好,我对你谈不上好,这是我的责任,能否成就是你们自己的问题,我布施、你接受,那么有了成就是你的

  。有很多人布施令对方成就了就把功德据为己有。错了!今天你布施给我,我若是不打拼,要怎么成就呢?试问:你今天布施给我,我自己不努力,自己没有志气,又怎么成就呢

  ?所以布施虽然很好,可是能否成就还要看对方。因此我们不要讨恩情、讨人情,把布施一直挂在嘴巴上,这样很不好!我最不喜欢这样子:哎呀!我对某个人多好多好,他却这

  么没良心!这是希求果报、希求福利,烦恼马上就来了。《金刚经》说,有求必有苦,你只要有所求,绝对痛苦,所以我们要无所求。

  【张无尽曰】 「 不住色布施者,谓智慧性照见一切皆空也。梵语檀那,此云施。 」

  【傅大士曰】 「 不住声者,清净无挂碍也。梵语尸罗,此云戒。二乘之人,意谓从声色起,遂向声尘中分别。闻乐则喜,闻悲则哀。欲舍此声,而取无声,名之为戒。 」

  「 菩萨无声可舍,色若是有,声从是生。 」

  譬如,音响是色法,接通电源,它就会产生声音。

  「 色既本空,声从何起。 」

  一切皆是幻相。聪明的人会把世间的种种、刹那间变化当作演电影,电影演完,只剩下一个银幕,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人到死时闭上双眼,就像是演电影,演完结束什么都没有

  ,而我们在里面却是喜怒哀乐历历可见,而实实在在只有一个银幕而已,银幕表示空的意思。如果一个人能把眼、耳、鼻、舌、身、意感触的外境当作看电影一样,知道这些都是

  假相,就可以生也不喜,死也不忧,生死无所挂碍,无所喜亦无所悲哀。

  「 若能如是悟者,虽在生死中,生死不能拘。虽在六尘中,六尘不能染。在在处处,心常清净。 」

  拘,拘束。染,染污。在在处处,随处。

  「(中略) 不住香者,谓见色清净也。梵语羼提,此云忍辱。二乘之人,妄生忍辱。 」

  二乘之人,还有一个忍辱的观念。

  「 唯恐贪着,欲行远离,故名忍辱。 」

  恐怕会贪着,所以他要控制。就是用意志去控制,叫做忍辱;用本性去忍辱,叫做忍辱波罗密。两者不一样,后者还要「到达彼岸」(波罗密)。用意识去控制:「我要忍耐、我

  要忍耐。」这样的话你忍耐的功夫还不够。要到连忍耐的观念都没有,一切事情都回归到空,无量、无边、无所住,才是忍辱波罗密,才是佛法「中道第一义谛」的思想,这就是

  《金刚经》真正本来的精神。

  人们常说:「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忍到有一天会爆炸的」或者:「我已经忍耐很久了,你要适可而止哦」若是高僧大德就不会这样,就算你一直糟蹋他,他也会就说:「我又有

  机会上一课忍辱了,现在考试了,看看我的功夫够不够,继续考!」简单来说,大彻大悟者就是永远保持如如不动,无论境界是怎样的喜怒哀乐,经历怎样的伤害、攻击,他永远

  都安详,连忍辱的观念都没有。因为一切法皆空,要忍个什么呢?无境可忍!这个境本就是虚妄的东西,哪有什么要忍辱呢 ?如果还有一个忍辱的观念在,那还不能到波罗密;直

  到没有忍辱,才称得上真正的忍辱。

  「 正是舍色取空,不了中道也。 」

  舍弃物质现象境界而执着于空,是二乘人。

  「 殊不知香性本空,菩萨忍亦无忍,辱也无辱。须是自性清净,不生起灭之心,方始悟明心地。不住味者,谓众生性,与如来性,无所分别也。梵语名毗离耶,此名精进。了知舌

  根本空,为不住味。故云:受诸饮食,当如服药。 」

  食、衣、住、行都是简简单单的,不管怎样都自在。我有这点修养,不论到哪里,我不会抱怨人家准备的食物不好,只要你很诚意的,有一碗荫瓜我也吃得很好了,很简单就解决

  了。饮食上我很看得开,只不过我的肠胃不能吃冷的,这不是因为挑剔,而是吃下去会让肉体痛苦,就不能好好弘法利生。所以这个不是分别,而是因为不得已,饮食要调和嘛!

  「受诸饮食当如服药」,要当作吃药一样。这个观念很重要,意思是不要贪著。

  「 或好或弱,不可生憎爱也。 」

  憎是恨,爱是执着。

  「 不住触者,谓心无取舍也。内无菩提可取,外无烦恼可舍。 」

  菩提是不可取、不可得的。而烦恼是自己无明妄生的东西, 哪有什么真正的烦恼有所施舍呢?

  「 梵语禅那,此名静虑。二乘之人,认触为色身。色身若是有,即言离诸触。色身既本无,诸触何曾有。 」

  二乘人认为色身和外境有所接触。若是有实有色身,那么我们就能说色身与触可以相离;然而色身本来就没有,所以不必离也不必即。

  「 又云:了触即无生,不住虚分别。一切诸万法,本来无所动。 」

  触当下就是无生。

  「 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梵语般若,此云智慧。 」

  【六祖曰】 「 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 」

  要是能这样那就不得了了!就成为世间最富有的人!不住法者是世间最富有的人,一切法都不能束缚你,富有也解脱、贫穷也解脱,健康也解脱、病苦也解脱。

  「 诸法属意,意属识,此识是妄。 」

  诸法属于意识。

  【金刚三昧经云】 「 所见境界,非我本识。 」

  这里要记下来:本识,就是究竟的意识。简单讲就是我们的本性,这个本识不是第八意识。佛学中的名相,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是不一样的,唯识学里讲的本识是我们的第八意识,

  但此处本识是指究竟的意识。然而本来是没有意识的,意识本空,所以究竟意识名本识,也即本性之意。

  「 二乘之人,分别诸相,皆是妄识。本识又何可得也!菩萨了知本识,究竟故无分别。 」

  妄识 , 虚妄意识的分别。然而菩萨知道无分别。

  下面是黄檗(音 b ò)禅师的注解。黄檗禅师很厉害,很了不起,是一位伟大的禅师。「成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就是黄檗禅师的感言,意思是 必须放弃恩情,达到无为时,方

  才是真实的报恩。 所以他 过了三十年禅者的生活,却从来不曾回过俗家探望亲人 。据《高僧传》的记载,他出家之后,母亲由于伤心过度,把眼睛哭瞎了。由于禅师左脚上有一

  大痣,他母亲发愿替出家人洗脚, 希望凭万分之一的洗脚机遇,认出谁是她的爱子。一次参访途中,黄 檗禅师不自觉回到故乡,他也接受了母亲的招待,但在母亲帮他洗净右脚

  之后,第二次还是放右脚进去,就是不希望跟母亲相认。之后虽然难舍难离,还是忍痛起程云游。邻人不忍,告诉了母亲真相,她便不顾一切去追赶,结果不幸失足落水而死。黄

  檗禅师看到后非常痛苦,觉得自己对不起母亲,恸哭说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诸佛妄语。」并火葬母亲,说偈超度。此时乡人都看到他的母亲由于超度升空而去

  。当然这必须得是有修行的得道高僧啦,才能够「一子出家、九族升天」。像我们念十遍也见不到什么异象,只能尽量求佛菩萨而已。

  【 黄檗禅师曰 】 「 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 」

  这句话是根据《楞严经》而来。本是一精明,就是本性是相同的。我们本来就是只有一个本性而已,眼睛看外境,没有分别心,就是用本性在看。恶也不会痛苦,善也不会羡慕,

  保持善恶不着。见,本来是一种分别,没有分别叫做见性。闻,有分别叫做闻识,没有分别叫做闻性,闻的本性。本性能见、能闻、能嗅、能觉、能触,但是不生分别。 本性在六

  根当中放光动地,清清楚楚,不隔一毫,不离当下,都是我们本来的面目 。只是我们眼睛看到后加以分别,就变成见执——见的执着。没办法,我们凡夫就是这样,眼睛看、眼睛

  就执着,耳朵听、耳朵就起分别,口说、口就生是非……所以我们都一直被对立、放不下所束缚。但本性不是这样,本性是一,通于六合。我们的本性完全通于六根,通于眼根叫

  做见性,耳根不执着叫做闻性,通于舌根叫做味性等等。无论什么境界,都是平等的。

  「 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各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 」

  意识就是法尘落谢的影子。

  「 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 」

  中间生出六种分别,眼识、耳识、乃至意识。六根、六尘、六识,就是十八界。

  「 若了十八界无所有,一切皆空,束六和合为一精明。 」

  六和合就是六根攀缘六尘变成六识。一精明,本来就是一个本性。所以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如果一个人了解了我们本来清净的心,大地上一切天地万物都不复有,没有

  所谓的土,没有所谓的境界,境界都是我们唯心所造,一切法皆空。境界完全归纳于我们的本性之中,唯心所造。

  「 此乃了悟之人,唯有真心,荡然清净。 」

  只有我们的本性空荡荡,无一切法。

  【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

  【李文会曰】 「 菩萨应如是布施者,谓舍除一切烦恼憎爱之心也。然烦恼本性,皆是妄见,有何可舍?经云:『一切诸有,如梦如幻。一切烦恼,是魔是贼。』 」

  下面这句话要注意看了!这句话就是功夫。

  【逍遥翁曰】 「 夫见性之人,十二时中,凡遇逆顺境界,心即安然,不随万境所转。一任毁谤于我,我即不受,恶言谤黩,返自归己。所谓自作自受者也。 」

  一任毁谤,不论如何诽谤我。黩就是「亵渎」的渎,污秽的意思。就是说冒渎圣人,诽谤他人,反而伤害了自己。

  「 譬如有人手执火炬,拟欲烧天,徒自疲困,终不可得。 」

  比如有人拿著火炬去烧天,然而天空是烧毁不了的。所以,对诽谤最好的处理,就是不闻不问,不跟他对立,不需要解释,也不去跟他一般见识。就是任凭他谤,让他自已疲劳。

  我常说,要写东西攻击别人,这也不简单,因为他得编一套理由,还要编得让别人肯相信;要去找全台湾省的寺庙,还要去 copy (英语「复制」)、影印,折好之后得拿去邮寄

  ,要花邮票钱,还要动用人工,一张一张散发出去……这也是不简单的人物!要是我,我没有勇气做这些事,也没有那个时间。所以这也不是普通菩萨来的,他们做这些事是来要

  成就我们的道业。我们学佛的人,任何时候不可随万境所转。

  师父讲过一句话:对师父有信心的人,你好好地稳住,师父保证自己绝对是正知正见,绝对没有邪知邪见。因为我是依法而说,依法不依人,按照这本经典在讲,要是会下地狱,

  也是跟着六祖一起下地狱,因为这是六祖写的嘛。那么对我没有信心的,那就对不起,没办法!你对我没信心的话,就算我叫你来你也不会来,所以你也安住你的岗位,我也安住

  我的岗位,所以「诸法不相到」。「诸法不相到」就是说,你也没有来,我也没有去,不来也不去,本来面目。恰正是:你没有来,师父也没有去,这正是本来面目。

  所谓自作自受,要记得—— 诽谤别人的恶果、痛苦比被诽谤人的因果超过一百倍! 你要记住师父的话,聪明的人绝对不诽谤别人,因为造的是自己的恶业嘛!譬如有人手执火炬

  想烧天,这样举着会烧到自己嘛!

  「 故古德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优。 」

  这句话也很有意思。给你们介绍本好书,师父写的《佛心慧语》的第一册、第二册都出来了,里面有很多禅的句子都很棒!真的啊,若是要修禅的人,想对本性上的事有所了解,

  把这两本书请回去看。等会儿下课后,没钱的就自己拿,不要紧,我也不差这一百元,有钱的就多少贡献一些,这样我也很欢喜。

  心随万境转,你虽然随着一切境界转动;转处实能幽,转处,随缘一切所转的地方;幽就是解脱,幽本来是树木阴凉的地方,这里指心随一切万境,但却仍然很清凉。在这个世间

  ,你转身口意,运用触境之处,转来转去,秒秒都是安详,每一秒都是清凉,你不会被妨碍,它也无法妨碍你。随流认得性,随着外境,认识了清净的本性,你就会无喜亦无忧。

  无喜亦无忧才是大喜,才是真正的大喜大舍。

  【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

  【李文会曰】 「 不住于相者,非但见色是相,一切种种分别,皆名为相。如是之相,皆从因缘而生。应知一切分别,皆如梦幻,遇缘即施,缘散即寂。是故佛言:『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又西明和尚云:『法相若是有,可言住诸相;法相既本无,故言不住相。』 」

  可是法相本来没有,你执着什么?这就是师父刚才告诉你们的:这个世间追求到最后,一定是空。无论你多么漂亮,买多好的衣服,到最后也一定不是你在穿的。比如菲律宾前总

  统马科斯的夫人伊美黛,她就没有学佛。伊美黛拥有多少双鞋子呢?三千七百五十双鞋子。她的衣服,比一座 super market (超级市场)或一个百货公司整栋楼的衣服加起来还

  多。伊美黛盗用的公款有几十亿美金。而学佛的人,「一钵千家饭」,出家人托一个钵就能走遍天下。

  说到我,我的东西都是人家送的,我反而布施不完。信徒多也很烦恼,有的送衣服,有的寄维他命丸,有人寄绿藻,有人寄巴参粉,还有寄药粉,还有从日本寄来的……我是众生

  的小树苗,当然给我最好的喽。(众笑)所以说做一个法师,收到的东西很多,我还要拿出来,请法师帮忙吃,东西太多太多了,没有办法。然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东西。

  「 既不住相布施,其福德更有何思量! 」

  那福德就更大了。

  【须菩提,于意云何?】

  你的意思如何呢?

  【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

  第一个不字念「否( f ǒ u )」,是疑问词,所以后边用一个问号。第二个字念「不 (b ù ) 」,表示是否认。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维就是空间,四方上下的空间。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常常有人问:师父!到底要如何修行,我怎么都不会修行?佛陀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叫你心如虚空,无所住,答案已经很清楚了,还整天问师父,真奇怪!《金刚经》里写得很清

  楚了,每天都在读,却还要问师父怎么修行,经是怎么读的?难道读假的吗?经里已经告诉你心要放大,心量大如虚空,要无所住,你的福德就很大,这不是清清楚楚的东西吗?

  但是讲归讲,执着照旧执着,还是老样子,没什么改变。

  【李文会曰】 「 不也世尊者,须菩提谓虚空我思量之,实无可思量也。不可思量者,既已觉悟,心无能所。即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岂更有可思量。但应如所教住者,乃

  谓诸学人,当依佛教,住无所住,必得悟入也。 」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我将这段解释一下。佛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是怎么样、你的看法如何呢?能够用我们这个无常的色身见到清净的本性吗?「如来」此处就是我们的本性。「如来」同时也可以指佛

  的法身,那么意思就是,佛是否有一个身体的外相可以见到呢?可以把如来理解为释迦牟尼佛。两种解释都可以。我们能够用有相的身体,来见到如来之身(佛的法身)吗?

  须菩提说: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如来是无相的,你用这个身体,要怎样得见如来呢?佛所说的身体,就不是这个身体。

  【李文会曰】 「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者,须菩提谓色身既有相,法身即无相。色身者,地水火风,假合成人。法身者,即无形状相貌。色身即是凡夫,法身即是如来。须菩提以

  凡夫但见色身,不见法身。故答是语。 」

  「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者,非者无也。 」

  因为一切法皆是空的东西。

  「 凡夫谓色身是有,执着修行,所以不见佛性,生死转重。如来法身无相,故言所说身相非身相也。 」

  【 华严经云 】 「 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 」

  法就是智慧、福德、真理,佛以此为身。智慧无形,福德无形,真理也是无形的。

  【云门大师云】 「 『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者,此大乘先觉之人,遣疑破执也。」

  一棒打死他(佛陀),拿去喂狗吃。大乘先觉之人,指开悟的圣人。 开悟的圣人教你要「解黏去缚」。 解黏就是这些执着统统要放下。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对须菩提说:所有相,包括六根、六尘、六识,都是虚妄的东西,不实在!非相就是无相。若见诸相无相,如果能够见到诸相是无相的东西,没有确实一定的相,这样即见如来

  ,因为自性本空啊。这个「如来」不是指释迦牟尼佛,而是指我们的本性。意思就是说,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东西,你若是悟到人空法也空,一切都是非相,一切都

  是无相,那么我们就见到我们本来的面目,这就是菩萨,观空有二相都如虚空。

  【法华经云】 「 一切诸相,皆悉空寂。 」

  一切相的当体就是什么都没有。不见一法,不见一人,不见有一众生可度,不见有法可施舍,说法者无法可说,求法者无法可求,悉是空寂,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当体就是空性

  的东西。既然当体就是空性,这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同学们, 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令心空荡荡,无一尘可染。 这是我们世间最大的财富,念佛的人若不能有这样见地,真是

  悲哀!

  (又云)「 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 」

  什么是无二相呢?无善恶相、无空有相、无是非相。不以二分法来看这个世间。

  正信希有分第六

  【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

  晚辈对长辈说话称为「白」,长辈对晚辈说话叫做「告」。这一段的意思,看以下注释。

  【李文会曰】 「『 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 者。 」

  生实信不,也就是他能不能相信这个道理呢。

  「 须菩提谓前说无相行于布施,即是因深。得见无相如来,即是果深。既谈因果,切恐如来灭后,浊劫恶世之中,无人听信,故有是问。 」

  【傅大士曰】 「『 有持戒修福者 』 :不着诸相,即是持戒。心常空寂,无诸妄念,即是修福。此人不被诸境所惑,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

  以此为实,指确实能够得到利益。

  【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 】

  一劫是千佛出世,我们种植善根,世间种种的善事,种下的善根非常多,因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嘛。

  【 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

  广种善根,才能「闻是章句」,听闻到此章句。

  【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

  你的起心动念,佛陀都了解。下面看注解。

  【法华经云】 「 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

  随宜方便事,随著一切因缘,了解一切的权巧方便。无复诸疑惑,这是因为了解了一切都是空性,一切皆是不可得法。所以心生大欢喜,自己知道自己一定能作佛。

  【李文会曰】 「『 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 ,谓凡夫于诸法中,起一切善恶凡圣等见,有取舍心,种种妄念,不能生净信者。菩萨了悟人法二空,无诸妄念,心常清净,听信其法

  ,故言一念生净信也。『得如是无量福德』者,此谓如来知见众生,无诸妄念,心常清净,敬信其法,所得智慧胜妙功德,不可测量。 」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为什么呢?修行的众生,了解《金刚经》的道理之后,不会再有种种相。简单讲,我相就是我们自己,人相就是一个人,众生相就是外在一切众生,譬如种种畜生。无我相、人相

  ,就是没有一个我,也没有任何一个人等等。寿者相是一期的生命,无寿者相是不执着一个寿命的长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各注解中有很多种说法。

  无法相,没有一切法的真正的相。非法相,用笔记下来:非法相就是对空的一种执着,无非法相就是亦无对空的执着。法相就是有,非法相就是空。无非法相,就是不能执着于空

  。简单讲,无法相就是不能执着一切法的有;无非法相就是不能执着于空性的非法相。

  【李文会曰】 「『 无复我人众生寿者相 』 者,谓不倚恃名位权势、财宝艺学、精进持戒,轻慢贫贱愚痴懈怠破戒之流;无能所知解之心,无苟求希望之心,言行相应也。 」

  苟,就是一点点,微少。无苟求之心,连一点点想要得到什么的心都没有,简单说就是无所求了。言行相应,口说与行持的相同。

  「『 无法相 』 者,经云: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心既清净,诸法皆空。故无取舍、一切善恶凡圣等见、诸法相也。 」

  哪有什么善恶呢?

  「『 亦无非法相 』 者,谓不着能知解心。 」

  你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但是连这个不可得的心也不可以执着。

  「 不作有所得心,无人无法,内明实相,外应虚缘也。 」

  随缘。

  【圆悟禅师曰】 「 伶俐汉,脚根须点地,脊梁要硬似铁。 」

  伶俐汉就是说聪明人,脚跟须点地就是说要脚踏实地、清清楚楚。意思就是我们要有空性的思想,一下手就斩断一切烦恼,不可藕断丝连。脊梁要硬似铁,是说要顶天立地矗立,

  而不被境界所转。既然了解空性的东西,那就什么都难不倒你了。 佛教导我们要无所住而生其心,唯有这条路能够成佛。 那么我们就要按照佛的话去做,包括念佛也是如此。

  「 游人间世,幻视万缘。 」

  万缘,虚妄的东西。我这种人很不喜欢拍照,出门的时候都是别人帮我拍。照片这些都是虚妄的东西,是幻影,如幻如化,不是实在的。将来我往生之后,可以留作纪念,拿出来

  回忆:这是民国几年的时候法师的相片。(笑)其实我很怕拍照,因为人长得丑,会担心。可是有些人很喜欢拍照 , 长得也不是多漂亮,英俊的人都没在拍,丑人反而喜欢拍照。

  「 把住作主,不徇人情。 」

  徇,音 x ù n ,顺从的意思。顺从人情就会造业啊,受牵制啊!像师父中午要休息,下午三点多才下楼来接见众生,有时候众生突然来了,不论这时候是早上还是晚上都要求见面

  ——「对不起!我们已过见客的时间,让师父休息一下,三点多后再来。」有些人来见不到面就不高兴 , 认为师父很大牌。其实我哪有那么大的能耐,不间断地接见众生?即使见

  一个人只要五分钟,一整天下来,人很快就昏倒了!所以, 为了更多的众生,为了在弘扬佛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些,身体一定要保持好。 当然不是说会见众生令身体不好,而是

  浪费很多时间、顺从人情是行不得的。

  还有信件。哎哟,信件实在是好多好多,只要一星期就堆积如山,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想了个办法,像李炳南老居士,从前回答「佛学问答」,到年事已高就不再回信了;所以我

  以后也要来写一张启事:「敬启者:慧律法师年迈多病,气虚体弱,人之将死。为让法师颐养天年,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不要再吵他了!」从此以后就不用回答问题了(笑)。总

  之信件真是多到吓死人!还有从马来西亚寄来的,干脆也不写信了,用录音带。有一个妹妹寄来一卷录音带,整卷都是问题,答也答不完。比如说她怎么学佛啦、念佛不得力啦、

  觉得好像是为谁而念的啦,问题很多很多,这个妹妹不是读高中就是读大学。所以说了解内情的人就知道,做一个法师有多少苦衷。法师是要众生共同来保护的,每个人来都要见

  法师的话,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还有信徒们的信,实在太多了,如果要我一一亲自回复的话,书都别想看了。有的人写信一写便是十张,像作文一样。回过信的法性法师知道,

  厚厚一大叠,国内、国外、马来西亚、新加坡的都有,实在是很麻烦 , 不小心出名就带来这么多麻烦。所以要不徇人情。这就要看情况啦!

  你们比较不会难做人,我就很难做人,怎么都不会圆满。看到师父的人就很高兴:「我今天有看到慧律法师呢!」就像今天去戒场打斋,竟然被当成稀有动物了:「喂!慧律法师

  来了,快来看!」(众笑)连刷牙时也有人抢著看,好像四川的熊猫一样,可怜!因为我两、三年没有出来了,见到的就喊来一大群人,趴在窗户上探头猛盯著看:「是慧律法师

  耶,快点来看!」这实在是像看熊猫一样,真糟糕!然后坐在那里,包一万元去准备供养;要是再多坐一会儿,拿出的供养就全收回来了,反而能倒赚一笔了(众笑)。出名也是

  有好处,红包可以收很多,(众笑)但是这些对我没有作用,再怎么吃也是两、三餐而已。

  「 截断人我,脱去知解,直下以见性成佛、直指妙心为阶梯,及至作用。 」

  截断人我,除掉人我。阶梯及至作用,事情一下子就解决了。

  所以我告诉诸位:如果说修行难也确实难,如果说修行不难也确实很简单——只要直接了当的放下,能做得到,就很简单!能放下,一念之间而已。说修行很难,什么原因?要明

  心见性。 本性的功夫没有,修行百千万劫也不会成佛。 记住师父的话: 佛成道不是用意识心修行。想成佛作祖,绝对不要用意识心态,绝对不要强制自己,绝对要靠放下、空、

  不执着、无所住,内外统统以虚空的胸量过日子。

  「 外应虚缘,不落窠臼。 」

  虚缘,就是说外缘是不实在的,缘起缘灭嘛。在外假借外缘。落窠臼(音 k ē ji ù),就是因沿旧制,不能别出心裁,就是没有创新。不落窠臼,不能以前怎么做现在还怎么做。

  这句话就是说,不会落入以前的束缚。在内明心见性,在外应付一切因缘,而不落入束缚,被保守、旧有的观念所控制。

  「 办一片长久守寂淡身心,于尘劳中透脱去,此乃善之又善也。 」

  内在的功夫,要很长久地能够保持一片的清净、守著寂淡的身心,世间没有什么嘛!尘劳,在五欲六尘中透得出去。我们的本性若是显示出来,就具足圆满功德。

  【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

  取,执着。若心取相,我们的心若是执着。若取法相,若是执着外在一切法的相。法相就是映现在我们六根前的一切相,就是十八界。

  【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

  非法相,非就是否认,否认法相就是空掉法相,就是空相。若是执着于非法相,执着一个空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执着人我。简单说就是,法相不能执着、非法相也不能执着,

  有不能执着、空也不能执着。

  【李文会曰】 「 心若取相,即取妄念,故着我人众生寿者相也。 」

  心执着于相。

  【黄檗禅师曰】 「 佛与众生,唯止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念即乖。 」

  唯止一心,都是一心。乖,就是违背,违背了本来面目。动到一个念头,就违背了本来的面目。

  「 犹如虚空,无有边际。 」

  研究《金刚经》的人,修养都很好,为什么?度量很大啊!研究《金刚经》的人不解脱百分之九十至少也能解脱百分之五十,烦恼就少了。所以研究《金刚经》非常好,度量会一

  直放大,重复强调无所著、无所著……使令心如虚空,那么样样事情都能解决。

  「 惟此一心,即便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 」

  求之转失,愈求愈遥远。

  「 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无所得。 」

  使佛觅佛,我们就是佛,你又要你驱使这个佛另外找一个佛,骑牛找牛的意思。将心捉心,你本来就具有本来面目,还要另外找一个本来面目。错了!

  「 不知 息念亡虑 ,佛自现前。 」

  息念亡虑就是说,你只要放下,而不要求。你会说:我要明心见性,我要追求道理。其实呢,说法者无法可说,求法者无法可求,是名说法。放下一念执着,常存清净的念头,无

  量的方便,善巧的智慧,这就是本来面目。但明心见性不是像死人一样,不是什么作用都没有,而是一切都作用,但又一切都放得下。

  「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 」 不添就是不增。 「 遇缘则施,缘散则寂。不假修证,本自具足。 」

  就是不用追求,本来就具足。这些大德的话,每一句都是从本性流出的。

  「 若不决定信此是佛,纵使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

  为什么呢?因为意识心不是成佛的根本, 明心见性才是成佛之根本, 煮沙是绝对不能成饭的。

  「取法相者,谓言心外有法,故着诸相也。」 (中略)「 造恶造善,皆是着相。 」

  造恶的人要赶紧停止,因为作恶会遭恶报。造善的人也要无所著,因为这只是福啊。要恶不能碍,善也不能缚,否则造善、造恶都是著相,都不是清净心。

  「 着相造恶,枉受轮回。 」

  我们现在就是冤枉在受轮回。

  「 着相造善,枉受劳苦。都总不如便自认取本心。 」

  着相为善,枉费劳苦,总不如找出自己本来清净的本性。

  「 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 」

  此心当下就是法,当体就是放下。

  「 将心无心,心却成有。 」

  将心无心,你若是说拿这个心空掉,还有一个空掉的念头,那么就变成有。你一直讲「我不执着」、「我不执着」,就又有了「我不执着」一个念头。

  「 一切在我默契而已。 」

  一切都在默契当中。

  「 『若取非法相』者,谓有取舍善恶凡圣等相也。 」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不能执着法,也不能执着非法。这个非法,不是不如法。不应取非法是说,我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于是我的观念里面就有了不可得的法,但是也不可执着于有这样一个不可得的法

  。要弄清楚!把非法解释成不是法、不如法就错了,不如法指不是佛法。不应取非法,就是说你已经知道一切法皆空,所以不会执着这个法;但是你也不能执着于你了解了佛法是

  空的这个观念,要连空的法这个观念都除掉。如果不除掉法空的观念,仍然是执着,执着于还有一个法可以空,便是「取非法」。

  「『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 者,此谓有无俱遣,语默双亡。若取法相,即有法执。若取非法相,即有空执。有执则烦恼炽然,无执则信心清净。 」

  若是取法相,你就有法执;若取非法相,就变成对空的执着。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以是义故,因为这种道理。筏,船,竹编的小船。喻者,用船来比喻。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管法相、非法相,全部要舍。

  因为这种道理,所以如来常常说:你们这些出家众(这里比丘当然指包括在家人的一切修行人啦),应该如何修行呢?知我说法,要知道我所说的法,可以用船来比喻。若是已藉

  由这艘船渡过彼岸,那么船就要放下了;不可以我已渡过抵达彼岸,还要把船扛在肩上,这样只能增加负担。

  船是藉以渡过河的工具,不是用来扛在肩上行走的。 法也是如此,法是要来方便运用的,不是要让你执着的。 船就表示般若的智慧的法, 法是让人从痛苦中解脱,不是让人执着

  它的文字和外相的东西。在藉着船由此岸渡过彼岸后,就要把船放下。 你用无相法渡过彼岸,法当然就要放下。更何况,法都要舍离了,何来执着非法呢,那个空的东西更是不可

  以执着的!

  【李文会曰】 「 执有说空,因何用筏?有执既丧,空说奚存? 」

  丧,就是亡。奚,就是何。有都不存在了,哪还需要说什么空呢?所以要记住:空,不可以离开有来讲空。意思是说,你执着有来说空,那么何必用到船的存在呢?有执既丧,对

  有的执着若是破除,哪还需要说空的存在呢?也就是说,若破除了有,空当然就不存在了。

  「 既已渡河,那更存筏! 」

  已经渡过彼岸了,何必再把船扛在背后呢?

  【傅大士曰】 「 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

  净,就是舍一切法,无所住。当净,就是意识里面不住一切法。

  「 外无一法而建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乎。 」

  所以师父告诉你:若是整天都看别人的过失,你的烦恼就很重。早就告诉过你们这个道理了,二十四小时中只要检讨自己就好了。为什么?一切法不可得嘛。 你若看外在、执着外

  在,内心的生命就会惭惭消失。所以学佛的人,最基本的修养一定要有,就是要先学习身、口、意清净。

  无得无说分第七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

  佛说:须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呢?如来是不是真的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如来有所说法吗?如来就是释迦佛。

  【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

  如我解佛所说义,指就我所了解的、佛所说的道理。无有定法,也就是说,佛针对每一个众生的根机,说不同的法。

  【法华经云】 「 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 」诸根,众生的根机,有利根与钝根、精进与懈怠的区别。 众生能接受什么法,佛菩萨就为他们说什么法。

  「 是故法无定相,迷悟悬殊。若未悟时,似无所得。若悟了时,似有所得。 」

  迷跟悟的差别是很大。

  「 得与不得,皆是妄见。但不可执着,自契中道,岂有定法可说耶? 」

  自自然然会契合中道。意思就是无有定法可说,对这个人说的法,对另一个人的根机却不一定契合,所以无定法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为什么呢?如来所说法的语言都不可以执着,我们所要悟的是其中的道理,不是语言,所以「皆不可取」。文字是假借来让我们解脱的,不是要要去执着的。所谓不可说,是恐怕

  我们执着佛所说的文字,不能了解佛教我们的悟入无相之法,所以才说「皆不可取、不可说」。

  「非法非非法」,非法就是没有定法,佛所说的都没有定法,没有一个永久性的东西,只是暂时藉著声音、文字来显示道理,所以叫做非法。非非法,第一个「非」意思是不能说

  :不能说没有法,不能说无法可说。非法是没有真实法;非非法是不能说非法,不能说空的法,即不能说「无法可说」,因为「说非法」也建立了假有的前提,所以也不可以否认

  法。

  【 黄檗禅师 曰】 「 法本不有,莫作无见。 」

  法本来是没有的东西。无,就是断灭、否认的意思。这句意思是说,当你透视法的时候,可以说是无,但是你不能否认法什么都没有。

  「 法本不无,莫作有见。 」

  又不能说没有佛法,因为它的妙用清清楚楚。虽有妙用,但却是不可得、不可即的东西。

  「 谓无即成断灭,谓有即成邪见。 」

  说无就成了断灭语,说有就变成邪见。

  【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所以者何,为什么呢?无为法,就是平等法,每一个人若能证得法身平等,个个都是证悟到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在空性的法身平等法上建立差别,犹如虚空,到处都平等,但

  是其中就有楼房的高低、有男女、有东西南北,有种种的对立和差别。也就是说如来的法性平等,但是每个众生的业有深浅、轻重的不同,因此所展现的智慧就有高低,根机有利

  钝。因此有的人喜欢学深法,有的人喜欢学浅法。既然有差别,就没有一个定相可说。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你的意思怎么样呢?假如有人用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大范围中的七宝来布施,那么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

  【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

  说到福德,是本来就具足的东西,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东西。「说福德即非福德性」,因为真正的福德是无所住的,根本是不可言说的。是故如来「方便」说福德多,加上「方

  便」二字后就清楚了。简单讲,「是福德」就是有,「即非福德」就是空,「是故如来说福德多」就是中道——不管从哪个角度,都显示出真正的福德是不可言说的。因为不能言

  说,才是真正的福德。

  【川禅师曰】 「 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此是住相布施。希求福利,得福虽多,而于识心见性,了无所得。 」

  【傅大士曰】 「 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 」

  赍(音 j ī)持就是送给、供养的意思。送了很多宝贝来种福田。《普门品》里有 「赍持重宝」,是携带的意思,带了很多宝贝。

  「 惟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 」

  这只能是有漏烦恼之业,还是离不开人天的六道轮回。

  「 故知住相布施,即非福德性。 」

  住相布施,是有执着的布施,不是福德之性。

  「 若人心无能所,识心见性,方名福德性也。 」

  我们人的心若是无能亦无所,即无能布施的人,也无所布施的物,才能见到本性。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这里要注意「受持」二字。什么叫做受持呢?受持就是要身、口、意清净。用什么受持呢?无所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整本《金刚经》都是在说这一句。所谓受持,若是无

  所住,身、口、意就清净。

  「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为什么呢?我们为别人演说,别人能够按照这样去受持,明心见性了,才是真正得到佛的智慧。用七宝布施,就算是满三千大千世

  界七宝,也只得人天福报而已;而现在若是以四句偈为他演说,如能如法修持,他就能解脱。

  【李文会曰】 「 受持者,身、口、意皆清净是也。晓解经义,依教而行,如船入海,无所不通,意名受持。既不解经义,而又懈怠,心口相违,如入沟港,即有断绝,非受持也

  。 」

  沟港会愈走愈小,是死胡同,是走向绝路,这不是真正的受持。大海则是愈来愈大。

  【百丈禅师曰】 「 眼耳鼻舌,各各若不贪染一切诸法,是名受持四句偈,亦名四果仙人,亦名六通罗汉。若能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功德广大,胜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也。 」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简单讲, 般若是诸佛之母。 《心经》是讲般若,所以全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经》也是讲般若,所以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都有般若,两部经用意相同,立场

  都是般若的思想。

  【李文会曰】 「 无相福德,生出应身。无相智慧,显出真身。 」

  应身即应化身。一者是福德,一者是智慧。

  「 谓从此己心中出菩提法也。 」

  一切诸佛,皆是从这本经所出。可见《金刚经》从传到中国,千余年来盛行是不可思议的。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佛恐怕二乘人向外追求,以为真有一个佛法,所以告诉我们:当体就是空。所以说「佛法者即非佛法」。

  【文殊师利云】 「 都无染著,意不舍离。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境空寂,自然清净。是故佛法非佛法也。 」

  都无染著,执著性放下。意不舍离,当下不离心性的东西。

  一相无相分第九

  【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

  这是问初果罗汉的境界。佛说:「须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呢?初果阿罗汉能不能说自己得到初果阿罗汉呢?」

  【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

  须菩提说,不能!

  【 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 】

  若从本性来说,须陀洹是无所入,说「入」是暂时方便说。所以初果阿罗汉名虽为入流,而实在是无所入。因为本性没有「出」与「入」,当体寂静,不生不灭,不能说有出与入

  。

  【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

  本性没有六尘的污染,所以不入六尘。

  【李文 会 曰】 「 问第一果须陀洹者,知身是妄,欲入无为之理,断除人我执著之相。以无取心,契无得理。无取则心空,无得乃理寂。 」

  不执著,心就能空掉一切;若是有所著,心便应影现一切,烦恼就重。

  「 无得乃理寂。 (中略) 此人不入地狱,不作修罗饿鬼异类之身,此谓学人悟初果也。 」

  无得就是一切都平等,没有来也没有去,没有得也没有失。无得乃理寂,是说我们若是没有得失的观念,心就会安住在清净的寂静处。简单讲,我们今天为什么会活得痛苦?就是

  因为有强烈的得失观念。所以宗教家与政治家、世间人不同,宗教家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能够观空,当体就能解脱;政治家若是遇到什么事情,他会一直辩解,世间人也是不停

  向别人诉说自己的委曲、解释自己的立场,于是来去、生灭、得失的心就又产生了。而明心见性的人因为无所著,悟到空理,悟到一切法皆是不可得的,所以才都安住在解脱的境

  界之中。

  【逍遙翁云】 「『 入流 』 者,谓舍凡入圣,初入圣流也。『而无所入』者,修无漏业,不入六尘。然终未能舍离尘境。 」

  初果是入流,即入圣人之流。

  【傅大士曰】 「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者,厌喧求静。 」

  厌是讨厌,喧是闹处,不喜欢闹的地方,喜欢寂静的所在。想要求静,就有取舍的念头,当然就有对立的追求、强烈的得失心。这种意识心态便不能当体空一切法。

  「 六尘之境,于念未忘,所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也。 」

  【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

  斯陀含,名一往来,是二果阿罗汉果。

  【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

  一往来,需在人间、天上再往来一次。但是,就本性来说「而实无往来」。因为《金刚经》是讲本性的东西,从明心见性来说,实在是没有来跟去的东西,方便而说一往来。

  【李文会曰】「 问第二果斯陀含者,是渐修精进之行。修无漏业,念念不住六尘境界。然终未有湛然清净之心。一往来者,谓人间报谢,一往天上,却来受生也。 」

  受生,再一次来受胎。

  「『 实无往来 』 者,谓前念才著,后念即觉,是无得果之心。 」

  无得果之心,他本来就没有这种得果的念头:不认为「我证得二果了」。

  「 心既无我,谁云往来。故曰 『 而实无往来 』 也。 」

  方便而说有来。

  【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

  你的意思如何呢?阿那含是三果阿罗汉。阿那含能否认为自己得阿那含果呢?

  【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

  不能。证得了三果阿那含,自己不能这样想:「我证得了三果阿罗汉。」

  【 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 】

  不来指不来人间,不是不来六道。阿那含不来人间,也就是不来欲界天,三果圣人在色界四禅天里,有五个天供其居住,直接超越三界。所以阿那含名为不来。

  【 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

  所以名叫阿那含。之所以实无不来,因为没有来、也没有去,实在是没有所谓来与不来,因为法界身遍一边处,是故名为阿那含。

  【李文 会 曰】「 第三果阿那含者,已悟人法俱空,渐修精进,念念不退菩提之心。名为不来者,谓能断除内无欲心,外无欲境,已离欲界,不来受生,故名不来。心空无我,孰

  谓不来。 」

  心空无我,因此哪有什么人说不来呢?

  「 故云『而实无不来』也。 」

  因此没有一个讲能「不来」的东西,都是当体即空的东西。

  【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

  阿罗汉是四果圣人。能否说我证得了阿罗汉道呢?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因为是方便说而称为阿罗汉,实在说是没有阿罗汉之名。本无一切法,又要怎么立名呢?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如果宣说我得到阿罗汉果了,即是著相。真正证得阿罗汉果的人,方便称说他是阿罗汉,其实他并未执著阿罗汉的名相。所以证果的人若声称已经得了阿罗汉果,就是执著名相;

  执著自己证得阿罗汉果,这个人实则没有修行。

  如果有人常常宣传自己:「你知不知道我很有修行?」或者问「你知道我是怎么修行的吗?」炫耀自己如何精进,天天拜佛到三更半夜,日中一食(过午不食),不倒单,如何如

  何……显得自己很伟大。这样的人其实没有修行。虽然他心想向道,但却离道愈远,为什么?以执著心修行!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有修行,总是赞叹自己很有修行。

  凡夫看人皆是凡夫,圣人看人皆是圣人,为什么?凡夫以凡夫心看,别人就都是凡夫,他觉得众生都一样。对大彻大悟的圣人眼里,他人都是圣人,为什么呢?因为对他来说一切

  皆是无为法,他已经悟到本性,一切都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因此我们若是对感情看不开就要这样去体悟,譬如说:「黄彦铭!听说你男朋友离开你了。」黄彦铭回答:「本来

  就没有男朋友,哪有什么离开?」这样就开悟了!本来他就不来,哪有什么离开呢?这样就很厉害了!不过这只是跟着我说说而已,不算数。(笑)意思就是说,我们内心若是产

  生一个念头,生出一个执著的东西,这个人境界就低了。所以常常说自己很有修行的人就有问题了。所以须菩提说:「世尊!说‘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相。」

  【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 】

  无诤,就是不以抗拒的心态面临这个世间。一切法无诤,任何事情都是包容,任何事情都退一步,任何事情都不计得失,任何事情都会归空性,任何事情都无所住……这太不容易

  了!无诤,简单来说,他一生都不可能跟别人吵架,一生不可能跟别人对立,一生也不会跟别人冲突,永远不会跟任何人有任何不愉快。一个人若是证得无诤三昧,那就破一切相

  了。而我们人都喜欢争,争得面红耳赤。

  【 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

  简单来说,无诤的人,是世间最伟大的人。离欲阿罗汉,就是没有情执啦!

  【李文 会 曰】 「 问第四果阿罗汉者,此是梵语,由须菩提当此果也。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实无有法』者,谓无烦恼可断,无贪嗔可离。 」

  无烦恼可断,因为烦恼是客尘,是做客的,本性才是本来面目。我们人的本性,本来就具足清净妙用、智慧福德,就在我们心中;但是烦恼不能破坏它,只是暂时停留而已,就像

  飘浮在天空的乌云,一段时间后就散开了,所以说无烦恼可断。烦恼是妄想所起,妄想是无根、没有根据的东西,那你说烦恼有还是没有?就像梦中的境、水中的月、空中的花。

  梦中的境界,本来就是拿不出来的东西,它是妄想所造成的;水中的月,那是一种投影;空中的花,眼睛痛时看到空中有花 …… 这些都是幻相的东西,所以没有烦恼可断。

  「 情无逆顺,境智俱亡,岂有得果之心。 」

  情无逆顺,在情执里已没有所谓的顺境跟逆境。一个人已经达到没有逆境跟顺境的分别,他就什么事都好办了。境智俱亡,境是所分别的境,智是能分别的心,能分别的智与所分

  别的境,能所双亡。

  「 我心既空,无得道念。若于道有得,于法有名,是凡夫之行, 即著我人 众 生 寿 者相也。 」

  「 三昧者,梵语也,此名正定心。心无生灭,名为正定,故云三昧。 」

  我们常说的 三昧,就是用智慧,透过智慧的定。定有好几种,外道修习的是不能透过智慧的定,只是磨练身体而已,把这个身体磨练得很强壮,坐禅很久,如修 yoga (瑜伽,相

  应法)。因为没有空慧的思想,所以这种定,局限于在肉体上用功。 大彻大悟的人,则于行住坐卧中,一切法都是寂静,一切法都是空相、不来不去的东西,走到任何地言都无所

  污染,行、住、坐、卧都是一样的大彻大悟。要是只有坐着才开悟,那起身之后不就变成凡夫了?那么整天只能坐着,都别拉屎了!有人说:师父!我坐禅时觉得很轻松,觉得很

  有智慧。——那么起身之后,就不轻松、没有智慧了?真正解脱的人,不会是一定要坐禅的,坐禅是方便让我们摄心而已。如果说坐禅就能开悟,那么有些外道一坐就是好几天,

  能说他们开悟了吗?如果说不进食就能开悟,那么蛇冬眠时一百二十天都不用吃东西,你有能耐一百二十天不吃东西吗?岂不是比蛇更差劲?所以,我们 人之所以会成佛,完全要

  靠正知正见的般若智慧, 空一切法:眼睛看、无所著,耳朵听、无所著,走到何处都是一样。

  所以我常说:你若是明心见性了,不论走到天涯海角,都是很美好的世界;若是摆不平这颗心,不论到哪个国家游览,还是不能自在。就像最近有几个日本人来台湾,本来好端端

  的却死在了台湾。这也算是业障啦,别的车次他不坐,偏偏就坐上那一列,就算故意挑选一列会相撞的也没算得那么准的;而且偏偏选了出事的车厢,擦撞时被削开,而且像是故

  意挑上会被撞死的座位。另外还有广文,他从前是信天主教的,出家之后烦恼还是很重,他一直想要不停地搭飞机,看能不能坠机死亡,却始终领不到保险费。很想要坠机死亡,

  可是搭了一百次飞机,在韩国、日本、新加坡之间来回地飞,飞机却没有一次摔下来过。所以说,世间没有冤枉事。我昨天听吕明祚说,有一个人本来是坐自强号,当火车擦撞之

  后,被弹到另一列莒光号上。火车不是迎面相撞,而是有一列要北上,会车之际在后面还四个车厢没有通过时发生擦撞,火车擦撞到后半段四个车厢,死亡三十三人,受伤一百一

  十人。这个人醒来之后还很惊讶自己怎么会在莒光号上,而且竟然没有摔死。受到严重撞击的没死,没被弹出去的反而死了,想想看,这都是各人的业力不同。师妈说:「我还以

  为火车很安全,看来火车也不安全!」我说:「你什么车都不要坐,走路去台北好了!」哪有一样是安全的?想安全什么车都不要坐了,因为没有一样是绝对安全的,搭飞机怕坠

  机、坐火车又担心相撞。有一首歌里唱:「向前行!我什么都不怕(就怕坐火车)。」听说这首歌还得过排行榜第一名。所以说世间相,当业在鼓动的时候,会发生根本让你想像

  不到的情况。所以,无诤三昧,就是用般若的智慧,才是真正的三昧。

  「 人中最为第一,离欲阿罗汉者,能离一切欲,亦无离欲之心,微细四相,皆已灭尽。 」

  微细四相,就是生、住、异、灭。很微细的,生,就像一件事情的生起;住,就是暂时停留;异,变化;灭,就是消失。

  「 爱染不生,故谓之离欲耳。 」

  把四相的外延扩大来讲,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等种种外相,都离不开生住异灭的变化、无常。爱染不生,所有外面生住异灭的境界,或者外表的我人众寿等相,统

  统离开欲望的束缚。

  「 又曰无我心寂。 」

  一个人若是无我,那么他的心就寂。为什么寂呢?我们因为有我心就烦,无我心就清净。我们修行人都只会在肉体上拼死拼活的,什么叫在肉体上拼命呢?譬如忏悔,师父一边唱

  :「往昔所造诸恶业……」这边底下就哭得很伤心:呜……呜……我不应该生气啦!等到第二天起床,贪嗔痴还是照常起现行,脾气还是很大,然后又去求忏悔。所以要是忏悔两

  天,差不多有个三天的清净,三天不会骂人,之后再去求忏悔,差不多又有四天不会发脾气,这就是没有开悟。若是大彻大悟的人,一悟千百俱了,直到他命终都不可能会生气,

  如果生气也是演戏给众生看的。本来就清净的东西,要怎么说它有来去生灭呢?所以若想知道自己有没有功夫,看这个心:若还是会起心动念,还会烦恼,还是控制不住又接受外

  境的引诱,那我们的功夫还早得很!

  所以常言说「忏悔包括改过」,要是没有明心见性,真正想改过根本没有办法,欲望一牵引又去造业了,烦恼一起又会生气,贪嗔痴又具足了。所以我常常对众生说:忏悔有没有

  效要看情况,明心见性忏悔就有效,没有大彻大悟忏悔就没有效。为什么?还是会再犯啊,还会再起烦恼。不信你明天上楼去求忏悔,然后要是你先生掴你两个耳光,你又会哭上

  好几天,因为你觉得委屈啊。若是阿罗汉被掴两个耳光,他也无所谓,他会问:你还要不要打啊?有一个人实在很有趣,她给我写的信看了很好笑,她说有一次忽然间听到师父《

  六祖坛经》的录音带,讲到本性的东西,她得到法喜充满,于是就无缘无故跑去跟先生说:「现在就算你怎么磨练我,我都不会生气。」谁知她先生跑去外面找女人,不但不回家

  ,而且讲不到几句话就打她、揍她,结果她哭得比谁都大声,写信来说:原来我是凡夫,不是圣人。太好笑了,证阿罗汉有这么简单吗?听几句话就夸口,无缘无故叫她先生要磨

  练她,真是愚痴。明心见性是真正有了定力,而她的意思是自己已经了解道理了。道理不光知道,还需要磨练啊,要有真正的定力才算有功夫。她夸口叫先生要磨练她,等真的开

  始磨练时却磨得不成人形,可怜!讲到这些女人实在是讲不完,没有功夫还敢叫先生磨练她,她不知道修行是点滴的功夫。

  所以说「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事相上必须依次第进,要慢慢地修行。 修行是点滴的功夫 。你要记住古来高僧大德所说的,修行是一点一滴磨练出来的。讲经说法也是同样的

  道理。有些人看师父讲演很流畅,不服气叫你起来讲讲看,你马上就不顺畅了。师父讲经十几年了,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教书,教到今天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满腹资料。我看过很多

  录影带,至少有二千卷以上,全世界各个角落、各个国家,包括南极、北极、太空、物理、化学,全部都要看,不然怎么当法师?做法师没那么简单,能够跟人家收红包,不是只

  凭几年功夫而已,你以为红包好赚吗?没那么简单啦!(笑)因此我们要了解,修行要想真正有功夫,要磨练,还要无我。所以要证到离欲得道的果位没有那么简单。

  「(中略) 若作是念,即是心有生灭,不名离欲阿罗汉也。 」

  若作是念,是指你若是说:我得到阿罗汉果。那么还是生灭心,还不能称为阿罗汉。

  【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即不说须菩提乐阿兰那行者。 】

  须菩提说:「世尊,我若是作这个念头: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就不会说我须菩提是很欢喜阿兰那的行者。」阿兰那,就是寂静处,有的翻译成阿兰若。就事相来讲,是离城市 三公

  里 ,交通方便,但是人少的地方。像我们内门的旗山就是阿兰那处,一片绿色,几户人家而已,环境很清静。就理性来讲,阿兰那是清净无诤之心。 真正清净的道场,就是我们

  不生不灭的无诤之心,这是真正的道场。 所以有人要找道场,我都叫他 应该找本性,清净的本性就是我们最大的道场。 所以,有人说找不到道场,我告诉他:愚痴才会找不到道

  场,你要去哪里找道场?道场在这里啦!(法师以掌抚心)所以,我若执著我是阿罗汉,佛就不会说我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乐,就是欢喜寂静之处。

  【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

  实无所行,因为本性的东西,实在是无所行,不来不去的东西,寂灭处的东西,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李文会曰】「 阿兰那者,是梵语也,此名无诤。 」

  无诤, 没有斗诤的心。一个人若是没有斗诤心,那就很轻松了!讲《金刚经》对团体很好,夫妻没有斗诤的心,团体中没有斗诤的心,这样以后大家都能够降伏自己,就能不乱。

  「 心若作是念,心有生灭,即是有诤心。须菩提实无所行,是无生灭,所以佛许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

  诤心,有斗争的心。 实无所行,行者是生灭法,无所行就无生灭。乐是动词,很喜欢,所以他有能力安住于清净。乐阿兰那行者就是能够安住于清净心、寂静之处的人。我常说,

  真不知道众生在烦恼什么,烦恼本来就是无的东西。

  【百丈禅师 云】 「 只如今一切诸法,若于藏府中,有纤毫停留,是不出网 。」

  藏府,指五脏六腑,藏腑中就是指我们的心中。网,是指三界。只要有一点执著,就不能出网,没有办法脱离三界的烦恼。

  「 但有所求所得,生心动念,尽是野干。 」

  野干,外形象狐狸,但比狐狸小,又像狗;毛色是青黄色,总是一大群行动,夜里叫起来像狼一样,但不是真牌的狼。

  「 若藏府中,都无所求,都无所得。此人诸恶不生,人我不起。 」

  若我们的心中都无所求、无所得。想想看,我们是因为有所求才会造业,求财啦、求名啦、求利啦、求一切男女欲望,这都是求。此人诸恶不生,为什么?因为都无所求。所以说

  有求有苦,《金刚经》就是在讲这一句,只要有求就有苦,若是无求就快乐。

  「 是纳须弥于芥子中。 」

  须弥山言大,芥子指一念。所有三千大千世界,大如须弥山,在一念之中马上能够化为清净。

  「 不起一切贪嗔,是能吸四大海水。不受一切喜怒语言入耳中。于一切境,不惑不乱,不嗔不喜,刮削并当,得清净。是无事人。 」

  刮削并当,就是处理一切事情都很中道。刮从正面,削从侧面,意思是说处理事情都很中道、很中肯。处理事相不留纤毫之烦恼,不留一物,因为他用无相来处理。没有什么事,

  天下本无事。所以研究《金刚经》的人,就会觉得这个世间没有什么事情可计较,没有什么事情可以烦恼的。要慢慢地观照。不过可要记得,回去后不要叫你先生磨练你,可不要

  这么自信,真的磨练起来,你就无处可逃了!(笑)

  「 胜一切知解精进头陀,是名有天眼,是名有法界性,是作车载因果,是佛出世度众生。 」

  是作车载因果,作车就是可以运载,从因达到果的意思。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现在要来说佛的过去。如来就是释迦佛,过去在然灯佛所,对一切法有可得吗?不也,世尊,如来于然灯佛所,实在是无法可得。

  【李文会曰】 「『 于法有所得不 』 者,如来欲破二乘之人执著之心,故有此问 。 」

  【 白乐天问宽禅师云 】 「 无修无证,何异凡夫。 」

  乐天就是白居易,白居易号乐天。诗人们常会跟禅师来往。无修无证,这样跟凡夫有什么不同呢?

  「 师云:凡夫无明,二乘执著。离此二病,是名真修也。真修者,不得勤,不得怠。 」

  真正修行的人是中道。不得勤,这里的勤 , 可以当作是精进,但是精进得变成一种压力,是不正常的精进,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该起床的时候不起床,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

  人家往东,他就往西。他看起来是很精进,但是都跟别人不一样,精进得很怪异,不是正常的勤奋。不得怠,怠就是懈怠。

  「 勤则近执著。 」

  虽然看起来他是很用功在修行,不过他用的观念是一种执著,不符合团体的规则。他很精进,却执著于他的看法,这叫做见取见,认为自己是对的。

  「 怠则落无明。 」

  懈怠就落入无明,就是愚痴。

  「 乃为心要耳。 」

  简单说,在僧团里,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中道,别人怎么样我就怎么样,不落入人家的口舌。人家是一我就是一,人家是二我就是二,让师父好做人,僧众也比较容易管理,当然

  在家人就跟师父没有什么关联啦!所以我们要精进,但不要让精进变成一种执著的方式。

  「 此是初学入道之法门也。 」

  要想修行,每天要保持固定的功课,然后好好地修持,心要保持无所著,不要让自己很累,也不要让自己懈怠,这个叫做中道。就像火车要缓缓地加速,不然一下子开得太快就会

  翻车了。

  「『 于法实无所得 』 者,须菩提谓如来自性本来清净,而于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

  【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

  【李文会曰】 「『 庄严佛土 』 者,谓造寺写经,布施供养,此是著相庄严。 」

  而现在《金刚经》所说的都是破相。

  「 若人心常清净,不向外求,任运随缘,一无所得,行住坐卧,与道相应,是名庄严佛土。 」

  任运随缘,就是随一切缘。这样才是真正庄严佛土。简单说,哪种人才是真正在修行呢?就是证果,与道相应的人。在这个世间,你看电视上有很多人在讲经,但那个不能叫讲道

  ,因为无道可谈,那只能说是在劝善,譬如劝人吃素啦、戒杀啦等等。那不是讲道, 真正的道,是内在得到大自在解脱,行住坐卧,一尘不染。 所以某一些人认为他在讲经、讲

  道,说实在的,无道可谈,他所讲的不能令人究竟解脱,只能说他在劝善,劝人做善事。吃素哪里是道呢?道是解脱,吃素闻只是助缘啊,持戒也是助缘,般若实相才叫做道。

  释迦牟尼佛讲过:若说法者,不会归实相者,亦是外道。 所有的讲经说法,如果没有会归到实相,可以说都是外道法。 对菩萨来说,声闻、缘觉是外道;阶位低的菩萨对阶位高

  的菩萨来说是外道;菩萨对佛来说是外道。为什么?因为还不究竟了解心地上的东西。所以我们常说「讲道」,其实道是非常不容易讲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是不是?因此,我告诉诸位, 真正想庄严佛土,真正要报佛恩,就是要悟道,只有悟道的人才能真正报佛恩。因为彻彻底底地悟道了,才能够了解佛恩是什么。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李文会曰】 「 菩萨之心,心常空寂,无诸妄念,不生不灭,不动不摇,即是清净心也。凡夫之心,无明起灭,妄想颠倒,取舍善恶、凡圣等见,是名浊乱心也。 」

  「 不应住色生心者,心若清净,即不被诸境惑乱也。 」

  住色法,住就是执著,执著外境,所产生的都是烦恼。心若清净,其实唯心无境嘛。

  学佛的人,可以将一件很严重的事想得很单纯;没有学佛的人,可以将一件很单纯的事情想得很复杂、很痛苦,会被困扰,气得整夜睡不着,神经衰弱。学佛的好处不是可以用金

  钱、用世间的学问所能了解的。学佛的人,实在是世间大大有福报、大大快乐的人。所以说境界是有,但在学佛人看来是无。认为境界是有的凡夫,他过得非常痛苦;认为境界是

  无的人,了解唯心所造,把一件事情想得很单纯,那就什么事情都没有。如果别人伤害我们,我们就想:我前世害人家,所以今生要被他陷害,这很正常!

  所以,要记住师父一句话: 娑婆世界生活的定义,就是磨擦、斗诤;极乐世界生活的定义就是解脱、自在。 简单说,在这个世界生活就是绝对的磨擦!我们的生命里时时刻刻都

  在跟别人磨擦,这就是娑婆世界!来到娑婆世界的生命,一定会经历磨擦,随时都在跟别人擦撞,就是这样子。你要是比较厉害,别人定要扯你后腿;做个生意,生意上也会有磨

  擦,对不对?而极乐世界的生活就是解脱。因此你若是将一切事情当作是理所当然会发生的,那么你就能很快乐地接受逆境,就得到解脱。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这八个字就是明心见性的关键,整本《金刚经》所说的要如何修行,就是这八个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简单解释,就是说应该用无所著,而生出我们本性的清净之心。生其心

  的「其心」,是清净心,明心见性的妙用之心。再强调一次,要想知道整本《金刚经》教我们如何修行,「应该无所执著,而生出我们本性的清净之心」,这句话就是解释。

  【李文 会 曰】 「 众生之心,本无所住。因境来触,遂生其心。不知触境是空,将谓世法是实。 」

  不知一切境界当下就是空,认为实实在在有这种法的存在。

  「 便于境上住心,正犹猿猴捉月,病眼见花。 」

  便在境界当中执著。猿猴捉月,月在水中映现出来,可是猴子不了解,想要捉月亮却捉不到。病眼见花,像是有毛病的眼睛,看到空中有花。

  「 一切万法,皆从心生。 」

  所以我一直告诉诸位,你可以认为一件事情很严重,但是要说没事也可以把它变成没事。只是我们人都忍不下这口气,要报仇,而报仇一定是走入痛苦的路线。若是遇到实在无法

  解决的事,真的太可恶了,可以诉诸法律,国家自然有一个公道。愚痴的人才会报复,譬如说有人对不起我,我若拿刀杀死他,我也是得死啊!他对不起我,我可以请法律制裁他

  ,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可以讨回公道,报仇则是愚痴的行为。

  「 若悟真性,即无所住。无所住心,即是智慧。无诸烦恼,譬如大空,无有挂碍。有所住心,即是妄念,六尘竞起,譬如浮云往来不定。 」

  【 维摩经云 】 「 欲得净土,但净其心。 」

  这句话很重要。你说要往生极乐世界,但是你的心不清净,要怎么才能去呢?

  「 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

  频率才会感应啦。想去诸佛的清净之土,首要的工作是心就要先清净,随其心净,业才能感应,电波才能接近。

  【黃檗禅师曰】 「 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自然不照而照。 」

  不照而照,就像我们并没有要求太阳它才照耀,不像灯光,要晚上打开开关后才能照明。不照而照就是没有经过,不假造作,自然而照。本性也是这样,不假任何造作,自然清净

  自在,智慧无量,所以自然不照而照。

  「 岂不是省力底事。 」

  这样是不是很省力呢。

  「 到此之时,无栖泊处。 」

  无栖泊处,就是没有稍许的停留,没有一个地方会让你想停留。简单说,无栖泊处就是无停留之处,无所住的意思,就是一尘不染,无一法可得住。

  「 即是行诸佛路;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你清净法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

  【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

  如果有一个人的色身就像须弥山那么高大,你的意思怎么样呢?这样是不是很大呢?

  【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

  【李文会曰】 「 有相有可量,不名大身。法身心量广大,等虚空界,无形无相,无可比量,方名大身。」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

  沙等恒河,就是将每一粒沙当作一条恒河的意思。佛说问须菩提:「恒河的一粒沙又当作一条恒河,恒河中所有沙子数目的恒河,这些恒河中的沙是不是很多呢?」去过印度的人

  就知道,恒河沙柔细得像面粉一样。光是抓起一把,就有好几百万粒沙,那么就是有好几百万条恒河,而这一条恒河有多少粒沙,每一粒沙都当作一条恒河,其中沙的数目是不是

  很多呢?

  【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

  光是一粒沙当作一条恒河,恒河就已经不计其数了,已经多得不得了!何况其沙。

  【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 】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

  【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

  尔所,那么多、等量的意思。以满那么多恒河沙数七宝布施,这样是不是能得到很大的福报呢?

  【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

  得福很多,世尊。

  【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

  为什么呢?因为你布施七宝再多,也只是获得人天福报而已;而若是受持如实知见,如法修行,则会成佛!

  四句偈,可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受持四句偈,就是彻底地观照无常,为他人说。若是彻彻底底了解这个世间无常,我们就不会痛苦,就算

  损失再多的钱,也不会痛苦,因为已经遇上了,就能欢喜的接受。可是我们人就是太闲了,活在太闲的日子里,就想多少玩些股票,然后多少输一点,也多多少少痛苦一些。我们

  辛辛苦苦地教钢琴,又无缘无故拿钱去玩股票,我不是在说陈勤陀啦!(众笑)我们人就是太闲了才跑股票市场,但却玩得愈大输得愈多,或是赢了一点钱,就想把亏损的再赚回

  来,这些都是错误的!

  我们若是三餐能温饱了,就要赶紧修福,若是有多余的钱,要赶紧买录音带、书籍去度众生,不停去做,一直扩大,使更多的众生来学佛,这样才能真正积功累德。真正想得财宝

  的人,就要弘扬佛法,而不是拿钱去玩股票。想玩股票稳赢这很难说,有些经济学家玩股票照样输到破产。所以说到福大,有了佛法才是福大。以我今天做师父的心,因为我彻彻

  底底了解藏经的道理,就算今天穷到没有三餐吃,生活很困难,我仍然很有欢喜心,这个肉体能挨得过就好了。若是挨不过饿死了,这也是命运,是我们的业,因为前世没有修福

  ,没有施舍,今天才会饿死。所以一个修行人的快乐,就是他在二六时中,随时都活在知足中。所谓知足,就是最大的满足;所谓满足,就是最彻底的知足。你们知不知道这句话

  ?一个人若是活在知足当中,什么境界都是一样。所以我们人若是想快乐,一定要学佛,学佛才能彻彻底底解决我们人生的迷茫、烦恼。

  【李文 会 曰】 「『 甚多世尊 』 者,谓七宝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福德甚多。 『 受持四句偈 』 者,载在应化非真分中。 」

  载就是记录的意思,应化非真分详细讲了「四句偈」

  「『 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 者,若能说此大乘经义,化导众生,了悟住无所住心,得无所得法。 」

  因此我才向诸位出家众说:出家后,你若想要求最大的福报,不用拿钱去布施,你学师父讲经说法,福德就是无量无边。 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以法为主。弘法,你的福就无量无

  边。

  比如净空法师常常说到,在年轻时人家给他算命,都说他没有福报相,只能活到三、四十岁。净空法师就开始印经典,他印的书都是一流的,所以华藏图书馆的书都非常好,我们

  要效法。 净空法师大量地印制经典、讲经,成为台湾有名的讲经法师,了不起!我在这里很赞叹他老人家。他讲过很多经典,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弘法法师,台湾省听过他讲《无量

  寿经》录音带的人,不计其数。 你看净空法师的面相,虽然六、七十岁了,仍然红光满面呢!貌相全转变了,因为命运转变了嘛。所以只要你肯发心。你们看看我现在有没有在转

  变?有没有些微的光?(法师边示意面颊边笑,众笑)。我们经典也印了几百万、几千万,要效法他大量地印制经典。但是要说明的是,不能印了之后到处随意散发,也没人看一

  眼,这样就不行。不能浪费施主的钱,我们印的书一定要用得上,派上用场。

  「 当知受持此经,无为功德,胜前以七宝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有为之福德也 。」

  一者是有相,一者是无相的经法,要如何相比呢?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 复次,须菩提, 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 】

  随说是经,意思是只要你遇到因缘,简单讲解这部经,即使是只解释经典里的四句偈。

  【 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

  你看!别说是讲整本《金刚经》了,就算是从《金刚经》中抽出一段四句偈来说,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因为正法住世嘛!为什么如佛塔庙?因为是依法弘法,依佛所说

  的法为人演说。

  【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

  受持很重要。身、口、意清净,以无相法,真正地脚踏实地去做,叫做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很多,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里有许多也是诵《金刚经》的。 ,

  【李文 会 曰】「『 随说 』 者,心无分别,理应万差,逢凡说凡,逢圣说圣也。『当知此处』者,谓此心也。 」

  「『 如佛塔庙 』 者,若人但为名闻利养,心不清净,而说是经,转堕轮回,有何利益。 」

  好名之心(好, h à o )。出家人若是为了名闻利养,那就惨了。 名闻利养是断头的利剑。 在家也好、出家也好,若是对名闻利养看不开,也就是贪著供养或爱名的人,他便心

  不清净。因为利用给人讲《金刚经》使人欢喜,接受他人的供养,为了贪人钱财而说法,不清净 !

  「 心若清净,即常空寂,不起妄念。 」

  空寂,就是无一切相。

  「 以此无所得心,无能解心,而说是经。 」

  无能解的心,无所解的经典,能所双亡。

  「 令诸听者,生清净心,无诸妄念,是名供养。即此幻身,便是法身。 」

  幻身,这个身体是短暂的、幻化的身体。所以我才告诉诸位:会修行的人修一刹那,不会修行的人修尘点劫;会修行的人不起于座即见本心(就是本来面目), 不会修行的人纵经

  尘点劫也没有消息(就是对明心见性不重视,不明了自性的本来的面目)。 所以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确实是如此。

  不了解本来心性上的东西,学法无益,一点用处都没有,因为他只是在累积。所以你们看, 没有在本性上下功夫的人,虽然他也一样念佛,但他参加各种法会到处奔波,一直向外

  寻求,就像土虱一样(土虱比喻人的烦恼重不安定,全身像虱子一样总是摆动停不下来),心又像猴子一样安定不下来。 拜佛、念佛、拜忏悔、拜八十八佛,最后却还是告诉师父

  ,自己的烦恼很重。为什么? 因为你对本性的东西不了解,对无所住心、空性的东西不了解,念佛就不得力啊!所以不要动不动就自己一个人跑到山上修行,我不骗你,你铁定会

  死的,因为你对无相法、中道法以及本性上的东西不了解,你对修行懂多少?你的情绪会变化无常啊!

  所以我们不了解佛法的人常会想:我也懂得一点佛法了,净土就是教人念佛嘛,我要去山上搭个茅篷修行。于是每天就坐着修行,结果是愈修愈懈怠、愈修愈烦恼,下山之后变得

  奇奇怪怪,跟别人不一样,古怪的个性跟别人合不来。修行哪里是这样子的? 所以师父一直再三劝告:慢慢来,「师父会把最好的教给你,你是师父心中的小树苗,当然给你最好

  的罗!」(模仿广钦老法师口吻,众笑)不要急,急什么呢?不要动不动就说:我要离开、我要跑。我就想不通,你看出去的几位法师,现在也一样茫茫然。人就是不能听善知识

  的劝告,可怜!

\

  所以对于无相法、本性的东西,你要彻彻底底去了解。你要是没有烦恼,走到任何一间道场大家都欢迎;你要是没有本性的东西,就算走到任何一间道场人家都不欢迎!贪名图利

  ,刚刚出家就攀缘,你修的什么行呢?这是讲「即此幻身,便是法身」。

  「中有如来全身舍利,感得天人恭敬,何殊塔庙。」

  【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

  这句话是赞叹《金刚经》的伟大。我所看过的经典都没有这样说,譬如在戒律中,佛陀就说应该这样持守,或者应该那样持守 …… 但都不曾这样说过。当知是人,「是人」就是

  受持《金刚经》、读诵《金刚经》的人,这个人成就最上、第一、而且又是希有之法,好到无法称说。他成就的既是最上、又是第一、而且又希有的法。对《金刚经》赞叹到极点

  !

  【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

  【李文 会 曰】 「『 成就 』 者,见性无疑也。 」

  我告诉诸位,明心见性的人说法,绝对单刀直入,一点都不怀疑,因为他已经清楚了。若是看经典照着讲的人,他自己没有明心见性,没有彻底地了悟本性,只是照着经典的文字

  照本宣科,讲来讲去,也只能在经典的外围绕圈,因为他不晓得见性是什么。见性这种东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照着注解讲出来的,不是他自己的东西,别人的注解「于

  我心不戚戚焉」啊,本身不见性,开口讲见性法,如盲人引众生入火坑。 非见性人说见性法,如「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 就是这样!

  真正地、彻底地了解悟性的人,他讲起法来面面俱到,不管你怎么问,他都能贯通,因为他对本来面目已经了解了,就是他本来心中的东西嘛!所以说:「见性人无疑」,没有怀

  疑!他讲经绝对清清楚楚,说法当中绝对丝毫都不含糊。如果有人来求印证:「师父!我这样有没有见性?」他马上就可以告诉来人:「你还早。」或是:「你已经有消息。就按

  照这样去修行。」他绝对清清楚楚!他不会摇摆不定:「嗯,可能是这样。」或者:「嗯,可能不是哦!」见性的人不会这样。

  「 『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佛与众生本无差别,若能心常清净,不生不灭,无诸妄念,便可立地成佛。『若尊重弟子』者,若能行住坐卧,一切时中,心无起灭,湛然清净,常

  修佛行,念念精进,无有间断,所在之处,自心即佛,是名佛子。故可尊重矣。 」

  这才是真正的佛子。而我们现在只能叫做「外道之子」,心外求法嘛!

  【杲 禅师 曰】 「 即心是佛,更无别佛。即佛是心,更无别心。 」

  将一切法纳归到你的心,一切唯心就对了。

  「 如拳作掌,似水成波。波即是水, 掌即是拳也。 」

  打开是掌,握起是拳,拳、掌本是一体,拳也是掌,都是同样一只手。烦恼、佛,佛、烦恼,都是一念之间而已。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

  我们应该给这部经安立什么名字呢?

  【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

  你要奉持。

  【李文 会 曰】 「 言『金刚』者,坚利之物,故借金为喻。『般若』者,智慧也,为教众生,用智慧力,照破诸法无不是空,犹如金刚触物即碎,故名般若也。 」

  触物即碎,碰到东西就能将其击碎。

  「 『波罗密』者,到彼岸也。心若清净,一切妄念不生,能度生死苦海。 」

  我们的心总是不清净。心中最难除的就是怀疑、猜忌,总是在猜测别人的看法怎样:「他最近都没有来,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误会?」或者「他们两人常常讲话,不知道是不是在

  讲我的坏话?」我们人每天都花很多时间来猜测别人的想法。要是我,我没有时间去猜测别人。疑神疑鬼,难以修行!你说搞不清楚——你何必去管别人做什么?我问你:你为什

  么要去管别人呢?没来就没有来嘛,你管他有来还是没来,对不对?你若是说最亲近的人没有来,没来就没来嘛,他不来我们就不去啊,这就是本来的面目啊,这样不是很轻松吗

  ?我们现在的人就是这样,怀疑、猜想,大半的时间都用来猜测别人的想法,一直想解释自己的立场给别人听:「你不要误会我,我不是这样子,我是怎样怎样……」 把自己解脱

  的大智慧,白白放在仓库里面不用,反而浪费生命去解释自己给别人, 似乎他的生命受着别人的牵制一样。

  心若清净,一念妄想不生,这样才能够解脱。你管别人的想法干嘛?你也不必一直为你的行为解释,只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良心,别人说什么都跟我们没关系。这是很重要的一

  项修行。我们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整天都在猜测别人:「不知道他怎么回事最近都不理我?买冰棒给他也不肯吃?」不需要这样!

  「 『汝当奉持』者,只是奉持自心,行住坐卧,勿令分别人我是非也。 」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即非般若波罗蜜」,真正的般若是不可言说,佛说的般若波罗蜜是实相无相的东西,是绝对的智慧,所以若是加上言说,就不是般若波罗蜜,但是方便可称之为般若波罗蜜。「

  佛说般若波罗蜜」,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就是有;「即非般若波罗蜜」,这个般若波罗蜜是空,是名,是中道,是方便称名般若波罗蜜,即不得已才方便而说。

  譬如说我,「我」是什么人?我是慧律法师啊,于是就需要个称谓。假使我没有这个假名,你只能说:就是那个啦,那个在讲经的,皮肤白白的,矮矮小小的,相貌很像刘德华啦

  ……(众笑)形容不出来啊,讲了老半天也不知道在讲哪一个。要是直接说那是慧律法师呀,全台湾省大家都认识他,就不必搞老半天了,对不对?就是这样。所以说, 地图虽然

  是假的,但是可以让你找到目的地。 我讲经的时候,常常这样来解释(师击醒木): 文字虽然是假的,但是就可以让你成佛。文字也没有所谓的文字,因为道理就在文字当中,

  文字就是实相,实相不离文字嘛!

  【李文 会 曰】 「『佛说般若波罗蜜』者,实相般若之坚,观照般若之利,截烦恼源,达涅槃岸。 」

  「 『即非般若波罗蜜』者,既知法体元空,本无妄念,若无诸挂碍,何必持戒忍辱,湛然清净,自在逍遥,是名即非般若也。 」

  所以说「心平何劳持戒」,就是这个意思。六祖惠能大师讲:心若平,持什么戒呢?没戒可持啦!若是平等心,哪有所谓戒的东西可持呢?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

  须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呢?如来是不是真的有说法呢?

  【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

  一切本性本空的东西,如果执著有所说法,这样还是不离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所以若说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因为说法者无法可说,本性本来是不生不灭的东西,说

  的什么法呢?方便而称之为说法。

  【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

  把三千大千世界磨成沙,那么这些沙是不是很多,微尘是不是很多呢?

  【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

  佛说的微尘,实在不是微尘,因为它是变化的东西,方便而称为微尘。

  【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

  为什么呢?心的问题、业力的问题。诸佛菩萨心清净,就说一个极乐世界;众生的恶重,十恶业重,就称为娑婆世界。所以佛说的这个世界,也没有一个真正的世界,只是方便称

  为世界。为什么?因为心若清净就是极乐世界,心若不清净就是娑婆世界,所以是名世界。简单讲,就是心的问题,一念悟与不悟的问题,问题就在于这里。

  【李文 会 曰】 「『 微尘 』 者,众生妄念,烦恼客尘,遮蔽净性,喻如微尘。如是烦恼妄想,如病眼人见空中花,如愚痴人捉水中月、求镜中像,枉用其心。 」

  「枉用其心」,诸位啊,你若是把这段句话贴在墙壁上,慢慢就会开悟了!你今天从早到晚忙到死,「生前枉费心万千,死后空持手一双」,高僧这句话一针见血啊!要把「枉费

  心机」这句话贴出来天天警示自己。

  譬如,希望子女有成就,一直拼命栽培他,栽培是没错,但是希望不要太大;希望事业做很大,用尽心机要赚很多钱,到最后时却是破产;用尽心机照顾这个身体,每天都是吃活

  的动物,杀生,照顾到最后还是一死而已。 杀生食肉,我们的肚子变成了坟墓,动物的坟场。人死后葬在山上,动物则埋葬在我们腹中。我们的身体也是一座坟墓,同大地的坟墓

  相比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 这些就是枉用其心。我们在这个世间,一切都是白费心机,到眼睛闭时什么都没有了。

  【逍遙翁云】 「『 非微尘是名微尘 』 者,一念悟来,转为妙用。前念无诸妄想,湛然清净,即非微尘。后念不住清净,是名微尘。 」

  一念悟来,连布袋戏的腔调都有这样念。后念不住清净,连清净都不能执著。

  「『 非世界是名世界 』 者,若无妄念,即佛世界;有妄念,即众生世界。 」

  简单说,讲来讲去都是心,哪有真实的世界呢?所以佛「非世界是名世界」,就是说没有一个真正固定的世界,都是心的问题。

  「 前念清净,即非世界。后念不住清净,是名世界。 」

  【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

  三十二相,就是佛的庄严相。

  【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

  如来说真正的三十二相庄严,实质是本性的三十二相,不是外表的三十二相,所以说即是非相。名三十二相,方便而说它是三十二相。

  【李文 会 曰】 「『 三十二相 』 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中,具修六波罗蜜,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也。于意根中,修无住无为,是三十二相清净行也。 」

  我们的意根要定位在哪里?要定位在无住无为。当我们的心把一切法定在无所住、无所著之处,即是三十二相清净行。如来若是执著三十二相就不能得到三十二相,如来因为无所

  执著三十二相,所以得到三十二相。

  「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者。 」

  这就是我们的法身。

  「 此谓法身有名无相,故云非相。即悟非相,即见如来。 」

  法身也是只有其名,没有其相。

  【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

  【李文 会 曰】 「 譬如有人舍身命布施,求无上菩提,此谓住相布施也。 」

  【 禅 要 经 云】 「 若于外相求之,虽经万劫,终不能得。 」

  「 一念见性,人法俱空。 」

  我们在一念的刹那间明心见性,人空法也空。

  「 即名正见。而为他人说此经典,所得净妙无相,无为功德,无有限量。 」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 因大陆宏杰法师在坐,故师开场云:昨天是对大专生讲,用国语,今天要用台湾话讲,那就对你(指宏杰法师)很抱歉了。我们的宏杰法师很了不起,今年才二十八岁,就已经

  讲过《菩提道次第广论》。他是浙江温州人,在闽南佛学院教过书。我非常地敬佩他,从第一次见到他就很恭敬,非常赞叹!他是在大陆,年轻出家,现在在美国的皇后学院念书

  ,专攻英文。他才二十八岁就这么发大心,我四十了,比他多十二岁,却仍然一事无成(师谦词)。我跟宏杰法师讲,大陆我是什么亲戚也没有啦,将来要是有机会回大陆,麻烦

  他照顾一下。他说要做我的侍者,其实不敢当、不敢当!所以今天我讲台湾话实在对不起宏杰法师了。 }

  我们一直在问:「师父!要怎么修行?」你注意看这四个字:「离相」、「寂灭」。所谓寂灭,不是死气沉沉。简单讲,离相寂灭的意思,就是直截了当,就是说 诸佛菩萨要修行

  ,一定要离相。 什么叫做离相呢?离相就是染著不了他。 我常常用一个比喻,譬如说苍蝇,到处飞来飞去的,飞到黏蝇纸上时,就黏在上面飞不走了。著相的人就是这样,染著

  五欲六尘就脱离不了,振翅欲飞,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离相就不一样了,离相就像「脚底抹油」,虽然他也同样停在上面,你却沾染不了他。内在方面,我们的内心若是运用智慧

  透视,即相离相,这才是诸佛菩萨真正用功的下手处。

  简单来说,你常常问善知识应该怎么修行?其实不困难:你若是离相,你的心就永远安住在寂静的状态。就是这么简单!而离相不是离开这个相,而是即相离相,名为离相,意思

  就是面临这个现实的社会而超越 ,用现代话来讲就是面对这个现实,当下超越这个现实,也就是现实的东西不能束缚你,这就称为离相。 寂灭,你的心马上就得到安详,安住在

  一种非常非常静的状态,这个静不是没有智慧的静。简单讲,寂灭就是透过智慧,透视每一种相都是假的,虽然同样处于一般日常生活当中,可是却没有一种相能妨碍他,这就叫

  做离相。

  【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 】

  因为须菩提听到这部经典之后,了悟到人空与法空,得到了中庸之道,所以就感慨:实在是非常希有!涕泪悲泣,就是感动。

  我们人的哭泣有很多种,要让男人哭的机会比较少,要是说到让女人哭,那就容易了,讲不到几句话,心里感动她就会哭。像今天差不多来了十几辆游览车,有人一见到师父就哭

  了,很感动地说:「我今天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只要能见到师父一面,我死都甘愿。」你看我多么有魅力,竟然让人说死都甘愿!我说:「你讲得太严重了!」这人说着说

  着便哭起来控制不住,边哭还边诉说:「幸好我见到师父了。」我说:「我还没有往生。」(众笑)真是爱说笑!我还没有往生,一定见得到我的,怎么会见不到呢?所以说让女

  众哭的机会很多。

  若是要让须菩提哭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只有佛陀,佛陀说法令人感动哭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地方:涕泪悲泣,解空、解悟空性第一的人也一样会哭泣?既然一切相都是无相

  的东西,须菩提了悟人空、法空,他哭什么?简单讲, 一个圣者,他一样有感情,但是他这种感情是会入本性的东西,是纯正因悟道而生起的慈悲心。

  世间人讲「爱」,爱的升华是博爱,国父( 孙中山 先生)所讲的博爱;博爱的升华就是慈悲;慈悲的升华,就是大慈大悲,所以佛也会流泪啊。你看须菩提,既然悟到人空、法

  空,照理说一切诸法皆空,不需要哭泣,何必要哭呢?然而,悲心的流露,一样不离世俗谛。 所以,从外相看起来,圣者跟凡夫一样,同样有感情、有理性;但是圣者是透过理性

  与智慧,他能保持中道。

  【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

  希有,太难得了!

  【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过如是之经。 】

  从昔来,从过去到现在。须菩提过去得到慧眼,但却是在空有当中悟到的,还不曾听佛陀讲过这么深的经典,因为这是讲中道、人空法空的道理。

  【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

  须菩提说:「世尊!若是有人能够听到这本《金刚经》,信心清净……」要做到信心清净,没有那么简单。这里的信心,不是指一般的信心,而是更进一步,坚固不坏的信心,不

  退道念的信心。比如,称自己对三宝有信心,这是毛道众生的信心,谈不上「信」字。就像你单纯地说对某个人有信心,有一天你一样会对他失掉信心。所以在《大乘起信论》里

  把众生叫做毛道凡夫,他的信心就像空中的轻毛一样飘过来、飘过去,随风飘荡,心行不定。若是有人讲师父很好,他就一窝蜂地涌来;若有人说这个师父如何不好,他又会离开

  。来来去去,心不能定,他是依人不是依法。若是一个有了智慧的人,透过他的智慧,了解师父所说的法是正法,依法不依人,因此才能信心不退。所以我们要得到信心不退,不

  是那么简单。

  信心清净,清净就是一尘不染。空一切相,入一切相,空跟有当下达成中道,即生实相,也就是马上就产生实相。所以实相是无相,当下亦是无不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为什么是第一希有?因为诸佛菩萨以悟明实相为智慧,我们若是悟明实相,当然就是成就第一佛道。

  【李文 会 曰】 「『 信心清净 』 者,信本来心,无法可得。 」

  烦恼是自性本空,菩提也是自性本空,其实没有烦恼、也没有一种菩提的东西。菩提是相对于烦恼来说,才是菩提,菩提也是一种执著的东西。但是佛要说法,不得已而藉名相来

  说。如果你执著有一个菩提可成,那又就变成烦恼的一种,变成法执。所以,没有烦恼可得,当然也就没有菩提可得,烦恼除掉,本性就显现,所谓拨云则日现,不必另外见到一

  个太阳。简单来说,本性是本来就具足的东西,烦恼除掉,本性自然显现,好比拨云见日,不必重复,另外寻找本性,多此一举。所以这句的意思就是,你信本来的心是无法可得

  ,表示空一切相了。

  「 不起妄念,心常空寂,湛然清净。 」

  这里要做笔记。心常空寂是什么意思?如果用我们现在的名相来解释,就是说心理没有任何压力,没有任何负担;既不怀念过去,也不盼望未来,当下就达成佛道。心常空寂,简

  单说就是没有负担,对这个世间不盼望、不怀念,当下圆成佛道。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反复地听经,也都重复地用功,但是答案早就很明显:我们都不能完成佛道。为什么会这样

  呢?因为都不肯用我们真正的本性来修行,都是拿事相来傲视他人。经典看得稍微多一点,有了点智慧,就拿这点智慧来傲视别人,这是一种法执,变成障道。 所以,心常空寂的

  意思,也就是没有挂碍,没有负担,没有梦想,没有颠倒,完全在当下这一念完成清净的实相。

  你们说修行很难,我却认为修行很简单:心常空寂,烦恼障碍不了他,也染著不了他。以前我在台湾大学上课的时候,跟台大同学讲过:如果要用体力修行,人一天顶多只能拼四

  、五个小时;但是若是用心地修行,二十四小时都能用功。用体力修行,比如拜佛,每天拼命拜啊拜,也只有身体强壮的人才能坚持较长的时间;若是年高体弱的,像广钦老和尚

  那样,我每次去都看他坐在藤椅上,也没见过广钦老和尚在拜佛,若拼体力,广钦老和尚怎么比得上你?不过我们爬山就赶不上广钦老和尚了,他爬山很快。若是用心地、用心灵

  、用智慧来修行,二十四小时都能用功。

  所以禅宗里面讲「不起于座,还得本心」——不用离开座位,就得到本来面目。一个大修行人,不起于座即悟本心,他坐在那个地方,只要放得下,他就什么都具足。所以六祖说

  :「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什么是我们的本性,本自具足,你能体会出来吗?譬如说我恨你,而我恨你的时候我自己也很痛苦;但是我只要一念放得下,慈悲

  心就产生了,对他的恨没有了,恨变成了慈悲,这就是你本来就具足的东西。本来就具足的慈悲,只是因为你放不下才被无明盖覆,对不对?

  我们每天念佛或是念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渐渐地对这个世间不执著了,智慧渐渐生起来了,这时候,你认为自己渐渐有智慧了。——不对!智慧本来就有,只是你舍

  不得用、你不肯用啊!所以坚持离相的功夫一直做下去,做到最后,无法可得,无佛可求,无烦恼可干碍,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什么是我们的本性?

  智慧也具足,慈悲也具足,只要不执著,你就样样都具足。

  所以说学佛的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学习不执著而已。若是执著,任何事你都会很痛苦。所以,没有智慧是人生最可怕的贫穷。佛陀说过:「知足者虽贫而富,不知足者虽富而

  贫。」这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要知足。为什么能知足?他有智慧,有智慧他就会观照,其实到最后连观照也没有,有能观、所观就有无穷的过患嘛。连能观都是当下即为空性的东

  西,哪有什么能、所?都是方便说。能观、所观都是空,这样就建立了一个「本来面目」,其实本来的面目大家当下都具足,只是不会运用、舍不得用。

  「『 即生实相 』 者,豁然了悟,万法由此净心建立,是名实相。 」

  天地万法都是由这个清净心建立。

  「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迷即佛是众生,悟即众生是佛。 」

  「悟」字就是心字加一个吾字,吾心是悟,就是说我们本来的心是跟佛一样是悟的、觉的意思,是觉悟的,可是我们现在迷了,所以烦恼。

  「 生佛道齐,无法等比。 」

  齐就是平等,众生跟佛在道上都是平等的,不分众生道、佛道,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所有众生的道当下就是佛的道。无法等比,意思是不能建立对立法,不能够产

  生对立的观念,立对立法就不能完成佛道。不管是善恶、是非,一切法当体即空,当下就完成了佛道。

  【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

  须菩提现在要为我们解释,什么叫做实相呢?实相者就是非相,就是空一切相,一尘不染。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一切法了不可得,名非相。这个非相不是否认的意思。譬如说杯

  子,我可以说这里有杯子是相,但不能说拿走杯子就是非相;拿起杯子叫做无,没有杯子,仍然是有相,因为还有有无的观念。非相的意思是,这是一个杯子,但它是无常法,它

  不是永远存在的,它是没有实体的东西,不是永久性的东西,所以称之为非相。非相就是不离有相,若是离开有,就谈不到非相。因为连「有」都没有了,那就成了断灭、顽空的

  东西,不存在「有」,又怎么去谈非相呢?所以非相是不离事相。

  简单讲,菩提不是离开烦恼,烦恼充满于一切心,这是「有」;而你悟了道,同样还这个心,只是烦恼转变成智慧而已,并没有两个心。这个张开的手掌是手,握成拳头也是手,

  都是一样的。手掌和拳头虽然都是一样的,但是又有变化。事相的变化,当下就是本体的东西,你不能离开相而另求实相,那就变成了不可得的东西。简言之,生活就是菩提。什

  么是佛法?生活就是佛法,不离当处,不离开我们的行住坐卧,一切相都是实相。

  「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因为实相不可思议,不能以言语宣说,所以只有用非相去形容。非相就是空一切法,简单说就是要离一切相。这样以后我们修行就简单了!我们若是丢了

  钱,整夜睡不着觉,我们要想:师父说过、佛陀说过,我们要离一切相,已经成为事实的东西,就要直下承担,以免抱怨,痛苦无穷。我们学佛的人要直接接受,不要再动第二个

  念头,因为这是因缘果报,是一定要受报的。若能这样想的话,就直接会入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是什么?本来面目就是放下。放下是什么?放下就是放下……你若是重复一直问下去的话,就变成不能放下。所以 只要你著一相,就不能成佛。

  【李文 会 曰】 「 『即是非相』者,实相无相,故言为非,不是无实相。 」

  非相就是无相的意思,不能再多说一个「无实相」,实相是有的。实相是指无相,是有,不过这个「有」是无相的。

  「 如龟毛兔角,只说龟无毛、兔无角,不说无龟毛兔角。只说实相无相,不说无实相也。 」

  龟的毛、兔子的角你们见过吗?龟怎么会有毛呢,龟要是有毛,很快就会被拔得一根不剩了,兔子也没有角。所以我们只说「龟无毛、兔无角」,而不说「无龟毛兔角」。一说龟

  毛免角大家都知道了,明白是表示龟无毛、兔无角的意思。如同实相就是无相之意一样,不必再表白,不能加一个「无实相」,就像说「没有龟毛兔角」一样。所以龟毛兔角就像

  实相,它们表示空一切法的意思,所以不能加一个「无」,变成「无实相」这样是不对的。「只说实相无相,不说无实相也」,不能说无实相,这个道理并不是很困难。若是再加

  说明实相无相是「无实相」,那么实相就变成有相了。

  【 达 摩曰】 「 若解实相,即见非相。 」

  若是了解实相,就见到非相。 所谓见,不是用眼见,是用心去悟,放得下,这叫做见道。见非相,就是放得下,见到非相, 就是悟道,悟到实相。

  「 若了非相,其色亦然。 」

  了,就是悟到,彻彻底底悟到非相。色相也是一样。

  「 当于色中,不生色体。 」

  为什么呢?因一切色法无相,当体是空性的东西。

  「 于非相中,不碍有也。 」

  什么是于非相中不碍有呢?非相,是透视,空一切法;不碍有,你不必把「有」除掉,空掉不会妨碍事相的存在,透视天地万物并不需要移动任何东西,也不用除掉任何东西。所

  以「圣人除心不除境」,除掉任何东西,不是实相,不是非相,那是一种执著,也是「有」。

  你可以对这个杯子说「有」,但把拿走杯子就叫做非相则错了。因为说「无」也是执著,无是相对有来说,有是相对无来说,同样都是执著,只不过一个执著有,一个执著无,二

  个都是「有」。所以「于非相中不碍有也」,意思就是于空一切法当中,不要去改动任何一个事相,无论事相如何变化都没有妨碍,当下就是非相。

  「 正犹水中盐味,色里胶青。 」

  盐味就是咸咸的味道,胶青是调和颜色时加上的物质。

  「 决定是有,不见其形。此之谓也。 」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李文 会 曰】 「 但止了悟人法二空,心无取舍,常令空寂。 」

  心无取舍,取也不可取,舍也不可舍,本性的东西你能取什么、能舍什么东西呢?心哪有什么取舍呢?常令空寂,常常令心空一切法。简单讲,你的心充满了智慧,透视一切,一

  切宇宙万物都不会障碍你。

  「 是名信解受持。 」

  你看,信解受持有多难:要心无取舍,了悟人空、法空,这才是真正称为信解受持。当然须菩提听闻这部经典,信解受持是不足为难的。

  「 如来慈悲方便,化导迷人。迷即佛是众生,悟即众生是佛。若能了悟万事皆空,以药对病,以悟对迷,以善对恶,以静对动,以慧对愚。种种修行,只是对治。莫作诸恶,勉力

  为善。依此修行,纵横自在,又且何难。 」

  我一直告诉诸位,修行哪有什么困难?你总说修行很困难,难、难、难!若是我就说易、易、易!很简单。心若无挂碍,吃水果也不要紧,吃饭也不要紧,行住坐卧皆安详。你注

  意看,从一个大修行人嘴里说出来的话,句句都是好,他不会答不好,不好就有障碍了。当然若是有人要造恶那就不行了。「法师!我去做某件事好不好?」 「好!」 「我去泡

  米麸好不好?」 「好!」 「我明天不来听经了好不好?」 「不行!」 (众笑)不听经你要做什么?不能样样都答好,要对是非善恶清清楚楚,而不执著。我们能答应别人的事

  就答应别人,这才是慈悲。你若是空一切法,即使对一件事不能慈悲,你也不会有障碍,当然就不会跟他人起冲突,也不会想要报仇,自然一切法就具足。哪有悟到空性的人还整

  天打架、争吵、讲人坏话,哪有这种事?

  【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 】

  也就是后五百年。

  【 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 】

  听闻并受持《金刚经》。

  【 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 】

  为什么呢?

  【 我相即是非相。 】

  这里直接告诉你,你所执著的我,当下就是空相,本来是无的东西,我相是你的错觉。

  我们人都是生活在痛苦的日子里面,这个痛苦来自于两种错误的观念,世间就是这两种观念带给我们最大的痛苦: 第一个错误是无明和错觉,第二个错误是假设。错觉就是人生、

  宇宙的种种现象,本来就是一种不实在的东西,就是无明,无明让人产生了错觉。就像男人一生都拼命追求事业——有事就愈有业,大事就大业,无事就无业。 (师语双关,业指

  业障)所以要是有人说:「师父!我在做大事业。」我会说:「哦!对啦!」所以我说佛陀讲经,还有中国人在翻译,把它翻译成「业」,实在是厉害,太高了!我们人最痛苦的

  就是活在错觉当中,是名可怜悯者。

  人类因为生活在错觉中而一直不能觉悟,然后藉着错觉去假设他的生命观,那更糟糕! 我们人都把自己设立为标准,就像数学里 X 轴、 Y 轴、 Z 轴的原点,由假设一个 zero

  零点,我们建立了自己三度的空间,这都是由假设来的。但佛法就不是,佛法是要让我们了解,我相是零,当下就是无的东西。所以任何时间、空间都不能束缚他,他就没有我相

  ,连零都没有,那么一切由座标轴衍生出来的都是错误的东西,因为它无立足可言。既无立足可言,所以我相即是非相。

  而我们人都生活在什么当中呢?生活在假设当中。什么叫假设?因为我们不了解佛性是清净、智慧的,所以每一天都生活在不断的假设之中。一个本来很要好的朋友,忽然不打电

  话给我了,我们就开始猜测:「可能是不理我了!」或者某天有信徒跟师父打招呼:「师父阿弥陀佛!」若是刚好师父在忙,又碰上尿急要去上厕所,或者师父眼近视没看到他,

  于是没有跟他打招呼就上楼了;这样他回家后又开始猜想:「师父怎么不理我了?我有送水果去啊!」(众笑)自己就假设,并且开始痛苦。

  人类就是生活在这两种桎梏当中。桎梏就是强烈的束缚,把自己关在假设里。 所以,错觉和假设,是我们人类的致命伤,两者构成了疑心病 。如果我们人一直生活在假设当中,

  他就会衍生出痛苦和困扰。而有智慧的人不做任何假设,不追求假设,也不必要去假设。今天我们若是能平平安安过一天,能够平安度日,「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这样就

  不得了了,我相就慢慢地破除了。

  我相正是一切痛苦的根本 。为什么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排在我相之后呢?因此前三者比较容易破除,我相是最难破除的。我相就是一种我执,任何事都以自己为原点来推论,

  这是痛苦的根本。「我相就是非相」,须菩提尊者告诉我们,对一切事情,我们每天都在说着「我」这个东西,然而「我」本来就是空,缘生缘灭的东西。

  【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

  我相最难破除,排在前面;烦恼比较少的、比较容易破除的排在后面。冷静地想想看,我们每天所说的话都是:「我」怎样怎样,「我」如何如何……数数看,一天当中「我」字

  要说多少遍?总共说了多少句「我」?

  【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

  后面这一句,就是整本《金刚经》整个修行的重点,三藏十二部经典,所有一切法都在讲这句话:「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你若是问:「师父!佛是什么?」佛就是离相。无所著、放下,不会遇到一点小事就鸡肠鸟肚。宏杰法师你知道此地方言中「鸡肠鸟肚」什么意思吧?就是指气度狭小像鸡仔的肠

  、鸟的肚子,比喻很小的度量。而诸佛菩萨离一切相,度量很大很大!我们人中,胖子不一定度量就大,肥胖反而会因为脂肪比较多一点,将肠子压迫得变小了。反而是像我们这

  种矮个子的度量比较大,不过也不一定,矮个子也有脾气很暴躁的。总之度量的大小不由外表的胖瘦来决定,所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我常常说,众生读经典、读《金刚经》,但是都不曾注意,只是一味有口无心地照念:「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等儿子

  来烦他时就开骂了:「再吵就等着挨打!」离一切诸相,他完全没有,他是念归念、执著归执著,经义对他没有作用。「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他每天都在读,每天都念《金刚

  经》却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哪有离一切相呢?

  不过这句话你要用对,要运用得当,要是用错了就很吃力了!像我上次说的送葬的花车女郎,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车上跳得起劲。假如你骂她一句「不要脸」,若是她回敬你:「

  离一切诸相,即是诸佛!(众笑)我都不执著,我都敢让人家看了,你怎么会不敢看呢?」 那就不是这种意思了,差别就很大了。所谓「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也不必到那种

  程度;就算于任何境界都能离一切诸相,何必一定要到这种程度才是离一切诸相呢?这样也还是著相嘛。若是她出去之后再说:「这是慧律法师讲的: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清清

  净净,本来面目。」那就太厉害了,吓死人了!(众笑)再说下去就真像大彻大悟的人了。「本来面目」,没穿衣服就用这种话来辩解。

  【李文 会 曰】 「『 即是非相 』 者,前言无相,即是灭色以明空义。 」

  灭就是除,灭色以明空,即是说为了要显示空,就把色法除掉,这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说,色相当下就是空性的东西,这样才对。在这里,透视它叫做灭,不执著叫做灭。所谓「

  善待你的敌人,你的敌人自然会消灭。」善待你的敌人,不要除掉你的敌人,除掉了他还是敌人,因为除掉他,他更恨你了。善待敌人,他自然会消失。你彻底了解了色法当下就

  是空性的东西,它就障碍不了你,你也不必除掉它。

  「 复言『非相』,即是了悟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本来不生,故名实相。 」

  复言非相,后面说非相。本来就无生,所以名叫做实相。

  「『 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 者,此谓悟实相者,更无等比。当知是人,不著二边,不处中道。 」

  二边就是空和有,不著空、不著有,不处中道,因为中道不可得。中道是假设的名词,没有所谓的中道。路有左、右两边,才会说到中间,如果连左右两边都没有,连空和有都是

  当体即空,哪有什么中道可谈?中道是假设的名词,放下了空、有,不执著空、有,就叫做中道,并非真正有一个中道。譬如说八正道,其实没有真正的八正道,而是相对八邪道

  才说八正道,连一切法都不可得,哪有一个「八」?一都没有,何况有八!所以,要破除时才讲对立,如要解脱,连破除都不可以有!这就是不住中道。

  「 一切无住,即名为佛。又云:离相清净,解悟三空,契合实相,究竟涅 槃 。 」

  三空,就是人空、法空、空空。空空就是连那个空的也要空掉。

  「 三空之义,初即人空,次即法空,后即空空。 」

  空空,第一个「空」字是动词,第二个是名词。就是指连那个名词性的空的观念都要除掉。

  「 三世如来,同证此理,故名为佛。 」

  简单来说,就是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今天有人拿一张相片给我看,说拍的是西方三圣放光,是在阿里山拍到的相片,我叫他都拿去烧掉。那都是大妄语!到底是什么人制造出那种相片来,实在是犯大妄语!诸佛菩萨

  放光,哪有放这种乱七八糟的光?佛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人,佛的放光你真的能拍得到吗?那种光根本就是拿照像机拍了回去合成的,混淆视听,根本不是真的佛在放光。你

  照相机照成这样,真的还是假的?所以说用这种手法,虽然他的发心是正确的,固然是要让众生有信心,认为见到佛了,但却是造大妄语!所以高僧大德都没有人喜欢讲这些东西

  。

  有一次忏公在打佛七,他的顶部放出一片光明,拍摄之后被人曝光,那张相片就被杂志刊登出来。相片见报后,全国的人都知道了,大家都很赞叹忏公,直呼不可思议。有人便拿

  报刊给忏公看,忏公说:「大妄语!不睬它!」就不理睬它,这是大妄语嘛。所以很多相片声称照到佛光什么光的,有的是真的,但却不能执著于此。不要执著,不需要执著这种

  东西。我认为,修一切法,离一切相。这是讲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可是众生就不同了。有一次我去员林讲经,有一个信徒的父亲往生了,过世之后躺在棺材里,拍摄出来的照片上看到有一道光射出来。这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也许只是曝光

  啦。因为我们学习了空的道理,就知道不必执著这种东西,但他要来跟我请教,说这是真的,很欢喜的样子。当然他的心境我了解,他是希望师父能告诉他,这个光是真实的。不

  过我若是告诉他这个光是真实的,会增长他的傲慢,他会拿这张照片去宣扬:「慧律法师说这是真实的!」于是我变成了始作俑者。因为他拿来给我印证啊,我们是重量级的法师

  ,如果跟他讲这是真的,那完蛋了!连台湾的最有名的法师都讲认可是真的了,那我变成了始作俑者,岂不是要下地狱?但是又很难做,下课的时候,大家都很忙,都纷纷拿红包

  来供养,我正在忙(师故做收红包状),他却一再拿着相片问我:「师父看看这张相片是真的还是假的啊?」我说:「不必执著这个啦!」他马上就摆张臭脸了,摆臭脸就是翻脸

  的意思,不高兴。他不高兴的意思就是想:「那个做师父的人那么不慈悲,我问他这个光是真的还是假的,他就是不肯回答我。」其实没有这个必要嘛,《金刚经》讲「离一切诸

  相即名诸佛」嘛,干嘛要讨论这个?

  佛法不讲神通嘛,神通是乱搞外道的。声称拍到佛像的,有的人是拍一辆浏览车,冲洗出来结果有佛像浮现在浏览车的大片玻璃上,仔细看才知道是对面的佛像在玻璃上映现的;

  有时候在一个地方拍摄佛像,拍第二张时重复了,佛像印到了第二张,于是就很惊讶:怎么会有佛像?就这样大家频频认为是感应。我告诉诸位:现在的摄影技术这么发达,很多

  现象中有很复杂的科学道理,往往就弄假成真了;若是坚持要弄清楚这张相片到底是真是假,光是烦就烦死了,没这个必要嘛!当然也有真有其事的,我过去拍照时也曾拍到很多

  放光的照片啊!我去大甲念大悲咒,结手印的时候人家帮我拍照,照片冲洗出来一看,整个手印上都放光啊,我也不曾拿照片出来吹嘘——只不过刚好讲到这里才拿出来吹嘘而已

  (师笑)。念大悲咒结手印时放光,我也不曾说过这有什么了不起,对不对?没有这个必要,不必以此去标榜我们很有修持,这些都是执著。「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因为这句

  话很重要,所以在此反复强调给诸位:你一定要修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放下就是。

  【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

  【李文 会 曰】「 『如是如是』者,佛以须菩提所解空义,善契如来之法意也。 」

  契,就是合,善契就是很契合。

  「 『不惊不怖不畏』者,心若空寂,湛然清净,等于虚空,有何惊怖?『甚为希有』者,谓上根器,得闻是经,谛听受持,永无退转,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

  【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

  佛说: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实相就是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只要他讲出了「第一波罗蜜」,它就已经不是第一波罗蜜了,因为第一波罗蜜是不可言说

  的。‘是名',就是方便说(第一波罗蜜)。没办法,只能方便说。

  再讲一遍,「如来说第一波罗蜜」,第一波罗蜜本不可说,所以即非第一波罗蜜;只要说出来了,就不是第一波罗蜜,因为第一波罗蜜实相是不能说的。「是名第一波罗蜜」,但

  是又不得不说、方便来说第一波罗蜜。

  【李文 会 曰】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若悟非相,即达彼岸。实相无二,故名第一。非第一波罗蜜,了悟人法俱空,即无生死可度,亦无彼岸可到,何处更有第一?故云:

  非第一也。『是名第一波罗蜜』者,悟一切法,即知诸法皆是假名。 」

  无彼岸可到,因为彼岸本来就是没有的东西。

  「 《法华经》云:『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于斯了悟,能入见性之门,是名第一波罗蜜也。」

  一切都是方便。

  【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

  解释一下这段的意思。佛说:须菩提,真正的忍辱波罗蜜,如来说就不是忍辱波罗蜜。你若是动一个念头说忍辱波罗蜜,那就不是真正的忍辱波罗蜜。什么是真正的忍辱波罗蜜呢

  ?如来说就是非忍辱波罗蜜,就是没有忍辱波罗蜜的想法,没有忍辱波罗蜜的观念,没有忍辱波罗蜜的执著,佛陀才说是真正的忍辱波罗蜜。

  【李文 会 曰】 「 『忍辱波罗蜜』者,若有能忍之心,即是见有身相,不达我人众生寿者诸非相也。

  【 圆 悟 禅师 曰】 「 『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者,了悟人法二空,即无忍辱之相,是达我人众生寿者非相。故云:非忍辱也。 」

  【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 】

  佛便说到在过去世,歌利王支解我身体的典故。佛前世曾作忍辱仙人,有一天在仙人在树下打坐时,歌利王身边的很多婇女们来到身边,忍辱仙人便为她们说法。歌利王认为仙人

  要诱拐他的婇女妃嫔,仙人说:「我是修忍辱的人,不可能去诱拐她们。」歌利王不相信,于是就试他,割截支解仙人的身体成一块一块,忍辱仙人丝毫没有生嗔恨心,终究相好

  圆满,令歌利王惊怖忏悔。

  一个人要做到身体被支解,被割截成一段一段的却又不生嗔恨心,很难!一般人若是被掴一个耳光,那就不得了了!其实我告诉诸位,这都是心的问题,你信得及吗?假设有一个

  女众,别人在打架时,她不小心靠过去,结果不幸被误打到,虽然是很用力的一巴掌,但她知道这是不小心的,即使很痛也只能自认倒霉;可要是换作她先生,十年来两个人没打

  过架,一朝闹起别扭来只要她先生轻轻打她一下,那就不得了了,她就会大哭不止,她哭泣不是因为被打疼了,而是因为伤心。这也是心的问题,被别人误打时,再用力也不会哭

  ;被先生打了,轻轻一下也受不了,因为伤到她的心了。内心怨恨,很不甘愿,毕竟这十年来她帮他生了十几个(众笑)——没那么多啦,可能是帮他生了三个啦,今天竟然打她

  ,不甘愿。要是十年生十几个,这样就妥当了,当师父的一上台就有十几个现成的徒弟。说来说去都是心的问题。

  【李文 会 曰】 「 『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者,如来设教,方便门多。若作教相言之,只是依文设教,为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支解,曾无一念嗔恨之心 。」

  【 肇法师 曰】 「 五蕴身非有,四大本来空。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 」

  头,原作「首」,将首临白刃。白刃就是屠刀。这首诗表示高僧大德的修行,达到四大皆空、五蕴非有的境界,将自己的头颅送到刀前,却像拿刀斩春天的风一样了无痕迹,没有

  作用的意思。

  「 『应生嗔恨』者,谓色身与法身即不同也。当知割截之时,即不见有身相,亦不见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何处更有嗔恨也。 」

  「应生嗔恨」,但是了解空的话就不同了。

  【 华严经云 】 「 譬如虚空,于十方中,求不可得,然非无虚空。菩萨之心,亦复如是。 」

  【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

  「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修五百世的忍辱。「于尔所世」,在那个时候。

  【李文 会 曰】 「 『忍辱仙人』者,如来五百世中,修忍辱波罗蜜行。欲令一切众生,成就忍辱波罗蜜法,不著诸相。见一切人迷悟贤愚、贫富贵贱,平等恭敬,不生轻慢。以

  至恶骂捶打,皆悉能忍,反生欢喜,不生嗔恨之心。 」

  捶就是敲打。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李文 会 曰】 「 『应离一切相』者,心常空寂,不生起灭,湛然清净,是离一切相也。 」

  我们现在要学着挨打了也不生气。一般 都是 先生打妻子,很少有妻子打先生的,当然也有一些凶婆娘,很泼辣的女人,偏偏反过来打先生。为人妻者,回去之后要是被打了,就

  要把《金刚经》运用出来,先生打我们时,我们就读《金刚经》:「佛说打者,即是非打,是名打者。」若是先生听了更动起脚来,就读:「佛说踹者,即是非踹,是名踹者。」

  《金刚经》要是念出来了,那么一切相就解脱了(师笑)。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不应住色生心」,不要执著于色法,起心动念。「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法就是意识落谢的影像,叫做法尘,不住尘境生心。简单说就是,不应起心,不应动念,于一切法

  无所住,无所著。「应生无所住心」,整本《金刚经》就是讲在这句话。下一句是解释,正面讲之后又从反面讲:「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样就不是好的安住。即为非住,不

  是安住在好的地方。好的地方就是无所住,你的心若是有所著,那么即为非住。

  佛教界有些人,不管出家、在家,修行十几年了,遇到一点小事情还是大发脾气,暴跳如雷,尚不如一个学佛一年的人。他对《金刚经》的道理了悟之后,全部都放下了,能够修

  忍辱行,样样都不跟别人计较,他人再恶劣都无所谓,都不会生气!这个人的境界,比前者修行十几年的境界还要高,因为他对自己命终有把握。所以,你若是想要临命终时有把

  握念佛往生,对于「无所住相」,你要彻彻底底去实施,无所住金钱、名利、男女、感情,一切儿孙、媳妇,各人走各人的路,无所住。

  无所住不是做冷血动物,无所住是很有感情的,只不过是随缘而已。真正的诸佛菩萨都是很有感情的,哪一个大法师没有感情?当然有感情了,但感情是建立在智慧跟理性之上,

  当然和世间的凡夫不同,不然又如何生起慈悲心来利益一切众生呢?

  【李文 会 曰】 「 『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者,心住六尘,即著诸相,取舍爱憎,无有休期。 」

  无有休期, 就执著诸相,没有停息。

  「 『应生无所住心』者,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 」

  消殒,就没有了。无所住,就是无所著。

  【黃 檗禅师 云】 「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者,真如之心,本无所住。若不住诸法相,即与道相应也。 」

  诸位!这句话你要好好地体会,若是不住于一切诸法,你才有道可言。「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者」,若有所著,那就不好。非住,就是安住在不好的地方,就是执著。要安住在无

  所住的地方才是真住。所以若心有住,即成非住。简单讲,修行人要离相才有道可说,著相的话,没有所谓的道。

  「 若住于法,即违正教;既违正教,即为非住也。 」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怎样论及「如是布施」的呢?

  【李文 会 曰】「 『 不应住色布施 』 者,菩萨不见有身相可舍,于诸宅舍道路,逢见一切愚痴贫贱之人毁骂捶打,需索财物;若能随顺其意,令生欢喜,不生嗔恨之心,即是

  布施之义。 」

  在座诸位!我们今天听到《金刚经》,应该生起欢喜心。以后若是左邻右舍要打我们、骂我们,或是对我们拳打脚踢,我们就离开,走远一点就是了。挨得起拳头的人就让他打几

  下,禁不起拳头的人,像我挨不了揍,我就要赶紧走开。有些人七、八十公斤,能抵挡得住拳头的,没关系,尽管让他来,挡他几拳令其欢喜,这样也很不错,喜舍一下。

  「 若只分辨是非,顾惜物宝,阻逆其意,令生嗔恨,即不名布施也。 」

  分辨是非,我们若只是强辨是非。顾惜物宝,只想保护我们的财产。阻抑其意,就是偏偏跟众生作对,阻抑有抗拒、作对、违戾三种意思。

  这里很重要,佛告诉我们:不要用抗拒的心行于世间,用抗拒的心态面临这个世间,你会很痛苦。什么叫抗拒?看什么都不顺叫做抗拒。看什么都顺才叫做学佛啦,善的也这样、

  恶的也这样,好的也这样、坏的也这样,是的也这样、非的也都是一样,没有是非,没有善恶,一切放得下,这就是真正的佛的本意啊!若是阻抑其意,就是常常跟人作对,令对

  方产生嗔恨心,即不名布施。

  【黃 檗禅师 云】 「 凡夫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 」不肯空心,不肯放下。

  「 愚人除事不除心。 」

  除事,就是希望自己讨厌的境界最好不要发生。不喜欢的境界,譬如说生了一个逆子就很烦恼,或是嫁了恶夫、娶了恶妻就很烦恼,不顾事实已经呈现眼前。如果碰上对自己很不

  好的公公或婆婆,那么做媳妇的就一直想要搬到外面住;若是大修行人,你就会很欢喜:这种公公婆婆专门找都找不到,我今天是何等幸运,找到这么会打我、骂我的公公婆婆!

  好,我就当作修行磨练一下!这是真正好的公公婆婆,他才能够施舍这种逆境给我,要不是对我们这么好的公婆,我们今天还想不到要来文殊讲堂听经,这样也很好。

  不过讲是这样讲啦,若等真的碰上了,还是希望能逃得愈远愈好。菩萨才有能力这么说,这得是菩萨媳妇才能做到这样,真的啊,否则没那么简单。我遇到做媳妇的几乎都是来哭

  诉的,很少来有到我这里来称赞她公公婆婆的,哭泣、受不了,要么就是被先生气得大哭,感觉很委屈。 我说:你要是做法师,那你就麻烦了,像师父这样,被众生当作箭靶,光

  是气就气死了。你现在只不过一个家庭中的几个成员在扰乱而已,你就受不了了;而我一个人要面对几百万个众生,「内道」、外道,全部要应付,若是没有保持无所住的心境,

  我要怎么过日子?!我要是看到随便一篇不实的报导,随便写几句话就想要置你于死地的,那我岂不是要气得翻白眼了?

  所以说遇到境界,还是要稳住自己。而凡夫就是不肯空心,恐落于空,怕什么都没有,不知道自性本来就是空。这就是 愚痴的人除事相不除心。

  「 智者除心不除事。 」

  除心就是说心无所著,那就什么都解决了,什么事相现前都没有关系。

  「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著。然舍有三等。内外身心,一切俱舍,犹如虚空,无所贪著,然后随方应物,能所皆忘,是为大舍。」

  随方应物,物就是众生,随一切缘,应对众生。舍有大舍、中舍、小舍三种。

  「 若一边行道布德,一边施舍,无希望心,是为中舍。 」

  「 若广修众善,有所希望,闻法知空,遂乃不著,是为小舍 」

  「大舍如火烛在前,更无迷悟。中舍如火烛在傍,或明或暗。小舍如火烛在后,不见坑阱也。」

  火烛在前面,便很光亮;在后面,那么就看不见坑阱。阱,就是坑陷、深坑的意思。

  【李文 会 曰】 「 『应如是布施』者,俭于自己,奢于他人,是名利益一切众生。 」

  应该这样布施,自己节俭,布施给别人。奢于他人就是布施给别人。

  「 若人心口相应,行解一般,是名利益于自己也。 」

  心口相应,心里想的和嘴上说得一样,又做得到。行解一般,就是解行相应。利益于自己,这是世间的人。

  「 所学佛法,自然广大,虽具见闻觉知,万境不能染著,即是解脱了悟之人,岂无利益。 」

  所学的佛法,不但通达了,而且肯去做,解行相应,这就是自利又利他,确确实实说到最后也能自利。

  【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

  意思是,如来说一切诸相,当下就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也没有一个真正的众生,因为诸相是本空的。

  【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

  现在为了让大家坚定地相信,便说佛语是确确实实的。真语就是实在的话。实语就是不妄语。如语,如就是一切都是空性的东西,如就是本来一切法都是不动的,称为如语。不诳

  语,绝对不欺骗他人。不异语,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所说的完全相同,为什么不异语呢?因为一切法本来空寂,哪有什么不同呢?

  【李文 会 曰】 「 迷即种种皆妄,故不真、不实、不如、有诳、有异也。悟即一切真、一切实、一切如、不诳、不异也。真语者,一切含生,皆有佛性也。实语者,一切法空,

  本无所有也。如语者,一切万法,本来不动也。不诳语者,闻如是法,皆得解脱也。不异语者,一切万法,本自空寂,将何为异也。 」

  「不诳语者,皆得解脱」,绝对没有欺骗我们,一定能够解脱。

  【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

  没有实也没有虚。为什么呢?实跟虚都是对立的东西。因为如来所得法是无形相的,若要说它实,它什么都没有;若要说它虚,它的妙用又清清楚楚。

  【李文 会 曰】 「此法无实者,心体空寂,无相可得也。无虚者,内有河沙功德,用而不竭也。」

  不竭就是不尽。

  「欲言其实,无形可观,无相可得。欲言其虚,见能作用。是故不可言有,不可言无,有而不有,无而不无,言辞不及。」

  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简单讲就是不可思议。

  「 其惟圣人乎?若不离相修行,无由达此法也。 」

  又是讲「离相」,说来说去还是要离相,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 】

  现在反过来讲执著的可怕。菩萨若是心执著于有,有所著而布施,就像人进入黑暗中,即无所见。布施,不管你内布施或外布施,布施金钱或身体、一切种种。如人入暗,就像我

  们人进入暗室中,没有光明。即无所见,为什么无所见?本性不是能著的东西。

  【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

  菩萨心不住法,行一切布施,就像我们人有眼睛一样,能见万物。「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字面的意思,你布施若是不住,就像眼睛明亮的人,看到日光普照,清清楚楚。比喻

  我们心若行布施道,而不住法,就能见种种法、种种色相。相比较而言,布施若执著,就像进入暗室中。

  【李文 会 曰】 「『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者,众生之心,本自无住,无住之心,即见诸法实相,名为菩萨。二乘之人,心住于法,不见诸法实相,背菩提路,何异凡夫?如人背

  明而入暗室。『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者,二乘之人,不见色而住色,譬如不见坑阱而堕坑阱。」

  背,违背。阱,深坑。不见色而住色,不见色就是还没有办法悟到绝对的色性空,悟到色相当体就是空;住色,所以他还认为有微细的地水火风,也就是微尘。《俱舍论》里讲的

  还有「方分」者,方分就是还有座标的空间。

  「 菩萨见色而不住色,譬如不见坑阱而堕坑阱。 」

  「菩萨见色而不住色」,这里的「色」是指一切外境,指境界,不是女色,菩萨见一切境界,而不住一切境界,譬如见坑井不堕坑井。「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应无所住而布施」,你冷静地想想,眼睛所见、耳朵所听的都无所著,你看有哪一法能障碍得了他?!

  在座的诸位,现在冷静地想想这句话,学了一小时也好、学了二小时也好,你想想看,这是何等的境界?——眼睛看到外境的好坏、善恶、顺逆,完全不著!不住色布施,不见色

  布施,眼睛所见的一切都不执著,你想想看这是何等的境界?这是多么快乐的日子,多么解脱的日子!何必斤斤计较,何必让自己这么痛苦、烦躁,让自己不开心?

  电视里有这样的广告词:「……烦躁!」所以,学《金刚经》比你吃什么药丸都快,对治起来样样顺遂,不会有任何障碍,如果有哪一样不顺,不可能的事!不管你哪里不顺,用

  《金刚经》这个无相、无所住法对治下去,一切都妥妥当当的!我告诉你,上根利智的人学二个钟头,比有些人学佛一辈子更厉害!因为你学一辈子,也同样是学《金刚经》的几

  个字而已:「无所住」,都一样。会用功的人,你就单刀直入,一生就受用不尽了。不会的人,回去之后还是照样执著,一心想控制,却还是控制不了。

  「 一切诸法,但有假名。 」

  一切诸法只有假的名字,没有实体可言。

  「二乘之人,为无慧眼,不辨真假。菩萨即有慧眼,见种种色,悉皆无相。故达 摩云 :『不见色,即是见色耳。』」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

  这句话是赞叹。将来若是有行善的男子、行善的女人,能够在《金刚经》里下功夫,他就是佛。受持读诵,受是完全地如法地修行,持是连续不断,受持就是真正去修行,解行相

  应叫做受持;读诵就是牢记不忘。这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一般都只是读而已,就像鹦鹉学舌,婴儿咿呀学语。可以学样子念一念,每天诵《金刚经》,拾人牙慧,受持却没有。

  每天都在执著,他怎么谈得上受持?即为如来,他就是佛。因为他如法,以无相去修持。

  【李文 会 曰】 「 『即为如来,以佛智慧』者,若人心常精进,读诵此经,即觉慧性渐开。应当了悟实相,人法二空,不被一切善恶凡圣诸境惑乱,即同如来智慧性也。 」

  【 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

  其实说无量无边也是多余的,因为本性不能说无量无边,根本就是不可思议的东西,怎么能说无量无边呢?只有这样形容,没有办法。因为我们人是生活在有量有边之中,所以对

  于佛性功德,只能说无量无边。其实说无量无边也不对,无量无边是对有量有边来说的,有量有边是相对无量无边说的,凡是可以形容的,统统不对。

  【李文 会 曰】 「 『悉知悉见是人成就功德』者,三世诸佛,无不知见了悟之人,故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

  持诵《金刚经》功德无量,从古至今诵《金刚经》的人不计其数,因为念起来也很快。诵《金刚经》最快的是哪种人知道吗?就是到处赶经忏的人。起初还听他念「须菩提……须

  菩提……」等一下回来一看,三分钟就诵完了。因为诵一卷三百(元),三百、三百……很吓人的。本来还很正常地念:第一分如何、第二分如何……转身去上个厕所回来,他已

  经念到第二十八分了。怎么会这么快?听说是跳着念的。施主要是没看见就取巧跳着念,施主一转身,他就赚三百了;要是施主守在旁边,才肯按部就班慢慢地诵。

  说真的,赶经忏、念经,本来不是坏事,持经的功德是无量的,但若是把它用来赚钱,这事情就大了!不晓得大陆有没有在赶经忏,台湾的经忏实在是太严重了,「懂得香云盖,

  到处吃素菜」。台湾的经忏很厉害,价码很好的:你会做焰口的话,一天就几万块,不得了的!但是因果也很严重!所以,念经本来是很有功德的事情,但是我们以污染心持经,

  牵扯上名闻利养的东西,这就不是佛法了。经忏本身是很好的,智者大师当年发明经忏,本是为了要超度、利益众生,但是现在却沦落成这样。智者大师若是在天有灵知道经忏现

  在已经变质了,他老人家会哭死的,真的,经忏完全变质了!

  中国和泰国又不同,在泰国,供养都主动送到寺院,师父坐车免费,所以在泰国可以不必赶经忏,不必去为人念经。而在台湾,法师若是能够弘法利生,当然就有人供养;而一般

  出家人若是不靠诵经,有时候也是有他的难处,譬如想买部大藏经需要十万元,没有钱啊,不为人诵经的话,钱要从哪里来?也是迫不得已,没有办法。而且台湾有很多假的出家

  人,破坏了出家人的威信,所以现在众生看到出家人,不一定会供养他,除非正信的佛教徒。对于一些真正的出家人,走出去托钵的,早被那些假的出家人害死了。所以说真的,

  赶经忏在台湾也有很不得已的苦衷,也值得我们同情,因为实在是没有办法。所以如果他的发心正确,也有无量功德,人虽然在赶经忏,但他的心不是为了赚钱,那么功德也是很

  伟大。这就不是看诵经的形式,要看你的发心对或错。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

  你想想看,用恒河沙数的身体来布施,百千万亿劫!下面就要较量功德了。

  【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

  若是有缘众生,听闻《金刚经》。信心不逆,什么意思呢?不逆,就是不散乱,就是没有违背《金刚经》的意思。信心不逆,就是生起《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信心,

  以《金刚经》的智慧,产生无所住相的信心。其福胜彼,这个功德太大了!所以我才告诉诸位,《金刚经》的力量、功德不可思议,就算你只是一直口诵,不了解它的意思,同样

  也有无量无边的功德,真实不虚。

  【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

  现在人们不再书写受持,都改成印刷,所以印刷的人功德无量。这部经我们印了五千本,五千本就是十五万七千多,所以出钱印这部经的人功德无量。

  【 肇法师 云】 云:「 从旦至辰名初日分,从辰至未名中日分,从未至戌名后日分。于此三时,乃至无量百千万亿劫,舍身布施,亦不及受持是经,见自性耳。见自性者,谓深

  明实相。 」

  见到我们本性的人,就彻彻底底了解实相。

  「 人法二空,乃是大悟人也。《法华经》云:『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心常精进,无有间断也。 」

  尊颜,就是指佛。目不暂舍,目光一点都不曾移动。

  「 『受持读诵』者,行解相应谓之受,勇猛精进谓之持,心不散乱谓之读,见性不迷谓之诵。 」

  行与解相应,才叫做受。这里讲的就是我们所谓读经、诵经的意思,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 『 为人解说 』 者,谓已悟人,能见自性,方便为人解说此经,令悟实相,成无上道。此为法施,无所住相,功德无有边际,胜前百千万劫以身布施功德,百千万倍。 」

  【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

  以要言之就是简单来说。最上乘就是佛乘。你看佛陀赞叹《金刚经》的话,令人震撼!

  这两句的意思就是:须菩提,简单来说,这本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更有无边的功德。(你看佛陀给予这部经何等的赞誉!)《金刚经》是如来为发大乘心的人而说,是为发

  佛乘的人而说。

  【李文 会 曰】 「『无边功德』者,若人于此经典,了悟人法二空,深明实相,功德广大,即同佛心,无有边际, 不可称量也。 」

  跟佛一样,因为他悟到的是无边际的本性,当然功德不可称量了。

  「 『为发大乘者说』者,智慧广大,能见自性。 」

  你若是不看这本《金刚经》想见自性就很发很困难了,所以六祖要开悟,也是因为这本《金刚经》,

  「 色空俱遣,不著二边。 」

  色,色法也去除,空也去除,不执著一个色,不执著一个空。

  「 二边既无,即无中道可立,不染万境,即是大乘菩萨所行之道也。『为发最上乘者说』者,不见垢秽可厌,不见清净可求。 」

  「不见垢秽可厌」,这里我告诉诸位: 嫉恶如仇,只能当世间的君子,不能成为圣者、解脱之人。 「不见清净可求」,因为本无一切法,哪有什么清净呢?不要嫉恶如仇,恶性

  本空,恶者我们应该同情。垢秽,就是恶的,可厌的。看到讨厌的,要慈悲对待他,不要得罪他。

  像我就是这样,过去有一个人不断向我借钱,一次次地跟我借了几万又几万,我一再告诉他该还了,一年过去了,三十万元还是不能还我。我告诉他这是常住的钱,这样不太好,

  可是他到最后也没有还我,我也并不得罪他,以至于他多拿了十万元,我也没有讲第二句话。跟我借钱的人,怎么都不想还我,很奇怪!(众笑)我也是本着佛陀的教化,不生气

  、不跟他计较,他有能力还就还,不能还也没办法。从此以后,我就尽量别借钱给在家人就好了啊。(众笑)没办法,因为众生不知道因果啊!

  所以说慈悲有时候还要运用智慧,我本来也是认为他不会有问题。而且我们了解了本性的功夫,只有放下。到现在他也没有跟我连络了,他过他的,我也没有变得比较穷啊。所以

  遇到这种事情,你一定要解脱,不然也没办法。同时我们以后要更加注意,保护这些众生的血汗钱。

  「 无遣可遣,亦不言无遣。 」

  无遣可遣,没有什么可以遣的;亦不言无遣,也不能说没有所谓的遣。因为遣跟无遣都是对立的东西。

  「 无住不住,亦不言无住。 」

  无住就是不住一切法,也不去讲说无住——若有一个无住的念头在,还是住。就像「能遣」,放下就是遣一切相,如果讲「我能放下」,就又变成执著。

  「 心量广大,廓若太虚。 」廓,就是广阔的意思。广若太虚。

  「 无有边际,即是最上乘诸佛地位也。 」

  【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 】

  若是有人能够受持、读诵,广泛地对一切众生来讲说。

  【 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

  不得了!佛陀对这本经实在是赞叹到极处了。要是没有本《金刚经》也就没有《六祖坛经》,因为六祖是听到人念《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开悟的。佛陀在这里说:

  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你看用了多少个「不可」!

  【 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一个人若是悟到本性,那么他就是佛,因为对于本性的东西他都清清楚楚,这个人就称为活佛,活的佛,因为你问他什么他都懂啊!

  依《金刚经》明心见性,就是活佛,西藏人讲的活佛。可是现代人所说的活佛就很简单了,活着的人就可以称为「活佛」。现在人动不动就自己称为「活佛」、「活佛中的活佛」

  ,像卢胜彦就自称活佛了。人家西藏的修持法是没那么容易的。那一天梦参老和尚告诉我,西藏密宗里,小孩子若超过十岁就不收为喇嘛了;要成为一个喇嘛,需要二十年的显教

  的基础。二十年啊!在西藏地区要成为一个大成就者,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小孩子从小就要背经典。不是像台湾这样,修上二到五年的密宗,就自封为金刚上师了,闲来没事就摆

  出法器为人灌顶,灌顶法会让人看得头昏眼花。所以那天老和尚的开示让我觉得密宗实在是很了不起,我听了很感动。小孩超过十岁就不收了,从小就教化,正确的!一般人对密

  宗不了解,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

  老和尚说,台湾的密宗变了,不一样了,「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台湾的密宗已经不是本来的面目。真正的密宗不是这样修的,最起码要二十年的显教基础,所以密宗的大成就者

  都是很不简单的。像宗喀巴大师,通达教义、教理,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十分了不起,把修行分成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修行阶段,他讲修行要按照次第一一按步就班而

  行。像法弘说要学密宗,他已经快三十了,要在西藏人家就不收了,所以我们不是出生在西藏,就大可不必不必搞这些稀奇古怪的花样,还是要实实在在地念佛。所以说密宗实在

  是不得了的,可以说是最上乘的了,但是台湾的密宗就不好说了,所以我们还是要老实念佛。

  「 『广为人说,知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思议功德』者,此谓上根器人,深明此经,了悟佛意,持此大乘经典,为人解说。令诸学者,各见自性无相之理,得见本源自心是佛。当知

  此人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量也。 」

  【心佛颂云】「 佛即心兮心即佛。 」

  佛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就是佛。

  「 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

  心是相对于佛来说,佛与心都是用来形容的名词,都是名相,所以也是虚妄之物,所以说心佛从来都是虚妄之物。因为心跟佛根本就是无一相的东西,不论安插什么都不对,你要

  如何说什么是心、什么是佛呢?从来就是一种虚妄的东西,是方便说。这样你才了解这是真如法身佛。

  「 佛佛佛,没模样。 」

  什么是佛,没有一个模型,什么都没有,可是充满了智慧。

  「 一颗圆光含万象。 」

  就是说用一颗清净心、平等心,入于百千万亿的色相。里面一颗圆光,就是我们的本性,用这一本性入于一切事相,无体之体才是真体。譬如说我们的佛性在心,可是心却拿不出

  一个佛性,只能以无所著的智慧映现出来。当下如如不动,那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它不是死板板的东西,也不是无妄想的东西,但却是拿不出来的东西。你若是说无,它又是有

  ;你若是说有,它又是无。

  「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 」

  无体之体,才是我们的真体。不能说是色法,不能说是空法,也不能说是不空,因为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东西。

  「 不动不静不来往。 」

  你要说它是动、是静都不对,它当下是不来往。

  「 无异无同无有无。 」

  没有不相同的东西,没有相同的东西,也没有有与无的东西,因为本来就是真如的。

  「 难取难舍难指望。 」

  你取不到,舍不掉,因为本来就是无一切相的。指望,就是指陈,描述、指出来什么是佛性、本性在哪里?你指给我看什么是佛性,什么又不是佛性呢?

  「 内外圆明到处通。 」

  到处通,于一切法无所著,内也通,外也通,境界也通,没境界也通,面临生和死也通。为什么?内通、外通、全部都通,这是一定要经过的阶段,因为无所著,从而不恐惧死亡

  ,视死如归。

  「 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 」

  一佛国为大,一沙为小,大的包含在小的之中。意思就是说小能容大。表示无所不通,本性的东西事事无碍。这是华严的思想,大能容小,小能容大,事事无碍法界。

  「 一个身心万个同。 」

  我们每人有一身一心灵,不论到哪里本性都是相同的。

  「 知之须会无心法。 」

  我们若要了解,就一定要领会什么呢——无心,就是没有妄想,就是无所住法。

  「 不染不净为净业。 」

  你若是被污染,当然就不清净;而你若仍然有一个净的观念,那么还是不净。所以,不染不净,这才是真正的清净业。

  「 善恶千端无有无。 」

  造善也好,造恶也好,在一个圣的心中,无著于善恶,所以圣人只有对众生的宽恕和怜悯。圣者每天都在讨论自己本性的对与错, 而凡夫却是整天在讨论圣者的对与错,差别就是

  这样。

  凡夫整日论他人对错,猜想、假设他人的用心。像师父今天所讲的,人生活在两种痛苦中,第一个是错觉,第二个就是假设,这是人类最大的痛苦。圣人不会这样,他既不生活在

  错觉里面,也不生活在假设里面,那么什么都障碍不了他,任何境界对他都没有用,善恶对他没有影响。你注意看,凡夫就是一直在讨论,某某法师有修行,某某法师没有修行,

  某某可能有东西,这个法师持戒,那个法师没有持戒……整天烦烦恼恼的,结果呢?自己的生死都不顾,专门讨论别人的事情,整天都在为别人忙碌。我们哪有多余的生命整天去

  讨论别人?「善恶千端无有无」,没有「有」,也没有「无」。你看,大彻大悟之人说的话,句句都是明心见性!

  「 便是南无大迦叶。 」

  这个就是南无大迦叶,就是他的境界。

  【黃 檗禅师 云】 「 『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闻经解义,如说修行,广为人说无相之法,令诸学者悟明心地,能行无相无著之行,开发心中智慧光明,离诸尘

  劳妄念,共成无上菩提。当知此人,负荷自性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于身内也。 」

  今天要讲到九点四十,何以故?因为今天心情很好!(众笑)喝点水(师举杯钦),讲得都快开悟了!

  【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

  佛说:为什么呢?须菩提,若只有爱好愚钝法的二乘众(乐于小法者),那么他就是执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金刚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李文 会 曰】 「『 若乐小法 』 者,凡夫愚钝之重,不能听信,广学无上菩提;只修福德,六道轮回因果之法。纵能强学,执著多闻,为人解说;被明眼人觑着,手忙脚乱,

  一场败阙。 」

  觑,音 q ù,看到。阙,音 qu è,败阙,就是失败、毁掉。意思就是被明眼人看到他失败、毁灭的下场,就是教我们不要虚伪。

  我告诉诸位,有些人在电视上讲经,但他不明真理,到最后一败涂地,因果是很严重的!因为他是破佛的知见。至于世间人讲经,所讲的都是劝善而已,没有道可言。 道是要离相

  寂静才能叫做道,能令我们明心见性的才叫做讲道、弘道。 如果只是叫人吃素、持戒、拜佛等等,不能让人大彻大悟,那也不能算是讲道。所以世间人长篇大论,只能说是劝人做

  善事,劝善而已。我曾经看到电视上有一些人在讲经,有居士、有自称法师的,但是听下来发现都是重复的东西,绕不出劝善的圈子,怎么能做到单刀直入地谈悟入本性上的东西

  ?只能算讲善,没有道可讲。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是有《金刚经》,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

  【 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

  为什么是塔呢?这表示,明心见性的人即等同于佛塔。即为是塔,因为这本经就跟佛一样,能使你明心见性。所以有经典之处,有因缘就会有人能明心见性,所以就等同于佛塔。

  【李文 会 曰】 「 『在在处处若有此经』者,一切众生,六根运用,种种施为,常在法性三昧之中。若悟此理,即在在处处有此经也。『一切世间』者,谓有为之心也。『天人

  阿修罗』者,天者,逸乐心;人者,善恶心;阿修罗者,嗔恨心。但存此心,不得解脱。『所应供养』者,若无天人阿修罗心,是名供养。 」

  逸乐心,放逸的心。没有凡夫的心,没有六道轮回的心,这才是真正的供养。

  简单来说,此处是佛赞叹《金刚经》,为什么佛一直赞叹《金刚经》?因为这本经是教你明心见性,这样岂不是意味着明心见性才是成佛的根本?!你看对佛对这本《金刚经》的

  赞叹到了何等的程度——不可说的功德、不可称量的功德、我若具说会令你狂乱的功德……十分令人很震撼。佛在别部经典里不曾这样说过,为什么? 这部经讲明心见性,这样岂

  不是意味着明心见性是当务之急?! 你纵然不能明心见性,只一味认真念佛,对于本性的东西也还是要了解,你现在不学,到了极乐世界也是一样要学。 你到极乐世界,大彻大

  悟,明心见性了,这跟本性不是一样嘛?跟佛讲的《金刚经》还是一样的。《金刚经》里的法就是极乐世界的法,佛佛道同嘛,讲本性的法门,都是相同的东西。所以《金刚经》

  地位之重要,正因为诸佛以般若为母,而《金刚经》正是讲般若的思想。

  「 『即为是塔』者,解脱之性 , 巍巍高显。故云:即是塔也。『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者,当于解脱性中,开敷知见,熏植万行。 」

  开敷知见,开佛的知见。熏植万行,熏为熏习,不坏事相地修行,熏植万行就是说虽然明心见性,了解本性的东西了,但是你还是要培福,还是要去修六度万行,还是要弘法利生

  。虽然说法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但还是要度。

  「 即法界性,自然显现。 」

  法界的本性,自然法界性,自然地显现。什么叫法界性?就是无量无边的智慧跟福德。法界,就是我们本来的法身。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这一段说明,今生读诵《金刚经》的人,却有病苦、贫困、下贱,这是因为前世的罪恶本该堕三恶道,今生会受人轻贱、被人糟蹋,也正是因为前世的业。而诵《金刚经》之后,

  他的宿业就能消灭,将来还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简单而言就是,我们今生若是诵《金刚经》却还是有种种业障,受别人耻笑等等,这就是在消我们的业障。虽然诵了《金

  刚经》,还是受人轻视,这是前世的罪业致使的。

  【李文 会 曰】 「此谓若人受持读诵此经,应合得人恭敬。今复有疾患、贫穷诸衰。」

  疾患,就是生病。贫穷,太穷的人,连三餐都难以温饱。人要是遭遇到贫穷,那是很悲哀的,所以佛陀说「贫穷学道难」。

  要讲对金钱看得开,说真的,目前做到的没有几个人。上次一个办杂志的人来,见到师父时顶礼,哭得非常伤心,说他现在为了办佛教杂志心力交瘁,因为佛教界都不重视文化事

  业,他的意思是希望师父能帮助他。我告诉他这是常住的东西,也不能随便动用。他说:「我知道!这是十方常住的钱,我一定会首先考虑这一点。」再三请求。我又去向他们的

  一个记者求证,看看钱借给他到底有没有问题,那人满口答应说没有问题。然后就开了借据给我,我把现金借给他。

  本来是开三百万的借据,后来偿还了两次总共一百万,可是还欠二百万的时候,他就宣布倒闭了!借钱的时候是哭丧着脸,说他是知道因果的:「我是一个受菩萨戒的人,绝对不

  敢侵损常住一毛钱。」讲得让你非相信他不可。佛陀常说要慈悲喜舍,何况这是为佛教文化做事,怎么会吝惜这一点钱呢?如果这几百万真能帮助他,就该拉他一把,这也是一种

  功德。但是事情终于没有办法,还是倒闭了!所以人若遭遇到贫穷,往往就没什么廉耻了。

  我们人有钱的时候,口气很大:我怎样怎样,我如何有志气……我告诉你,在你很穷的时候,就是有志气也伸张不起来,别人叫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根本没办法。像我读大学

  的时候没钱,家里一个月寄一千元来,既要买书又要应付生活,压力很大,只得去帮人家捡木柴挣点生活费。不过不是捡大木,而是捡小枝的,帮人家整理柴火。那时候我已经教

  书了,是帮一个学生的家里做,他们都叫我 林 老师。学生一家人很舍不得,他母亲受菩萨戒,对我很好,实在是非常照顾我,可是我心想:我到这里来工作赚钱,若是没有好好

  干,实在是说不过去,所以就很认真地做。一天一百一十元,我记得很清楚,从早上就开始去做,整理柴火一做就是一整天。

  人要是被钱逼到走投无路,再下贱的工作都会做,叫我去倒馊水我也肯去,不然怎么办?后来又去做家庭教师,很不幸的,碰到一个最难教的,脑筋有一点痴呆。我教他:「除以

  一百,就是等于乘以一百分之一。」他说:「老师!为什么?」我说:「还是留给别人教吧,一个月五千元我不赚了!」没有办法,人傻愣愣的,教了老半天也教不会,为赚这五

  千元,教得我气死了。还没把他教成功,我就先往生了。

  所以,人在得势的时候,或是有钱的时候,口气总是很大:我一定不会怎么怎么样。我告诉你:等你贫穷的时候,你就一定会怎么样怎么样了,再下贱的工作你照样会做(只要不

  偷不抢就好),不然能怎么办?没办法!

  你们问师妈就知道,从前我们家境最可怜的时候,台风一天过去之后,就到处去找哪里有淹死的鸡鸭,然后捡回来剁一剁,再用油炸去掉腥味就开始食用。不管是死鸡、死狗或是

  死猪,都是些腐烂发臭的动物尸体,照样拿来吃,不然怎么办?

  那时候还捡过破铜烂铁、捡过废纸。捡废铁时,我就看到人家养的鸭子在吃绿色的浮萍,因为放浮萍的盒子是铝片做的,虽然卖不了多少钱,但是因为捡不到东西啊,我就想:反

  正鸭子只会吃,它也不知道,也不会抗议。我就将浮萍倒掉,把铝盒子踩破,拿了就跑。后面就有个四十几岁的人从里面骂着追出来:「你这个臭小子!那是我养鸭子用的,你也

  敢偷!」我就赶紧溜掉了。所以说没犯过偷盗?其实还是有啦,没办法呀!捡不到破铜烂铁就卖不到钱,没有钱啊!

  说到贫穷的经历,真的足以演上好几部电影。小时候家里很穷,我中午就去第九水门捡废纸。先拿一个大的纸屑箱放在那里,然后再背个小一点的箩筐到处去捡。因为背不动大的

  箱子,就背个小的箩筐,箩筐背起来比我人还高,因为我长得矮,从后面看就只看到一个箩筐在动,看不到前面的人。没办法啊,就这样背着箩筐到处去捡废纸。后来走到中央市

  场的时候,时至中午却没饭吃,肚子又很饿,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开始想办法了。我的同伴中有一个阿雄,阿雄的手脚比较利落,体型跟我差不多,比我矮小了一些,不过他跑得

  比较快。他说:「益谦(我的俗名叫做益谦),中午怎么办?」我说:「我也不知道,你想想办法好了!」他说:「我想不出来,你的脑筋比较好,你忘记人家都叫你天才吗?」

  我说:「对哦!不然这样好了,你去偷一些龙眼,然后拿了就赶快跑!」他说:「这主意不错!」「我呢,就跟在你后面,你边跑边故意让龙眼掉下来,要故意让龙眼掉下来,听

  懂了吗?」他说:「知道了。」然后他偷了小贩一串龙眼拔腿就跑,我就大喊:「老板!他偷拿你的龙眼!」老板拼了命地追他,他跑得飞快,一路上就故意让龙眼掉下来,我就

  跟在后面一直捡一直捡……等老板抓到他时,龙眼已经都掉光了,被抓到时他就说,「我手上都没有了,全被后面那个人捡走了。」老板又问我:「小朋友!你怎么拿我的龙眼?

  」我就说:「我是在地上捡的,又没有偷拿你的。」老板想一想,这也算是地上捡来的,好啦!就给你吃好了!事实上也是从地上捡来的呀。没办法啊,没钱就要自己想法子。所

  以人只要一贫穷,任何招数都使得出来。也算是我脑筋还不错啦!所以说我们人是还没遇到困境,真遇上的话你根本没办法。

  那时候还经常去吃阿度仔粥,是外国人救济台湾人施的粥,我常常打趣说那是去吃阿度仔粥。在凉州街那边有一间妈祖庙,叫做天上圣母,那也算是美国人慈悲,每天中午都会把

  面、麦混合起来煮成一大锅,没有其它的菜,用那种养猪的面,也没有把我们当人看啦。等在那边吃饭的,都是些有残障的、流浪汉或是有家却没钱的,不然就是那些捡破烂的小

  孩子,一伙人聚集在那里,都是没饭吃的。因为面量煮得有限,去的人有跛脚的、断手的、凶神恶煞的,还有全身脏兮兮的、嘴巴臭的、牙齿全掉光的、眼睛斜视的,所有人排成

  一列队伍,就像乞丐帮一样。我总是背个袋子就去那里排队了。到时候分给每人一个碗,还不是碗公哦,差不多比碗大一点,又比碗公小一些,分一个‘碗爸'给你——最大的叫碗

  公,比碗稍大的就叫做碗爸啦。排队要提早去,不然就会吃不到。吃饭的时候,不会给你盛很多,因为煮的一锅面数量有限,慢来的人想要插队,但大家都不肯让他插队。

  讲到插队,我长得矮,插队应该很厉害,可是从队伍中间钻进去,每次都被抓出来,不得已只好从后面排起,然后就端着碗,跟着队伍移动。等面煮出来,一盛上之后我又去从后

  面排,盛上之后立刻又去排队。他不会盛满整碗给你,都是只盛一点点,然后就换下一个了,食量少的人才刚好够吃。没有桌椅,每人端一个碗分点面就蹲在妈祖庙前开始吃了。

  我看他们都不怎么聪明,盛完面之后都傻呼呼的坐下来吃,吃完了才又从后面开始排队;我可就不一样了,盛到一碗之后又马上从队伍后面排起,队伍一边移动,我就开始赶快地

  吃,再轮到我时刚好吃完。不这样就来不及了,面就会被盛光,所以要边排队边赶紧一边吃。

  所以说到贫穷,那时实在是穷得非常彻底,真不知道要怎么形容了。所以我的胃肠病会恶化到这种程度,常常会抽筋、痉挛,用中医、西医治疗到现在还是不能痊愈,跟这也不无

  关系,这也是前世的业。

  「 反为人所憎恶。 」

  反而被人所憎恶。这也是各人前世自作的业,也不必怎么怨叹。若要论苦日子,你们的日子再穷也穷不过我。

  「 世人不达先业,将谓诵经为善即无应验,遂生疑惑。殊不知若非经力,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折三途之报,速得无上菩提。 」

  「折三途之报」,照理说要堕三途的。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 祇 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现在要说福报的比较。佛告诉须菩提,自己过去供养诸佛无量阿僧衹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就是经过。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那是不计其数的,可以说是布施遍满三千

  大千世界,舍身数如微尘。悉皆供养承事,供养无数诸佛。无空过者,一尊佛都没有遗漏。

  【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 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

  千万亿分 ,还不只是百分之一,更是千万亿分之一。 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就算用任何比喻都无法描述。这段话的意思是从反面讲,佛说他供养无量诸佛,还不如我们诵《金刚经

  》千万亿分之一的功德,所以这本《金刚经》的功德,实在是无法称说的。原因如下面所说:

  【李文 会 曰】 「 造寺写经、供养布施功德,只获人天小果,实非功德也。 」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

  首先你要受持读诵。你只有悟才有办法,要悟才能受持、读诵。若能受持《金刚经》的无相之法,你自然就没有烦恼了。

  【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

  狂乱,就是不相信,而不是丧心病狂。意思是说,你能受持、读诵《金刚经》,我若是说出其中全部的功德,这功德大到你听了也不敢相信。狐疑,狐性多疑,狐狸本性最易怀疑

  。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

  如果在「经义」中间把加两个字「般若」,变成当知是经「般若」义不可思议,意思更清楚,指这本《金刚经》的般若道理不可思议。

  【果报亦不可思议。】

  「果报」之前再加两个字「将来」,道理更明白:指将来的果报更不可思议,是能够成佛的。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要怎么安住呢?要如何降伏我们的心呢?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

  「生」就是发。若是有人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应当发什么心呢?下面: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灭度就是度脱的意思。灭掉一切烦恼,度一切的苦厄,叫做灭度。我应该灭度一切众生。

  【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者。」回头看:「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先前这一段跟这一段就是互相呼应。

  现在再翻回来,

  【李文会曰】 「当生如是心者。谓二乘之人。执著诸相。起诸妄念。如来指示其心常空寂。也就是无一切相。湛然清净。」

  【黄檗禅师云】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者。佛言:我今欲令一切众生除灭妄心。令见真性。」

  【白乐天云】 「湛然无他念。虚静是吾师。」

  「白乐天」就是白居易。

  湛然就是很淡泊的,平实、平淡、平凡,就是一种淡然。 「虚」就是退步、空一切,你一直退步,一直学吃亏,不一定是吃亏的人哦。他一直占我们便宜、一直害我们,他也不一

  定会过得比我们好,这是说真的!所以 不管任何时候,因果都会帮你安排得妥妥当当! 「虚静」,能够保持这个心一直空寂。所以虚静是吾师。

  【圭峰禅师云】 「觉诸相空。心自无念。」

  我若是觉悟一切相都是空,心自然无念。离诸一切相,离诸相即是诸佛。

  「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因为你无念,就无一切妄想,你若是起心动念,你就要马上觉、观照,觉悟之后,觉之当下就无。能所双亡无一切法可得。

  「修行妙门。惟在此也。」

  修行的妙门,就是这几个字而已。

  广钦老和尚,他要入涅槃的时候说,当然他是已经证果,悟到本性的了不起的圣者,他说:「不来亦不去,没有事。」我也有悟到,老和尚说的是这一句,我要说的是另外一句:

  「一切事情从来不曾发生过。」你慢慢去体会我悟到的这一句是什么意思,你们慢慢去体会。因为发生的当下就是无,而我们却一直认为这是实在曾发生的事,所以就一直烦恼。

  而我已经悟到了,我认为世间本来就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这是我今天的心境,所以,「觉之即无,修行妙法,惟在此也。」

  【慈受禅师云】 「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此谓不可见有众生。是自己度者。若有此念。即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非菩萨清净心也。」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为什么呢?实在是没有任何的法,无有法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是有法,那么这就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单来说,无一切法,才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即非菩萨者。谓二乘之人。执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实无有法者。谓初悟人。尚有微细四相也。但少有悟心是我相。」

  微细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仍然有这微细的四相。感觉有所悟,就是还有我相存在。

  「见有智慧。能降伏烦恼。是人相。见降伏烦恼。竟是众生相。见清净心可得。是寿者相。」

  所以六祖的解释跟别人完全不一样,都是摄于一念之间。

  「不除此念。皆是有法。故云: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常常告诉诸位:我们为什么不试着做一天佛陀看看?你明天试着去做一天佛陀,看你是要用广钦老和尚那句话:「不来亦不去,没有事。」或是要用师父这一句「不曾发生过任

  何事情。」天地之间未曾发生过任何事情,这都是业力、无明在鼓动而已,都是没有实在性的东西。你明天坐下来时,你就空一切法,心量放得很大,也不必论大小,就是无念,

  无念,无念……。而有些人无念也定不下来,要他保持无念,他就想东想西,不能空一切法,没关系!想东想西也没关系,不执著就好了, 培养在念头当中去掉这个执著性,那么

  这就变成妙用,其实妙用也是有念头,只是这个念头有过滤,去掉这个杂质,就变成清净的念头而已。 你明天试着做一天佛陀。做一天佛陀就是说,一切相不可得、不可说、不可

  思、不可议,不着一切相,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这样念: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好好地参,好好地用功,就是不要被境界染著,境界一来就抹油保护自己,

  抹油就代表有智慧,沾染不了我,你做一天看看,没有烦恼的情形是如何,不要回想过去,不要希望未来,也不要怨叹现在。这样地去做一天佛陀,修理佛陀,把他修理好,将心

  修正、调整正确,这样就很好过,很轻松了!所以我常常说,奇怪!人家怎么说修行很困难,我怎么觉得修行很简单!

  下面说,执著烦恼就是众生,放下烦恼就是佛陀,所以说:实在是无法,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若是有法,你就有着,就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单来说,你想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定要空一切法——也就是离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你的意思是如何呢?如来,佛在过去然灯佛时,是不是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没有!世尊!就我须菩提所了解佛陀所说的这个空的道理,绝对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可得。因为无一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

  对!就是这样。这很契合如来的意思,确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就是这么简单,不过说真的,讲归讲,我也是烦恼几十年的人。所以我现在会说很简单,是因为这样一直看经典、在社会上不断的磨练,自己用智慧观照,慢慢慢慢地把烦恼放下

  ,我才了解一切法不可得,不然我过去也是一个很执著的人。

  我常常说,我今生要是没有听到佛法,我就很凄惨了!我是不是告诉过你们,有一次跟吴金松,捡到一百元,他不肯跟我平分。我说:「你要跟我一平分哦!」从前的人捡到钱没

  平分的话,都会告诉大家。所以说连一百元都看不开的人,今天能做大法师,实在是不太可能。但是有佛法的话,凡夫就慢慢会改变。事实上到现在还是凡夫啦,不过所过的日子

  ,已经比较不会有障碍了。人家说我度量很大,大慈大悲,我也没有这种观念,这本来就是我应该要做的,对徒弟慈悲,这也是应该做的。跑去盖四十二甲的道场,这也是应该要

  做的,样样都是应该做的。谁叫你要做师父,不然你就不要收徒弟嘛!既然把孩子生下来了,就要养他、教育他嘛,不然你生小孩做什么?对不对?把孩子生下来之后,就放着不

  管,这样大家都敢生小孩了,我也敢生了。你为人家剃度了,把人家的头发剃了,却不教人家,人家的父母亲把他养到这么大了,书也读这么多了,他来跟我们出家,我们就真的

  没有一样可以教人家?说真的,也是没什么能教啦。但是以世间法来说,确实要有智慧。所以我不曾在想:我对徒弟是多么慈悲,或者是说我施舍了多少,我为了徒弟是多么忙碌

  。像有时候去山上碰到下大雨,又没有带雨具,回程的时候因为淋了雨,就会觉得一阵头疼,我也不会想,这些徒弟怎么样……。我不会想这些,从来没有,人总是活在一个权利

  跟义务之下,这个是我的责任。

  所以我们人要解脱很简单。你若是常常说:这是我的责任,我应该这样做,无怨无悔。你是什么责任,你就应该要完成。你负责厨房,你就不能怨叹,厨房就是你的工作。你是会

  计 小姐,你就要好好地帮人作帐,这个就是你的工作。或是做父母亲的人,像电视新闻经常在报导,父母亲打小孩,把小孩打成残障了,那真是很可恶的!因为夫妻吵架,就将他

  十三岁的女儿,还有十一岁的女儿,全抓去关在计程车里面——这个先生是在开计程车的——他把小孩关进里面之后,在车子里泼汽油、点火,三个父子全被烧死了!你们有没有

  听到这则新闻?所以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谈起来,大家都责备他,但是你想想看,他就是因为没有学佛。所以人的贪嗔痴,像定时炸弹一样,什么时候要爆发都不知道

  ,你会害死多少众生都不知道。你看柬埔寨的战争,内战的四派,打到现在已经一、二十年了,还是继续在打。譬如现在我跟你没有来往,我就在中界埋设地雷,至少都是埋设五

  十万颗呢,碰到下大雨,被雨水冲刷,地雷就流向田里,当农夫在耕作时,脚一不小心踩到,地雷就引爆了!目前来说,柬埔寨断手断脚的有好几万人,目前全世界的脚断掉的人

  ,最多的就是柬埔寨,就是因为踩到地雷。 所以人为了派系的观念,为了一已私见,所造的业是不计其数。 假设我是总统,我是四个人中领导的一个主脑者,我下命令去埋设五

  十万个地雷,你想想看,那要造多少业!埋设五十万个地雷,地雷一炸开,被炸成断手断脚的人,那都是我的罪过,你想想看!所以我们人怎可能不会出生做畜生被宰杀呢?哪有

  可能不会呢?不可能的事!你看我们人在造那种业,实在是很可怕!非洲的衣索匹亚,本来是非洲最富有的国家,结果因为内战、饥荒,打到现在使得衣索匹亚,每一天两千个人

  死亡在饥饿当中!

  所以我常常告诉你们:我们人若是今生有修福报、有布施三宝,你可要很注意地听!若是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来生让你出生当国王,那你就凄惨了,你就完蛋了,你就难以善终了

  !真的!翠珠你要很注意了,我不骗你,像你施舍心这么大的人,你来生要很小心,真的!一定要往生,不往生是一定很凄惨的。来生绝对是当国王的,当国王的话,下令埋设一

  百万个地雷,结果是一个翠珠国王下命令的,那就完蛋了、惨了!她不知道前世曾经来讲堂修行,今生得福当国王了,她不知道啊。所以说 我们人若是知道要来学佛,你就一定要

  达到目的,就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成佛作祖, 你绝对不能希望说:我来生要再来,像慧律法师这样拉肚子。该死了,你真是可怜了!

  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很羡慕师父,很奇怪。今天,我就接见了一大堆要供养的人,我对供养也颇有兴趣,信徒一个个地走过来,轮到从台中来的小姐时,她说:「师父你好英俊

  !」带队的出家人急忙说:「乱讲!要说庄严。」告诉她应该要讲庄严,然后就把她拖到一旁去了。再英俊的人,拉的屎也是臭的,不见得有多漂亮,都一样啦。

  所以我们要冷静,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就是这样。 学佛就是一定不到目的绝对不罢休,你千万要记得! 我们在台中,老师就是重复地一直交代我们,白天可以不吃饭,晚上可以

  不必睡觉,唯独早晚二课绝对不能不念佛。看看老居士怎样交代我们的,因此再三劝导我们。

  【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李文会曰】 「若有一切法。是有一切心。故云:即非佛法。若无一切法。是无一切心。云何不是佛。」

  【龙牙和尚云】 与我授记。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者。如因智慧而得见性。若有能所之心。即是有法可得。性同凡夫。如何得授记耶。然无记可授。是名授记。若于心上。无纤粟

  停留。即是无法可得。自性清净。故云:来世。当得作佛。」

  他无一切法,当然来世就得作佛。纤就是细,小的丝线叫做,纤粟就是小米。连像丝那么一点点、像小米那么细小的相,都不能停留。

  【慈受禅师云】 「一颗灵丹大似拳。服来平地便升仙。」

  这个「大似拳」就是我们的心脏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这个心就是灵丹妙药的意思。平地就是平等心,「平」当作动词,平地就是使一切都平等。这个「仙」就是佛的意思

  。佛称为大仙嘛!意思是说你若是能将这个心摆平它,你就能够作佛。

  「尘缘若有丝毫在。蹉过蓬莱路八千。」

  「蹉过」就是错过的意思,「蓬莱」是一个仙境的意思。意思是说,你若是仍然有起心动念,一念看不开,仍有一念挂碍,那么你就不能接近仙境,也就是佛的境界,离佛的境界

  还有十万八千里。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做如来?就是诸法如义。

  这个注意听,诸法如义就是如如不动,但是历历分明,就像太阳的光这样子照射下来,它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不管是阴天或是艳阳天太阳的光就是这样地照射;高楼大厦、很深的

  坑洞阳光也一样普照,完全一样。所以诸法如义,「如」就是自性空,当体即空,无法不如。不需经过语言、思惟,当下他就完成那个解脱之道。讲当下也不对,当下还有刹那的

  观念,这个「当下」是不得已的,不得已之下用不得已的形容,只有讲当下。你若是不讲当下,你就无法形容,不然你要怎么解释呢?

  所以这个「即诸法如义」太棒了,这个「如」字,即是永恒不变。一个人要是能保持这个心如如不动,诸法就自然清净。所以师父常常告诉诸位, 摆平了内在的世界,你就摆平了

  外在的世界。 众生是希望要除掉那个恶的境界,他才能够得到快乐,那么你除到什么时候呢?你想除掉这个恶的境界,认为除去之后,你的心才能欢喜,这样变成你只是一直想除

  境,又怎么能得到快乐呢?!

  我来举一个很简单的要例子,譬如说我们娶到一个每天晚上七八点就去睡觉直到日上三竿才起床的懒惰恶媳妇。而做婆婆的人很有责任,过去经历那么艰苦的生活,娶了一个媳妇

  ,却不能跟自己同心。这个媳妇又很懒惰,除了内衣裤自己洗以外,其余的衣服就全留给婆婆洗。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婆婆就很生气了,她们家里又很富有——这是真有其事,

  不是在讲故事,是事实哦——这个婆婆整天就是这样气愤。她的信天主教的,但是天主都没有教她解脱的思想,天主只有教她每天祈祷:祈祷我这个媳妇早点死,能够快点离开我

  。结果她祈祷了一、二十年,她的媳妇也还没死,还是没能解决问题。她信天地教也很久了,但还是被媳妇气得要死。

  有一天她的朋友说:「我拿师父的录音带给你听听看。」她说,「我对那个没有兴趣啦。」于是就拒绝了。朋友说,「不然就放在这里好了,就算我送给你啦,不管你现在要不要

  听,以后有空的话就听听看吧!」

  有一天,她觉得很无聊,大家都出门了,也没有吵架的对象了,她就想起:朋友送了我一些录音带,不如拿来听听看吧!她就听到这么一句:「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她听了

  之后,自己一直鼓掌,高兴了好几天!还一直说:「我怎么会这么笨!」这个老太婆是北京大学毕业的,是何等动物,她不是一般的老太婆,但是娶到一人恶媳妇,每天就是气愤

  ,信天主教信了几十年,始终没办法打开这个结,一直祷告上帝,还是没办法啊!她听到师父这一句话,马上包了一个红包来。所以,录音带若是不断地流通,我的红包也会不断

  地来,因为听完之后,他就会包一个红包来。来的时候不但供养,又连声感谢,现在每天都在听录音带,她说:「这些道理实在非常好!」对啊!本来就是这样啊,你一直想改变

  对方,他若是不肯让你改变,你岂不是气都气死了?那不是办法。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不过有些人是自己很没有水准,又常常骂别人没有水准,就像疯

  子又老是骂别人疯子一样。

  所以说这个佛法实在伟大,一句话就能改变人生观,你就能过着非常快乐,就障碍不了你。而我们人就是可怜。信佛的人,是世间最大福报的人,最有钱的人!他虽然很贫穷,住

  在茅蓬里面,他也是世间最富有的人,真的!这是无量无边的财富啊!所以有一个人来以这里,前几天有一个人来这里,他不懂,碰到师父时说:「师父!师父!我想跟你们买一

  本《金刚经》。」我问他:「你想出多少钱才买得起《金刚经》?」当然我这样说,他还是不能开悟,他说:「每本不是都有固定的价钱吗?」我说,你要出多少价钱?意思就是

  智慧要如何买得到呢?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这段要注意听!为什么叫做无实?为什么叫做无虚?如果说,虚是对实讲的,实是对虚讲的,在绝对的明心见性的本体里面,是不能落入对立的,实、虚是对立的,世间人不是着

  有就是着空,这就是外道。假设一个神、一个主宰,而他都没有想到神谁在主宰。譬如说中国人说盘古开天,那么盘古是由什么人创造的?是不是他的父母亲生下他的?!盘古住

  在哪里开天的?他住的地方,是什么人为他开天的?他站在哪里创造天地万物?所以我常常问基督教、天主教徒两个问题:「上帝创造天地万物,请问上帝站在哪里创造?他站的

  地方是谁创造的?」对方听了马上愣住!「上帝是万能的,请问他能不能创造一个自己搬不动的石头?」你注意听!如果说他能够创造,而自己搬不动,而如果不能创造,那不是

  万能的,两边都是死棋。他碰一我,他就该死,他就无言以对,我也不必跟他讲太多。我们佛教所说的就很有道理:佛是大能,很大的能力;他并没有说万能,说什么都有办法;

  他也不能改变众生,佛也只能显示我们本体界大的能量、能力,他又不能成为万能;成为万能就无所不能,这个道理完全很矛盾的。可是一些人还是信得很高兴。他们常常说:「

  师父都经常批评别人。」我说这不是批评,你道理搞不清楚,岂不是连路都分不清楚了。譬如说有十条路,我要先了解这十条路是通往哪里啊,你怎能说我是在批评,这样讲就不

  对了,难道真理就不能拿出来互相了解一下吗?譬如说我今生是有福气信了佛教,我若是信了一贯道,我不要拿出来讨论,自己也搞不清楚对错,就这样迷迷糊糊下去喔,不能这

  样的,愚痴的人才会这样,你学佛是感性还是理性,还是智慧呢?要是只论感性,一贯道的人对我很好,每天来我家泡茶,我生了小孩大家都很照顾,又很帮助我,还找我一起来

  听经闻法。这是感情的束缚,哪有人学佛是学这样的?就算今天一开始是信一贯道,我生了三个小孩,大家非常照顾我,或是一次拿一百万给我,或是帮助我,我照常信佛!为什

  么? 真理之下不讲人情的。 这是无上的觉悟,怎么可以说,因为他对我好,我就不敢由一贯道改为佛教,哪有这种道理?那么你到底是学道还是学情啊?你是在学道,道叫做解

  脱啊,情是一种束缚啊,这样你就变成被人情所束缚了,他对你好,你就不敢脱离出来,哪有人这样的?讲的没有道理,你就应该出来啊!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李文会曰】 「一切法皆是佛法。涅槃经云:佛即是法。法即是佛。」

  佛就是觉悟的人,当下他就是法。

  【马祖云】 「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中。着衣吃饭。也谈祗对。」

  有人说:奇怪!师父!这个北港的「妈祖」怎么也在这里?哎呀!不是这样子的啦!「马祖」是指道一禅师,这是佛教中有名的禅师。妈祖是多一个「女」部。「谈祗对」也就是

  对话。

  「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

  眼、耳、鼻、身、意的运用。

  你看!本性都不离当下。

  「不解返源。随名逐相。」

  我们众生就是迷。「不解返源」,也就是不能回光返照,拼命地一直追求外境。「随名」,随着一切的名相。「逐相」就是追求一切的外在虚妄的东西。

  所以师父昨天才说:人有两大的痛苦,第一个就是错觉,第二个就是假设。人如果生活在错觉跟假设当中,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此感情的定义叫做迷茫,感情就是一种错觉,就

  是无明的意思,生活的定义就是摩擦。所以我们是随名逐相,跟随这个名、追逐这个相。那么你看普天下之人,哪一个不是落在这里面?有钱就想娶老婆,娶完老婆,妻贤子孝,

  再来就想要名,就想选个什么了,开始要为民服务了,就开始投资他的生命,追求到最后,什么也没有!自己迷迷糊糊,看到出家人,又不知道要恭敬,还说出家人很可怜。

  有一天有一从美国回来的小姐,因为听别人提起我,就想来了解一下,所以就来到我这里,我刚好休息。她就在楼下等,边等时就边看一本慧律法师简介。休息时间过了之后,我

  把门打开,然后她来问:「师父我可以进来吗?」我想已经三点多了,这是接客的时间,每天三点多是我接客的时间。那么她就进来坐下了,她就说:「师父!我看到你这个简介

  ,你是很伟大的人嘛,又没有任何缺陷,为什么要出家呢?」现在她的观念就是认为,就是一定要有问题的,恋爱失败的啦、事业倒闭的啦、脑筋有毛病的,才会走出家这条路的

  意思。她觉得很不可思议!她坐在那里,我就问她几个简单的问题,我问她:「你从哪里来?」她说:「从美国来。」「你住哪里?」她说:「住 Houston 休士顿。」我又问:「

  那你将来做什么?」她说:「我现在准备开服装。」我问:「再来要做什么?」她说:「继续开。」我问:「继续呢?」她说:「师父为什么一直问同样的问题?」我说:「人一

  定有将来的,时间一定会到来嘛!」我问:「再来你要做什么?」她说:「结婚、生儿育女啊!」「再来呢?你说来让我听听看。你会不会老?」她说:「会!」「你会不会死?

  」「会!」我说:「那你的感想认为怎么样?」她说:「每一个人都这样子。」她现在的观念就是这样,大家都是这样,这说明:就是因为大家都是迷惑,所以万人皆迷,唯我独

  醒。

  她的感触很大。没想到这个出家人这么会说话,她好像是美国的什么硕士——若是论体力我是输人家,讲话我就很厉害了,反应很好,只是没去当小偷而已,当小偷我也是一身的

  功夫。所以说,我们人,你看读到硕士、博士,他还是误会出家人,根本不知道出家是什么意思,完全不知道。不解返源,所以随名逐相嘛。

  「迷情妄起。造种种业。若能一念回光返照。全体圣心。何处不是佛法。」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佛所说的一切法,当然自性本空,本来就不是一切法,所以才真正叫做一切法,是故方便说一切法。因为一切法,常自寂灭相嘛!

  【李文会曰】 「谓于诸法。心无所得。了诸法空。本无一切法也。」

  【法华经云】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故古德云:用即知而常寂。不用即寂而常知。方契妙觉。是故名一切法也。」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譬喻我们的身体高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如来说人身高大,最大的就是无身,没有身体,才是叫做真大,如来说我们人的身高大,像法身那么大,这是因为法身就是无身,即为非大身。佛说人身长大,只要讲得出来,就

  不叫做大,所以即非大身。但是真正的大,要无相才叫做大,是名大身。

  【李文会曰】 「色身有相。为非大身。法身无相。广大无边。是名大身。黄檗云:虚空即法身。法身即虚空。是名大身也。」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李文会曰】 「即不菩萨者。二乘之人。若有烦恼妄想。不能除灭。即同凡夫。灭色取空。不了色性。即非菩萨。」

  「色」就是外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解脱就要当下,一切的外境没有永恒,当下你就是要解脱,你若是不了解色性本空,不了解一切境界本来就是没有,当然你就不是菩萨。

  【净名经云】 「色性自空。非色灭空。」

  色当下就是空,不必除掉这个色,灭掉这个空。不是这个色法,除掉这个空的对立,色灭空就是对立的意思,空当体就是色,色当下就是空。

  「如病眼人。见空中花。无有是处。」

  因为眼睛生病,所以见到空中有花,而实际上并没有。

  【李文会曰】 「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者。一切空寂。本来不生。不见有生死。不见有涅槃。不见有善恶。不见有凡圣。不见一切法。是名见法。正, 见之时。了无可见。 即是菩萨

  。故云: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实在是没有一法真正称为菩萨。师父刚才跟诸位说过,我今天悟到的道理,就是不曾发生过任何事情,就是这样子。我们今天的烦恼,就是每天都认为有事情发生。我现在把我看

  到的就告诉你,你要在内心里面若是能运用师父跟你提示的这些东西,也许你的烦恼就能减轻,很大的事情发生,你内心里面就想到:师父的见地就是说,不曾有发生过任何事情

  ,因为发生也会消失,这种事情永远不会再发生,那么本来就没有事,所以这一句也是佛法。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佛说:须菩提!菩萨若是作这种念头:我要来庄严佛土。表示他有著相,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庄严佛土就是要具足福与慧啊,而福与慧都是无相的,本来就具足的,你若是说:

  我要庄严。就有所著,这样就不名菩萨。何以故?你若是执著要庄严佛土,你就不是庄严,因为你的福与慧就不能尽虚空遍法界,你要连庄严净土之名都没有,才是真正叫做庄严

  。通达无相之法者,才能称为真正的菩萨。

  【李文会曰】 「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提者。妙定经云:若人造得白银精舍。满三千大千世界。虽有无量布施福德。谓心有能所。即非菩萨。不如一念无能所心所得功德。胜前功

  德。百千万倍。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者。实无有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岂复取庄严相。如是即消遥。」

  逍遥就是自在。如是就是自在。

  「自有无纤毫挂碍。云何是庄严。云何不是庄严。故云: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也。通达无我法者。」

  我们连一点点丝毫挂碍都没有。无一切法。

  「于诸法相。无所滞碍。」

  无所滞碍就是不要被阻塞,譬如水沟若是阻塞,就不能畅通,发臭了!

  「是名通达。若作有所能解。是名我相。若作无所能解。湛然清净。是名无我。故云:真是菩萨。」

  「僧问马祖云:作何见解。即得达道。」

  一个僧人问马祖道一禅师。

  「答云: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

  不要在善、不要在恶停顿。不滞就是不要停顿,也就是不要执著。

  「方唤作修道人。」

  所以我才告诉诸位,一般人叫做修善的人,就算台湾省来讲,也找不到几个真正叫做修道人。于善恶之境不取不舍,是名修道人,所以你看,台湾省修行人这么多,那叫做修善之

  人,不叫做修道,他没有这个明心见性的思想嘛!

  「取善舍恶。观空入定。皆属造作。」

  太棒了!「取善舍恶,观空入定」,这都是造作,还有能所嘛?!

  「更向外驰去家转駷转远。」

  「去家」就是离开本来的地方,「家」就是本来的面目,离开本来的面目愈来愈远。

  「一念妄想。便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是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 世

  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这一段就是说佛有具足五眼,这若是要以物理学来讲,就是佛在任何的几度空间里面,都可以很清楚的。譬如说肉眼,凡夫;天眼,二乘人;慧眼,浅位菩萨;法眼,深位菩萨;

  佛眼就是诸佛。简单来说,各种阶层佛皆能悉知。因为佛证得同体大悲,所有的五眼他完全具足。

  【李文会曰】 「一切凡夫。皆具五眼。而被迷心盖覆。不能自见。若无迷心妄念。如得翳障退灭。」

  五眼被障蔽了。翳障,眼睛有毛病叫做翳, 「 翳障退灭」就是说眼病痊愈了。

  「五眼开明。见一切色也。内外空寂。名为肉眼。见自真性。是法平等。名为天眼。见自性中。般若之智。名为慧眼。见诸色相。心不动摇。见一切法。无一切法。是一切相。无

  一切相。是名法眼。」

  通达一切法,叫做法眼。

  「见前际无烦恼可断。中际无自性可行。后际无佛可求。三际清净。是名佛眼。又云:若以无相为法身者。名为慧眼。而见如来。指空论有。假立名相。名为法眼。而见如来。若

  了有无。即非有无。二边寂灭。」

  我们了解有跟无,当然有跟无就不存在,所以即非有跟无。两边就是有无这个两边皆寂灭。

  「全体法身。周遍法界者。具足佛眼。而见如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

  多不。甚多。世尊。佛 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佛说:须菩提!在你的意思认为如何呢?恒河沙中所有的沙——佛常常用恒河中的沙作比喻——佛说是不是沙呢?是的,世尊!如来说这是沙。须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呢?譬如一

  条恒河中所有的沙,把每一粒沙当作一条恒河,那么这么多条恒河的沙粒数目的佛世界,是不是很多呢?须菩提说:甚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这么多的国土的所有众生的种种妄

  念,如来全部了解。因为佛是一个大彻大悟人。

  【李文会曰】 「恒河沙数者。欲明众生。有种种妄念。故举无穷之沙。以为喻耳。」

  要来计算众生有多少,实在太多了!

  【楞严经云】 「琉璃光法王子。观世间众生。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琉璃光法王子,观这个世间的众生都是妄缘,因为虚妄的缘,风力就是外在的风,这个风力就是一种业力,风就是由业力所转变而来的。

  「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

  动止就是它的动跟停,观这个心,动的念头。一切烦恼,当下就是本来的面目。

  禅宗有一句话:「体取无生,成道速矣。」你若是体悟到这个无生,无一切法,那么成道就很快了!若不体取无生,直接了当,动经千劫,焉不能成道,还是不可以成道。你若是

  不能体取无生,没有办法!

  「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尽同一虚妄也。」

  【李文会曰】 「若干种心。如来悉知者。眼耳鼻舌身意。若起心动念处皆是国土。于国土中。所有众生。若于种种差别之心。心数虽多。总名妄心。既觉是妄。故云悉知。」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佛说: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心本来就是清净的,但是因为迷惑了,所以如来说诸心,都不是真正的心,而方便说是心。

  【李文会曰】 「觉妄这心。即是非心。」

  觉悟到虚妄的心,这才是真心,所以不是心,不是世间所说的心。

  「本无妄念。不起妄心。即是自性本心。故云:是名为心。即是菩萨心。亦名涅槃心。亦名大道心。亦名佛心。」

  【临济禅师云】 「故临济云:若一念心能解缚。此是观音三昧法。」

  其实我告诉诸位,修行实在是很简单,你偏偏要说很难,若一念心能解缚、能够放得下,你悟到一切法不可得,当下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东西,那么就束缚不了你。这就

  是观音三昧法,那么你就具足慈悲心。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人家常常说到一个故事。有一个禅师,也就是参禅的人,希望修行能够成就,就到处行脚参访。有一次,他来到一座山下,肚子饿了,正巧遇到一个卖面的老婆婆。老婆婆说

  :「我今天供养你,我问你的问题,你要是回答得出来,这碗面就供养你。」禅师想:自己修禅多时,应该没问题。老婆婆说:「你今天要来吃我的面,你是用过去心吃,或是用

  现在心吃,或是用未来心吃这碗面呢?」禅师顿时哑口无言!他想:我参禅参这么久了,却抵挡不住个小角色,被一个老婆婆一问就哑口无言,又老是自称在参禅,结果这个老婆

  婆就是亲近山上的禅师。禅师想:一个老婆婆就有这种功夫了,要是山上的师父那得了!也就是说看学生的程度,就知道师父有多厉害了!

  我教过的徒弟中,还没有人到这种程度。以后你做生意就可以说:我师父问:你用什么心来吃我这碗碗粿?路上常有人推着车叫卖:新竹、草湖芋仔冰,常常有人推着车叫卖,卖

  土窑鸡啦,我今天要是没有出家,可能也推着车在叫卖了。所以我们经常说到这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李文会曰】 「谓三世心。无性可得。故可从缘而生。」

  既然无性可得,你安住于无住之处就没错了!所以对缘来说就有外境。

  【肇法师云】 「闻说诸心。谓有实心。故须破遣。明三世皆空。故云: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虚妄。三世推求。了不可得。」

  既然我们都知道,这是妄想心,你为什么还要执著你自己的观念呢?为什么圣人教化的观念你还是容纳不下呢?仍然执著你的见解呢?

  「故云:若悟无相无事。平常真心。即法体空寂。不生不灭。湛然清净。岂有前念今念后念可得也。」

  所以前念、后念、今念,这都是假设的。

  【马祖云】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这句话太棒了!有修就不是道,道不能修,造作即是非道。太棒了!但莫污染就是一切法不受,不能去接受境界,接受境界就染著了。因为空一切法嘛,你只要不污染就是什么都

  放得下。你什么都放不下,这个叫做污染。你执叫做污染嘛,但莫污染就是只要你不执著,身、口、意全部空空荡荡。

  「何谓污染但有生死。造作趣向。皆是污染。」

  造作趣向,有一个过去心、有一个现在心、未来心,有此可造作,有功德可得,全是妄想心,只要你有一切造作,皆是污染。所以我常说:我们从小的教育,一直到大学研究所,

  就是没有开佛法课程,所开的都是生死法,教我们的「学生」,学习如何生活、生存。我们从小一直读书,读到长大成人,就是都没有这样说到:一切造作都是生死法。

  所以我们学佛以前,所读的书大部分都是这样。当下我们若是能够了解一切文字、事相全是假想,就不会让我们痛苦这么多年。中国是一个很奇怪的国家,在美国、英国,包括哈

  佛、牛津、剑桥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包括一切国家的大学都有这个神学院,都有宗教学院, college 研究宗教思想的学院,辅仁大学就有宗教学系,它就有研究宗教,所以有修

  女来参访师父,很好!能有这个宗教交流,修女要来听出家人开示,那是不可思议的事,可惜来的时间太短了!但是我们台湾的一切大学,竟然没有宗教学院,对于生死的大问题

  完全不了解,你就算是国家的那一些官员,官位很大的(肝肿大谐音),长庚(医院)差点就不收的,他们也是不懂。都是名跟利的东西、执著的东西。所以说:造作趣向都是污

  染。今天这个世间的人,若是没有听到佛法,看他要怎么摆平他的烦恼,真的没办法。

  我小的时候曾经去士林捡破铜烂铁,那个时候很穷。去捡破铜烂铁的时候,推着一辆三轮车,内心里都这样想:家里很贫穷,我要好好地认真地捡废纸、捡破铜烂铁,帮忙家里赚

  点钱。然后就拿着篮子,整天都不休息,就是一直去捡破铜烂铁,中午肚子饿的时候,就去菜市场里,找一些人家丢掉的烂芒果、烂橙子,把腐烂的一半削掉,然后吃剩下另一半

  好的。你想想看这么小的一个孩子,就会对金钱这么执著,一心只想赚钱赚钱……你想想看长大之后,哪一个人能对金钱看得开?我告诉你:到目前为止,我还没见过一个对金钱

  看得开的人,钱少看得开啦,数目大的就拿不出来了,保持二、三万就可以了,这样就算很多了,他就会停止施舍了,那个「执」一样没有办法,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所以你所有

  的造作都是污染。没有佛法,你就不能体取当下就是无生,像我们现在,就懂得如何放松心情了。

  「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即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憎爱。无凡圣。是故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

  因此我向诸位建议,师父那两本《佛心禅话》你一定要买回去看,那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好,每一句都是祖师大德的明心见性的语言,真的!你一定要请回去看,重复地看。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每次都是用很大的数量来比喻,用这么大的范围的七宝布施,是不是得到很多福报呢?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福德实在说起来是无量无边,不实在的。福德有实,就是有一个界限,福德,如果说有实在的福德,有一个实在的界限,达到一个实在的东西,那么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以福德无故。】

  同于虚空。

  【如来说得福德多。】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你的意思如何呢?能够用这个身相,住相来见吗?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为什么呢?因为若是真正的具足色身,就是无相,就是法身。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具足,佛说具足色身,就是无一切具足色身之相,才是真正的具足一切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也就是不能著相。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如来说,若是要诸相具足,你就要了解非具足,空一切相,那么这才是诸相具足。

  【李文会曰】 「心既空寂。湛然清净。岂有色身诸相可得。凡夫既不着有。即着于空。有此断常二见。谓观空莫非见色。」

  当体就见色了。

  「见色莫不皆空。即是具足色身。具足诸相。非具足也。」

  你若是讲出来,就有一个界限的意思,具足诸相,那你就是有一个界限,你想要完全具足,当然就无相,才能完全具足嘛!

  「空色一如。有无不异。方可能观无身。而见一切身。无相而见一切相。是名色身具足。诸相具足也。」

  【僧问赵州】 「狗子有佛性么?」

  这只狗有佛性吗?

  「州云:狗子无佛性。僧云:蠢动含灵。」

  像是在地上缓缓蠕动的虫类。

  「皆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州云:为他有业识在。」

  因为他的业、意识仍然执著,所以暂时失去佛性。

  「夫有业识之人。种种着于有。」

  我们今天就是这样,随着业识沉浮,「业」就是善恶,「识」就是分别、执著的意思。简单来说「识」就是错觉、小聪明、自以为是,「识」就是自认为对的,用意识心,你累劫

  都不能成道。所以只要我们的业识不断,于种种着于有。

  「起诸妄想者。此名颠倒知见。种种落于空。都无所悟者。此名断灭知见。」

  以为什么都没有,这叫做断灭知见,断见。

  「宿有善根之人。无此颠倒断灭二病。」

  二种病:断见、常见,过去我们都解释过了。

  「能洞晓空有。此名正真知见。」

  这才是真正的知见。

  「若悟此理。乃会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为什么呢?因为如来确实不说法,没有说法,当下即是空寂。

  【不能解我所说故。】

  就不能了解佛所说一切法即是非法,是名说法。意思就是说佛说法是方便说,当体自性本空,就是要让我们悟到本来的面目,你说他说法,这就是诽谤佛。

  【李文会曰】 「心既清净语默皆如。遇缘即施。缘散即寂。」

  心若是清净,「语」就是讲话,「默」应时沉默,都是真如。

  【张无尽云】 「非法无以谈空。非人无以说法。」

  非藉着佛法,无法谈这个空性。你一定要借重佛法来谈空,没有办法嘛!你没有藉着人,那么你如何来说法呢?

  「此谓不同生灭之心。有法可说也。若有生灭心在而说法者。是教一切人。不能得见自性。谓之谤佛。但无生灭心。方可说法。」

  你只要无生灭心,所以说一切法,无法可说。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听到这种法,空一切法,我空、法空之法,能够产生信心吗?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

  也不能说他不是众生。为什么?

  【须菩提!众生众生者。】

  什么是众生呢?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众生众生者,就是问的意思,众生,什么是众生呢?

  【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李文会曰】 「谓言若敬信佛法。即着圣见。非众生也。若不信佛法。即着凡夫见。非不众生。」

  执著这个圣人的见,就不能说他不是众生,因为他已经相当有一点点功夫。因为若是有信佛的人,虽然着圣见,但是有一天他能够成道,所以说非众生也。若不信佛,即着凡夫见

  ,那么非不众生,你不能说他不是众生。

  「若起此二见者。是不了中道也。须是令教凡圣皆尽。不生两头。方是真正见解。故云: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来解释一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不是无所得呢?佛说:如是如是!确实无所得。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丝毫的法都没有,是

  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若是看到这一句,整本《金刚经》每次都教你要破相,无法可得,那么我们的心,照理说有烦恼的话,也应该放得下了。要是生气时就想:无气可生。要是恨的时候就想:无

  恨可起。要是爱的时候就想:无爱可得。放不下时就想:没有放不下,也没有放得下的名词,这样念,念,念,今天念一念,觉得还不错,明天被打一个耳光后,照常气得直跳脚

  !所以说 修行的功夫,还是要会归到本性, 要真正地会归到离相,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才是真正的功夫。

  【李文会曰】 「若有少法可得。亦是著相。」

  【志公云】 「但有纤毫。即是尘。举意便遭魔所扰。」

  只要你有一点点得的念头,这就是尘。你所有的意念,就会被污染、影响。

  「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学道之人。但于一切诸法。无取无舍。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如木石。刮削并当。令内外清净。方是逍遥自在底人。」

  刮削并当就是除得清清楚楚,把一切事情调配得刚刚好。

  【琪禅师云】 「念念释家出世。步步弥勒下生。」

  释家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后代啦,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一代一代一直出来。步步是弥勒下生,弥勒是慈心的菩萨嘛。观世音菩萨是大悲嘛,弥勒是大慈嘛。每一步都藉着弥勒的慈悲

  心,慢慢地跟在后面。

  「分别现文殊之心。」

  分别就是说用大智慧去分别,就是虽分别而不作分别心,以文殊师利菩萨的大智慧去分别。

  「运用动普贤之行。」

  普贤就是大行,愿力十足,若是在运用时,也就是说在造作的时候,就运用普贤菩萨行,行十大愿。

  「门门而皆出甘露。味味而尽是醍醐。」

  甘露是起死回生之妙药。味味都是醍醐。

  「不出栴檀之林。长处华藏之境。」

  「 栴檀」就是香木。「之林」,当然在里面就全是清净、全是香的树林。栴檀之林就是说:所有的树木都是香的,当然你进来就是香的了。长处于,处就是安住。华藏就是通一切

  法界,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境界。

  「若如此也。行住坐卧。触目遇缘。虽应用千差。且湛然清净。」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净心,这个名字非常好,我们的清净心,才真正是我们修行的根本。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就是绝对的平等,我们人若是能够做到这八个字,那就不得了了。

  为什么是法平等呢?意思就是说,《金刚经》所说的就是空性,空性的东西称为无自性。富有不会永远的富有,贫穷不会永远的贫穷,能干的人,也不会永远的能干,表示说我们

  在当前绝不能骄傲。简单说,是法平等就是叫你不要骄傲的意思。一个人将自己本性的平等心放弃,而来运用意识,意识是有高低起伏的东西,会生起我慢。「我慢」换句话说,

  也就是自尊心特别的强烈。 一个人自尊心特别的强烈,他就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人。 世间上最脆弱的人不是弱者,而是自尊心很强的人,简单说就是爱面子的人,那个死要面子的

  人,就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人,他会有一连无量无边的痛苦。

  举一个例子来说,譬如说我们家没有钱,可是大家都在拜拜,我就去借钱为拜拜——死要面子,当天很高兴地做足了面子,可是要辛苦好几年,一次拜拜,就要缩衣节食好几年,

  那就是因为自尊心太强。你若是了解是法平等,我穷,就直接讲我穷。一个人没有读过什么书,他偏偏告诉人家他读了很多书,然后整天都怕人家知道自己根本没读那么多书,每

  天都在防备别人发现我的缺点,窥见我的缺点,所以过着一种等于小偷的生活。我书读得不多,我就老实告诉你,我书读得少,我受的教育就是这么高。所以我们人他不懂得生活

  是什么,他不会生活,他的生活当中,都是连续的错误,连续的错觉,连续的虚伪,他才会造成今天的痛苦,他就不能平等。所以说真的,论修行,并不是很困难,只要你很扎实

  的、老老实实的,不要把自己提升得很高,就是像广钦老和尚所说的,要将自己当作是世间最没用的人,心如大地就能平等,无有高下,包括我们的生活、修养、修行,都用这八

  个字: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那么事情就好办了!可是我们人就是没办法,在这个娑婆世界,别说是想要平等、无高下了,稍微一点小事情就不能忍耐、不得了了,所以才叫做人

  啊!下面说: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若是悟到清净本性的平等法,无有高下,这才是真正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要注意!修一切善法,把笔拿起来,这个善法是发自清净心善法,要搞清楚!不是你拿钱来布施就称为善法,不是你去厨房帮忙做些工作就称为善法。用清净心修一切善法,即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看上面那一句,上面那一句是怎么写的呢?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要用这种无相、平等无高下的心,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所

  以我常说,众生看经典都看不懂意思。他想:修一切善法就得以作佛,那我就整天拼命地做善事。光做善不能成佛,一定要大智慧。

  【李文会曰】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者。凡夫不见自性。」

  没有见到自己的本性。

  「妄识分别。自生高下。诸佛是高。众生是下。菩萨了悟人法二空。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无所分别。故一切法皆平等。岂有高下也。」

  【黄檗禅师云】 「欲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恒河沙劫。终不能得阿耨菩提。」

  为什么?因为佛的法身是无相的,没有光明跟黑暗的对立。

  「又云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满光明遍照也。」

  【李文会曰】 「若人于一切事。无染无着。于一切境。不动不摇。」

  这段真的是非常好!这一段没有几十个字。一切事就是一切时间跟空间,不要污染、不要执著。

  「于一切法。无取无舍。」

  取就是执著,没有所谓的执著,也没有所谓的舍掉烦恼,因为本来就没有。

  「于一切时。常行方便。随顺众生。令皆欢喜。而为说法。令悟菩提真性。此即名为修善法也。」

  这就是妙有现前。我们的本性既然是不动不摇,于一切法无取无舍,更必须于任何时间、空间中, 要常行方便,给人家希望,不要给人家绝望,给人家方便,不要给人家干扰,随

  顺众生,恒顺于众生。

  下面那一句话:令皆欢喜,要如何才能让众生都感到欢喜呢?说真的,这是很难的!若是最基本上的,要做到令众生欢喜,就是顾虑他的立场——交换立场。度量大的人就如同虚

  空,度量小的人,小到让人看了也觉得很可怜!

  举一个例子来说,譬如我们在山上买了一块土地,准备要开辟道路,我们也有向政府申请,提出设计。设计要筑道挡土墙,市政府答应辅助二、三十万,我说等市政府那笔款项下

  来,我也可能要往生了,二、三十万就由我们这些众生来奏。我们开辟那条路,当然也是为了我们的道场,但是也能够带动地方发展。那条路面宽五、六十米,长三、四百公尺,

  差不多有三甲地的宽度,可以供几万人朝山。开辟那么宽敞的道路,照理说是很高兴的事,而且都是用我们讲堂信徒流血流汗的钱,到现在已经花了八百多万,而砂石车进进出出

  的难免会压毁路面,把路面辗出了一个小洞,只是辗出一个小洞而已,还不是很大的坑洞哦,就因为这样,村民就出动要拦阻了,发动要拦截砂石车了。今天早上警察就去拦截了

  ,接着到下午的时候,村民就出来抗议了。

  我们花自己的钱,开辟那条路要花一千三百多万,用我们的钱,要来建设地方,要带动地方上学佛的风气,没有跟当地众生拿一毛钱,但照常围堵你,照常抗议。你能怎么样?能

  气死吗?困难障碍重重!我在雷音寺住了四、五年,我不曾听过客家人要来拦阻我们。我在雷音寺挑砖修建道路,我也不曾碰过客家人要来拦阻师父的,客家人反而容易沟通,其

  实台湾人才是难沟通,内门乡都是台湾人。我在雷音寺五年,建设道路至少花了二、三千万以上,那条路铺设好之后,从来没有一个客家人对我有二话,没有,从来没有过!但是

  内门乡到现在百般地刁难,所以你要怎么讲呢?师父的度量大到这样子的程度,要牺牲我们所有的经费财产,来完成佛道,他不过是道路借我们通过而已,而且那也不是私人道路

  ,可是怎么讲就是行不通,虽然压毁了路面,我也答应要修补啊,阿华也告诉村民:我们一定会把路面修补好。我告诉阿华:「你认真地做,以后这条路造好了,就命名为明华路

  。」他说:「我哪有这么伟大?」没办法!百般地刁难,因此我早就认识了,认识众生的度量之小,小到了极点,出动警察要来拦砂石车了,你开进来一辆,我就取缔一辆。今天

  还开到旗山分局去了。在旗山分局的时候,老游介绍我:「这是我师父慧律法师。」有个警察说:「哦!慧律法师曾经到中央警官学校上课,是我很尊重的一位法师,是很不简单

  的人。」幸好还有一点出名,还好、还好!(鼓掌)幸好!还有一个人了解我的心。

  所以说不是你舍身为人,人家就会褒奖、赞叹你,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为了随顺众生,我就打电话给阿华,今天一整天都在处理这件事,电话是响个不停,我就告诉他:不要紧!

  我们要忍耐一点,随顺众生。为什么?我的观念就是少责备多鼓励。佛法若是带动得起来,就认真带动,不能带动就随缘。我告诉你,我从前的外号叫做常精进菩萨,为什么?我

  真的发大心,我现在的外号则是叫做常收敛菩萨,慢慢地退回来。。。难行啊!觉得不行就退回来,推动不了、摆不平啊,没办法!众生很愚痴,我们是尽量想让佛法兴盛,可是

  他就是不肯接受,没有办法。因此你不要将这个娑婆世界想得很轻松,想得非常顺利,没有的!夫妻也是一样,你们这些女众也不要想:我把希望寄托在丈夫身上。你不要有这种

  想法,男人没几个是有良心的。你们这些男众也不要想:我回家能有一碗热汤喝,老婆会照顾我。那是很难讲。还是自己学会煮饭比较实际。我不是教你不要相信对方,只是这种

  事情是很难讲的,夫妻之间就是这么奇怪,还没结婚以前,看对方是又漂亮又顺眼,奇怪!结婚之后就样样不对劲,幸好我没有娶老婆。

  所以说要令众生欢喜,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啦。那么你应该如何随顺众生,令众生欢喜,你只有替对方考虑,因为众生的气度狭小,你根本没办法,那么一点点胸量啊,打不开啊

  !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李文会曰】 「不住相故。即非善法。无漏福故。是名善法。」

  这就是清净无漏,这就是无漏。

  你若是不著相,你当下就不仅是善了,不是有漏善,而是无漏。

  【法华经云】 「初善中善后善者,初。谓发善心时。须是念念精进。不生疑惑懈怠之心。中。谓常修一切善法。令悟真性。不着诸法相也。后。谓即破善法。直教一切善恶凡圣。

  无取憎之心。平常无事。故云:即非是名善法也。」

  没有执著,也没有怨恨之心。平常无事。所以师父告诉你们,天下未曾发生过任何事情,悟到空性的人,一切皆解脱。所以我今天是因为出家,在道业上下过十几年的功夫,不然

  的话,内门乡那间道场(我是将它命名为「佛陀精舍」啦,有些人说,再多选几个看看。我是觉得「佛陀精舍」蛮好听的,国语、台语念起来都很好听)若是以我从前的个性,道

  场还没盖好我就先死了,光是气就气死了,当场马上翻白眼,用我们自己的钱,又这样刁难我们。处处障碍。幸亏有林师兄,这个人实在是菩萨,从头到尾,包括土地变更、改师

  父的名字,都是他一个人在奔波,实在是很伟大,在家人若是像这样,那实在是了不起!今天我一直称赞林师兄:「你实在是菩萨!」他还说:「那要是像佛陀当时在世时,给孤

  独长者黄金铺地,整座精舍建造完成了再礼请佛陀去住,那又怎么说呢?我只是尽绵薄之力而已,谈不上什么功德。」这番话更是了不起,林师兄实在是很了不起,他就是无所著

  。他还自谦地说:「若是要跟佛陀当时的在家人相比,根本是比不上的,人家是真正用生命在护法的。」现在就不一样了,从前佛陀在世时,是在家人建道场给出家人住,现在末

  法时代,是出家人盖好了给在家人住,不然你们盖了什么给我住?这一间从头至尾就是我在监工的,来现场看的时候,还被铁钉刺伤,担心夜里铁条会被偷了,开着车子就老是往

  这里跑。这间讲堂是我真正用心血盖起来的,从头到尾就是我自己一个人,所以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用这么大这么大,无量无边众多的宝物。把它布施出去。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

  若有人以般若波罗蜜经。

  【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

  受持可能较困难,读诵可能就比较简单,就是像诵经一样, 一字一字地念下去。

  【为他人说。】

  讲经给人家听,跟前面的福报比较,前面说用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七宝来布施,可是只要你讲经说法,如何呢?

  【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为什么?你布施再多,还是人天的福报而已,那是没有用的,那是不能了生死的东西,而这部经就不同了。经中的四句偈你若是能受用,那么一切就解决了!「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对不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话就解决了!为什么?你布施再多还是凡夫,而《金刚经》的四句偈是能让你成佛的,成佛之后,福当然就不得了了,度量愈来愈大。像

  我常常说的,世间谁最富有?当我对世间无所求的时候,我就是世间最富有的人。当我对这个世间没有任何要求的时候,我就是世间最富有的人。你有求,你就是贫穷,你就是贫

  穷相。什么人敢说他自己最富有,他的土地有多少啦、他有几甲地啦,我可不这么想,我认为我最富有,拥有智慧的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不要说佛有这种念头,我要来度众生。为什么呢?无众生相,谈什么度众生呢?五蕴皆空的身体,哪有众生相呢?对不对?实在是无众生如来可度。所以这个道理并不困难。

  下面看注解:

  【李文会曰】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不见有众生可度。又云:谓诸众生。起无量无边。烦恼妄想。于一切善恶凡圣等见。有取舍分别之心。」

  执著称为「取」,「舍」就是逃避、放下,希望有东西可舍,连舍的念头都没有方名真。

  「迷情盖覆菩提之性。佛出于世。教令觉悟。降六贼。断三毒。」

  这个「降」,念 xiang, 第 2 声,降服的意思。六贼就是六根,降服我们的六根,断贪嗔痴,不要执著、不要造业。

  「除人我。若能了悟人法二空。无诸妄念。心常空寂。湛然清净。更不留纤毫滞凝。」

  一点点障碍都没有。

  「即是见性。」

  所以有的人问我:师父!明心见性的境界是什么?一切无碍,障碍不了他,包括他的生命,完全障碍不了他。

  「实无众生可化度也。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即有我人众生寿者。人人具足。个个圆成。本来是佛。与佛无异。」

  【圜悟禅师云】 「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你们看得懂吗?很简单,没什么困难的,奇怪!我怎么句句都看得懂,真奇怪!

  「赤肉团上」就是指我们这个色身,当下每一个人都跟古佛一样,你就是佛啦!简单来说,你的肉团、肉身,当下就是佛啦!「毗卢顶门」,毗卢遮那佛翻译成中文叫做圆满报身

  。毗卢顶门,简单来说,我们头顶上这个门,这个门面,处处都是祖师的巴鼻,我们的鼻子、嘴巴,这都是祖师,叫你反观你自己就是祖师,看出来了吗?简单来说,你就是佛啦

  ,也就是叫你直下承当的意思,不需要推却给别人,你就是佛嘛,没有什么好逃脱的嘛!

  「若也恁么返照。凝然一段光明。」

  你若是这样回光返照,当下即是一段光明。

  「非色非心。非内非外。行棒也打他不着。也警他不得。」

  拿棍棒打他也打不到,「行喝」喝就是呵叱。大声叫做喝、呵叱。

  「直得净裸裸。赤洒洒。」

  所以说这个「裸」就是佛教所说的,「一丝不挂」也是佛教所说的,但是我们现在都把它变成不清净的意思。就像师父那一天所说的,不取不舍,一丝不挂,清清净净,本来面目

  ,那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以净裸裸,就是这么潇洒。

  「是个无生法忍。」

  所以祖师大德都告诉你一句话: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就是说你为什么不要体悟这个无生法,这样成道不是很快吗?所以我看到这句话非常欢喜!体本无生,说:大德!善体

  无生是名修道之人,要好好地体会,不曾有任何事情发生,也不曾有任何事情生成,完全不来也不去。

  我也常告诉你们,这些不来听经的众生,自己认为他很聪明,自己认为他窝在家里念佛,他就认为他就是叫做修行,而不来听善知识的开示。我告诉诸位,像这样搞三十年,到他

  命终时,不一定能了生死,不一定!为什么?那个智慧不开啊!绑死在里面,他认为他念佛就能解决生死,不是这样子的,我们人是烦恼的众生,只要五蕴不空,你就会烦恼,你

  的情绪会变化,既然你的情绪会变化,你就要常常来亲近道场、善知识,要闻法你才能够调伏,有一天你悟到一句话的时候,这一句话就真正是你本来的东西,你就能够运用,这

  一句就是你的宝珠,你的生命、你真正的智慧就产生了。所以我都一直鼓励人家,不能窝着自己修行,一定要出来听经闻法,就是这个道理。有时候,你自己搞三十年,抵不过师

  父讲一句话,你那个念头是几十年的经验,释迦牟尼佛这个法是几万劫的经验啊!你弄清楚啊!你自己在家中,慢慢体会,体会五年、十年,那只不过是你凡夫几年的体会,释迦

  牟尼佛这个经典是累生累劫的经验呢!你自己修会比听他的快吗?所以为什么你不来听经呢?真是奇怪!下面

  「不退转轮截断两头。」

  不退转轮,截断两头就是没有对立。

  「归家稳坐。正当恁么时。不须他处觅。秪此是西方。」

  也不须要另外去寻找。这个地方就是西方。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佛陀说「我」是指本性。即非有我,不是这个世间凡夫所说的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是有我,佛说「我」他是指清净本性的那个我,不是你现在所说的这个污秽身体的我。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凡夫者,说凡夫就是因为众生而说凡夫名,如来说即非凡夫,因为你当下若一念清净,你就是佛,实在是没有凡夫这个名词。听懂得吗?凡夫者,如来说实实在在是没有凡夫,因

  为一念迷了,你才叫做凡夫,你若是一念清净,回光返照,当然就是非凡夫非佛,当下你就是超凡入圣,连圣这个念头都没有啊,是不是这样啊?所以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佛说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如来说,这个我,实在不是像凡夫所说的有这个身体的我,而凡夫说我,是执著以为有一个我。须菩提!凡夫者,实在没有一个真正的凡夫

  ,如来说凡夫若是当下一念清净,他就不是凡夫,方便说他是凡夫,是因为现在未悟,才称他为凡夫。意思就是说,凡夫当体也是空,只因你妄想执著,才有凡夫之名。

  这部《金刚经》若是不解释,虽然每一个字都会读,可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读了也不明白道理。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你现在要注意听,注意听师父解释。

  须菩提!你的意思是怎样呢?是不是能够用佛的三十二相来观如来否?须菩提说:如是如是!下面要加五个字:「一般的凡夫」,就是因为中间没有加这五个字所以就搞不清楚。

  简单说就是:一般凡夫就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但是圣者见到的三十二相,是无相法身的三十二相。

  再说一遍。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否?须菩提说:如是如是!一般的凡夫就是有三十二相来观如来,而在圣人来看,无相的法身,才是佛真正的三十二相。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三十二相是佛的报应身,要透过无相的法身的三十二相,这才是真正的三十二相。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以色见我,就是外在之境,就是他的色身、色相;这个「我」就是本性,每一个人的本性。意思是说:想要以外在的色相、音声来求我们人的本性,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到自己的

  本性,不能解释成:不能见到佛陀。

  再解释一遍:若是有人要以外相见我,执著这个外相,以为佛有一个实在的外相,或是要以音声来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到本来每一个心中的本性。有些人把它当作不能见到

  释迦如来。差了十万八千里!

  「如来」的意思是指我们本来的面目,每一个人本来的面目。意思是说,你若是执著色性、色法,执著音声,那么你就永远不可能见到佛的本性,见到你本来的面目。有些人说:

  那我们念佛又怎么讲呢?我们不是求佛菩萨加被、帮忙吗?这是凡夫的修持,你若是悟到同体大悲时,佛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佛,但是众生凡夫还未达到这个境界,他说:不能见

  如来究竟的这个觉悟,当然我们还没有能力,所以我们现在需要佛的加被,没有办法,就我们的本性来说,我们是跟佛相同,但是就事相来说,我们凡夫跟佛当然是没有办法比的

  ,所以你若是念佛念到最后,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也是佛的本来面目。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这一段比较难,一般诵《金刚经》读到这里都看不懂,略知道意思,但是不了解它的道理。但是我会解释得很清楚,我讲经就是有这种优点,不会让你迷迷糊糊。你要很注意听。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如来因为无相,所以称为具足一切相,简单来说,就是本无欠少。须菩提!你若是作这种念头,如来难道不是以无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现在恐怕你落入恶空,佛告须菩提

  :不要作这种念,如来不以具足诸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并没有以具足诸相,即是佛说空相的东西、无相的东西,这不是否认的意思,不是说无相就具足一切相的意思

  ,而这个无相还有妙有,还有清净之相,清净之相当下就是无相,无一切相,当下就是福慧具足的报身,清净之身。

  佛说:须菩提!现在佛又为须菩提解释,意思是说,佛因为无相,所以他才能具足一切相。又恐怕众生对空相不了解,对无相不了解,所以佛才说:须菩提!你若是作是念,发阿

  耨多罗在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以为空相就是什么都没有,就是断灭,以为佛就是什么都没有叫做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什么都没有叫做佛,那完蛋了!叫做

  :说诸法断灭,就是着空,以为空是一种断灭的空性,他不了解空就是有,无量的妙有,他不了解。你不要作这种念头,为什么呢?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他是无量的妙有

  ,对一切法不说断灭相。意思是说,应该是妙用无穷啊,不是像我们所说的:佛是因为无相,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在我们将无相当作什么都没有,这样才能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那么佛说这个叫做断灭,这个叫做说诸法断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法不能说这个断灭的东西。断灭的东西不能成佛。

  所以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我再解释一遍。

  须菩提!你若是作这种念头,如来不以具足诸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不要作这种念头,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如来是无相,所以才能

  具足一切相。须菩提!你若是作这种念头,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什么都没有,那就变成断灭,叫做说诸法断灭,不要作这种念头,为什么呢?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对法来说不可以断灭,不能说断灭。

  【李文会曰】 「如来不以具足相故者。佛恐须菩提落断灭见。是故令离两边。然性含万法。本自具足。应用遍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去来自由。无所挂碍。此法上至诸佛。下

  至含识。本无欠少。是名具足相也。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者。诸法性空。空寂是常。是故不断不灭。若作念云:无相而有道心者。是断一切行。」

  即什么都没有,叫做有修行的人,这是落入顽空。有修行的人是什么都有,那就是妙有。

  「灭一切法。此非中道也。」

  这个不是中道。

  「又云。若作有相观。即是一边见。若不作有相观。即是断灭法。」

  若不作有相观,那便是空啊,你若是不作有相观,那就是断灭相。

  「故知真如法性。不是有。不是无。湛然不动。观与不观。皆是生灭。故云:莫作是念也。」

  所以祖师大德说:悟到本性、明心见性的人,说也是明心见性,沉默也是明心见性,躺着也是明心见性,站着也叫做明心见性,大小便也是明心见性。若是没有明心见性的人,就

  算说明心见性,也不懂明心见性是什么东西,走路时也不知道,读书时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明心见性。知般若者,说也得,不说也得。知本性者,悟到本性,则说也得,不说也得,

  文字不碍实相,见性不碍语言,所以语言,都是本性的东西。

  「于法不说断灭相者。见性之人。自当穷究此理。若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以为究竟。即着空相断灭诸法。」

  假使一个人,静坐就是在那里打坐,什么都不要去想,以为这样就是究竟,那么就落空,即是断灭。

  所以上次,有人在演爆笑短剧、讲笑话!剧情是先生在学打坐,他的妻子心思浮动,常常抱怨记忆力衰退,不知道该怎么办?她先生就教她,来、来!你来打坐,对你会很有帮助

  ,心情会比较愉快,什么事情你就比较想得起来,记忆力就不会那么差。她就这样打坐。。。他的妻子坐得很欢喜,很感 谢她 先生。她的先生问她:真的有效吗?有效!我早上

  看到一只钻石戒指,差点忘记了,我现在要赶紧去买!突然让她想起来了,打坐竟然想起戒指没买,不过这只是演爆笑剧。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这一看就知道了,你不受不贪,你就是本来面目。所以师父告诉诸位一句话,什么叫做明心见性之人,就是一切法不受。什么叫一切法不受呢?对于五蕴的色、受、想、行、识一

  切法,不离不即。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是有人了知一切法无我,没有一个真正的身体,没有实在的我,那么事情就好办了!我们这个世间就是因为有我,就开始斗争了。

  你既然悟到一切法无我,你当然就能够忍辱。你既然能够忍辱,此菩萨就胜过前面菩萨所得的功德了。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为什么呢?不受福德故。受福德就变成执著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不可以执著,你既然是个菩萨,是要圆成佛道的,不能贪着。

  【是故说不受福德。】

  不受福德。连我在利益众生的观念都不可以,应该说众生在利益我们。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来的威仪当下就是空的意思,而我们凡夫不了解,以为如来有来有去。你看到佛陀出了精舍,来托钵、来应供,然后佛陀又回到精舍了,夜里在休息了,或是讲经说法,意思就是说这个就是生灭法,不了解空性的东西。凡夫就是只看到佛的外表,根本不了解《金刚经》空的道理,何以故?佛就是证悟到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所以故名如来。就是没有生灭,就是本来的面目。来时虽然坐在那里,他的心也空一切法,行、住、坐、卧,他全部解脱。你若要说佛陀实实在在有来,也实实在在有回去,也对,因为那是指肉身、肉体,你眼睛所见的只是外相。无来亦无去,才真正是如来。

  在座诸位你想想看,一个人证得无来无去,你看他有多自在!你稍微冷静地想想看,我们若是赚了很多钱,我们也不会很高兴,因为本来就没有赚钱这种东西,我们若是亏了很多钱,我们也不会很烦恼,因为本来就没有钱这种东西,我们今天若是很痛苦,男朋友抛弃我们了,本来我们就没有男朋友这种东西。今天你若是拥有一颗几克拉的钻石,戴在这只手上,你也不必太高兴,有一天你死了之后,被扛到外面的床铺,那只钻石戒指马上就被人家取下来了!其实也不用等到死后下葬,断气没多久身体就开始腐烂了,若是一生都吃荤的人,一死就马上发出臭味了,吃素的人就比较不会了,吃素的人连放屁也不会很臭,还是有差别的啦!所以说无所来无所去,这真的很管用,这可不是两个人吵架后赌气:你要是不来,我也不肯去!不是这个意思。

  你若是用这种如如不动的心就真正解脱了。就算是得到,你也不会很欢喜,因为无所来,本来就没有得到东西。若是消失时也知道本来就无所去,本来就没有这些事,对不对?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放下了得失,一切法就随缘了断。对感情很执著的人就想:本来就不来,现在也不去。那就很轻松了,非常轻松!

  最近不知道怎么回事,有好几个小姐都要来找师父,全是被男朋友抛弃的,伤心欲绝,说她简直快活不下去了!所以我都交代楼下的人或是这些法师,若是有这种情形,她对感情看不开的,叫她来听经闻法,她要是肯的话就很好,要是不肯的话也没办法。要记住师父的一句话,人的生命当中,一定有迷糊的阶段,一定会经过很大的痛苦、创伤、无奈,慢慢地才能成熟,因为我就是过来人。

  我们没有听到佛法,就是会觉得痛不欲生,就是不知道如何是好,不知道怎么办,因为你没有智慧观照啊!一直这样想:我是真的付出真情,确确实实地想要好好疼惜你,可是为什么你这样嫌弃我,嫌我长得矮,怎么可以这样呢?她母亲嫌我病痛多,那时候整个人就是这样气不过。。。人家说:哎呀!读高三就在交女朋友。我说:这也是一种经验啊!读逢甲大学的时候开始学佛,那时候智慧就产生了。所以为什么我到现在从来没有想到说我要还俗,还俗做什么?出家就不得了了,非常好,我从出家到现在,我没有动过一个说要还俗的念头,做在家人有什么好的?不如清净自在的出家人,所以以前没有学佛就很痛苦,什么都不对,没有见面就很痛苦,一见面就是天天吵架,她很不好惹,我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师妈常说我很不好惹,哪个人碰到我算倒霉,一定会很凄惨!真的啊!我从前是很凶的,你看我这一条龙的眉毛,就是这种个性,现在我已经剃掉一些了,不然都是连在一起的,现在的面貌还稍微能看,不然像从前的话,能看吗?眉毛像是打了二十四个结,很固执,师妈常常骂我是外省人。我说外省人也没像我这么固执。所以说真的就是很痛苦,心结就是打不开,整天就是这样气不过。。。中秋节时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 心里实在是很痛苦,反正就是不知道如何是好,因为没有解脱的思想,无法超越,就老是停顿在那里。

  现在呢,已经很通畅了,障碍不了我了,就算是天仙美女也障碍不了我了,这个世间要是有哪个女众能障碍到我的,我真是要称赞她厉害,真的!她若是自夸长得漂亮,我就叫她去厕所大便,先不要冲掉,我先去签定看看,看有没有檀香味,当然没有这么严重,不需要这样!所以说有佛法的人,就算再多么看不开,也会比较好过,真的!学佛就是有这种优点,我们的修养提升,智慧增长,每一天都活得非常充实,确确实实得到真正的生命。你无所来无所去,你就没有得失观念,你无所来无所去,你就不会烦恼它来跟去。简单来说,得到的东西不见得很好,离开的东西也不见得不好啦。所以今天你想想看,她若是没有离去,你看看,我今天就娶老婆了啦,要是像我这种类型的,也是很会生的人啦,可能也生三十个了,就看到我拿着十几个奶瓶忙着喂奶了(法师笑),讲得夸张一点啦!所以佛法太好了,佛法真的是非常非常好!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佛说: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大的范围,把它粉碎成颗粒微尘,那么你的意思如何呢?这些微尘是不是很多呢?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把世界磨成细沙、粉末,当然就很多了!

  【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

  若是实实在在有微尘众,佛就不说它是微尘,因为微尘不是实在的,分析得到最后,也是空的东西,。

  【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

  是微细到空性的东西,当下就不是真正的微尘,这才是佛所讲的微尘。简单讲:佛所讲的微细的尘,只在一念之间而已,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个微尘众,只是一个外在的色相,不是真正的微尘,还可以再分,所以佛说,方便讲,才称为微尘众。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李文会曰】 「 微尘者。妄念也。 」

  为什么有微尘呢?因为我们有妄念。妄念就是产生业力!业力由无形的能量,就会变成有形的正报、依报。所以简单来说,一切都是业力,业力从哪里来?从妄念;妄念从哪里来?从无明,由无明而来。所以无明是一切世间宇宙、身心的根本。

  「世界者。身之别名也。」

  我们身体的别名。

  「微尘是因。世界是果。微尘世界者。谓因果也。然自己真性。非因非果。能与六道众生为因果也。谓自性是因。六道是果。」

  只因为自性迷了。

  「故知微尘起于世界。轮回由于一念。虽见小善。不可执著。虽逢小恶。必须除去。且众生于妄念中。起贪嗔痴业。妄受三界梦幻之果。如彼微尘。积成世界。不知因果元是妄心。自作自受。一念悟来。即无微尘。世界何有。故云: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没有一个实在的微尘,没有一个实在的世界,简单来说就是这样,只是暂时叫做微尘,暂时叫做世界。

  「若欲建立世界。一任微尘炽然。若欲除灭世界。觉悟人法俱空。了无一法可得。湛然清净。不被诸境所转。皆由于自己也。」

  所以我才告诉诸位,心若是清净,这个世界就和平了。所以贤人说:凡夫是除境不除心,圣人是除心不除境。凡夫就是说希望常处顺境,不要有逆境,希望样样都能顺从我,我才会很欢喜。圣人就不须要,圣人不必这样,圣人是不管你顺不顺从我,我都很欢喜,为什么?因为他解脱啊,于法无所求啊,于法都了知它是空性无相之法。所以我今天建道场,我就是抱持着这种心,能盖得起来就盖,尽量去做,若是盖不起来也不能强求,那是我的业,没有办法,随缘!所以现在的心境就不一样了。

  【何以故?】

  为什么呢?

  【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

  意思是说,这个世界若是像这个空性,实实在在有的东西,那么就是一合相,法身无相,名一合相。要无相、空的东西,才能与一切世间诸相和合,对不对,所以说,若是这个世界有实,有实就是永远不变,那么这就是一合相,就是跟空性的东西相同。

  【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没有一个固定的相,叫做一合相,所以说一合相,就是非一合相,没有一个真正的一合相,因为空性的东西,才是真正的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

  因为空性的东西,是无法言说的。

  【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不达于空理的人就贪着于事相。

  【李文会曰】 「微尘谓因。世界谓果。若执因果为实有者。即被相之所缚。故云:即是一合相。但莫执为实有。亦莫执为实无。于相离相。故云: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也。即是不可说者。须是学人自省自悟。于理事上。各无挂碍。今凡夫一向贪着事相。不达于理。所以说因果着因果。说世界着世界。」

  【 消遥翁云 】 「学道之人。但只了悟灵明之心。是谓本源。本源就是本来的面目。所以念念妄想。皆为尘垢。勿令染著。久当证知清净法身也。」

  只要你起心动念,这个执著性你不除掉,这永远是尘垢,尘垢就是烦恼。不要执著,不要被这个境界所污染,所以但无着无求,就是本来的面目。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我来跟诸位解释一下。

  佛说的都是以清净为主,所以你若是加「清净」两个字,那么你就更清楚了。须菩提!若是有人说,佛说的清净的我见,也就是本性的见,人见就是无念头的见,众生见就是无烦恼的见,寿者见就是光明清净的妙用之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否?须菩提说:不也,世尊!这个人不了解,如来所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实在是透过清净的本性说出来的,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一般凡夫众生所了解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才真正是佛所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这段要注意听,我再解释一遍。

  须菩提!若是有人言,佛说这个清净本性所透露出来的,所谓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你的意思如何?这个人是不是了解佛所说的道理呢?这个人绝对不能了解,佛透过本性所说出来的东西,为什么呢?佛陀所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就不是一般众生所了解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为什么呢?一般众生是执著的见,但是佛所说的是清净的我见,清净的人见,清净的众生见、清净的寿者见,不是一般凡夫所了解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才是真正佛所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所以这个中间要加一个是名「佛所说的」,这才是真正佛所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如是就是透过本性的知,透过本性的见,如是信解,不要产生法相,就是不要产生法执,对法相的执著。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所说的法相,当体就是空,所以即非法相。是名,不得已,暂时方便称它为法相。

  【李文会曰】 「佛说般若金刚之法。始即令诸学人。先除粗重四相。如大乘正宗分中说也。次即令见自性之后。复除微细四相。如究竟无我分中说也。此二分中。即皆显出理中清净四相。若于自心。无求无得。湛然常住。是清净我见。」

  你看,六祖的解释,跟我们一般人都不一样,佛的我见是清净之见,本来面目显发出来的清净我见,无求无得,湛然常住,永恒的清净叫做湛然常住,这才是清净的我见。

  【黄檗禅师云】 「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

  这句话讲得实在是非常好,你懂得再多,不如什么呢?无所求!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若是到了无所求时,他的人格就很高尚了!你当总经理,这是你的事,你家里有几百亿,那也是你的事,所以我常常告诉诸位,我若是对这个世间无所要求,我就是世间最富有的人,所以我很富有,我不是说希望你给我多少,而是我要求的很少,无所要求嘛,当然我就是最富有的。世间最富有的人,也不一定过得比我快乐,为什么?因为无求啊,最为第一!

  「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着。无求即心不住。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便是佛也。若见自性。本自具足。是清净人见。」

  现在见到本性之后,由自己的清净本性所散发出来的,本来就具足,这是清净的人见。

  「于自心中。本无烦恼可断。是清净众生见。」

  众生见,众生就是一切啦!无烦恼可断,当然一切就不可断嘛,当然这就是众生见嘛,清净的众生见。

  「自性无变无异。无生无灭。是清净寿者见。故云:即非我人众生寿者见。是名我人众生寿者见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应是一切众生。无漏智慧本自具足。应信一切众生。灵源真性。无生无灭。若能了悟此意即是一切智慧。不作有能所心。不存知解相。」

  没有能所,没有知解相。

  「口说无相法。心悟无相理。常行无相行。」

  哪一种情形叫做无相行?就是一切法无所执著,扰乱他不得。

  「故云:不生法相。是名法相也。」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来用于布施,若是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对这部经典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讲给别人听,为人演说,他的福报比前者更大。

  所以我前世一定讲过《经刚经》,不然福报怎么会这么大?我的福报算是很大了,虽然建道场都要自己操心,不过没有烦恼到金钱的事,金钱自然地来来来……我就这样地一直盖,都没有障碍。所以妙广老和尚说:你真是台湾省一级棒的,我盖那间老庙盖了十四年,还没办法盖起来,你这年轻人才花二年,就把这么大的一栋道场盖起来了。所以说我前世可能曾经助人建道场,所以今生建道场就没有障碍,这样很好,非常好!所以要为人说法。我也是跟诸位法师讲,我们若是要学,就不要学经忏,要学就要学弘法,要弘法利生,要像师父这样子,尽心尽力地为法、为众生,不然真的枉费出家。若是要学经忏也不要紧,我们普度众生,发心正确,经忏不是坏事,因此也是不错。

  【李文会曰】 「发菩萨心者。谓大乘最上乘种性人也。」

  【云何为人演说?】

  【李文会曰】 「云何为人演说者。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是你面前孤明历历。通彻十方底。解说解听。莫要记他语言。纵饶说得天花乱坠。其心不曾增。便总不说。其心不曾灭。求者转远。学者转疏。」

  你若是想求佛法,愈执者就离得愈远,放下就是,学者转疏,你若是想学,愈学就离得愈远,因为本心是无所学、无所得的东西。

  「惟在默契悟者自知也。」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这句话就是我们真正的本来面目,整部经到最后,就是以这几话做结论:「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李文会曰】 「此谓悟达无心无相。可取之人。若是有心。不取于相。却是取相。心本是空。相亦是空。人法俱空。有何可取也。」

  没有能所。放下,放下,放下,放下……师父!明心见性是什么?放下,放下,乐也放下,苦也放下,这个是真正的放,连放下都放下,连连放下都要放下。就是这样!

  「师父!你告诉我一个最快的办法,念佛最容易得力的方法,应该怎么修行呢?」「很简单,放下。」「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连办法都要放下,破除得清清净净,空无一物,这样就对了!」

  【真净文禅师云】 「但无一切心。自然合天道。莫言妙不妙。如如不动者。学人若谓我知也。学得也。契悟也。解脱也。似此见解。皆是有动心。即是有生灭。若无此心。即一切法。皆摄不动。不动即内外皆如。故云:如如不动也。」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李文会曰】 「贫富贵贱。士农工商。赤白青黄。声香臭秽。有无虚实。深浅高低。皆是妄心起灭。有为之法也。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者。 一切有为之法。即是世间万事。皆如梦幻泡影。不得久长。」

  就像做梦、就如影像,露就是早上的露水,太阳一出来就消失了。意思就是说,不值得你这样执著,师父早就告诉过你们了,这个世间不值得你这样执著,不值得让我们这么痛苦。

  「梦者。妄想也。幻者。幻化也。泡者。如水上之泡。易生易灭也。影者。如身之影所捉撮也。」

  捉不到它。

  「露者。雾露之露。不得久停也。电者。雷电之电。顷刻之光也。」

  【傅大士颂曰】 「应作如是观者。有为无为皆由自己。心常空寂。湛然清净。无纤毫停留挂碍。自然无心。如如不动。应作如是观也。」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李文会曰】 「夫至理无言。」

  当然这是究竟的道理。

  「真空无相。谓都寂默也。但不着言语。不着知解。即是无言无相。金刚经之旨趣。本谓此也。是以旋立旋破。止要诸人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最主要是诸人。

  「即不被一切诸境所惑。若得心地休歇。」

  你只要把心放下,不要求,愈求愈迷。

  「即谓之清净心。亦谓之本来心。」

  你若是还不了解,我现在来举一个例子。

  这个杯子里有灰尘,你若是一直想摇动它,这些灰尘就不能沉淀,我若是把它放下,不理它,它就拿你没办法,放着嘛,放下放下……灰尘沉淀,清净的水自然就浮现。这样了解意思吗?任何事情不必解释,也不须要计较,放得下,心就一直沉淀下来。人家说我很好。好!我很好,我确实很了不起。人家说我坏,我很坏没错,我比你更坏,我是世间最坏的人。这样就 OK 了,你要怎么说都不要紧。所以我看有些女众很会哭,很喜欢哭,说不到几句话就哽咽,觉得很委屈,哎呀!哪有什么委屈不委屈的,他不了解我,我为什么一定要让你了解我?不需要嘛!你不了解我就不了解我嘛!对不对?所以女众觉得人家不了解她就非常的痛心,哎呀!可怜可怜!学道的障碍,学道的障碍都是自己生起的妄想。所以心地若是休歇,这就是清净心。

  「亦谓之到彼岸。」

  放下就是到彼岸,就是这么简单!

  「亦谓之涅磐。亦谓之解脱。其实一也。」

  所以若是有想报仇的人,想恨一个人,想嫉妒别人的话,或是想害你太太的,或是想大闹一场的,你要注意了,要放下就是,要大慈大悲。

  【张无尽云】 「 傅大士 。 庞 居士。岂无妻子哉。若也身处尘劳。心常清净。便能转识为智。犹如握土成金。一切烦恼。皆是菩提。一切世法。皆是佛法。若能如是。即是在家菩萨。了事凡夫。岂不韪欤。」

  了事的凡夫就是说,忙于家庭的凡夫,你只要放得下,也是同样能成佛、成就啊,就是这个道理嘛!难道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