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导读
发布时间:2022-08-31 10:31:26作者:金刚经全文网成佛之道导读
黄国达
‘成佛之道\’是印顺导师的作品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部,归在‘妙云集\’的中篇,对于佛法,从发心、修行到成佛作了有系统而完整的介绍,可以说是佛法的总纲。这部书不但在佛学院作为教材,一般佛教团体也广为推介研读。
本书共五章:“归敬三宝”章、“闻法趣入”章、“五乘共法”章、“三乘共法”章和“大乘不共法”章。
“归敬三宝”章从“有海无边际,世间多忧苦,流转起还没,何处是依怙”开始,谈到人生的究竟归宿。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对佛的法身的解说是:“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这不是神秘、遥远的存在,而是当下的实相,而对于十方诸佛,导师特别礼赞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悲愿来浊世”,众生随其因缘而感应的佛,只是方便示现而已,不可执取。
此外,归依不是依赖,所以说“自依止,法依止”,这不同于一般宗教的权威和崇拜的心态,在现今各种宗教纷杂之际,这种理性的态度特别有意义。
“闻法趣入”章谈到五乘共法、三乘共法的安立,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判教方式,无论是天台的藏、通、别、圆,或华严宗的小、始、终、顿、圆,以优劣来分判,则人人以圆顿自居,而又不肯迁就小教,眼高手低,岂是佛法本义?今以五乘共法为人人必修,三乘共法为大乘之根基,“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摄下,随机五三异,归极为一大。不滞于中下,亦不弃中下,圆摄向佛乘,不谤于正法”,正是此意。
在闻法殊胜方面,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因为人有忆念胜:能记忆、理解、观照、受持佛法,可以生起智慧;梵行胜:有惭愧心、向善向上,可以生起戒律、善行;勤勇胜:为离苦得乐而勤行猛勇、坚忍,可以生起精进心。这都是人间修行的殊胜,天界虽乐而沉溺欲乐,无心修行,恶道障碍太多,环境太恶劣,更无法修行,人身实在是解脱和修行的好因缘。
“五乘共法”章谈到发增上心修布施、持戒和禅定,尤其禅定重视的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对现代人的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实际的效果。五乘共法虽是人天善法,但受过三归依、听闻正法的佛弟子不同于外道,这可以转化为解脱和成佛的资粮。另外,本章也介绍易行道的六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可以摄护初心,去除恐惧、疑惑。而弥勒净土的法门则对现代人十分契机,不须一心不乱,也不强调发菩提心,只要归依三宝,布施,持戒,发愿,即可往生,跟随弥勒菩萨学习正法,将来随弥勒菩萨下生人间,龙华三会成就佛法,是易行而普及的法门。
“三乘共法”章是佛法的解脱道,发出离心,依四谛、十二因缘,修习三十七道品,成就四向四果,本章可说把解脱的原理、方法,做了很好的整理,十分精辟扼要,无论是学习原始佛教或者是菩萨道、人间佛教,都是很好的参考教材。
“三乘共法”章是佛法的解脱道,发出离心,依四谛、十二因缘,修习三十七道品,成就四向四果,本章可说把解脱的原理、方法,做了很好的整理,十分精辟扼要,无论是学习原始佛教或者是菩萨道、人间佛教,都是很好的参考教材。
有感于生命的无常、苦而生出离三界的心,在根机上有顺应乐行根性的在家众,也有顺应苦行根性的出家众,而出家众也有独住的头陀行和共住共修的人间比丘,无论出家在家,也有信行人和法行人的不同,信行人要顺从善知识的指导,法行人则重视理性的探讨,无论是那一种根性,虽有所偏重,都是修四谛、三十七道品,并非光是信心或理性就可以解脱的。
本章以四圣谛为纲领,描述解脱道,苦谛有三苦、八苦,集谛为十二因缘,苦的生起由于无明--不知无常、无我,生起我见、我慢与贪嗔等烦恼,因此造种种业受种种报,若要解脱烦恼,就要修四念住、八正道、七觉支等道品,这是道谛。烦恼灭尽,清凉自在,涅槃寂静,这是灭谛。
至于从破身见入法流,渐离烦恼而得慧解脱、俱解脱的证果次第,在本章都有详细的解说,这是值得仔细了解的,以免稍有体悟,就以为证果,或拟想“明心见性”就是圆满具足,其实真实的“见法”也只是明白地体悟“缘起无我”,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不可不明辨。
“大乘不共法”章,从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渐入菩萨道。发菩提心,有回小向大的,有“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的,或重信愿,或重慈悲,或重智慧,种种不同的根性,都或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大觉悟的成佛之道。
在大乘不共法章“精进波罗蜜”中,提到四种力量助成修行的动力:胜解力、坚固力、欢喜力、休息力,就是说对佛法的业力因果、四谛、三法印、缘起性空、道果殊胜等,有深刻的信解,锲而不舍的努力,心生欢喜,加上适当的放松身心,则对于生生世世修菩萨道就不再望而却步了。现代人多忙碌,修行环境并不佳,如何才能持续精进地修行,是十分受关注的课题。
提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弥陀净土,由佛力加持而不退菩提,这是摄受厌离心重者的法门;而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净土,则更能摄受不舍现世乐--健康快乐的人生理想,而渐向佛道,这些是为发菩提心而畏怯于菩提道长远者所设立的殊胜方便法门。
又,禅定波罗蜜与般若波罗蜜也有详细的解说,提供了绝佳的大乘禅修理论基础,禅定波罗蜜由灭除“五过失”,勤修“八断行”,在安定、明显的所缘中,经过“九住心”的次第而进入定境,解说得很清楚。
导师对般若波罗蜜解说得十分详尽,对于大乘三系思想也有不同于中国传统判教之处,以中观般若为直接显示法性,而唯识与如来藏思想,则为五事不具、无法即缘起而悟见毕竟空者所说。为畏于空、无我教说的众生,藉阿赖耶识和如来藏来间接显示法性,而其实相是一致的。
本书内容十分广博,本文所介绍的只是其一端而已,如能亲自研读,您将会受益无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