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师:没有众生相的人才会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内心柔软如虚空
发布时间:2024-10-09 02:37:40作者:金刚经全文网
◎谦虚恭敬为入道之本
虔敬而自逊,有的翻译为恭敬而谦让,虔诚恭敬和谦虚。
《大方等大集经》里说:“善男子,有三十二法,向菩提心而得增长……十七者,供养恭敬师长和上有德之人……菩萨若能增长是法,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大方等大集经》说善男子有三十二法,可以使菩提心增长,其中第十七法为供养恭敬师长和尚有德之人。有德这个“德”不是说年龄大,这个德是指什么呢?一般指五德,是指出家人和世间修行佛法严持戒律的人,他们称为有德之人。“菩萨若能增长是法”,就是说你能够按照这个方法去做,“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果位,也是正定。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若在家人孝养父母恭敬师长,调心令软。心若不软,当强折伏令心调顺,如调象马不令失御。”佛在《佛说观佛三昧海经》讲啊,在家人孝养父母,恭敬师长,要调心令软。心若不软,当强折令心调顺,就像调顺马似的。这里讲的恭敬父母和恭敬师长,和我们现在儒教说的完全是两个概念。佛法是从真理讲,儒教只是儒家的思想,换句话说,它是从世俗的方面讲,它不能解脱,所以也不是真理,它只是世俗的一种善法。所以这里讲的恭敬父母、恭敬师长,不光是要恭敬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我们能够从恭敬得到最高的法益,而得到解脱,这是最主要的。
《大宝积经》:“菩萨有四法得离诸难,值无难处,值已不失,能修佛法,何等四?一者菩萨谦逊其心柔软。”第一就是菩萨谦逊,其心柔软,不是假谦逊,而是真谦逊。为什么他谦逊?因为他心柔软,心里没有对众生,或所有的众生起嗔恨,而是一种柔软,一种喜悦,一种无我。心地柔软的人是什么人呢?是菩萨,他心里是柔软的。柔到什么程度为柔软呢?谁能说一说什么叫柔软?哪位居士想一想,看谁能说?你说。
一居士:什么叫慈悲心?帮助别人,对别人有利益的事多做,无利益的事要少做,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是凡别人有困难的,马上伸出手,这叫慈悲心。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都是一视同仁,这样就叫发慈悲心……
有道理,讲得不错。还有谁能说一下?后面的说一下。
一居士:那就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污辱也当没有那回事,污辱你时就当说阿弥陀佛就行了。
你说。
一居士: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
答得都不错,特别后面这个居士答得非常准确。这个其心柔软是一种无我的心,只有无我的心,才能其心柔软。
那什么是无我呢?因为他见到了法界的真实相,不再有“我”了,虽然这个人存在,但这个心已经没我了。他有没有众生呢?他也没有众生。所以说没有众生相的人才会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没有相了,这个心柔软到什么程度呢?像虚空一样,再没有任何自我的这种想法,而且他能随时随地的为所有的众生去牺牲自己的生命,化成为众生的幸福。哪怕众生一个小小的要求,他都愿意去为他奉献生命,他不会再计较有我这个得失。但他的心里有没有众生相?没有众生相,这个心才叫真正的柔软。
所以菩萨这个心达到这种程度,“其心柔软,凡见众生常言善来,和颜悦色,先意问讯,与之共语,言常含笑。”就是说他这个心看到任何人都会有一种真诚的微笑,不会有虚假的。像什么《弟子规》讲的,见人说话留三分。他不会有那种想法,不会,他是完全的直明,就是特别透明,没有任何隐藏的东西,心和众生是一体的。
这种菩萨谦虚到其心柔软,谦虚和柔软,只是名叫谦虚,名叫柔软,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世间法没有什么可以比喻他的。这种修行非常殊胜。这种情况作为居士能不能得到呢?是完全可以得到的,只要我们在家修行,能够严持戒律,严持五戒,而且不断地摄住六根,有一天就会得到这种喜悦。
那时候他的心不会退转——学学佛又想不修了,不会那样,他不会退转了。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常说的发菩提心。我们平时口头说发菩提心,那是口头语,天天说发菩提心,但是行为上一点没有。而且那个心都是从嘴里说出来的,严格来讲,那不叫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应该是从心里自动生起来的,不是人为地去做作的。通过思惟、通过想而生起来的,那都不是菩提心。因为严持戒律而得到的那种心,叫菩提心。因为戒是无上菩提之本,没有戒,你生出任何心,也不是菩提心。表面上说得挺好,像体清老和尚讲的,那是“牙疼咒”,只不过是说一说而已。
我们能够其心柔软,就会见到众生常言善来。就是说你来了,他都是一种欢喜。“善来”是什么意思?就是欢迎的意思。不管你怎么来,是想跟我要东西啊,还是想来发难,他都会是一种喜悦。“和颜悦色,先意问讯,与之共语,言常含笑”。这种含笑不是装出来的,而是自然生出来的。我们看到佛陀的像非常庄严,但你仔细看,佛从来没笑;但你离老远一看,佛就像是笑。佛是修来的那种自然的笑,令人心里广阔和真诚。如果修到这个,必然是最吉祥。